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fu)建博(bo)物院考(kao)古研究所研究員(yuan)范雪春(chun)向記者透露,如果今后再發(fa)現(xian)更(geng)多的實物和遺(yi)跡,閩(min)西(xi)北可能出現(xian)一處新(xin)的新(xin)石器文化(hua)類型———南山文化(hua)。2013年(nian)5月,被(bei)國(guo)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pi)全國(guo)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遺(yi)址位于(yu)(yu)三(san)明明溪,在(zai)(zai)1988年(nian)對遺(yi)址內3號洞(dong)進(jin)行第一(yi)次(ci)試掘(jue)(jue)時,就發現洞(dong)內有厚厚的一(yi)層(ceng)用(yong)紅燒土鋪墊(dian)的人類居住(zhu)層(ceng)。2005年(nian)第二次(ci)試掘(jue)(jue)時,在(zai)(zai)4號洞(dong)內發現了(le)人類居住(zhu)的遺(yi)跡,同時發掘(jue)(jue)出一(yi)件舊石(shi)器時代的用(yong)水晶石(shi)制成的刮削器。令人驚喜的是,在(zai)(zai)這個洞(dong)穴里,還存有大(da)量(liang)磨光黑陶碎(sui)片,數量(liang)之多在(zai)(zai)福建考(kao)古歷史上還是第一(yi)次(ci),這些碎(sui)片從(cong)工(gong)藝上來說已經屬于(yu)(yu)距今4500~5000年(nian)前的新石(shi)器時代。同時,在(zai)(zai)4平方米的探方中,發現了(le)300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liang)果核,為研究稻作(zuo)起源和傳播提供了(le)珍貴的材料(liao)。
遺址建筑規模大估計是首領居住與此呼應的(de)是,考古人員還在山頂發現了三(san)座(zuo)新石器時代的(de)墓葬(zang)和一處(chu)青銅(tong)時代(相當(dang)于中原商周時期)的(de)大(da)型建筑遺址。從遺址留(liu)下的(de)柱(zhu)洞、臺階來看(kan),這(zhe)個建筑規模(mo)相當(dang)大(da),僅柱(zhu)洞直徑就幾十厘米(mi),估計是當(dang)地首領居住的(de)地方。
從舊(jiu)石(shi)器(qi)時代(dai)到青銅(tong)時代(dai),整個時間跨度(du)達萬年以(yi)上,這些都(dou)集(ji)中在南(nan)山遺址,而且洞穴遺址和露天曠野遺址相(xiang)結合。
南山遺址有可能成為“南山文化”,南山(shan)遺址(zhi)保留著相當厚的遺址(zhi)地層,文(wen)化層達(da)3~4米,其中包括(kuo)了好幾期(qi)的人類居住(zhu)遺址(zhi)。經過2006年的再一次(ci)發掘調查,專家初步認為這是由于當地環境變遷造(zao)成的。
通過多次(ci)的(de)試掘和(he)現場考察,專家初步認為,南(nan)山遺址(zhi)就(jiu)位于明溪盆地(di)的(de)中心(xin)地(di)帶,生存環(huan)境十(shi)分(fen)理想,成(cheng)為當時(shi)的(de)聚落中心(xin)。
據了(le)解,明溪(xi)盆地在此前(qian)已(yi)經發現了(le)10多處史前(qian)遺址(zhi),而且(qie)脈絡清(qing)晰,人類生存(cun)活(huo)動、演(yan)化(hua)進程的關(guan)系也很(hen)清(qing)楚(chu),已(yi)經逐漸形成閩西北地區富有(you)地方特色(se)的文化(hua)現象,對環境考古(gu)學(xue)和聚落考古(gu)學(xue)的研(yan)究有(you)很(hen)大的價值。
有專家認為,從(cong)遺(yi)址中出土的各類陶質品分析,磨光陶占(zhan)有較大(da)的比例(li),其制陶工藝水平(ping)相當(dang)高,為我省罕見,從(cong)中或可(ke)揭示出閩西(xi)地(di)區新(xin)(xin)石器(qi)時代一(yi)個(ge)新(xin)(xin)的文化類型,即(ji)“南(nan)(nan)山(shan)(shan)文化”。對(dui)此范雪春表示,南(nan)(nan)山(shan)(shan)遺(yi)址占(zhan)地(di)50000平(ping)方米,發掘的只是冰山(shan)(shan)一(yi)角,南(nan)(nan)山(shan)(shan)遺(yi)址要(yao)形(xing)成一(yi)個(ge)新(xin)(xin)的文化類型為時尚(shang)早,還有許多構成“文化”的要(yao)素目前尚(shang)未發現(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