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14年,瑪格麗(li)特·杜拉斯生于印度支那嘉定(ding)市(即后來越(yue)南的(de)西貢/胡志明市)。她父親是數學(xue)教師,母親波雷諾(柬埔(pu)寨)是當(dang)地小學(xue)的(de)教師。她有兩個哥哥。1921年她父親去(qu)世(shi)。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
1930年左(zuo)右,杜拉斯16歲那(nei)年遇見了一個中國男人李(li)云泰,幫(bang)助她(ta)家渡(du)過難關,也(ye)(ye)成為她(ta)的第一個也(ye)(ye)是終(zhong)身難忘的情人。這(zhe)段情感往事(shi)埋藏了50年后才向(xiang)世人吐露。
18歲首次返回(hui)祖國(guo)——法(fa)國(guo)。在巴黎大學攻(gong)讀(du)法(fa)律、數學、政治學,但卻(que)立志要(yao)做小(xiao)說家。畢(bi)業后從1935年(nian)到(dao)1941年(nian)在法(fa)國(guo)政府殖民(min)地部當(dang)秘書。1939年(nian)她同羅貝(bei)爾(er)·昂(ang)泰爾(er)姆(mu)結婚。
1940年(nian)(nian)-1942年(nian)(nian)她(ta)同菲利普·羅克合作(zuo),在伽利瑪出版(ban)社(she)出版(ban)《法蘭西帝國》.在書業俱樂部(bu)工作(zuo),《塔納朗一家》遭到(dao)伽里瑪出版(ban)社(she)的拒(ju)絕;她(ta)第一個孩子夭亡;她(ta)的小(xiao)哥(ge)哥(ge)在中(zhong)國抗日(ri)戰爭期(qi)間去世;同迪(di)奧尼斯(si)·馬(ma)斯(si)科洛相識(shi)。
1943年她參(can)加莫爾(er)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領導的(de)(de)(de)抵抗運動的(de)(de)(de)活動。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de)(de)(de)姓改成了父(fu)親故鄉的(de)(de)(de)一條小河的(de)(de)(de)名字——Duras(杜拉斯(si))。她用(yong)瑪格(ge)麗特·杜拉斯(si)的(de)(de)(de)筆名發(fa)表《無恥之徒》。1944年出版《自由(you)人(ren)報》,刊登戰(zhan)俘和被放逐(zhu)者的(de)(de)(de)情況材料,發(fa)表《平靜(jing)的(de)(de)(de)生活》。
1944年(nian)R·昂泰爾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bu)亨瓦爾德,然后放逐到達(da)豪(參見《痛苦》)。她加入法(fa)國共產(chan)黨,任維斯孔蒂(di)街黨支部書(shu)記,成立尋人處,出版了《自由人報》。
1945年(nian)R·昂(ang)泰(tai)爾姆(mu)回來。同(tong)R·昂(ang)泰(tai)爾姆(mu)一起成立萬(wan)國出版社。1946年(nian)她(ta)夏天在意大利。同(tong)R·昂(ang)泰(tai)爾姆(mu)離婚。
1947年(nian),她(ta)的兒子讓(rang)·馬斯科洛出生。
1950年,發表小說(shuo)《太平洋大(da)堤》,該作反映了(le)童(tong)年時代的(de)貧(pin)困生(sheng)活(huo)。《直布羅陀海峽的(de)水手》(1952)充滿(man)了(le)鏡(jing)頭般的(de)畫面和口語式的(de)對話。當法國掀(xian)起新(xin)浪潮后(hou),法國文壇也隨而產生(sheng)了(le)新(xin)小說(shuo)運動。她也因在1958年出版(ban)的(de)小說(shuo)《麾狄拉特干(gan)達畢業》而被譽為新(xin)小說(shuo)代表作家之(zhi)一。
1955年,被(bei)開除(chu)出法(fa)國共產黨黨籍(ji)。她從1955年起反對繼續進(jin)行阿爾及利亞戰爭,后又反對戴高樂政權。為各種周刊(kan)和雜志撰稿。
1957年,同D·馬斯(si)科洛分居。
1959年名導演(yan)阿(a)侖·雷乃請她為他(ta)的(de)第一部劇情長片《廣(guang)島之(zhi)戀》(1959)撰寫電影劇本。這(zhe)部作品在(zai)法國大受歡迎(ying),創下很高的(de)票房(fang)紀錄,而她的(de)名字也傳遍(bian)世界。
1960年(nian),當(dang)選為美第(di)奇獎評委,但于幾年(nian)后辭職。 1961年(nian)她為亨利·科爾皮的影片寫(xie)《長別離》,這個(ge)電(dian)影劇本是同1963年(nian)美第(di)奇文學(xue)獎獲得者熱拉爾·雅爾洛合作的結果。
1968年,她參加五月風暴。在《綠眼睛》中可讀到關于大學生(sheng)和(he)作(zuo)家行動委(wei)(wei)員會(hui)(hui)誕生(sheng)的政論文,該文被委(wei)(wei)員會(hui)(hui)否定,委(wei)(wei)員會(hui)(hui)也在不久后解(jie)散。
1974年,創(chuang)作《印度之歌》,該(gai)作品于1975年在戛納(na)電影(ying)節期間獲法(fa)國藝術片影(ying)院及(ji)實驗電影(ying)院協會獎。
1990年左右
1990年左右
1976年,《整天(tian)在樹木之中(zhong)》獲讓·科克托(tuo)獎。1982年,在納伊的美國醫院進行(xing)戒(jie)毒(du)治(zhi)療(liao)。1984年發(fa)表小說(shuo)《情人(ren)》,該作(zuo)獲龔古爾(er)獎, 并于1986年獲里茨(ci)一巴黎一海明威獎,被譯成40多種文(wen)字。
1985年發表《痛(tong)苦》。書中記(ji)錄了她(ta)在‘二(er)戰’期(qi)間(jian)的(de)個人(ren)經歷以及對(dui)戰爭問題的(de)思考和她(ta)如何(he)等待(dai)被關在納粹集中營(ying)的(de)丈夫的(de)歸來。
1985年,發表《痛(tong)苦》,7月17日在(zai)《解放報(bao)》上發表一(yi)篇文章,瑪格麗特·杜拉(la)斯在(zai)"魏爾曼(man)案(an)件"中(zhong)所持的立場引起一(yi)部分讀者(zhe)的敵對情緒(xu)和好(hao)幾(ji)位女權主義(yi)者(zhe)的論戰。
1988年(nian)(nian)-1989年(nian)(nian)昏迷住(zhu)院(yuan)。1991年(nian)(nian)發表《中國北方的情人》。 1996年(nian)(nian)3月3日(星期天),瑪格麗(li)特(te)·杜拉(la)斯逝世(shi),享年(nian)(nian)81歲(sui),葬于蒙帕納斯公墓。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中文名(ming) 體裁(cai) 出版年
《厚顏無恥的(de)人》 小說 1943年
《平(ping)靜(jing)的(de)生(sheng)活》 小說 1944年
《抵擋(dang)太平洋(yang)的堤壩》 小說(shuo) 1950年
《直布羅(luo)陀水手》 小(xiao)說 1952年
《塔(ta)吉尼亞的小馬》 小說 1953年
《樹上的歲月》 小說 1954年
《街心花園(yuan)》 小說 1955年
《琴(qin)聲如(ru)訴》 小說(shuo) 1958年
《塞(sai)納一瓦茲的(de)高架橋(qiao)》 劇本 1960年
《夏日(ri)夜晚十點半》 小(xiao)說 1960年
《廣(guang)島(dao)之戀》 電影劇本 1960年
《長(chang)別離》 電影劇本 1961年
《安德(de)馬斯先生的午后(hou)》 小說 1962年
《勞(lao)兒(er)的(de)劫持(chi)》 小說 1964年(nian)
《劇本集(ji)》 1965年
《副領事(shi)》 小說 1965年
《音樂》 電影劇本 1966年
《英國情人》 小說 1967年
《劇本集》(二) 1968年
《毀(hui)滅吧,她說》 小說 1969年(nian)
《郇可邦·薩芭娜和大衛(wei)》 小(xiao)說 1970年
《愛》 小說 1971年
《黃(huang)色太陽》 電影劇本 1971年
《印度之歌》 劇本 1973年
《恒河女(nv)子(zi)》 電影劇(ju)本 1973年
《娜塔(ta)莉·格朗熱(re)》 電(dian)影劇本 1973年(nian)
《能說會道(dao)的女人》 訪(fang)談錄 1974年(nian)
《印(yin)度(du)之歌》 電影劇本 1975年
《馬克斯(si)特,薇拉·巴(ba)克斯(si)特》 電影劇本 1976年(nian)
《在荒蕪(wu)的加爾各答(da)她名叫(jiao)威尼斯(si)》 電影劇本 1976年
《樹上(shang)的歲(sui)月》 電影劇本 1976年
《卡車》 電影劇本 1977年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領地(di)》 散(san)文 1977年
《伊(yi)甸影院》 小(xiao)說(shuo) 1977年
《黑夜號輪船》 電影劇本 1978年(nian)
《塞薩萊》 電影劇本 1979年
《否決之(zhi)手》 電影劇本 1979年
《奧(ao)萊(lai)莉婭·斯泰納》,又稱(cheng)《墨(mo)爾(er)本(ben)的奧(ao)萊(lai)莉婭》 電影劇本(ben) 1979年
《奧(ao)萊莉婭·斯泰(tai)納》,又稱《溫哥華的奧(ao)萊莉婭》 電影劇本 1979年
《薇拉·巴(ba)克斯特或大西洋海濱》 電影劇本 1980年
《坐(zuo)在走廊里的(de)男人》 小(xiao)說 1980年(nian)
《八〇年(nian)夏》 小說 1980年(nian)
《藍眼(yan)睛,黑頭發》 小(xiao)說 1980年
《阿加莎》 小說 1981年
《外面的(de)世界》 散文 1981年
《女孩和男(nan)童》 小說 1981年
《羅馬(ma)對話》 電影(ying)劇本 1982年
《大西(xi)洋男人(ren)》 小說 1982年
《薩瓦納灣》 小說 1982年
《絕癥》 小(xiao)說 1982年
《劇本集(ji)》(三(san)) 小說(shuo) 1984年
《情人》 小說 1984年
《痛苦》 小說 1985年
《第(di)二場音樂》 小(xiao)說 1985年(nian)
《契訶(he)夫的海鷗》 小(xiao)說 1985年
《孩子們》 電(dian)影劇本 1985年
《諾曼底海濱的妓女》 小(xiao)說 1986年
《物質生活》 散文 1987年(nian)
《艾米莉·L》 小(xiao)說 1987年
《夏雨》 小說(shuo) 1990年
《中(zhong)國北方的(de)情人》 小(xiao)說 1991年
《雅恩一安德(de)烈亞·斯泰納》 小說 1992年
《寫作》 散(san)文 1993年(nian)
《全(quan)在這里(li)了》 散文 1995年
電影作品
中(zhong)文名 杜拉斯(si)擔任職務(wu) 上映年
如(ru)歌的行版(ban) 編劇 1960
女賊 編劇(ju) 1966
音樂 導演(yan)、編劇 1967
毀滅吧,她說 導(dao)演、編劇 1969
娜妲莉·葛蘭吉(ji) 導(dao)演、編(bian)劇 1972
恒河女人 導(dao)演、編劇 1974
印度之(zhi)歌 導演(yan)、編劇(ju)、演(yan)員 1975
樹林里的兩天 導演(yan)、編劇 1976
她(ta)的威尼斯名字在荒(huang)涼(liang)的加爾各答 導演、編劇 1976
巴克斯特(te),維(wei)拉(la)巴克斯特(te) 導演(yan)、編(bian)劇、演(yan)員 1977
卡車(che) 導演、編(bian)劇(ju)、演員(yuan) 1977
Cesarée 導演、編劇、演員 1978
否決之手 導(dao)演(yan)(yan)、編劇、演(yan)(yan)員 1978
溫哥華奧蕾里(li)婭·斯坦納 導演、編劇、演員(yuan) 1979
黑夜號(hao)輪船 導演、編劇、演員 1979
墨爾本奧蕾里(li)婭·斯坦納 導演、編劇 1979
阿伽達(da)或無限閱讀 導(dao)演、編(bian)劇 1981
大(da)西(xi)洋的(de)男人 導演、編(bian)劇(ju) 1981
羅(luo)馬(ma)對話 導(dao)演、編劇(ju) 1982
Enfants, Les 導演、編劇(ju) 1984
寫(xie)作 編劇、演員 1993
杜(du)拉斯談杜(du)拉斯 編劇(ju)、演員 1993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愛情
有人說,杜拉(la)斯(si)的(de)(de)(de)作(zuo)品表現了淫婦蕩女的(de)(de)(de)世界,其實(shi)并(bing)不盡然(ran)。在(zai)通常謂況(kuang)下,杜拉(la)斯(si)所寫的(de)(de)(de)人物都是(shi)一(yi)些生(sheng)活在(zai)社會邊緣的(de)(de)(de)、幾乎沒有正當職業的(de)(de)(de)游手好閑之(zhi)人。
對(dui)(dui)絕對(dui)(dui)愛(ai)情(qing)的(de)(de)追(zhui)求(qiu),是(shi)杜拉(la)斯(si)文學(xue)作品中(zhong)的(de)(de)最主(zhu)要(yao)的(de)(de)主(zhu)題,而且其他許多主(zhu)題在(zai)某種程度上(shang)都是(shi)為之服(fu)務的(de)(de)。盡管杜拉(la)斯(si)曾經宣稱,她已經一點不喜歡談論愛(ai)情(qing)了,愛(ai)情(qing)已不再使她感(gan)興趣了。但我們發(fa)現,為愛(ai)所困的(de)(de)杜拉(la)斯(si)自(zi)始(shi)至終都沒有放(fang)(fang)棄(qi)對(dui)(dui)絕對(dui)(dui)愛(ai)情(qing)的(de)(de)尋求(qiu)。在(zai)她后期的(de)(de)文學(xue)創(chuang)作中(zhong),尤(you)其是(shi)在(zai)《情(qing)人(ren)》里,絕對(dui)(dui)愛(ai)情(qing)似乎完全(quan)被性愛(ai)、肉欲所取(qu)代。杜拉(la)斯(si)的(de)(de)愛(ai)情(qing)觀是(shi)獨(du)特的(de)(de),在(zai)她的(de)(de)精(jing)(jing)神世界里、愛(ai)情(qing)能(neng)夠照亮人(ren)的(de)(de)精(jing)(jing)神和感(gan)官,能(neng)夠通(tong)過“我”對(dui)(dui)他者的(de)(de)開放(fang)(fang),能(neng)夠最大限度地(di)張揚(yang)自(zi)我。杜拉(la)斯(si)心里明白愛(ai)情(qing)是(shi)不會主(zhu)動(dong)送(song)上(shang)門的(de)(de)、必須自(zi)己去(qu)尋求(qiu),尤(you)其是(shi)絕對(dui)(dui)愛(ai)情(qing)有時只有“第(di)一次”。
性愛
杜(du)拉(la)斯(si)選擇了對(dui)(dui)欲望本(ben)原(yuan)的(de)回歸,試圖(tu)通過(guo)性(xing)愛的(de)宣(xuan)泄,剝離出愛的(de)原(yuan)欲,將愛情(qing)最原(yuan)始(shi)的(de)快樂交還給(gei)人類。在(zai)杜(du)拉(la)斯(si)看來,也許這種沒有(you)了道德束縛的(de)近乎純潔的(de)欲望,才是(shi)愛最核心助本(ben)質。杜(du)拉(la)斯(si)對(dui)(dui)身體言說的(de)坦率不(bu)僅體現(xian)在(zai)男女性(xing)愛,還涉足了其他(ta)更為嚴(yan)格(ge)的(de)禁忌,在(zai)內容上呈現(xian)出極為先鋒(feng)的(de)姿態。如對(dui)(dui)同性(xing)的(de)欲望。
盡管杜拉斯(si)對(dui)(dui)欲(yu)望(wang)(wang)的(de)追尋最終走向了(le)(le)(le)虛(xu)無(wu),但她的(de)深(shen)刻之處(chu),在(zai)(zai)于(yu)人(ren)格從緊緊束縛欲(yu)望(wang)(wang)的(de)道德中解放出(chu)來(lai),交還給絕望(wang)(wang)卻永恒(heng)的(de)欲(yu)望(wang)(wang)本身,使(shi)人(ren)退卻、驚懼的(de)犯罪(zui)感(gan)被純潔而(er)自然(ran)地打碎,人(ren)得以回歸原本屬于(yu)自己的(de)歡樂,無(wu)拘無(wu)束地繼續生(sheng)命的(de)探(tan)求。真(zhen)正的(de)痛苦(ku)不是(shi)欲(yu)望(wang)(wang),而(er)是(shi)人(ren)類把(ba)惡(e)賦予(yu)了(le)(le)(le)欲(yu)望(wang)(wang)。在(zai)(zai)作家中,描寫欲(yu)望(wang)(wang)的(de)并不少(shao);金錢、情欲(yu),但大都陷(xian)于(yu)疏常,缺乏杜拉斯(si)對(dui)(dui)人(ren)性(xing)的(de)深(shen)層探(tan)索,她寫出(chu)的(de)是(shi)純沽無(wu)辜的(de)欲(yu)望(wang)(wang),它充滿(man)了(le)(le)(le)生(sheng)命的(de)力(li)量和美。確實,人(ren)首先(xian)是(shi)具有肉身實在(zai)(zai)的(de)人(ren),而(er)生(sheng)命的(de)存(cun)在(zai)(zai)首先(xian)且(qie)一直是(shi)肉身的(de)存(cun)在(zai)(zai)。控(kong)制生(sheng)命之放,只(zhi)會(hui)讓生(sheng)命枯萎,滅絕肉身的(de)欲(yu)望(wang)(wang)便(bian)意味著生(sheng)命的(de)消亡。因而(er),杜拉斯(si)的(de)小(xiao)說中同時透射著厚顏無(wu)恥與純潔無(wu)理的(de)光耀,回避著思維(wei)中慣有的(de)理解,卻在(zai)(zai)它所貫通的(de)深(shen)度達到(dao)了(le)(le)(le)廣泛的(de)接納。
女權
杜拉斯(si)本(ben)人雖然在談話中否(fou)認(ren)自(zi)(zi)己是(shi)女(nv)(nv)權運動(dong)的(de)領(ling)袖,但她(ta)(ta)確實參加過爭取女(nv)(nv)性(xing)(xing)(xing)權利的(de)各種活動(dong)。“我(wo)寫作不是(shi)為(wei)了(le)寫女(nv)(nv)人,我(wo)寫女(nv)(nv)人是(shi)為(wei)了(le)寫我(wo)自(zi)(zi)己,寫那(nei)個穿(chuan)越(yue)了(le)多(duo)少個世紀中的(de)我(wo)自(zi)(zi)己”。從她(ta)(ta)的(de)表述(shu)中可(ke)以看出她(ta)(ta)不是(shi)一(yi)個典型的(de)完全的(de)女(nv)(nv)權主(zhu)義作家,但是(shi)她(ta)(ta)確實在書中寫了(le)眾多(duo)跟(gen)她(ta)(ta)一(yi)樣的(de)女(nv)(nv)人,她(ta)(ta)“總是(shi)作為(wei)女(nv)(nv)人來面對(dui)一(yi)切(qie),來看待無論什(shen)么問(wen)題”。她(ta)(ta)的(de)作品中滲透(tou)著(zhu)強(qiang)烈的(de)女(nv)(nv)性(xing)(xing)(xing)意識是(shi)吸引(yin)大量(liang)女(nv)(nv)性(xing)(xing)(xing)批評(ping)目光(guang)的(de)主(zhu)要原因。
孤獨
當人(ren)(ren)(ren)感(gan)受到孤(gu)(gu)獨時(shi)(shi),第一個反應便是(shi)遠避,不假(jia)思索的(de)逃避,因為(wei)人(ren)(ren)(ren)是(shi)群體性的(de)動物。杜拉斯不回(hui)避人(ren)(ren)(ren)面對(dui)孤(gu)(gu)獨時(shi)(shi)的(de)恐慌,她(ta)抓住了人(ren)(ren)(ren)面對(dui)孤(gu)(gu)獨時(shi)(shi)那種急欲(yu)逃脫(tuo)的(de)心理,對(dui)孤(gu)(gu)獨的(de)回(hui)避方(fang)式進行(xing)了夸(kua)張的(de)展現。她(ta)小說中的(de)主人(ren)(ren)(ren)公在面對(dui)無法(fa)克(ke)服的(de)孤(gu)(gu)獨時(shi)(shi)常常表現得(de)異(yi)常的(de)極(ji)(ji)端,這種極(ji)(ji)端的(de)方(fang)式有(you)遺忘、嗜睡(shui)等等,飽受孤(gu)(gu)獨折磨(mo)的(de)人(ren)(ren)(ren)經常表現出魂不守舍(she)的(de)樣子,如行(xing)尸走肉,更(geng)甚者就(jiu)是(shi)完全的(de)癲瘋。
杜拉(la)(la)斯的(de)(de)(de)(de)作品無一(yi)例(li)外的(de)(de)(de)(de)使(shi)人感到壓抑,情(qing)節(jie)的(de)(de)(de)(de)撲(pu)朔迷離(li),結構的(de)(de)(de)(de)支(zhi)離(li)破(po)碎,語言的(de)(de)(de)(de)晦澀難懂,使(shi)得(de)她的(de)(de)(de)(de)作品榮上了(le)陰(yin)森恐(kong)怖的(de)(de)(de)(de)面紗(sha),然而杜拉(la)(la)斯的(de)(de)(de)(de)黑色小說卻帶給人積極向上的(de)(de)(de)(de)情(qing)感體驗。杜拉(la)(la)斯的(de)(de)(de)(de)小說認(ren)(ren)可了(le)人類不可逃避孤(gu)獨(du)(du)(du)的(de)(de)(de)(de)宿命(ming)(ming),她認(ren)(ren)為孤(gu)獨(du)(du)(du)是(shi)個(ge)具有吸(xi)引力(li)(li)(li)的(de)(de)(de)(de)老東西,積極樂觀(guan)的(de)(de)(de)(de)面對它。使(shi)得(de)被(bei)動(dong)的(de)(de)(de)(de)感受(shou)轉(zhuan)(zhuan)換成為積權主動(dong)的(de)(de)(de)(de)生命(ming)(ming)體驗。杜拉(la)(la)斯讓一(yi)群身處(chu)孤(gu)獨(du)(du)(du)中的(de)(de)(de)(de)人們在精(jing)神上顛(dian)覆了(le)孤(gu)獨(du)(du)(du),使(shi)得(de)那被(bei)認(ren)(ren)為是(shi)壓抑的(de)(de)(de)(de)孤(gu)獨(du)(du)(du)感受(shou)轉(zhuan)(zhuan)變(bian)成主動(dong)感知生命(ming)(ming)的(de)(de)(de)(de)內驅力(li)(li)(li)。人在孤(gu)獨(du)(du)(du)中變(bian)得(de)賦有生命(ming)(ming)力(li)(li)(li)和(he)戰斗力(li)(li)(li),孤(gu)獨(du)(du)(du)像(xiang)興奮劑(ji),刺激(ji)人們努力(li)(li)(li)去尋求(qiu)和(he)接近生命(ming)(ming)的(de)(de)(de)(de)本質(zhi)。
責任
殖民(min),戰爭,種族歧視等一(yi)系(xi)列社會問題一(yi)直是杜拉(la)斯關注的(de)焦點。杜拉(la)斯雖然很(hen)早就退出了法國共產(chan)黨(dang),但是她從來(lai)不忘站在無產(chan)階級的(de)立場上(shang),向世界上(shang)所有不公(gong)正的(de)現象(xiang)發出正義(yi)的(de)譴責。
藝術特色
對于傳統(tong)的(de)(de)(de)(de)小說(shuo)(shuo)來說(shuo)(shuo),敘述(shu)意味著情(qing)(qing)節(jie)的(de)(de)(de)(de)產生、發展、高潮(chao)和結局,一切都環環相扣,邏輯性很(hen)強(qiang),而這些在杜拉斯(si)(si)的(de)(de)(de)(de)小說(shuo)(shuo)中都不(bu)具備,情(qing)(qing)節(jie)淡化到幾乎沒有(you),而且往(wang)往(wang)是破碎的(de)(de)(de)(de)、無(wu)序的(de)(de)(de)(de),徹底(di)遠離了傳統(tong)的(de)(de)(de)(de)“全(quan)(quan)知(zhi)全(quan)(quan)能式”的(de)(de)(de)(de)敘述(shu)方式。杜拉斯(si)(si)的(de)(de)(de)(de)作品時就會發現,故事極其平(ping)淡簡(jian)單,寥寥幾句(ju)話(hua)就可(ke)概括。淡化故事情(qing)(qing)節(jie)的(de)(de)(de)(de)結果,必然是強(qiang)化人物的(de)(de)(de)(de)心靈(ling)刻畫和心理分析。
杜(du)拉(la)斯的(de)作品中,電影(ying)化手法的(de)運用,加強了作品的(de)畫(hua)面感,卻可能帶來支離破碎的(de)感覺。但杜(du)拉(la)斯憑借(jie)著她在小(xiao)說(shuo)中成功營造的(de)某種情緒和(he)氣氛,賦予了貌似殘(can)缺(que)、不連續(xu)的(de)畫(hua)面后一種內在的(de)流(liu)暢。
除(chu)了(le)電影化手段(duan)的(de)(de)(de)(de)(de)(de)(de)運用(yong)外,多(duo)重的(de)(de)(de)(de)(de)(de)(de)敘述視角也是(shi)(shi)杜拉斯小說的(de)(de)(de)(de)(de)(de)(de)一大特(te)點。杜拉斯的(de)(de)(de)(de)(de)(de)(de)作(zuo)品不(bu)是(shi)(shi)由情節和(he)沖突(tu)來貫穿的(de)(de)(de)(de)(de)(de)(de),而是(shi)(shi)由無數(shu)的(de)(de)(de)(de)(de)(de)(de)意(yi)念拼貼而成。邏輯(ji)性的(de)(de)(de)(de)(de)(de)(de)敘事(shi)被反邏輯(ji)性的(de)(de)(de)(de)(de)(de)(de)心(xin)理意(yi)象所取代,在看似零亂(luan)無序中(zhong)卻有(you)一種(zhong)(zhong)內在的(de)(de)(de)(de)(de)(de)(de)連貫。這(zhe)種(zhong)(zhong)模糊、不(bu)確(que)定、非線性的(de)(de)(de)(de)(de)(de)(de)敘事(shi),呈(cheng)現出(chu)強烈的(de)(de)(de)(de)(de)(de)(de)后(hou)現代風(feng)格。但這(zhe)種(zhong)(zhong)不(bu)確(que)定、不(bu)完(wan)整的(de)(de)(de)(de)(de)(de)(de)形式反而使作(zuo)品有(you)詩的(de)(de)(de)(de)(de)(de)(de)品性。模糊、不(bu)確(que)定容易使人聯想(xiang),零碎、斷(duan)裂、不(bu)完(wan)整造成了(le)情感(gan)的(de)(de)(de)(de)(de)(de)(de)懸(xuan)置、緊張,再加上(shang)作(zuo)家短小的(de)(de)(de)(de)(de)(de)(de)句子(zi)、音(yin)樂(le)一樣(yang)反復(fu)出(chu)現的(de)(de)(de)(de)(de)(de)(de)象征性事(shi)物、場景,都使讀(du)者(zhe)仿佛(fo)置于詩、音(yin)樂(le)的(de)(de)(de)(de)(de)(de)(de)氛圍。
杜(du)拉斯筆(bi)下的(de)(de)(de)(de)(de)(de)每(mei)(mei)一個(ge)人(ren)(ren)物(wu),都是為(wei)了表達作(zuo)品主題(ti)而存在的(de)(de)(de)(de)(de)(de),為(wei)了深(shen)刻挖掘人(ren)(ren)物(wu)的(de)(de)(de)(de)(de)(de)內心,她的(de)(de)(de)(de)(de)(de)人(ren)(ren)物(wu)形象(xiang)(xiang)(xiang)(xiang)就保(bao)持在模糊狀態,但(dan)作(zuo)家自己(ji)對每(mei)(mei)一個(ge)人(ren)(ren)物(wu)的(de)(de)(de)(de)(de)(de)內心都了如(ru)指掌(zhang),沒有名字或者只有字母拼成的(de)(de)(de)(de)(de)(de)名字只是為(wei)了盡(jin)可能地從更普遍的(de)(de)(de)(de)(de)(de)意(yi)義上表達作(zuo)品主題(ti)。杜(du)拉斯的(de)(de)(de)(de)(de)(de)人(ren)(ren)物(wu)貌(mao)似于(yu)其(qi)他(ta)當代小說中(zhong)的(de)(de)(de)(de)(de)(de)人(ren)(ren)物(wu),空洞、扁(bian)平(ping)、模糊,缺乏鮮明形象(xiang)(xiang)(xiang)(xiang),但(dan)他(ta)們內心充滿欲望(wang)、渴望(wang)激情,受過生活的(de)(de)(de)(de)(de)(de)傷痛(tong),精神游離(li)于(yu)周圍的(de)(de)(de)(de)(de)(de)人(ren)(ren)、物(wu),沉浸在非理性的(de)(de)(de)(de)(de)(de)世(shi)界中(zhong),想象(xiang)(xiang)(xiang)(xiang)、睡眠、哭泣,叫喊是他(ta)們的(de)(de)(de)(de)(de)(de)非理性語言。他(ta)們是作(zuo)家觀念的(de)(de)(de)(de)(de)(de)代言人(ren)(ren),正如(ru)詩歌中(zhong)的(de)(de)(de)(de)(de)(de)意(yi)象(xiang)(xiang)(xiang)(xiang),他(ta)們的(de)(de)(de)(de)(de)(de)存在賦予了文本簡約(yue)、抽(chou)象(xiang)(xiang)(xiang)(xiang)卻含(han)蓄、深(shen)沉的(de)(de)(de)(de)(de)(de)風格(ge),進一步強化了作(zuo)品的(de)(de)(de)(de)(de)(de)詩化品格(ge)。
對(dui)杜(du)拉(la)斯而言(yan)(yan),背景的(de)(de)(de)(de)設置更多地是為了(le)映襯人(ren)物的(de)(de)(de)(de)心(xin)理(li)活動,渲(xuan)染其(qi)小說特(te)有的(de)(de)(de)(de)濃重氛圍。但是杜(du)拉(la)斯小說的(de)(de)(de)(de)背景已經失(shi)去了(le)傳統小說的(de)(de)(de)(de)完整性統一性,而呈現出支離(li)破碎的(de)(de)(de)(de)傾向,并且(qie)描寫非常簡潔(jie),常常只是一個事(shi)物、幾句話,是完全寫意的(de)(de)(de)(de)表達,但由于作家的(de)(de)(de)(de)語(yu)言(yan)(yan)具有極濃的(de)(de)(de)(de)情感飽(bao)和度,因而,只言(yan)(yan)片語(yu)就可能構成人(ren)物的(de)(de)(de)(de)心(xin)理(li)背景,令人(ren)震動。
單(dan)音節詞和簡單(dan)句構成了杜拉斯作品的(de)主要句式框架,并且用的(de)是平淡的(de)并列手法,但由此卻(que)使(shi)短句之間產生了很強的(de)意(yi)義生成能力(li),正(zheng)如同詩歌的(de)語言一(yi)般(ban),留有(you)充分想象空間的(de)短句使(shi)作品具有(you)極(ji)高的(de)藝術(shu)性,營(ying)造了簡潔卻(que)豐饒的(de)故事氛圍(wei)。
另外,杜拉斯還善于(yu)運(yun)用重復(fu)(fu)(fu)敘述為小說創造詩(shi)的意境,正如音樂和詩(shi)歌中的復(fu)(fu)(fu)沓手法,將那些(xie)關鍵的甚(shen)至是最重要的指(zhi)向(xiang)作(zuo)者心(xin)頭之(zhi)結的場景(jing),一次次反復(fu)(fu)(fu)描寫,使文本產(chan)生(sheng)詩(shi)的節奏(zou)和韻律。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84 龔古爾文學獎(jiang) 《情(qing)人》 (獲(huo)獎(jiang))
? 1983 法蘭西(xi)學院戲劇大獎 (獲獎)
? 1976 讓·科克托獎(jiang) 《整(zheng)天(tian)在樹木之中(zhong)》 (獲獎(jiang))
? 1970 易卜生文學獎(jiang) (獲獎(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