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qin)華日軍(jun)阿(a)爾山(shan)(shan)要塞位(wei)于內蒙(meng)古自治區興安盟阿(a)爾山(shan)(shan)市,始建于1935–1945年,由(you)花炮臺陣地、五叉溝機場(chang)、南(nan)興安隧(sui)道、碉堡、阿(a)爾山(shan)(shan)車站等(deng)組成。
花炮臺陣(zhen)地(di):位(wei)于阿爾善河上游(you)河谷,由日軍(jun)(jun)指(zhi)揮部、營房、碉(diao)堡、暗堡、觀察所、車庫(ku)、發電室、軍(jun)(jun)犬舍、水井(jing)、鐵器加工鋪(pu)、勞(lao)工棚、防坦克壕等組成。其中以日軍(jun)(jun)指(zhi)揮部保(bao)存較好,為隧道式,呈(cheng)東南西北走向,170延長米(mi),內設(she)房間12處。
花炮臺陣地
五叉(cha)溝機(ji)場:位(wei)于(yu)阿爾(er)山市(shi)五叉(cha)溝鎮,修(xiu)建在洮兒河(he)沖積平原上。由飛機(ji)跑道、飛機(ji)庫、彈藥庫、地(di)面(mian)掩體組成(cheng),為半圓形(xing)混凝土結構(gou)。其(qi)中(zhong),飛機(ji)跑道2條,飛機(ji)庫、彈藥庫18個,1個飛機(ji)庫對1個彈藥庫分(fen)成(cheng)9組,呈s形(xing)分(fen)布,地(di)面(mian)掩體1個。
南(nan)興(xing)安隧道(dao)、碉(diao)堡:位于阿爾山市白狼鎮南(nan)興(xing)安,由隧道(dao)、碉(diao)堡組(zu)成。隧道(dao)1條,貫穿南(nan)興(xing)安山,長3218.5米,隧道(dao)內避(bi)車洞、排水溝、滲水井(jing)、信號等設施完備;碉(diao)堡2個(ge),分別位于南(nan)興(xing)安隧道(dao)東西(xi)入口(kou)處,碉(diao)堡為混凝(ning)土結構(gou),共(gong)6層,地下(xia)2層,地上4層,建筑面積600平方(fang)米。
南興安隧道
阿(a)爾山(shan)車站:位于阿(a)爾山(shan)市內,正(zheng)面朝(chao)西,南北向排(pai)列(lie),建筑面積671.49平(ping)方米,為起(qi)脊式磚(zhuan)石瓦結構,三層六頂,一(yi)層墻體用石材砌(qi)成,中間墻體用磚(zhuan),門(men)、窗使用木(mu)材,屋頂瓦,外墻采用彩繪(hui)工藝。
阿爾山火車站
1996年5月28日被內蒙古(gu)自治區(qu)人(ren)民政府公布為內蒙古(gu)自治區(qu)文物保護單(dan)位。
據阿爾(er)山(shan)市史志檔案局辦公室(shi)主任劉(liu)賀(he)介紹,“九一八(ba)”事(shi)變后,為(wei)防御蘇(su)聯的(de)軍(jun)事(shi)威脅,日本關東軍(jun)第三方面軍(jun)第107師團5萬余人進駐阿爾(er)山(shan)地區(qu),修建了大量的(de)軍(jun)事(shi)、生(sheng)活和交(jiao)通設施,留下(xia)了許(xu)多遺址。這些(xie)軍(jun)事(shi)工事(shi)及(ji)相關的(de)設施,現已成為(wei)日軍(jun)侵(qin)華的(de)鐵證(zheng)。
劉(liu)賀說,阿爾山要塞(sai)是(shi)侵華日(ri)軍在(zai)中(zhong)蘇(su)蒙(meng)邊境地帶修筑的17處要塞(sai)之一,也是(shi)這條被(bei)日(ri)軍自喻(yu)為“東方馬其諾防線”要塞(sai)群中(zhong)的中(zhong)蒙(meng)邊境要塞(sai)。由(you)于蘇(su)軍迂回繞過阿爾山、五岔溝陣地,以閃電式進(jin)攻占領了(le)(le)索倫及附近戰(zhan)略要地,并截斷了(le)(le)關東軍的撤退路(lu)線,日(ri)軍苦心(xin)經營多(duo)年的防御工事沒有派上用場。
2015年8月24日,入選國務院公(gong)布第二(er)批100處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