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馬鞍寺建于宋元,毀于明末。現有四重殿宇,重建于清乾隆年間,后殿及廂房重建于清道光、同治時。坐東北向西南。正面市樂樓(戲臺),廣場(戲場壩)后依秩是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玉皇殿,除玉皇殿3間外,均系長5間22米,寬3間12米的懸山頂抬梁式建筑。兩端是長達13間的廂房,組成閉合式建筑群,總長115米,總寬55.2米,占地面積6348平方米。建筑用材粗大,造型樸實,門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觀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裝飾性斗拱,別致精巧,有鮮明的地方特。大雄殿有200多年前額精美壁畫。馬鞍寺系綿陽市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1986年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ma)鞍寺(si)的(de)主(zhu)體建筑(zhu)包括天王殿(dian)(dian)、大雄(xiong)寶殿(dian)(dian)、觀音殿(dian)(dian)、玉(yu)皇(huang)殿(dian)(dian)等,有趣(qu)的(de)是(shi)這些(xie)主(zhu)體建筑(zhu)分(fen)別(bie)建于(yu)清康熙(xi)、乾隆、道光、同治(zhi)等時期,分(fen)別(bie)體現了清早中(zhong)晚(wan)不同時期的(de)建筑(zhu)風格(ge)與手法。馬(ma)鞍寺(si)內藏有的(de)十余通石(shi)碑以及(ji)壁上(shang)的(de)壁畫(hua)都是(shi)很珍貴(gui)的(de)文物,其中(zhong)大雄(xiong)寶殿(dian)(dian)的(de)彩繪“二十四(si)諸天”“十八羅漢圖”等都具(ju)有很高的(de)藝術價值(zhi)。這里獨特的(de)水墨壁畫(hua)更(geng)是(shi)清新(xin)淡雅,脫俗超凡。
壁畫
馬鞍(an)寺壁(bi)(bi)畫(hua)(hua)數量眾多,在全川少(shao)見。寺內(nei)只要能作畫(hua)(hua)的地方——建(jian)筑的挑(tiao)、枋(fang)、壁(bi)(bi)間都繪有壁(bi)(bi)畫(hua)(hua)。壁(bi)(bi)畫(hua)(hua)的內(nei)容(rong)廣泛,涉及當時
的現實生活、神話故事、宗教(jiao)(jiao)題材、戲劇歷史。如鐘馗降魔、劉海戲金(jin)蟾、太公釣魚、呂洞賓戲牡丹等壁(bi)(bi)畫栩栩如生。大(da)雄寶殿壁(bi)(bi)上繪有(you)二十四諸天、十八羅漢等佛(fo)教(jiao)(jiao)題材的壁(bi)(bi)畫數幅,仿唐(tang)吳(wu)道子畫技,技法高超(chao)、用筆生動(dong)傳神,有(you)“吳(wu)帶當風”之(zhi)神韻(yun)。是(shi)研究佛(fo)教(jiao)(jiao)藝術(shu)、戲曲發(fa)展史和傳統(tong)繪畫藝術(shu)重(zhong)要的歷史資(zi)料。壁(bi)(bi)畫多是(shi)清(qing)代畫作,但不(bu)少(shao)由于時代久(jiu)遠,損壞嚴重(zhong)。也有(you)近代人在(zai)挑(tiao)壁(bi)(bi)處畫一些宣傳孝道的如24孝圖。
石碑
寺(si)(si)內(nei)十通清(qing)代石(shi)碑(bei)(bei)中的(de)光緒7年的(de)義(yi)學(xue)碑(bei)(bei),其碑(bei)(bei)文富有(you)史料價值(zhi),把當時在(zai)寺(si)(si)內(nei)辦義(yi)學(xue)的(de)宗旨(zhi)、十二條學(xue)規都作了詳細記(ji)載,對今天辦學(xue)仍有(you)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