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神木二(er)郎山
0
票數:0 #山峰#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我心明亮"提供, 反饋
神木二郎山,位于神木市城西1公里窟野河與芹河交匯處,素有“陜北小華山”的美稱。二郎山依山就勢而建,蜿蜒跌宕,巍峨險峻,山上集佛、道、儒三教,縱長1公里多的山脊上,從北至南,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00多座殿、廟、亭、閣,這些古建筑疏密相間,形體各異,布局合理,雖險若固。景區還存有大量的雕塑、繪畫、碑碣等豐富的歷史文化精粹。
  • 所在地/隸屬: 陜西(xi)省(sheng)榆林市神(shen)木市
  • 開放時間: 08:00~18:00
  • 適宜季節: 全年(nian)
  • 建議游玩時間: 3~4小時
  • 旅游景區級別: 4A
附近有 1 個景點: 神木陜北民俗文化大觀園(10km)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我心明亮"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百科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神木二郎山的所屬企業/主題/所有人主體無關,詞條主體可以提供資料認證申請管理本詞條權限免費更新資料,也可以因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快速在線向網站提出反饋修改! 反饋
介紹攻略(lve)

基本介紹

二郎山,麟州勝景,古屬羌山,俗稱西山,因山體中部有兩處凸起,狀如駱駝雙峰,又名“駝峰山”。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過神木縣,見此山形頗似案頭筆架,所以又賜名“筆架山”,是神木縣的標志性景觀。關于二郎山的傳說有很多,根據二郎山廟的碑文記載,在明正統年間,由于人們的生產條件還很落后,靠人民群眾的力量還治理不了窟野河,就想借助神的力量來治理。這時,就想到了治水之神趙昱趙二郎。因此,人們就在山上修建了二郎廟,作為山上的一座主廟,從此,這座山一直就定名為二郎山了。二郎山山勢蜿蜒,巍峨(e)險(xian)峻,山上(shang)有百(bai)余(yu)座(zuo)廟(miao)群建筑,且廟(miao)內彩繪(hui)等(deng)均有較高(gao)的(de)藝(yi)術(shu)和歷史價值。山勢的(de)險(xian)、峻、奇(qi)與釋(shi)、儒、道三教合(he)一(yi)的(de)宗教景觀(guan)渾然一(yi)體,成為晉(jin)、陜、蒙等(deng)鄰近省區的(de)游(you)(you)覽熱點。每年的(de)傳(chuan)統(tong)廟(miao)會更是商(shang)賈云(yun)集、游(you)(you)人(ren)涌動,場面極為壯觀(guan)。

景點景觀

地藏洞石窟

始建于(yu)明代正(zheng)統年間,距今(jin)已有(you)500多年的歷(li)史。它是一座佛廟,主要祀奉(feng)地藏王(wang)菩薩,配祀十殿閻君。舊(jiu)時民間為(wei)(wei)亡(wang)魂超度(du)的各種(zhong)道場均(jun)在此(ci)進行。洞(dong)內(nei)藻井(jing)石(shi)雕為(wei)(wei)道家(jia)的八(ba)卦符號(hao)為(wei)(wei)中心,以(yi)(yi)龍(long)鳳為(wei)(wei)主圖案,外圍襯以(yi)(yi)佛座蓮花,造(zao)型生動逼真,手法細膩,有(you)極高(gao)的歷(li)史和藝術價值。

八仙洞

明(ming)代建設,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shan)腰(yao)處,利用自然山(shan)洞鑿而(er)成,通面闊3間(jian)8.9米,通進深4米。門楣上方建有(you)雨檐,外有(you)平臺和欄墻(qiang)。

浩然亭石窟

建(jian)于抗(kang)日(ri)戰爭時期(qi),石窟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8米(mi),進深3.0米(mi),高2.2米(mi)。四壁鑿嵌有抒發(fa)抗(kang)日(ri)報(bao)國的(de)詩文碑,亭額為抗(kang)日(ri)名將何柱(zhu)國所題“天地(di)正氣”四個大字。

二郎廟

始建于明正統八年(nian)(1444年(nian)),坐北面(mian)南,通(tong)面(mian)闊3間8米(mi)(mi)(mi),通(tong)進(jin)深4.3米(mi)(mi)(mi),廊深1.65米(mi)(mi)(mi),占地287平方(fang)米(mi)(mi)(mi),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fang)、東西廡殿、大(da)門、鐘鼓樓等組成。正殿三架梁帶前廊,硬山(shan)頂(ding),東、西墻壁(bi)均有清道光十五年(nian)(1835年(nian))所繪(hui)傳(chuan)統工(gong)筆畫“矣云軼事(shi)圖(tu)”,正壁(bi)有14小幅國事(shi)“山(shan)水圖(tu)”。大(da)門外為明代磚(zhuan)雕照壁(bi),懸山(shan)頂(ding),檐下磚(zhuan)雕斗拱,壁(bi)高4.2米(mi)(mi)(mi),寬(kuan)2.95米(mi)(mi)(mi),厚0.58米(mi)(mi)(mi),壁(bi)芯減地淺浮(fu)雕,正面(mian)雕刻(ke)“虎嘯(xiao)圖(tu)”,背(bei)面(mian)雕刻(ke)“九龍戲水圖(tu)”,雕刻(ke)精美,栩栩如(ru)生。

圣母殿

始建于清代,坐北面(mian)南(nan),建造在自然山(shan)石平(ping)臺上,硬(ying)山(shan)式磚(zhuan)木(mu)結構,通面(mian)闊3間6.1米(mi),通進深3.3米(mi),廊深1.5米(mi)。殿前石牌樓為明崇(chong)禎(zhen)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間,面(mian)寬1.46米(mi),高約3米(mi),懸山(shan)頂,檐下(xia)石雕斗拱,額枋浮(fu)雕二龍戲(xi)珠,正面(mian)額題:“壁霞行宮”,北刻“圣母元君”。殿后(hou)為明代建筑諸(zhu)神(shen)殿。

倒座觀音堂

始(shi)建(jian)于明(ming)代,后毀于戰(zhan)亂。清康熙十六年復修,坐南面北,磚(zhuan)木結(jie)構,正殿(dian)3間(jian)(jian),通面闊3間(jian)(jian)8米(mi),通進(jin)深3.5米(mi),廊深1.5米(mi),東西偏房各1間(jian)(jian),配殿(dian)2間(jian)(jian),為(wei)四合院式建(jian)筑,硬山式磚(zhuan)木結(jie)構建(jian)筑。

三教殿

始建于(yu)明嘉靖(jing)年間(1522-1566年),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改(gai)為(wei)護國(guo)寺,民間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xiu)為(wei)三教殿,位于(yu)二郎(lang)山(shan)(shan)(shan)山(shan)(shan)(shan)脊中(zhong)段(duan),也是(shi)二郎(lang)山(shan)(shan)(shan)上最(zui)大的廟群,占地360.4平方(fang)米,正(zheng)殿3間,為(wei)磚砌(qi)拱券式結構。殿東、西壁均(jun)有明代彩繪壁畫,東壁為(wei)“東山(shan)(shan)(shan)全景(jing)圖(tu)”,西壁為(wei)“西山(shan)(shan)(shan)全景(jing)圖(tu)”。

山神廟

始建(jian)于(yu)明代,位于(yu)“二郎山”山脊最后(hou),占地10.45平方米(mi)(mi)(mi),硬(ying)山式(shi)磚木結(jie)構,面(mian)闊1間3.8米(mi)(mi)(mi),進深2.75米(mi)(mi)(mi),廊(lang)深2米(mi)(mi)(mi),柱(zhu)高2.2米(mi)(mi)(mi)。

交通指南

榆(yu)林客運北站乘坐開往神木(mu)縣(xian)的車(che),到神木(mu)縣(xian)后(hou)向西步行1公里,過河即到景區。

地圖坐標(biao)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ben)站(zhan)為(wei)注冊用(yong)戶提(ti)供(gong)(gong)信息存儲空間服務,非(fei)“MAIGOO編輯(ji)上傳提(ti)供(gong)(gong)”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冊用(yong)戶自主發(fa)布上傳,不(bu)代表本(ben)(ben)站(zhan)觀點,更不(bu)表示本(ben)(ben)站(zhan)支持購買(mai)和交(jiao)易,本(ben)(ben)站(zhan)對網頁中內容的合法性(xing)、準確性(xing)、真實性(xing)、適用(yong)性(xing)、安全性(xing)等概不(bu)負責。版權(quan)歸(gui)原作(zuo)者所有,如(ru)有侵權(quan)、虛假信息、錯誤(wu)信息或任(ren)何問(wen)題(ti),請(qing)及時(shi)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shi)間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3844753個品牌入駐 更新518028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9954個代理需求 已有1327842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