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wang)站分類
登錄 |    
楊德昌
0 #導演#
楊德昌(Edward Yang,1947-2007),電影導演及編劇,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歲時移居臺灣。1986年發行的作品《恐怖分子》獲第2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等多個海內外大獎。1991年獨立發行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2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作品獎。2001年作品《一一》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7年獲得臺灣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強烈的社會意識,被稱作“臺灣社會的手術刀” ,在世界影壇享有盛譽。
  • 中文名: 楊(yang)德昌
  • 外文名: Edward Yang
  • 出生日期: 1947年11月(yue)6日
  • 性別: 男(nan)
  • 國籍: 中(zhong)國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 上海
  • 星座: 天蝎座
  • 生肖:
  • 畢業院校: 國立交通大學、佛(fo)羅里達大學
  • 去世日期: 2007年6月(yue)29日
  • 職業職位: 導演、編劇
  • 代表作品: 《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ren)事件》、《一一》
  • 主要成就: 洛杉磯影(ying)(ying)評人協會(hui)獎(jiang)最(zui)(zui)(zui)佳外(wai)語片、紐(niu)約(yue)影(ying)(ying)評人協會(hui)獎(jiang)最(zui)(zui)(zui)佳外(wai)語片、美國影(ying)(ying)評人協會(hui)獎(jiang)最(zui)(zui)(zui)佳影(ying)(ying)片、戛納國際電影(ying)(ying)節最(zui)(zui)(zui)佳導演、臺(tai)灣電影(ying)(ying)金(jin)馬獎(jiang)終身成就獎(jiang)
詳細介紹 PROFILE +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1949年(nian)2月(yue),年(nian)僅1歲(sui)的(de)(de)(de)楊德(de)(de)昌(chang)隨父母遷(qian)至(zhi)臺(tai)灣。小學時(shi)候的(de)(de)(de)楊德(de)(de)昌(chang)功課并(bing)不大(da)太好,和(he)老師關系(xi)冷淡。在60年(nian)代的(de)(de)(de)臺(tai)灣,楊德(de)(de)昌(chang)度(du)過了他略顯孤寂的(de)(de)(de)少(shao)年(nian)時(shi)代,直到高中才有所轉變(可參見《牯(gu)嶺街少(shao)年(nian)殺人事件》)。 受哥(ge)哥(ge)的(de)(de)(de)影(ying)響(xiang),楊德(de)(de)昌(chang)酷(ku)愛漫(man)畫(hua)(hua),經常在墻壁上涂鴉亂畫(hua)(hua)。他接觸(chu)的(de)(de)(de)漫(man)畫(hua)(hua)從本省漫(man)畫(hua)(hua)家到手冢冶(ye)蟲的(de)(de)(de)日本漫(man)畫(hua)(hua)系(xi)列,并(bing)嘗試(shi)自己編畫(hua)(hua),中學時(shi)他自編自畫(hua)(hua)的(de)(de)(de)漫(man)畫(hua)(hua)故事已(yi)經在班上傳(chuan)閱。可以說(shuo),楊德(de)(de)昌(chang)深(shen)受手冢冶(ye)蟲漫(man)畫(hua)(hua)作品中對于(yu)人性光輝的(de)(de)(de)信念(nian),以及悲劇結局中對人性肯定的(de)(de)(de)影(ying)響(xiang)。

1965年,楊德昌(chang)考(kao)上了位(wei)于臺灣新竹的國立(li)交通大(da)學,后來(lai)成(cheng)為杰出(chu)校友的他就讀于控制工程系并于1969年畢業。

小時(shi)候的(de)楊德昌也隨父親去看電影,對于(yu)電影的(de)興趣(qu)屬于(yu)逐漸濃厚增強,從小時(shi)候看的(de)《血(xue)戰勇(yong)士(shi)堡》,到(dao)中學時(shi)喜歡大衛·里(li)恩的(de) 《阿拉伯(bo)的(de)勞倫斯》和《湯姆·瓊斯》,直到(dao)后(hou)來喜歡上并且(qie)看了很多遍后(hou)才(cai)終于(yu)明白的(de)費里(li)尼《八又二分之一》。

赴美求學

大(da)(da)學(xue)時候的楊(yang)德昌已經深(shen)受西方思潮和風(feng)尚的影響(xiang),迫(po)切想要(yao)出去臺灣以外的地方闖蕩,于是(shi)還沒畢業(ye)時的楊(yang)德昌即(ji)主動希望出國體驗外面的世界。 1970年(nian)(nian)楊(yang)德昌赴美(mei),在(zai)(zai)佛(fo)羅里達州立大(da)(da)學(xue)攻讀電機工(gong)程專(zhuan)業(ye)。碩士畢業(ye)后(hou),他于1974年(nian)(nian)前往南(nan)加州大(da)(da)學(xue)學(xue)習電影課(ke)程。畢業(ye)后(hou),楊(yang)德昌后(hou)來以電腦工(gong)程師身份往西雅圖華盛頓大(da)(da)學(xue)從事計(ji)算機軟件設(she)計(ji),并在(zai)(zai)那里工(gong)作了(le)7年(nian)(nian)。

回臺從影

1981年(nian)春天楊(yang)德昌回臺,在(zai)余為彥執導(dao)的(de)(de)(de)《1905年(nian)的(de)(de)(de)冬(dong)天》中(zhong)(zhong)擔當編(bian)(bian)劇、制片(pian)助理和演員。而從(cong)《1905年(nian)的(de)(de)(de)冬(dong)天》里,亦可隱隱窺見楊(yang)德昌在(zai)編(bian)(bian)劇上強烈的(de)(de)(de)社會觸角(jiao)和人物在(zai)特定社會背境中(zhong)(zhong)的(de)(de)(de)興趣(qu)。

1982年(nian)(nian)(nian)由臺(tai)灣中(zhong)央(yang)電(dian)影(ying)公(gong)司(si)陶(tao)德(de)辰(chen)策劃,陶(tao)德(de)辰(chen)、楊(yang)德(de)昌(chang)、柯(ke)一(yi)正、張毅(yi)四(si)人合作拍(pai)攝了(le)四(si)段(duan)(duan)式影(ying)片《光陰的(de)(de)故(gu)(gu)事》(In Our Time 1982)。影(ying)片用四(si)段(duan)(duan)人生不同階段(duan)(duan)的(de)(de)故(gu)(gu)事來表現(xian)人際關(guan)系與男女關(guan)系的(de)(de)演變(bian)、人的(de)(de)成長和(he)臺(tai)灣30年(nian)(nian)(nian)來社會(hui)形(xing)態的(de)(de)變(bian)遷(qian),由此(ci)突(tu)破了(le)臺(tai)灣70年(nian)(nian)(nian)代(dai)以來政(zheng)治宣傳(chuan)片和(he)瓊(qiong)瑤(yao)愛(ai)情(qing)劇占據電(dian)影(ying)市場的(de)(de)局面,開創關(guan)注社會(hui)和(he)家(jia)庭(ting)生活的(de)(de)充滿情(qing)趣的(de)(de)實驗電(dian)影(ying)時代(dai)。《光陰的(de)(de)故(gu)(gu)事》因此(ci)被稱作臺(tai)灣新電(dian)影(ying)的(de)(de)開山之作。以新人身(shen)份(fen)參與拍(pai)攝的(de)(de)楊(yang)德(de)昌(chang)憑借第二段(duan)(duan)《指望》一(yi)鳴驚人,自此(ci)楊(yang)德(de)昌(chang)也走上了(le)臺(tai)灣新電(dian)影(ying)的(de)(de)舞(wu)臺(tai)。

1983年的(de)(de)(de)作(zuo)品《海灘的(de)(de)(de)一天》,獲得美國休斯(si)敦國際(ji)影(ying)展評審團推薦金牌獎、第二(er)十八(ba)屆亞太(tai)電影(ying)展最佳攝影(ying)獎。楊(yang)德(de)昌兼任導演(yan)和(he)編劇,通過兩個女(nv)人(分別(bie)由張艾嘉與胡茵夢飾演(yan))的(de)(de)(de)一場對(dui)話,交(jiao)代出30年來整(zheng)個臺(tai)灣社會的(de)(de)(de)面(mian)貌(mao)(mao),在歐洲(zhou)片的(de)(de)(de)外(wai)觀(guan)中流露出中國式(shi)的(de)(de)(de)感情,用精(jing)密細致(zhi)的(de)(de)(de)手法(fa)具體概括了當(dang)時臺(tai)灣中產(chan)階級的(de)(de)(de)整(zheng)個人際(ji)關系面(mian)貌(mao)(mao),對(dui)愛情、婚(hun)姻(yin)、親情、事業等各方(fang)面(mian)都做了相當(dang)深刻的(de)(de)(de)探討,復雜(za)的(de)(de)(de)結(jie)構方(fang)法(fa)和(he)開放式(shi)的(de)(de)(de)結(jie)婚(hun)。

1985年(nian)(nian),由楊(yang)德(de)昌執導、侯孝賢和(he)蔡琴擔任(ren)男女(nv)主(zhu)角(jiao)的《青(qing)梅(mei)竹馬(ma)》,作為(wei)臺灣新電(dian)影(ying)(ying)代(dai)表作之(zhi)(zhi)一的影(ying)(ying)片表現了(le)楊(yang)德(de)昌對臺北(bei)(bei)(bei)社會生(sheng)活(huo)(huo)、都(dou)市(shi)文(wen)化(hua)的個人觀(guan)察,作品獲得瑞士洛迦諾(nuo)國際電(dian)影(ying)(ying)節國際影(ying)(ying)評家協會獎。可以說(shuo)楊(yang)德(de)昌對于臺北(bei)(bei)(bei)的現代(dai)主(zhu)義(yi)式關(guan)(guan)注,始自《青(qing)梅(mei)竹馬(ma)》,之(zhi)(zhi)后關(guan)(guan)注臺北(bei)(bei)(bei)的都(dou)市(shi)生(sheng)活(huo)(huo)和(he)城市(shi)文(wen)化(hua)也成了(le)楊(yang)德(de)昌作品的一個明顯特征,自此楊(yang)德(de)昌的視線就完全集中在時下(xia)的臺北(bei)(bei)(bei)(《牯嶺街少年(nian)(nian)殺人事件》除(chu)外)。

1986年(nian)(nian)的作品《恐怖分子》獲第(di)23屆臺(tai)(tai)灣(wan)金馬(ma)獎(jiang)最佳影(ying)(ying)片獎(jiang)和(he)第(di)四十屆瑞士(shi)洛迦(jia)諾(nuo)國際電(dian)(dian)影(ying)(ying)節銀(yin)豹獎(jiang),國際影(ying)(ying)評人(ren)獎(jiang)和(he)英國電(dian)(dian)影(ying)(ying)協會最具創意(yi)和(he)想象(xiang)力獎(jiang)、第(di)32屆亞太電(dian)(dian)影(ying)(ying)節最佳編劇獎(jiang)。同(tong)年(nian)(nian)11月6日(ri),在臺(tai)(tai)北第(di)二(er)區(qu)濟南路69號屋(wu)(wu)(屋(wu)(wu)主正是(shi)楊德昌本人(ren)),楊德昌、侯孝(xiao)賢(xian)、陳國富、賴聲川、吳念真、焦雄屏(ping)等54名臺(tai)(tai)灣(wan)青(qing)年(nian)(nian)電(dian)(dian)影(ying)(ying)人(ren)簽(qian)訂了“臺(tai)(tai)灣(wan)電(dian)(dian)影(ying)(ying)宣言”。

獨立時代

1989年(nian),楊德(de)昌(chang)(chang)成立(li)(li)“楊德(de)昌(chang)(chang)電(dian)影”獨立(li)(li)制片公司,開(kai)始獨立(li)(li)電(dian)影創作工作。

1991年,其獨立制片(pian)(pian)公司出品(pin)(pin)(pin)了《牯嶺街(jie)少(shao)年殺人(ren)事(shi)件(jian)》(A Brighter Summer Day)。《牯嶺街(jie)少(shao)年殺人(ren)事(shi)件(jian)》是楊德(de)(de)昌(chang)(chang)(chang)集十(shi)(shi)年大成的經典之作,長達(da)4個(ge)小時。楊德(de)(de)昌(chang)(chang)(chang)用自己(ji)穩(wen)健的影(ying)像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燈光昏黃(huang)的臺北夜(ye)市,影(ying)片(pian)(pian)結(jie)構嚴(yan)謹、細節生(sheng)動,有(you)著龐雜但(dan)是清晰的人(ren)物關系(xi)、繁(fan)蕪但(dan)不凌亂的敘事(shi)編排。《牯嶺街(jie)少(shao)年殺人(ren)事(shi)件(jian)》獲(huo)第二(er)十(shi)(shi)八(ba)屆臺灣金(jin)馬獎(jiang)最(zui)佳(jia)(jia)作品(pin)(pin)(pin)獎(jiang)、最(zui)佳(jia)(jia)編劇(ju)獎(jiang),并(bing)獲(huo)最(zui)佳(jia)(jia)導演(yan)提名。同時獲(huo)第三(san)十(shi)(shi)六屆亞太電影(ying)節最(zui)佳(jia)(jia)作品(pin)(pin)(pin)獎(jiang)、第十(shi)(shi)三(san)屆南(nan)特三(san)大洲(zhou)最(zui)佳(jia)(jia)導演(yan)獎(jiang)、第四(si)屆東京國(guo)際(ji)電影(ying)節評委會特別獎(jiang)。1992年楊德(de)(de)昌(chang)(chang)(chang)又憑(ping)借該片(pian)(pian)獲(huo)得了新加坡國(guo)際(ji)電影(ying)節最(zui)佳(jia)(jia)導演(yan)獎(jiang)。當年,他還曾為亞洲(zhou)合作電影(ying)臺灣編《夜(ye)來香》當制片(pian)(pian)人(ren)。

1994年(nian),楊德昌編導的《獨立時(shi)代(dai)》(A Confucian Confusion)獲(huo)第三十一屆臺灣(wan)金(jin)馬(ma)獎最佳(jia)編劇獎和最佳(jia)導演、最佳(jia)作品提名,被評為1994臺灣(wan)十大華語(yu)片之一。

2000年(nian),楊德昌執導(dao)的電影《一一》被法國(guo)媒體形容(rong)為“把生命的詩篇透過電影傳頌吟唱”。 該影片獲(huo)得(de)當(dang)年(nian)戛納(na)國(guo)際電影節(jie)最(zui)佳導(dao)演(yan)獎(jiang)的殊榮。

2000年之后,楊德昌把精(jing)力投入到了動(dong)(dong)畫片《追(zhui)風(feng)》的(de)籌備上面,武(wu)俠動(dong)(dong)畫《追(zhui)風(feng)》的(de)故事(shi)背(bei)景設置(zhi)在一千(qian)年前的(de)開封,以成龍為人(ren)物原型。

2007年,楊德昌于(yu)美國因病(bing)逝世。

主要作品

年代 名稱 備注

1981 1905年的(de)冬天(tian) 編劇 & 演員(yuan)

1982 指望 《光陰的故事》第(di)二段,導演 & 編劇

1983 海灘(tan)的一天(tian) 導演 & 編劇

1985 青(qing)梅竹(zhu)馬 導演 & 編劇

1986 恐(kong)怖分子 導演(yan)

1991 牯嶺街少年殺(sha)人(ren)事件 導演 & 編劇

1994 獨立時(shi)代 導演 & 編劇

1996 麻(ma)將(jiang) 導演 & 編劇

2000 一一 導演 & 編(bian)劇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2000 ? ?第53屆戛(jia)納國際(ji)電影節主競賽單元(yuan)-最(zui)佳導(dao)演獎 ? ?一(yi)一(yi) ? ?(獲獎) ? ?

? 2000 ? ?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dan)元-金棕(zong)櫚獎(jiang) ? ?一(yi)一(yi) ? ?(提名) ? ?

? 1994 ? ?第(di)47屆戛納(na)國際電影節(jie)主競(jing)賽單元-金棕櫚獎 ? ? 獨立時(shi)代 ? ?(提名) ?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96 ? ?第(di)46屆(jie)柏林國際(ji)電(dian)影節阿(a)弗雷德(de)·堡爾獎(jiang)-榮譽提及 ? ?麻(ma)將 ? ?(獲獎(jiang)) ? ?

? 1996 ? ?第46屆柏林(lin)國際電影節主競(jing)賽單元-金熊(xiong)獎 ? ? 麻將 ? ?(提名) ? ?

東京國際電影節

? 1991 ? ?第4屆東(dong)京國際(ji)電影(ying)節主競賽單元(yuan)-評(ping)委會特別獎 ? ?牯(gu)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獲獎) ? ?

? 1991 ? ?第4屆東(dong)京國際(ji)電(dian)影節影評人(ren)費比西獎 ? ?牯(gu)嶺街少年殺人(ren)事件 ? ?(獲(huo)獎) ? ?

? 1991 ? ?第(di)4屆東(dong)京國際電影節(jie)主競賽(sai)單元-東(dong)京電影節(jie)大獎(jiang) ? ? 牯(gu)嶺(ling)街少年殺人事件 ? ?(提名) ? ?

釜山國際電影節

? 2007 ? ?第12屆釜(fu)山國(guo)際電(dian)影節(jie)亞洲年(nian)度電(dian)影人(ren)獎 ? ?(獲獎) ? ?

? 2007 ? ?第12屆釜山國(guo)際(ji)電(dian)影節(jie)榮譽獎 ? ? (獲獎) ?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1987 ? ?第4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ying)節銀豹獎(jiang) ? ?恐怖份子(zi) ? ?(獲(huo)獎(jiang)) ? ?

? 1985 ? ?第(di)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ying)節國際影(ying)評家(jia)協會獎(jiang) ? ?青梅(mei)竹馬 ? ?(獲獎(jiang)) ? ?

香港電影金像獎

? 2002 ? ?第21屆香港電影(ying)金(jin)像獎最(zui)佳亞洲(zhou)電影(ying)獎 ? ?一一 ? ?(提名) ? ?

臺灣電影金馬獎

? 2007 ? ?第44屆(jie)臺灣(wan)電影金(jin)馬獎終(zhong)身成(cheng)就獎 ? ?(獲獎) ? ?

? 1994 ? ?第28屆(jie)臺灣電影金馬獎最原創劇(ju)本(ben)獎 ? ?獨(du)立時代 ? ?(獲獎) ? ?

? 1994 ? ?第(di)31屆臺(tai)灣(wan)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 ?獨立時代(dai) ? ?(提名(ming)) ? ?

? 1994 ? ?第31屆(jie)臺灣電影金(jin)馬獎(jiang)最佳導演獎(jiang) ? ?獨(du)立時代 ? ?(提(ti)名) ? ?

? 1994 ? ?第31屆臺(tai)灣電影金馬獎(jiang)最佳(jia)服裝設計獎(jiang) ? ?獨(du)立時代 ? ?(提名) ? ?

? 1991 ? ?第(di)28屆臺(tai)灣電影(ying)金馬獎最佳(jia)影(ying)片獎 ? ?牯(gu)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獲獎) ? ?

? 1991 ? ?第(di)28屆臺灣電影(ying)金馬獎(jiang)最佳原創劇(ju)本獎(jiang)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shi)件(jian) ? ?(獲獎(jiang)) ? ?

? 1991 ? ?第28屆臺灣(wan)電(dian)影金馬獎最佳(jia)導演獎 ? ?牯嶺(ling)街(jie)少年殺人事件 ? ?(提(ti)名) ? ?

? 1991 ? ?第(di)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彩色(se)影片美(mei)術設計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提(ti)名) ? ?

? 1986 ? ?第2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 ?恐怖份子 ? ?(獲獎) ? ?

? 1986 ? ?第23屆臺灣電影金馬(ma)獎最原創劇本獎 ? ?恐怖份子(zi) ? ?(提名) ? ?

? 1983 ? ?第(di)20屆(jie)臺灣電影(ying)金馬獎最(zui)佳影(ying)片(pian)獎 ? ?海灘的一天(tian) ? ?(提名) ? ?

? 1983 ? ?第2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jiang)最佳導演(yan)獎(jiang) ? ?海灘(tan)的一(yi)天 ? ?(提名) ? ?

? 1983 ? ?第20屆(jie)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chuang)劇本獎 ? ? 海灘的一天 ? ?(提名) ? ?

華語電(dian)影(ying)傳媒大獎

? 2002 ? ?第2屆華語電影傳(chuan)媒大獎(jiang)最(zui)佳電影獎(jiang) ? ?一一 ? ?(獲獎(jiang)) ? ?

? 2002 ? ?第(di)2屆華語電影(ying)傳媒大(da)獎(jiang)(jiang)最佳導演(yan)獎(jiang)(jiang) ? ?一(yi)(yi)一(yi)(yi) ? ?(獲獎(jiang)(jiang)) ? ?

? 2001 ? ?第1屆華語電影傳媒大(da)獎(jiang)最佳(jia)電影獎(jiang) ? ? 一(yi)一(yi) ? ?(獲獎(jiang)) ? ?

歐洲電影獎

? 2000 ? ?第13屆歐洲電(dian)影獎環(huan)球銀(yin)幕獎 ? ?一一 ? ?(提名(ming)) ?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2001 ? ?第26屆法國電(dian)影(ying)凱撒獎最佳(jia)外國電(dian)影(ying)獎 ? ? 一(yi)一(yi) ? ?(提名) ? ?

新加(jia)坡(po)國際電影節

? 1996 ? ?第9屆新加(jia)坡國際電(dian)影節最佳導演獎(jiang) ? ?麻將 ? ?(獲(huo)獎(jiang)) ? ?

? 1992 ? ?第5屆(jie)新加坡國際(ji)電影節最佳(jia)導演獎 ? ?牯嶺(ling)街少年殺人(ren)事(shi)件 ? ?(獲獎) ? ?

亞太影展

? 1991 ? ?第36屆(jie)亞太影(ying)展(zhan)最佳作(zuo)品獎 ? ?牯(gu)嶺(ling)街少年殺人事件 ? ?(獲(huo)獎) ? ?

? 1986 ? ?第32屆亞(ya)太影展最佳編(bian)劇獎 ? ?恐怖(bu)分子 ? ?(獲獎) ? ?

其他獎項

? 2001 ? ?美國影(ying)評人(ren)協會最佳電影(ying) ? ?一一 ? ?(獲獎) ? ?

? 2000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jiang)最佳外語片獎(jiang) ? ?一一 ? ?(獲(huo)獎(jiang)) ? ?

? 2000 ? ?紐約影(ying)評人協會(hui)獎(jiang)最佳外語片獎(jiang) ? ?一一 ? ?(獲獎(jiang)) ? ?

? 1986 ? ?英國電影協會(hui)最具創意和想(xiang)象(xiang)力獎 ? ?恐怖(bu)分子 ? ?(獲獎) ? ?

? 1986 ? ?意大利貝沙洛電影(ying)節 ? ?恐(kong)怖(bu)分子 ? ?(獲獎(jiang)) ? ?

? 1986 ? ?英國國家編劇獎(jiang) ? ?恐怖分子 ? ?(獲獎(jiang)) ? ?

? 1982 ? ?休斯敦(dun)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推薦金牌獎 ? ?指(zhi)望(wang) ? ?(獲獎) ? ?

本百(bai)科詞條由(you)網站注(zhu)冊(ce)用(yong)戶【 歲月靜好 】編(bian)輯上傳提(ti)供,詞(ci)條(tiao)屬于(yu)開放詞(ci)條(tiao),當(dang)前(qian)頁(ye)面(mian)所(suo)(suo)展(zhan)示的詞(ci)條(tiao)介紹涉及(ji)宣傳內容屬于(yu)注冊(ce)用(yong)戶個人(ren)編(bian)輯行為(wei),與【楊德昌】的所(suo)(suo)屬企業/所(suo)(suo)有人(ren)/主(zhu)體無關,網(wang)站(zhan)(zhan)不(bu)完(wan)全保(bao)證內容信(xin)(xin)息的準確性(xing)(xing)、真實(shi)(shi)性(xing)(xing),也不(bu)代表(biao)本(ben)站(zhan)(zhan)立場,各項數據信(xin)(xin)息存在更新不(bu)及(ji)時的情(qing)況,僅供參(can)考(kao),請(qing)以官(guan)方發(fa)布(bu)為(wei)準。如果頁(ye)面(mian)內容與實(shi)(shi)際情(qing)況不(bu)符,可點(dian)擊(ji)“反饋”在線向網(wang)站(zhan)(zhan)提(ti)出修改,網(wang)站(zhan)(zhan)將核實(shi)(shi)后進(jin)行更正。 反饋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zui)新評(ping)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ben)站(zhan)為(wei)注(zhu)冊用(yong)戶提供(gong)信息存儲空(kong)間服務,非“MAIGOO編輯上傳提供(gong)”的文章/文字均是注(zhu)冊用(yong)戶自主(zhu)發布上傳,不代表本(ben)(ben)站(zhan)觀點(dian),版權(quan)歸原(yuan)作(zuo)者(zhe)所有,如有侵權(quan)、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任何問題,請及時(shi)聯系(xi)我(wo)們,我(wo)們將(jiang)在第一時(shi)間刪除或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頁上相關信息的(de)知識產(chan)權歸網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zi)、圖片、圖表、著作權、商標權、為用戶提(ti)供的(de)商業信息等),非(fei)經許可不得(de)抄襲或(huo)使(shi)用。
提交說(shuo)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0085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930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7848個代理需求 已有1371473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