蘇黎世聯邦(bang)理(li)工(gong)(gong)學(xue)(xue)(xue)(xue)院位居2022QS世界大學(xue)(xue)(xue)(xue)排(pai)名全(quan)(quan)球第(di)8位,其中細分學(xue)(xue)(xue)(xue)科(ke)(ke)全(quan)(quan)球排(pai)名:地球與海洋科(ke)(ke)學(xue)(xue)(xue)(xue)(1)、建(jian)筑學(xue)(xue)(xue)(xue)(4)、統計與運(yun)籌學(xue)(xue)(xue)(xue)(4)、化學(xue)(xue)(xue)(xue)工(gong)(gong)程(7)、電氣(qi)與電子工(gong)(gong)程(7)、數學(xue)(xue)(xue)(xue)(8)、土木工(gong)(gong)程(9)、計算機(ji)科(ke)(ke)學(xue)(xue)(xue)(xue)與信息系統(10)、機(ji)械與航(hang)空航(hang)天工(gong)(gong)程(13)等。
ETH奉行著(zhu)低學費和高(gao)薪資的公(gong)平教育理念,憑(ping)借(jie)其在學術界(jie)與工業界(jie)的世(shi)界(jie)級聲(sheng)譽,以極(ji)低的錄取率(lv)和極(ji)高(gao)的淘汰率(lv)(50%)著(zhu)稱,誕生了(le)世(shi)紀(ji)偉人(ren)愛因斯坦、X射(she)線發(fa)現者倫琴、泡利不相容原理發(fa)現者泡利、現代(dai)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nuo)伊曼(man)、鳥巢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北京大學前校(xiao)長周培源等杰出人(ren)物。截(jie)至2019年(nian)11月(yue),32位諾(nuo)貝爾獎(jiang)得(de)主(zhu)、2位菲爾茲獎(jiang)得(de)主(zhu)、2位普里(li)茲克獎(jiang)得(de)主(zhu)和1名圖靈(ling)獎(jiang)得(de)主(zhu)曾經在此學習工作。
本(ben)科課程的主(zhu)要教學語(yu)言(yan)(yan)是德語(yu)(但個別課程的教學語(yu)言(yan)(yan)為(wei)英語(yu)或法(fa)語(yu))。
大部分(fen)碩士課(ke)程為英語(yu)授課(ke)。除此(ci)之外(wai),一部分(fen)課(ke)程為英、德雙語(yu)教學,也有(you)少(shao)數課(ke)程以德語(yu)授課(ke)為主。
蘇黎世理工學院碩(shuo)士(shi)項(xiang)目要求外國大(da)學申請(qing)者(zhe)提供的基(ji)本材料(原件(jian)復印件(jian)、翻譯件(jian)和公證件(jian))包括:
1、申請表打印(yin)版本并簽名
2、高中畢(bi)業證(zheng)書公證(zheng)件
3、就讀過每所大(da)學的正式成(cheng)績單,包括未(wei)完成(cheng)的交換(huan)計劃和雙學位課程(cheng)
4、畢業(ye)生需(xu)要(yao)(yao)學(xue)位證書的復印件,尚未畢業(ye)的要(yao)(yao)在讀(du)證明或入學(xue)確認(ren)信(xin),注(zhu)明學(xue)習持續時間(jian)
5、語言證書(shu)(報道之前寄到)
6、簡(jian)歷,寫(xie)明中學(xue)以(yi)來就讀的(de)學(xue)校(xiao)清單(dan),不能有時間上的(de)空(kong)白
7、護(hu)照復印件或身份證(zheng),包含照片、姓名和(he)出生日期
8、如果沒有(you)通(tong)過信用卡在線支(zhi)付(fu)150CHF的申請費,需要(yao)支(zhi)付(fu)憑據(ju)。
報名(ming)本科、碩(shuo)士的外籍學生(sheng)須繳付150瑞郎的報名(ming)費(fei)。
因登(deng)記注(zhu)冊(ce)數量龐(pang)大,所以不完(wan)整的登(deng)記注(zhu)冊(ce)文(wen)件將被一律退回。最終無論錄(lu)取(qu)與否,學校會寄一份錄(lu)取(qu)/拒絕信到自己選定的地址。
1、學費:660CHF/學期
2、學期費:800CHF
3、生活費(fei):16000CHF/年~26000CHF/年
蘇黎(li)世(shi)理工學院(yuan)所在(zai)城市蘇黎(li)世(shi),是(shi)瑞(rui)士第一大城市,是(shi)全國(guo)政治、經濟(ji)、文化和(he)交通中心(xin)。蘇黎(li)世(shi)是(shi)瑞(rui)士金(jin)(jin)融業的(de)(de)代表,也(ye)是(shi)全世(shi)界較大的(de)(de)金(jin)(jin)融中心(xin)之一。這里聚集了(le)120多家跨國(guo)銀行的(de)(de)總部,故被譽(yu)為(wei)“歐洲(zhou)億萬富翁都市”。該市已(yi)連續多年被聯合國(guo)人居署(shu)評為(wei)全球較宜居的(de)(de)城市之一。
蘇(su)黎世(shi)理工(gong)學(xue)院主校區位于蘇(su)黎世(shi)市中心(xin),始建(jian)于1860年代,與蘇(su)黎世(shi)大學(xue)比鄰,數學(xue)、電子、計(ji)算機等(deng)系所散落(luo)于此,與城市融為一(yi)體。
自1960年代(dai)起,蘇黎世理工又(you)在(zai)市區北部H?nggerberg山麓建設了(le)一座新(xin)校(xiao)區,稱為“科學城”,集(ji)中了(le)物理、化學、材料、建筑、土木等(deng)系(xi)所。兩校(xiao)區相距5千米,每(mei)天有校(xiao)車(che)不間斷往返,行程約15分(fen)鐘;另外搭(da)乘蘇黎世公交也可以方便(bian)抵達。
為(wei)紀念(nian)(nian)1958年12月(yue)15日去世的(de)該校(xiao)物(wu)(wu)理(li)學(xue)教授、諾(nuo)貝爾物(wu)(wu)理(li)學(xue)獎得主、著(zhu)名(ming)(ming)(ming)(ming)物(wu)(wu)理(li)學(xue)家沃爾夫岡(gang)·泡利,蘇黎世理(li)工數(shu)學(xue)和(he)物(wu)(wu)理(li)學(xue)系(xi)于1962年起舉辦“沃爾夫岡(gang)·泡利講座(zuo)”。講座(zuo)一(yi)般于每年十二月(yue)或一(yi)月(yue)舉行(近年來多在(zai)五六(liu)月(yue)份舉行),邀請(qing)一(yi)位著(zhu)名(ming)(ming)(ming)(ming)科學(xue)家在(zai)一(yi)周內舉行三次系(xi)列講座(zuo),內容集(ji)中(zhong)于數(shu)學(xue)、物(wu)(wu)理(li)學(xue)、生物(wu)(wu)學(xue)等(deng)領域(yu)迄今已舉行四十余屆,其(qi)中(zhong)有24位演講者是諾(nuo)貝爾獎得主。沃爾夫岡(gang)·泡利講座(zuo)已成為(wei)該校(xiao)一(yi)個(ge)著(zhu)名(ming)(ming)(ming)(ming)文化活(huo)動。2005年,講座(zuo)邀請(qing)了17位世界著(zhu)名(ming)(ming)(ming)(ming)物(wu)(wu)理(li)學(xue)家舉行研討會,以紀念(nian)(nian)建校(xiao)150周年和(he)世界物(wu)(wu)理(li)年。
每年(nian)于11月20日(ri)校(xiao)慶日(ri)左(zuo)右舉(ju)行,是蘇黎世理工(gong)學院的學術節日(ri)(Dies academicus)。這一天在(zai)主樓(lou)會有(you)一系列(lie)活動,包括獎勵優秀(xiu)學生(sheng)論文、頒(ban)發榮譽博士學位(wei)等。
蘇黎(li)世理工學院的(de)年度(du)舞(wu)會Polyball始于1860年代,于每年十一月(yue)底在主樓舉行(xing),面向公(gong)眾開放,是(shi)該校較(jiao)(jiao)為隆(long)重的(de)年度(du)活動,也是(shi)歐洲較(jiao)(jiao)大(da)的(de)舞(wu)會。
自(zi)1951年(nian)(nian)起,蘇(su)黎世理工學院與相鄰的蘇(su)黎世大學每(mei)年(nian)(nian)都在市中心的利馬特河上舉行(xing)師生(sheng)劃艇比賽(Uni-Poly Rudermatch),吸引全市公眾(zhong)觀看。
蘇黎(li)世理工學(xue)院造就了一大(da)(da)批(pi)有巨(ju)大(da)(da)影響力(li)的偉人,很(hen)多畢業生成為全球科學(xue)界、政(zheng)商界重要(yao)人物,涌現出(chu)很(hen)多杰出(chu)校友,包(bao)括32位(wei)諾貝(bei)爾獎得(de)主(zhu)。
沃(wo)爾(er)夫岡(gang)·泡利,教授,1945年物理學獎得主。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yin),畢(bi)業生,1950年醫(yi)學獎得主。
費利克(ke)斯·布(bu)洛赫,畢業生,1952年物理(li)學獎得主。
赫(he)爾曼·施(shi)陶丁格,教授,1953年化學獎得主。
弗拉迪米爾·普(pu)雷洛格,教授,1975年化學獎得主。
沃納·亞伯,畢業(ye)生,1978年醫學獎得主。
海因里希·羅雷爾,畢業生,1986年物(wu)理學獎得主。
約翰內斯·貝(bei)德諾(nuo)爾(er)茨,畢業生,1987年物理(li)學獎得主。
卡爾(er)·米勒(le),畢(bi)業生(sheng),1987年物理學獎(jiang)得主。
理查德·恩(en)斯特,畢業生、教授(shou),1991年化學獎得(de)主。
庫(ku)爾(er)特·維特里希,教授(shou),2002年化學獎得(de)主。
許靖華,著名地(di)質學(xue)(xue)家,美國科學(xue)(xue)院(yuan)院(yuan)士、臺灣(wan)中(zhong)研(yan)院(yuan)院(yuan)士,曾任蘇黎世理(li)工學(xue)(xue)院(yuan)地(di)球科學(xue)(xue)院(yuan)院(yuan)長(chang)、地(di)質研(yan)究所所長(chang)、國際(ji)沉積學(xue)(xue)會(hui)(hui)主(zhu)(zhu)席、國際(ji)海洋地(di)質學(xue)(xue)委員會(hui)(hui)主(zhu)(zhu)席、歐(ou)洲(zhou)地(di)球物理(li)學(xue)(xue)會(hui)(hui)主(zhu)(zhu)席等(deng)職。
湯德全(quan),蘇黎世(shi)理工學院博(bo)士。礦山(shan)機(ji)電領域著名專(zhuan)家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培源,蘇黎世理(li)工學院(yuan)博士后。理(li)論物理(li)學家、流(liu)體力學家,中國(guo)科學院(yuan)院(yuan)士。曾任北(bei)京大學校長。
吳啟(qi)迪,蘇黎世理工學(xue)院(yuan)博士(shi)。智能控制專(zhuan)家,曾任同(tong)濟大(da)學(xue)校長、教育(yu)部副部長。
李靜海,蘇黎世理工(gong)學院(yuan)博士后。中國科學院(yuan)院(yuan)士,曾任(ren)中國科學院(yuan)副院(yuan)長(chang)、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ren)等職。
朱英龍,蘇黎世理(li)工(gong)學院博士。臺(tai)(tai)灣(wan)著名企業家,曾兼(jian)任臺(tai)(tai)灣(wan)大學教(jiao)授。
蘇黎世理工(gong)學(xue)(xue)院由(you)瑞(rui)士聯邦成(cheng)(cheng)立于1854年(nian),由(you)建筑、土木工(gong)程、機(ji)械(xie)工(gong)程、化(hua)學(xue)(xue)和(he)(he)林業等六個學(xue)(xue)院以及一個整合(he)數學(xue)(xue)、自(zi)然(ran)科學(xue)(xue)、社會科學(xue)(xue)和(he)(he)文(wen)學(xue)(xue)的機(ji)構組(zu)成(cheng)(cheng)。ETH直屬于瑞(rui)士聯邦政府(fu)。1905年(nian)至1908年(nian)間(jian),時任瑞(rui)士總統Jér?me Franel促使ETH改(gai)組(zu)成(cheng)(cheng)為一所真正的大學(xue)(xue)并有權利(li)賦予博士學(xue)(xue)位。1911年(nian)被(bei)賦予現有名稱“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經過近200年的(de)風(feng)雨洗禮,如今的(de)蘇黎世(shi)聯邦(bang)理工學院已經成為(wei)一(yi)所(suo)世(shi)界頂尖(jian)名校(xiao),其卓越的(de)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取得的(de)偉大(da)成就均為(wei)世(shi)所(suo)矚(zhu)目。
以上信息源自網絡,數據截止至2021年09月,請以官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