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意大利語: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 matografica di Venezia
其他名稱: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ban)時間(jian):1932年
主辦單位(wei):威(wei)尼斯藝術節
世(shi)界(jie)上第(di)(di)一(yi)個國(guo)(guo)(guo)際電(dian)影(ying)節。號稱(cheng)“國(guo)(guo)(guo)際電(dian)影(ying)節之(zhi)父”。1932年(nian)(nian)8月(yue)6日在意大利(li)的名城威尼(ni)斯創辦(ban)(ban),主要目的在于提(ti)高電(dian)影(ying)藝術水平。1934年(nian)(nian)舉(ju)(ju)辦(ban)(ban)第(di)(di)2屆后(hou)每年(nian)(nian)8月(yue)底至(zhi)9月(yue)初舉(ju)(ju)行一(yi)次,為期兩(liang)周。1943~1945年(nian)(nian)因第(di)(di)二次世(shi)界(jie)大戰(zhan)一(yi)度停辦(ban)(ban)。大戰(zhan)結束后(hou)于1946年(nian)(nian)恢(hui)復(fu)舉(ju)(ju)行。1932年(nian)(nian)至(zhi)1942年(nian)(nian),獎(jiang)(jiang)(jiang)項分為最佳故事(shi)片、紀錄(lu)片、短片、意大利(li)影(ying)片、外國(guo)(guo)(guo)影(ying)片,以及最佳導(dao)(dao)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ying)、音樂等獎(jiang)(jiang)(jiang)。此外,還有特別獎(jiang)(jiang)(jiang)、綜合獎(jiang)(jiang)(jiang)、“墨索(suo)里尼(ni)杯(bei)(bei)”、“雙年(nian)(nian)節杯(bei)(bei)”等。1946年(nian)(nian)至(zhi)1948年(nian)(nian),取消了(le)“墨索(suo)里尼(ni)杯(bei)(bei)”。1949年(nian)(nian)增(zeng)設(she)“圣馬(ma)(ma)克金獅獎(jiang)(jiang)(jiang)”、“圣馬(ma)(ma)克銀獅獎(jiang)(jiang)(jiang)”、“圣馬(ma)(ma)克銅獅獎(jiang)(jiang)(jiang)”等。20世(shi)紀60年(nian)(nian)代末,威尼(ni)斯電(dian)影(ying)節再遭波(bo)折,政(zheng)治因素(su)導(dao)(dao)致原有的影(ying)片評(ping)獎(jiang)(jiang)(jiang)制度被廢(fei)除,改(gai)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zhi)1980年(nian)(nian)才恢(hui)復(fu)評(ping)獎(jiang)(jiang)(jiang)。盡(jin)管(guan)如此,在此期間每年(nian)(nian)世(shi)界(jie)各國(guo)(guo)(guo)仍有很多優秀作(zuo)品參展。
威尼(ni)斯電(dian)(dian)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du)特的(de)傳統:它聚焦于(yu)各(ge)國的(de)電(dian)(dian)影實驗者(zhe),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ying)、手法獨(du)特的(de)影片,哪怕有一(yi)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neng)夠被電(dian)(dian)影節所接納。該(gai)電(dian)(dian)影節的(de)宗(zong)旨是“電(dian)(dian)影為(wei)嚴肅的(de)藝術服務”,每年都提(ti)出不同的(de)口(kou)號(hao),而(er)評(ping)判標(biao)準(zhun)很(hen)純粹:藝術性。在(zai)(zai)六七十年代,威尼(ni)斯電(dian)(dian)影節發掘了一(yi)大批新興的(de)歐(ou)洲電(dian)(dian)影人(ren)。盡(jin)管它所選擇的(de)電(dian)(dian)影未必是該(gai)導(dao)演最好的(de)一(yi)部作品(pin),但卻(que)時時刻刻地在(zai)(zai)引領歐(ou)洲藝術電(dian)(dian)影的(de)發展(zhan)潮流。
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組(zu)成部(bu)分。
獎項設置
金(jin)獅獎(jiang)(jiang)是(shi)威尼斯電(dian)影(ying)節的(de)(de)最高獎(jiang)(jiang)項,頒發給最佳電(dian)影(ying)長片,大(da)多(duo)數(shu)年(nian)(nian)份僅一部優秀影(ying)片可獲(huo)此殊(shu)榮,但(dan)有(you)的(de)(de)年(nian)(nian)份這一大(da)獎(jiang)(jiang)由兩部影(ying)片共享。金(jin)獅獎(jiang)(jiang)自1949年(nian)(nian)設立以來,大(da)多(duo)數(shu)金(jin)獅獎(jiang)(jiang)杯都被歐(ou)洲(zhou)男(nan)性導演(yan)(yan)捧走,歷史上(shang)僅有(you)4位(wei)女性導演(yan)(yan)的(de)(de)作品獲(huo)此殊(shu)榮,分別是(shi)印度裔的(de)(de)米拉(la)·奈爾、德(de)國的(de)(de)瑪(ma)格麗特·馮·特羅塔、比利時的(de)(de)阿涅絲(si)·瓦爾達和美(mei)國的(de)(de)索菲婭·科波拉(la)。美(mei)國電(dian)影(ying)自2000年(nian)(nian)以來一直是(shi)參加(jia)威尼斯電(dian)影(ying)節的(de)(de)大(da)戶。
銀獅(shi)(shi)獎(jiang)是威尼(ni)斯(si)電影節僅次(ci)于金獅(shi)(shi)獎(jiang)的獎(jiang)項,并非每年都有(you)。有(you)時(shi)頒發給角逐金獅(shi)(shi)獎(jiang)的影片,有(you)時(shi)頒發給最(zui)佳處(chu)女(nv)作電影、最(zui)佳短片和最(zui)佳導(dao)演。
威尼(ni)斯電影節還設(she)有特別評(ping)委(wei)會獎、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原(yuan)創(chuang)劇(ju)本、最佳攝(she)影、最佳原(yuan)創(chuang)音(yin)樂等(deng)獎項。
威尼(ni)斯電影節的(de)(de)最(zui)高(gao)榮譽,從1949年開始頒(ban)(ban)(ban)發,被(bei)認(ren)為(wei)是世界(jie)電影界(jie)最(zui)高(gao)榮譽之一。1936至(zhi)1942年之間,威尼(ni)斯影展(zhan)的(de)(de)最(zui)高(gao)榮譽則是頒(ban)(ban)(ban)給最(zui)佳(jia)意大利(li)片與最(zui)佳(jia)外國影片的(de)(de)墨索(suo)里尼(ni)杯(bei)獎。1969-1979期間沒有頒(ban)(ban)(ban)發金(jin)獅獎。
華人評審
(截止(zhi)2016年(nian),主競(jing)賽單元)
歷年華語電影人評(ping)委會主席:鞏俐(li)(2002)、張藝(yi)謀(2007)、李(li)安(2009)
歷年華(hua)語電影人評(ping)委會成員:謝晉(1989)、陳(chen)(chen)凱歌(1993)、張曼玉(1999)、許鞍華(hua)(2003)、徐(xu)楓(2004)、阿城(2005)、杜琪峰(2008)、陳(chen)(chen)可辛(2012)、姜文(2013)、陳(chen)(chen)沖(2014)、侯孝賢(2015)、趙薇(wei)(2016)
華人獲獎(主競賽單元)
1989年第46屆
最佳影片(pian)金獅獎(侯孝賢)《悲情城市》
1991年第48屆
最佳影片銀獅獎:張(zhang)藝(yi)謀《大紅燈(deng)籠高(gao)高(gao)掛》
1992年第49屆
最(zui)佳(jia)影片金獅獎(jiang)(張藝謀)
最佳女演(yan)員(鞏俐)《秋(qiu)菊(ju)打官(guan)司(si)》
1994年(nian)第51屆
最(zui)佳影(ying)片(pian)金(jin)獅獎(蔡明亮(liang))《愛情(qing)萬歲》
最佳男(nan)演員(夏雨)《陽光(guang)燦爛的日子》
1999年第56屆(jie)
最佳影片金獅獎(張藝謀)《一(yi)個都不能少》
最佳導(dao)演獎(張元)《過年回家(jia)》
2005年第62屆
最佳(jia)影片(pian)金獅(shi)獎(李(li)安)《斷背山》
2006年第63屆(jie)
最佳(jia)影片金(jin)獅獎(賈樟柯)《三峽好人》
2007年(nian)第64屆
最佳影片金獅獎(李安)《色.戒》
2010年第(di)67屆(jie)
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赤壁》 《碟中諜2》《英(ying)雄本色》
2011年第68屆
最佳導演獎(jiang)銀獅獎(jiang)蔡尚(shang)君《人山人海》
最佳(jia)女演員葉德嫻《桃姐(jie)》
2013年第70屆 評審團(tuan)大獎(蔡明亮)《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