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考入臺(tai)灣(wan)藝(yi)術專科學校美(mei)術工藝(yi)科,而(er)后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15歲獲(huo)得臺(tai)灣(wan)省(sheng)小提琴比賽第(di)一名。
1959年(nian),加入中國青年(nian)弦(xian)樂團(tuan)(中國青年(nian)管(guan)弦(xian)樂團(tuan)的前身),擔任(ren)首席小提(ti)琴手。
1961年,自臺(tai)灣藝專畢業(ye),并舉(ju)行(xing)個人(ren)獨奏音樂(le)會(hui),由藤(teng)田梓鋼(gang)琴伴奏。任臺(tai)北市市立(li)交響(xiang)樂(le)團首席小提琴手。畢業(ye)后回家鄉臺(tai)東舉(ju)辦(ban)個人(ren)小提琴獨奏會(hui)。與許常惠等人(ren)成立(li)“制樂(le)小集”。
1964年,臺(tai)灣藝(yi)術專(zhuan)科學校音樂科畢業后隨(sui)即受聘擔任(ren)臺(tai)北市立(li)交響樂團首(shou)席(xi)小(xiao)提(ti)琴。
1971年,在臺北首次(ci)嘗試實驗(yan)性(xing)多(duo)媒體的演出,為劃時代之作品(pin)發(fa)表會,深具歷史意義。
1972年,應德國(guo)歌德學院之邀,與德籍(ji)柯尼(ni)希教授(shou)等組成四重奏(zou)團,巡回公演于臺(tai)灣及東南亞各大城市,深(shen)得好(hao)評(ping)。
1973年,獲美(mei)(mei)國(guo)洛克斐勒全額獎學金,并應美(mei)(mei)國(guo)國(guo)務院之邀(yao),前往美(mei)(mei)國(guo)各(ge)大音樂(le)學府暨(ji)美(mei)(mei)國(guo)各(ge)大交響樂(le)團訪問觀摩進(jin)修(xiu)。
1974年,回國后,受聘擔(dan)任臺灣省立(li)交響樂(le)團及臺灣大(da)學管弦樂(le)團指(zhi)揮,業(ye)余更致力于(yu)創作。
1975年,發表(biao)其管弦(xian)樂(le)作(zuo)品《現象》,并指(zhi)揮(hui)臺灣省交(jiao)響樂(le)團合作(zuo)首演。
1976年,發(fa)表《雨、禪、西門(men)町》錄音帶(dai)音樂。另有(you)《大神祭》清唱劇(ju),后由云門(men)舞集改(gai)編成《吳鳳》及(ji)《射日》舞劇(ju)演出。
1978年,參加日本第(di)三屆(jie)亞洲新音(yin)樂(le)媒(mei)體(ti)演(yan)出;同(tong)年,發行(xing)專輯(ji)《鄉(xiang)》,首創以通俗音(yin)樂(le)的語(yu)法(fa)將臺灣傳統(tong)民歌與(yu)中國民歌結合。第(di)二屆(jie)傳統(tong)與(yu)展望演(yan)出為琵琶獨奏(zou)及錄音(yin)帶作品(pin)《還緣》。
1979年,為(wei)齊豫(yu)制作(zuo)(zuo)發行《橄欖樹(shu)》專輯;同年,以《歡(huan)顏》獲得金馬獎(jiang)(jiang)最佳電影插曲(qu)獎(jiang)(jiang);隨后,發表為(wei)兩人之(zhi)人聲及打擊樂作(zuo)(zuo)品(pin)《幻(huan)境(jing)三章》在德國弗洛特世界(jie)音(yin)樂節(jie)首(shou)演。
1980年,以電影《候鳥之愛》獲(huo)得(de)巴拿(na)馬影展最佳音樂獎;同(tong)年,制作歌劇《張騫傳》。
1981年,以《名劍風流》榮獲金(jin)馬獎最佳原作音(yin)樂獎;同(tong)年,在德國佛洛都世(shi)界音(yin)樂會發表《幻(huan)境(jing)三章》。
1982年,為(wei)齊豫(yu)錄制發行《祝福》專輯。
1983年,為齊(qi)豫制作發行《你(ni)是我(wo)所有的回憶》專輯,榮獲金鼎獎最佳唱片獎。
1984年,為云門舞(wu)集寫(xie)成(cheng)《生民篇》四部鋼(gang)琴(qin)及打(da)擊樂、《薪傳》管(guan)弦樂等舞(wu)劇作品;同年,創(chuang)作小型歌劇《張騫傳》;隨后,為齊豫制作《有一個人》專輯。
1985年,發表專(zhuan)輯(ji)《美(mei)麗與(yu)哀愁(chou)》、《錯誤》。
1986年(nian)11月(yue)30日,應(ying)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托創作《三(san)式-氣、斷、流》鋼琴五重奏(zou),在《中國當代作曲家聯展》中首演。
1987年(nian),發表大型(xing)歌舞劇《棋(qi)王》。
1988年,罹(li)患帕金森氏癥,仍堅(jian)持創作(zuo)。
1989年,發表胡琴與(yu)電子合成器的專(zhuan)輯《山連水(shui),水(shui)連天》,同年,在專(zhuan)輯《溯(叛逆與(yu)回溯)》里,李泰祥用(yong)管樂(le)器將流行歌曲重新發聲。
1990年,完成《無(wu)卵頭家》的電(dian)影配樂。
1991年,創作鋼琴與管弦樂作品(pin)《山、火(huo)、流(liu)云》;同年,為(wei)許(xu)景(jing)淳制作閩南語專輯《真想要(yao)飛》。
1992年(nian),到(dao)上海錄制許景淳的專(zhuan)輯《你來(lai)自(zi)何方(fang)(臺(tai)北到(dao)上海)》。
1993年,用國語、臺語、及原住民語,為女(nv)聲、打(da)擊樂(le)、鋼(gang)琴及弦樂(le)四重奏所寫成的室內樂(le)曲《山、弦、巢(chao)》于國家音樂(le)廳發(fa)表首演。
1994年(nian),到北(bei)京錄制文學與(yu)音樂的(de)主題專輯《偶然與(yu)追尋》、《情定威(wei)尼斯(si)》電影配樂;同年(nian),發(fa)行《李泰祥與(yu)他的(de)女弟子》雙唱(chang)片。
2000年(nian),接受腦(nao)部植入(ru)脈(mo)沖(chong)手術(shu)后完(wan)成《自彼(bi)次遇到你》聲(sheng)樂及鋼琴弦樂三重(zhong)奏室(shi)內(nei)樂,民(min)歌(ge)與藝術(shu)歌(ge)系(xi)列作品。
2002年(nian),采用李(li)來望先生所(suo)作(zuo)之(zhi)《吉拉嘎山》史詩來創(chuang)作(zuo)原住民(min)阿美(mei)族史詩清唱(chang)劇。
2004年(nian)——2005年(nian),接受(shou)委(wei)托(tuo)為本土編作客(ke)家(jia)民謠《客(ke)家(jia)山歌-山老田》聲樂(le)(le)(le)(le)及(ji)管(guan)弦(xian)樂(le)(le)(le)(le)作品,及(ji)為布袋戲(xi)、現代舞、聲樂(le)(le)(le)(le)、鑼鼓管(guan)吹及(ji)弦(xian)樂(le)(le)(le)(le)之(zhi)(zhi)作品《驚見霓虹關》,并(bing)重(zhong)為《天黑黑》,《丟(diu)丟(diu)銅》等臺灣(wan)民謠新(xin)編大型(xing)管(guan)弦(xian)樂(le)(le)(le)(le)作品,完成以阿(a)美族史詩來創作之(zhi)(zhi)為聲樂(le)(le)(le)(le),擊樂(le)(le)(le)(le)及(ji)大型(xing)管(guan)弦(xian)樂(le)(le)(le)(le)作品《狩獵(lie)》。
2013年10月,因感(gan)冒(mao)引發急(ji)性肺炎住院。
2014年1月(yue)2日,因甲(jia)狀腺癌(ai)導致多重(zhong)器(qi)官衰竭(jie)在新店慈濟安寧(ning)病房辭世,享壽73歲。
《云在頭上飛》
《自彼次遇到你》
《李泰(tai)祥與他的女弟子》
《音樂與(yu)生命的對話(hua) 李泰祥音樂經典(dian)》
《中(zhong)國交響世紀6 戀戀琴聲》
《中國交響世(shi)紀(ji)5 流(liu)金歲月》
《中國交響世紀4 臺(tai)灣幻(huan)想曲》
《中國交響世紀3 浮世戀情(qing)》
《中國交響世(shi)紀2 大地春夢》
《中(zhong)國交響世紀1 邊疆狂(kuang)想樂》
《偶然與追尋》
《告別(bie)(82-87作品精選)》
《蝶戀》
《與海拔河的人》
《那些 天地人》
《美麗的哀愁》
《錯誤》
《中國民歌新境界 那些(xie)天地(di)人》
《延綿交響詩》
《鄉(xiang)(鄉(xiang)土.民謠)》
《最美的遺憾》
1956年,獲(huo)得臺灣省小(xiao)提琴比賽第一名。
1979年,獲得第16屆(jie)臺(tai)灣電(dian)影金(jin)馬獎(jiang)最佳原創(chuang)歌曲獎(jiang)。《歡顏》
1980年,獲得巴拿馬影展(zhan)最佳音樂獎。《候鳥之(zhi)愛》
1981年,獲得(de)第18屆臺(tai)灣電影(ying)金馬獎最佳電影(ying)原(yuan)創(chuang)音樂獎。《名劍風(feng)流(liu)》
1983年,獲得臺灣金(jin)鼎獎優(you)良唱片(pian)獎。《你是(shi)我所有的回憶》
1997年,獲得第08屆臺灣金曲獎特別(bie)獎。
2008年(nian),獲得第12屆臺灣文藝獎。
2013年(nian),獲得第32屆臺灣“行政(zheng)院”文化獎。
跨界大師
李泰(tai)祥一生創(chuang)(chuang)作近千首(shou)歌曲(qu)、近百首(shou)管弦(xian)樂(le)曲(qu)。他的創(chuang)(chuang)作主(zhu)要來(lai)源(yuan)于五個方面,歌仔戲(xi),貝多芬,山地音(yin)樂(le),西(xi)洋歌曲(qu),本(ben)土音(yin)樂(le)。在21世紀,他更(geng)為(wei)原住民民謠(yao)(yao)、客家民謠(yao)(yao)、布袋戲(xi)、鑼鼓管吹樂(le)重新編織音(yin)樂(le)的體(ti)裁。(鳳(feng)凰網評)
以(yi)規模而(er)言,從室內樂(le)至管弦樂(le)、舞劇(ju)、歌劇(ju)、音(yin)(yin)(yin)樂(le)劇(ju);以(yi)技法(fa)而(er)言,從浪(lang)漫派調(diao)性(xing)至印象派調(diao)式、表現派復調(diao)與(yu)無調(diao)性(xing),電(dian)子媒體音(yin)(yin)(yin)樂(le),具象錄(lu)音(yin)(yin)(yin)帶音(yin)(yin)(yin)樂(le)等;以(yi)風格而(er)言,從嚴(yan)肅的藝術(shu)音(yin)(yin)(yin)樂(le)至通(tong)俗的應用音(yin)(yin)(yin)樂(le)、流行音(yin)(yin)(yin)樂(le)等。(求是理論網評)
李泰祥是臺灣原住民,比較浪漫唯(wei)美,永(yong)遠相信陽光,他的(de)(de)作(zuo)品(pin)不(bu)(bu)灰暗,很討厭無病呻吟(yin),希(xi)望唱出(chu)光明(ming),像歌劇一(yi)樣華麗。不(bu)(bu)隨(sui)波(bo)逐(zhu)流(liu)(liu)、堅持理想是他特有的(de)(de)精神(shen)。他有擁抱大中國(guo)的(de)(de)情懷,作(zuo)品(pin)里常看到對大山大水的(de)(de)詠嘆(tan)。他拓(tuo)寬了流(liu)(liu)行(xing)(xing)的(de)(de)定(ding)義(yi),流(liu)(liu)行(xing)(xing)不(bu)(bu)一(yi)定(ding)會退,也(ye)(ye)可以永(yong)垂不(bu)(bu)朽。當(dang)經典披上了流(liu)(liu)行(xing)(xing)的(de)(de)外衣,讓(rang)人在追求(qiu)流(liu)(liu)行(xing)(xing)的(de)(de)當(dang)下,也(ye)(ye)能一(yi)窺經典的(de)(de)奧妙。(首席弟子齊豫評(ping))
他歷經貧窮、戰爭、離(li)亂,一路走來滋潤(run)臺(tai)灣,使文(wen)明(ming)更豐潤(run),文(wen)化(hua)更深沉,幾乎就是臺(tai)灣整個(ge)記憶。(龍應臺(tai)評)
樂壇伯樂
如(ru)果一(yi)個好的聲音需要(yao)的是(shi)發(fa)現(xian),李(li)泰(tai)祥便是(shi)齊豫(yu)等很(hen)多(duo)歌手(shou)的伯樂(le)。(鳳(feng)凰網(wang)評)
《橄欖樹》自此(ci)改(gai)變了流行音(yin)樂(le)的(de)(de)走向,提升了臺(tai)灣流行音(yin)樂(le)文化的(de)(de)層次(ci),流行音(yin)樂(le)也可以(yi)有哲學的(de)(de)意義、生命的(de)(de)內涵、文化的(de)(de)高度(du)。(音(yin)樂(le)人李廣平評)
齊(qi)豫演唱、李(li)泰祥(xiang)作曲的(de)(de)專(zhuan)輯《你是我所有的(de)(de)回憶》,始終是樂迷圈子里的(de)(de)“神話級”絕版珍品。李(li)泰祥(xiang)與他的(de)(de)女(nv)弟子使得(de)臺灣(wan)流(liu)行音樂史上有了一批(pi)值得(de)大書特書的(de)(de)女(nv)歌手,他們一道寫(xie)下(xia)臺灣(wan)民歌史上濃墨重(zhong)彩的(de)(de)一筆。(鳳(feng)凰網評)
李泰祥不但(dan)寫出(chu)跨越族(zu)群與世(shi)代的歌曲,大(da)力培育音樂人才,還自掏腰包(bao)成(cheng)立(li)基金會,幫助育幼院院童。他對臺灣的貢獻(xian)從音樂橫越到(dao)公益,是(shi)當之(zhi)無愧的音樂大(da)師。(馬英九評(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