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qi)個星(xing)佛寺(si)(si)(si)遺址,由地面(mian)寺(si)(si)(si)院建(jian)(jian)(jian)筑(zhu)和洞窟建(jian)(jian)(jian)筑(zhu)兩(liang)部分組成。地面(mian)寺(si)(si)(si)院遺址分布于(yu)山梁和坡地上(shang),一條自然(ran)泉溝(gou)將建(jian)(jian)(jian)筑(zhu)群分為南(nan)北兩(liang)大區(即(ji)今所命名(ming)的南(nan)大寺(si)(si)(si)和北大寺(si)(si)(si)),寺(si)(si)(si)院殘(can)存大小建(jian)(jian)(jian)筑(zhu)93處,總面(mian)積約40300平方米。
該遺(yi)址是新疆僅存的(de)、同時(shi)保有(you)佛(fo)(fo)塔、佛(fo)(fo)殿、石(shi)窟的(de)珍貴遺(yi)址群。洞窟的(de)形(xing)制大致與克孜爾(er)一期洞窟相似(si),壁畫比較精美(mei),佛(fo)(fo)像造型(xing)豐滿和祥,具(ju)(ju)有(you)犍陀羅和中原的(de)風格。對于研究古(gu)代焉耆史乃至西(xi)域社(she)會發展史、佛(fo)(fo)教(jiao)史、戲(xi)劇(ju)史等(deng)具(ju)(ju)有(you)著重要的(de)價值。
七個(ge)星佛寺遺址中11處洞窟(ku)位于寺院西北部(bu)約一公里(li)的(de)霍拉山(shan)低矮的(de)山(shan)腰(yao)處,大部(bu)分(fen)坐東(dong)朝西,門(men)朝西開。洞窟(ku)內佛像無存,只殘(can)存佛像基座;2、3、5、7號窟(ku)內有少量的(de)樂伎(ji)、朵云紋、飛天等壁畫遺存,曾(ceng)出土泥塑佛、菩薩、天王(wang),供養人等頭像。
有的(de)洞(dong)窟里殘(can)存中心柱(zhu)、基座,洞(dong)窟頂上隱約(yue)能看到曾經(jing)色彩(cai)豐(feng)富的(de)壁(bi)畫。樂伎、飛天、纏枝蓮花紋的(de)線條依稀可(ke)辨(bian)。美的(de)雕塑多為木骨泥(ni)塑,有佛、菩薩、比丘、武士、婆羅門(men)、供養人像等,他們大多都(dou)形態典(dian)雅,面龐圓潤,細眉(mei)高(gao)鼻、小嘴厚(hou)唇、略(lve)露(lu)微笑(xiao)。
焉耆佛(fo)(fo)教(jiao)藝(yi)術(shu)早期(qi)受健(jian)陀(tuo)羅(luo)影響,晚期(qi)的彩(cai)繪(hui)泥塑(su),表(biao)現出強(qiang)烈(lie)的東(dong)方審美情趣。佛(fo)(fo)寺雕塑(su)多為木骨(gu)泥塑(su),有佛(fo)(fo)、菩薩、比丘、武士、婆羅(luo)門、供養人等。雕塑(su)人物形(xing)象與彩(cai)繪(hui)壁畫相結合(he)是焉耆佛(fo)(fo)教(jiao)藝(yi)術(shu)的一大(da)特點。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和日本各國探險家紛紛進入新疆,尋找古(gu)跡(ji)、挖掘遺址,拿(na)走文物,先后來到七個星佛寺遺址的(de)有斯文·赫定、格倫威(wei)德(de)爾、斯坦因(yin)、奧登堡等人,他們(men)拿(na)走大量可(ke)移動文物,并切(qie)割壁畫,使該佛寺遭(zao)受(shou)嚴(yan)重破壞。
該遺址建筑(zhu)工(gong)藝主要為土坯壘筑(zhu),部分為夯筑(zhu),由于遭到淘(tao)蝕、沖溝、裂(lie)隙、裂(lie)縫(feng)、剝蝕、生物破(po)壞(huai)和人為破(po)壞(huai)等,每(mei)個(ge)遺址都不(bu)同(tong)程(cheng)度的(de)遭到破(po)壞(huai),其中一些(xie)標志性建筑(zhu)如(ru)殿堂、僧房等文物本體(ti)及(ji)載體(ti)瀕(bin)臨倒塌。
由于風雨侵蝕,1991年至1996年,巴州(zhou)文管所、焉(yan)耆縣文管所三次對七個星佛寺遺址進行了保護圍墻的修建。
2001年,七個(ge)星佛(fo)寺遺址被(bei)中國(guo)務院(yuan)公布為全國(guo)重(zhong)點文物保護單(dan)位;
2005年(nian),該遺(yi)址(zhi)被列入絲綢之路新疆(jiang)段保護工程。
2006年(nian),該(gai)遺址被列入(ru)絲綢之路新疆段保護工程。同年(nian)7月,由北京建筑工程學(xue)院承擔(dan)編制的《焉耆七個星佛(fo)寺(si)遺址文(wen)物保護規(gui)劃》通過了省(sheng)級專家(jia)論證。
2012年9月(yue)18日,這個1961年就被(bei)國家文物(wu)局(ju)定為國家級文物(wu)保護單位的古遺(yi)址(zhi),正式開始大規(gui)模的保護工程(cheng)。先后投資2400余萬元(yuan)人民幣對該遺(yi)址(zhi)進行防雨蝕、風(feng)蝕、防坍塌、裂(lie)縫、沖溝(gou)、排水處理等主體加固工程(cheng),并(bing)修建看(kan)護房、壁畫展示廳、監控室等設施。
2016年(nian)5月1日,新疆(jiang)焉(yan)耆縣在七個星(xing)佛寺(si)遺址(zhi)舉(ju)行文化旅游推介會,七個星(xing)佛寺(si)遺址(zhi)在歷經多年(nian)修復,再安裝防護(hu)設(she)施(shi)后將向公眾開放。
該遺址中,出土(tu)了吐火羅文(wen)(wen)書(shu)寫的(de)(de)紙質文(wen)(wen)書(shu)——《彌(mi)勒會見(jian)記》等(deng)一批罕見(jian)文(wen)(wen)物,對于(yu)研究古代焉(yan)耆(qi)史(shi)(shi)乃至西域(yu)社會發展史(shi)(shi)、佛(fo)教史(shi)(shi)、戲劇(ju)史(shi)(shi)等(deng)具(ju)有重要(yao)價(jia)值。其中吐火羅文(wen)(wen)《彌(mi)勒會見(jian)記》,見(jian)證了古焉(yan)耆(qi)國佛(fo)教的(de)(de)興(xing)盛,以及(ji)焉(yan)耆(qi)古國在佛(fo)教傳(chuan)播(bo)過程中扮演的(de)(de)重要(yao)角(jiao)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