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歷
1962年,科波拉拍(pai)攝了第一(yi)部電(dian)影作(zuo)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后一(yi)直在(zai)嘗試著拍(pai)一(yi)些短片,其中(zhong)還包括(kuo)了色(se)情電(dian)影。但這(zhe)些作(zuo)品只(zhi)給他帶來了一(yi)些贊譽,卻(que)讓他逐漸地陷入到經濟(ji)危機(ji)當中(zhong),他甚(shen)至開始(shi)懷疑自己是否具(ju)有導(dao)演的(de)天分。
1960年后(hou)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開始了(le)他的職(zhi)業生涯,與(yu)羅杰·科曼一起制作低成本電影,并撰寫劇本。
1969年,他與(yu)喬治(zhi)·盧卡斯一(yi)起創建了美國活動畫片(pian)(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xi)斯(si)·福(fu)特·科波拉(la)因(yin)與埃德蒙·諾思合寫(xie)的(de)傳記電影《巴(ba)頓(dun)將軍》而(er)獲得第43屆奧斯(si)卡金像(xiang)獎最佳原創劇本,此后,科波拉(la)才引起人們的(de)關注。
1971年,因為拍(pai)片欠賬(zhang)的緣故,法院封了科波拉(la)的辦公室。由于被逼上了絕路(lu),科波拉(la)不(bu)得(de)不(bu)接(jie)下了派拉(la)蒙公司《教(jiao)父》的拍(pai)攝工作(zuo)。
1972年,科波(bo)(bo)拉執導(dao)的黑(hei)(hei)幫電影(ying)《教父》上(shang)映,他有(you)意識地去表現了美(mei)(mei)國黑(hei)(hei)手黨的活動與美(mei)(mei)國政界(jie)、司法界(jie)的關系,而且還從(cong)同情的視角去表現了這(zhe)些黑(hei)(hei)社會人物的“人性”。影(ying)片(pian)(pian)上(shang)映后在觀眾(zhong)中引起(qi)了反響。影(ying)片(pian)(pian)耗資700萬美(mei)(mei)元(yuan),卻賺回3億美(mei)(mei)元(yuan)的票房(fang)收入。該片(pian)(pian)獲得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包(bao)括最佳導(dao)演在內的11項提名,并獲得最佳影(ying)片(pian)(pian),科波(bo)(bo)拉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由此,科波(bo)(bo)拉贏得了投資人和觀眾(zhong)的雙重(zhong)認可。
1974年(nian),由于《教(jiao)(jiao)父》第一集取得(de)(de)的成(cheng)(cheng)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jiao)(jiao)父2》的拍攝計(ji)劃,該(gai)片(pian)仍(reng)由科波(bo)拉執導并參與了劇本的創作和影片(pian)的監(jian)制工作,該(gai)片(pian)獲(huo)(huo)得(de)(de)了第47屆(jie)奧斯卡(ka)金像獎(jiang)(jiang)11項提名并最(zui)終獲(huo)(huo)得(de)(de)了包(bao)括(kuo)最(zui)佳影片(pian)、最(zui)佳導演在內(nei)的6項獎(jiang)(jiang)項,成(cheng)(cheng)為首部獲(huo)(huo)得(de)(de)奧斯卡(ka)最(zui)佳影片(pian)的續集電(dian)影;而同年(nian)上映的,由科波(bo)拉編導的驚悚(song)電(dian)影《對話(hua)》獲(huo)(huo)第27屆(jie)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jie)評審團大(da)獎(jiang)(jiang)和金棕櫚獎(jiang)(jiang)。
1979年,科(ke)(ke)波(bo)拉獨資拍攝了(le)(le)冒險劇情(qing)片《現(xian)代(dai)啟(qi)示(shi)錄》。在(zai)該片中,他(ta)試圖用哲學的(de)觀點來敘述以戰爭(zheng)為代(dai)表的(de)暴力如(ru)何(he)使人異化的(de)問題(ti)。為了(le)(le)拍攝這部影(ying)片,他(ta)不惜(xi)血(xue)本,共耗資3600萬美元(yuan)。此(ci)片推(tui)出后,美國評論界一片死寂,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沒有表現(xian)出科(ke)(ke)波(bo)拉斯(si)待的(de)熱情(qing),在(zai)奧斯(si)卡上也毫無作為,這使得他(ta)遭受了(le)(le)重大打(da)擊。不過科(ke)(ke)波(bo)拉因(yin)該片獲(huo)得了(le)(le)第(di)32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ying)節金棕(zong)櫚獎。
1982年(nian)至1987年(nian),科波(bo)拉(la)相(xiang)繼執導了愛(ai)情(qing)片(pian)《心上(shang)人(ren)》,劇情(qing)片(pian)《斗魚》,犯罪(zui)片(pian)《局外人(ren)》、《棉花俱樂(le)部》,奇幻愛(ai)情(qing)片(pian)《佩姬(ji)蘇要出嫁》和劇情(qing)片(pian)《石花園》等諸多影(ying)片(pian),但大(da)多反映平平,既無(wu)藝(yi)術成(cheng)就也(ye)談不上(shang)票房成(cheng)績。
1988年,科波拉離開了好萊(lai)塢。
1990年,科波拉(la)執導了(le)(le)黑幫電影《教父3》,影片主(zhu)角(jiao)延續前作(zuo),但(dan)加(jia)入了(le)(le)安迪·加(jia)西亞(ya)飾演(yan)新(xin)一代(dai)接(jie)班人(ren),導演(yan)的(de)女兒(er)索菲亞(ya)·科波拉(la)也參加(jia)了(le)(le)演(yan)出。影片獲得(de)第(di)63屆(jie)奧斯卡金像獎和第(di)48屆(jie)美國電影金球(qiu)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yan)在內各7項(xiang)提名。
1992年,執(zhi)導(dao)并監制了由(you)加里·奧(ao)德曼、基努·李維斯(si)主演(yan)的恐(kong)怖電影《吸血僵尸驚情四百(bai)年》,該片全球(qiu)票房超過2億美元。科波拉因(yin)此(ci)獲得第19屆土星獎最佳(jia)導(dao)演(yan)。
1996年,科波(bo)拉拍(pai)攝(she)了內蘊(yun)悲涼的(de)喜劇片(pian)《家有杰克(ke)》,講述一(yi)個患(huan)有早(zao)衰癥(zheng)的(de)男孩(hai)杰克(ke)的(de)故事(shi)。影片(pian)以喜劇形式(shi)向人(ren)們闡述了珍惜光陰(yin)的(de)生活理(li)旨,上映后受到好評。
1997年,編(bian)導了改(gai)編(bian)自(zi)美國作家約(yue)翰·格(ge)里森姆同名小說的劇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沒有(you)電影問世的科(ke)波拉(la)攜哲學(xue)冥(ming)想片(pian)《沒有(you)青(qing)春(chun)(chun)的青(qing)春(chun)(chun)》回歸影壇(tan),該(gai)片(pian)改(gai)編自羅馬(ma)尼亞作家兼哲學(xue)家米爾恰(qia)·伊利亞德的小說,拍攝達18個月(yue)。
2009年,編導并監制(zhi)了參雜科波拉早年回(hui)憶的(de)半(ban)自傳(chuan)性質電影《泰特羅》,該片(pian)在第62屆戛納電影節(jie)的(de)“導演雙(shuang)周”單元以(yi)開幕影片(pian)的(de)形式首(shou)映。
2010年11月(yue)14日(ri),科波拉獲得(de)第(di)82屆奧斯(si)卡金像獎歐(ou)文(wen)·G·托爾(er)伯(bo)格紀念獎(即終生(sheng)成(cheng)就獎)。
2011年,編(bian)導制作了(le)由艾麗·范(fan)寧(ning)、方·基默主演的驚悚劇情(qing)片(pian)《此刻與(yu)日出之間》,影(ying)片(pian)講述了(le)一個融(rong)合了(le)哥(ge)特式恐怖(bu)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內容為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攝3D電(dian)影(ying)。
導演作品
上映時間(jian) 劇(ju)名 主演
1962年2月12日(ri)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June Wilkinson、Don Kenney
1963年6月17日 《恐懼(ju)》 波利斯·卡洛夫、杰克(ke)·尼科爾森
1963年(nian)9月(yue)25日 《Dementia 13》 威廉·坎貝爾、Luana Anders
1966年12月9日 《艷侶(lv)迷春》 Elizabeth Hartman、杰拉(la)丹·佩姬
1968年10月9日
《彩虹仙子》 弗(fu)雷德·阿斯泰爾、佩圖拉(la)·克拉(la)克
1969年8月(yue)27日 《雨人》 羅伯特(te)·杜瓦爾、雪莉·奈特(te)
1972年3月24日 《教父》 馬龍·白蘭度、阿(a)爾·帕西諾
1974年(nian)4月7日 《對話(hua)》 吉恩(en)·哈(ha)克曼、約(yue)翰(han)·凱澤爾
1974年(nian)12月20日 《教父2》 阿爾·帕西諾、羅伯(bo)特(te)·德尼羅
1979年8月15日 《現代(dai)啟(qi)示錄》 馬丁(ding)·辛(xin)、馬龍(long)·白蘭度
1982年2月12日 《心上人(ren)》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特瑞·加爾(er)
1983年3月25日 《局外人(ren)》 馬(ma)特·狄龍(long)、拉爾夫·馬(ma)奇(qi)奧
1983年10月21日 《斗魚》 馬(ma)特(te)·狄龍、米基·洛克
1984年12月10日(ri) 《棉花俱樂部》 黛安·蓮恩、理查(cha)·基(ji)爾
1986年(nian)9月12日(ri) 《伊奧船長(chang)》 邁克爾·杰克遜、安(an)杰麗卡·休斯頓
1986年10月10日(ri) 《佩姬蘇(su)要出嫁》 凱瑟(se)琳(lin)·特(te)納、尼古拉斯·凱奇
1987年5月8日 《石花園》 詹姆斯·凱恩(en)、安(an)杰(jie)麗卡·休斯頓
1988年8月12日 《塔克:其人(ren)其夢》 杰夫·布(bu)里(li)吉斯、瓊·艾倫
1989年3月(yue)1日 《紐約故事(shi)》 伍迪·艾(ai)倫、米婭·法羅(luo)
1990年12月25日(ri) 《教父3》 阿爾·帕西(xi)諾、安迪(di)·加西(xi)亞
1992 《教(jiao)父(fu)傳奇(qi):1901-1980》 阿(a)爾(er)·帕西諾、羅伯特·杜瓦(wa)爾(er)
1992年(nian)11月13日 《吸(xi)血僵尸驚情四(si)百年(nian)》 加里·奧德(de)曼、薇諾娜(na)·瑞德(de)
1996年8月9日 《家有杰(jie)克》 羅賓·威廉姆斯(si)、黛安(an)·蓮(lian)恩
1997年11月21日 《造雨(yu)人》 馬特·達(da)蒙、丹(dan)尼·德維托(tuo)
2000年1月(yue)14日 《超時(shi)空危(wei)機》 詹姆斯·斯派德(de)、安吉拉·貝塞特
2008年4月21日(ri) 《沒有青春的青春》 蒂姆·羅(luo)斯、亞歷(li)山德拉(la)·瑪麗亞·拉(la)那
2009年6月11日 《泰特羅》 文(wen)森特·加洛(luo)、阿爾登(deng)·埃倫瑞奇
2011年(nian)9月(yue)11日(ri) 《此刻與(yu)日(ri)出之間》 艾麗(li)·范寧、方·基默(mo)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2010 ? ?第(di)82屆奧斯卡金(jin)像獎(jiang)歐文·G·托爾伯格紀(ji)念獎(jiang) ? ?(獲獎(jiang)) ? ?
? 1991 ? ?第63屆奧斯卡(ka)金(jin)像(xiang)獎最(zui)佳導演 ? ?教父(fu)3 ? ?(提名) ? ?
? 1991 ? ?第63屆奧(ao)斯卡(ka)金像獎最佳(jia)影(ying)片 ? ?教父3 ? ?(提名) ? ?
? 1980 ? ?第52屆奧(ao)斯(si)卡金像獎(jiang)最佳(jia)改編劇本 ? ?現代(dai)啟示(shi)錄 ? ?(提名) ? ?
? 1980 ? ?第(di)52屆奧(ao)斯卡金像獎最(zui)佳影片 ? ?現(xian)代(dai)啟示(shi)錄 ? ?(提名) ? ?
? 1980 ? ?第52屆奧斯卡金像(xiang)獎(jiang)最佳(jia)導(dao)演 ? ?現(xian)代(dai)啟示錄 ? ?(提名) ? ?
? 1975 ? ?第(di)47屆奧斯(si)卡金像(xiang)獎(jiang)最(zui)佳影片(pian) ? ?教父2 ? ?(獲(huo)獎(jiang)) ? ?
? 1975 ? ?第47屆奧斯卡金像(xiang)獎最佳導演 ? ?教父2 ? ?(獲獎) ? ?
? 1975 ? ?第(di)47屆奧斯(si)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ju)本 ? ?對話 ? ?(提(ti)名) ? ?
? 1975 ? ?第47屆(jie)奧斯卡金像(xiang)獎最(zui)佳影片 ? ?對話 ? ?(提名) ? ?
? 1975 ? ?第47屆奧斯(si)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ju)本 ? ?教父2 ? ?(獲獎) ? ?
? 1974 ? ?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jia)影片(pian) ? ?美國(guo)風(feng)情畫(hua) ? ?(提名) ? ?
? 1973 ? ?第45屆奧斯卡金(jin)像獎最佳改編劇(ju)本 ? ?教(jiao)父 ? ?(獲獎) ? ?
? 1973 ? ?第45屆奧(ao)斯(si)卡金(jin)像獎最佳導演 ? ?教父 ? ?(提名(ming)) ? ?
? 1971 ? ?第43屆奧斯(si)卡金像獎最(zui)佳(jia)原創劇本 ? ? 巴(ba)頓將軍 ? ?(獲獎) ? ?
人物評價
科波拉是美國60、70年代(dai)(dai)涌現出的一(yi)批杰(jie)出導演(yan)之(zhi)一(yi)。(騰訊娛(yu)樂評)為20世紀60年代(dai)(dai)至70年代(dai)(dai)的電(dian)影人點亮了一(yi)盞明燈,是電(dian)影界的領路先鋒。(喬治·盧(lu)卡斯評)
在(zai)(zai)藝術方面,科波(bo)拉別開天地另創一(yi)(yi)家;在(zai)(zai)商業上,他的作品(pin)(pin)獲得了(le)觀眾和(he)票房的雙重肯定。從(cong)(cong)《巴(ba)頓將軍》為(wei)他捧(peng)回第一(yi)(yi)座小金(jin)人(ren)開始,科波(bo)拉為(wei)電(dian)影史(shi)創立了(le)一(yi)(yi)座又一(yi)(yi)座的豐碑。《教父》三部(bu)曲在(zai)(zai)百年(nian)影史(shi)的各(ge)種(zhong)排(pai)名中始終名列(lie)前茅,成就了(le)他“電(dian)影教父”的地位;《吸血驚(jing)情(qing)四百年(nian)》華(hua)麗得有如一(yi)(yi)出意大利歌劇,在(zai)(zai)此之前從(cong)(cong)沒有人(ren)敢把吸血鬼電(dian)影拍得如此奢華(hua)。(精品(pin)(pin)購物指南、新(xin)浪娛樂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