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蘇·烏扎拉》是由黑(hei)澤明執導,Maksim Munzuk、Yuri Solomin領(ling)銜主(zhu)演(yan)的劇情片(pian)。
影片改編自俄國地理學家阿爾(er)謝尼(ni)耶夫(fu)的(de)游記《在烏(wu)蘇里的(de)莽林中》,講述了(le)沙俄軍官阿爾(er)謝尼(ni)耶夫(fu)和赫哲族獵人德爾(er)蘇·烏(wu)扎拉(la)之間的(de)超(chao)越階層(ceng)與等(deng)級的(de)友誼。該片于1975年8月(yue)2日在日本上映。
角色 演員 配音 備注
德爾蘇·烏(wu)扎拉 Maksim Munzuk - ----
阿(a)爾(er)謝尼耶夫(fu) Yuri Solomin - ----
安娜 Svetlana Danilchenko - 阿爾謝尼耶夫的妻子
沃瓦 Dmitri Korshikov - 阿爾謝(xie)尼耶夫(fu)的兒子(zi)
楊(yang)保 Suimenkul Chokmorov - ----
Turtwigin Vladimir Kremena - ----
Olenin Aleksandr Pyatkov - ----
as M. Bychkov Mikhail Bychkov - ----
演員 Maksim Munzuk
生(sheng)活在烏蘇(su)里地區的赫哲族獵人,性格(ge)淳(chun)樸(pu),有著豐富(fu)的野(ye)外生(sheng)存經驗,在沙(sha)俄軍(jun)官阿爾謝尼耶(ye)夫于1902、1907年(nian)兩(liang)(liang)次到烏蘇(su)里探險時(shi),德爾蘇(su)都為其(qi)充當向導,兩(liang)(liang)人由此建(jian)立了深厚的感情(qing)。
演員(yuan) Yuri Solomin
沙俄(e)軍(jun)官,受過(guo)高(gao)等教育,懂得科(ke)學(xue)知識。于1902、1907年兩(liang)次到烏蘇(su)里地區探險(xian),兩(liang)次都是赫(he)哲族獵人(ren)德爾蘇(su)·烏扎拉(la)為(wei)其充當向導,兩(liang)人(ren)由此建(jian)立了(le)深厚(hou)的感情(qing)。
演(yan)員 Dmitri Korshikov
阿爾謝尼耶夫(fu)的(de)兒子(zi),德(de)爾蘇·烏扎拉(la)(la)稱其為“少長官”,送給他熊(xiong)牙和山(shan)貓(mao)爪,這(zhe)讓他與(yu)德(de)爾蘇·烏扎拉(la)(la)相處融洽(qia),他還(huan)很(hen)喜歡聽德(de)爾蘇講打獵的(de)故事。
沙俄軍(jun)官阿爾謝尼耶夫(Yuri Solomin飾(shi))于1902、1907年兩(liang)次(ci)到烏蘇里地區探險(xian),兩(liang)次(ci)都是赫哲族獵人(ren)德爾蘇·烏扎拉(Maksim Munzuk飾(shi))為其(qi)充當向導,兩(liang)人(ren)建立了(le)(le)深(shen)厚的(de)感(gan)情。一次(ci)打獵時,德爾蘇發(fa)現自己(ji)的(de)眼(yan)睛(jing)已(yi)經不行(xing)了(le)(le),感(gan)到很悲傷(shang)。在阿爾謝尼耶夫的(de)勸說(shuo)下,隨同(tong)其(qi)到大城(cheng)市伯力居住,但因不習慣城(cheng)里的(de)生活,德爾蘇又回到了(le)(le)密(mi)林,臨行(xing)前阿爾謝尼耶夫送他(ta)一支新的(de)獵槍(qiang)。歸途中,匪徒搶走了(le)(le)他(ta)的(de)槍(qiang)并將(jiang)其(qi)殺害。
制作人 松江(jiang)陽一(yi)、Nikolai Sizov
原著 阿爾謝尼耶夫(fu)
導演 黑澤明
副導演(助理) 野上照(zhao)代
編劇 黑(hei)澤(ze)明、尤利·納吉賓(bin)
攝(she)影 Fyodor Dobronravov、Yuri Gantman、中井朝(chao)一
配樂 Isaak Shvarts
美術設(she)計 Yuri Raksha
時間 獎項名稱 提名/獲獎 提名/獲獎方
1975年(nian) 第9屆莫斯科國家電影節金獎 獲獎 《德爾蘇·烏扎拉》
1976年 第48屆奧斯卡(ka)金像獎(jiang)最佳外語(yu)片 獲(huo)獎(jiang) 《德(de)爾蘇·烏扎拉》
1977年 第21屆意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yu)片導演二等獎 獲(huo)獎 黑澤明
第21屆意大(da)利大(da)衛(wei)獎專業獎 獲獎 《德爾蘇·烏(wu)扎拉》
意大利(li)國立(li)電影(ying)記(ji)者(zhe)聯合會外語片最佳導演(yan)銀(yin)絲帶獎 獲獎 黑澤明
西班牙國立作(zuo)家(jia)和戲劇家(jia)協會(hui)最佳外語片獎(jiang) 獲獎(jiang) 《德(de)爾(er)蘇·烏(wu)扎(zha)拉》
西(xi)班牙電影評論家(jia)協(xie)會(hui)最(zui)佳外語片(pian)獎 獲獎 《德爾(er)蘇·烏扎拉》
法國電影評論家獎 獲獎 Maksim Munzuk
影片生動、具體、富有藝術性地(di)表現(xian)(xian)了深邃的(de)(de)(de)(de)哲學(xue)思(si)想:生于自(zi)然又回(hui)歸自(zi)然的(de)(de)(de)(de)規律是不可(ke)(ke)逾越的(de)(de)(de)(de)。當德爾蘇打獵時發(fa)現(xian)(xian)視力(li)下(xia)降、衰老的(de)(de)(de)(de)癥(zheng)象已悄悄在他身上出現(xian)(xian)時,阿爾謝尼耶夫明白:德爾蘇的(de)(de)(de)(de)密林生活即將結(jie)束了,這(zhe)一切(qie)都是順乎自(zi)然的(de)(de)(de)(de)。人(ren)與(yu)大(da)自(zi)然的(de)(de)(de)(de)聯盟不是田(tian)園詩,悲劇不可(ke)(ke)避免的(de)(de)(de)(de)會發(fa)生。(《電影文學(xue)》評)
在(zai)電影(ying)中,黑(hei)澤明用精致的長鏡頭處理(li)著人(ren)(ren)與(yu)(yu)自(zi)然的關系,展(zhan)現了烏蘇里的嚴冬和盛夏(xia),色彩斑斕的樹林、篝火、風雪,腳印和河(he)流,展(zhan)現相信萬物有靈、敬(jing)畏自(zi)然、珍惜生(sheng)命、保護(hu)環境和愛(ai)憎(zeng)分明的德爾(er)蘇·烏扎(zha)拉(la)的人(ren)(ren)性,展(zhan)現阿爾(er)謝(xie)尼(ni)耶(ye)夫與(yu)(yu)德爾(er)蘇·烏扎(zha)拉(la)超越階層與(yu)(yu)等級的友(you)誼。(《俄羅斯(si)研(yan)究》評)
影片最(zui)初商定為日蘇合拍,最(zui)后變成(cheng)了(le)由莫斯科電影制(zhi)片廠獨(du)立出品。
影(ying)片中(zhong)(zhong)篡改烏蘇(su)里江流域原屬中(zhong)(zhong)國并以漢語命名的(de)(de)(de)領土標識,這在原著《在烏蘇(su)里的(de)(de)(de)莽林中(zhong)(zhong)》中(zhong)(zhong)處(chu)處(chu)可見。對此(ci),黑澤明(ming)也表達了不(bu)滿和(he)擔心。他承認,影(ying)片和(he)歷(li)史(shi)與事實不(bu)符的(de)(de)(de)地(di)方很多(duo)。
影(ying)片在意(yi)大利(li)放映時,拷貝被莫(mo)斯(si)科電影(ying)制片廠剪掉(diao)20分鐘,這使得黑澤明勃然大怒,宣(xuan)布說,他(ta)(ta)沒(mei)有同意(yi)剪掉(diao)這20分鐘,是蘇(su)(su)聯(lian)人在搗鬼。他(ta)(ta)聲稱,他(ta)(ta)再也不愿意(yi)與蘇(su)(su)聯(lian)人一(yi)起(qi)工作。因為他(ta)(ta)們缺少一(yi)種(zhong)“對這個(ge)偉(wei)大的蘇(su)(su)聯(lian)人物(德爾(er)蘇(su)(su)·烏扎拉(la))的同情(qing)”
1977年,基于蘇聯破壞(huai)香港與(yu)鄰近地區關系的理(li)由,影片遭香港電檢處禁映(ying),至1979年由“第(di)一映(ying)室”再(zai)度呈交電檢處復(fu)核,才得以獲準在(zai)該會(hui)放映(ying)。
阿(a)爾謝尼耶(ye)夫(fu)使用的步槍是溫(wen)徹斯特M1895,而俄國收購(gou)這些步槍在(zai)1915年(nian)至1916年(nian),因此阿(a)爾謝尼耶(ye)夫(fu)不可能在(zai)1902年(nian)使用這款槍。
1902—1907年(nian)(nian),時(shi)任帝俄西伯利亞第(di)(di)29火槍團校尉的(de)(de)(de)阿(a)(a)(a)爾(er)(er)謝(xie)尼(ni)耶(ye)夫(fu)開始了(le)(le)在(zai)(zai)(zai)烏(wu)(wu)(wu)蘇(su)(su)(su)(su)里地區的(de)(de)(de)第(di)(di)一(yi)次考察。1908—1910年(nian)(nian),阿(a)(a)(a)爾(er)(er)謝(xie)尼(ni)耶(ye)夫(fu)又進行(xing)了(le)(le)第(di)(di)二(er)次考察。兩次考察期間,都是由(you)當地的(de)(de)(de)赫(he)哲族獵人德(de)爾(er)(er)蘇(su)(su)(su)(su)·烏(wu)(wu)(wu)扎拉為其(qi)充當向導。在(zai)(zai)(zai)此期間,阿(a)(a)(a)爾(er)(er)謝(xie)尼(ni)耶(ye)夫(fu)與德(de)爾(er)(er)蘇(su)(su)(su)(su)·烏(wu)(wu)(wu)扎拉建立了(le)(le)深厚(hou)的(de)(de)(de)友誼(yi)。然而,當阿(a)(a)(a)爾(er)(er)謝(xie)尼(ni)耶(ye)夫(fu)再次來(lai)到(dao)烏(wu)(wu)(wu)蘇(su)(su)(su)(su)里地區時(shi),聽(ting)到(dao)了(le)(le)德(de)爾(er)(er)蘇(su)(su)(su)(su)·烏(wu)(wu)(wu)扎拉遇(yu)害的(de)(de)(de)消息。后(hou)來(lai)阿(a)(a)(a)爾(er)(er)謝(xie)尼(ni)耶(ye)夫(fu)將他八年(nian)(nian)的(de)(de)(de)考察日(ri)(ri)記整理(li)成游記《沿著烏(wu)(wu)(wu)蘇(su)(su)(su)(su)里邊疆區》和《德(de)爾(er)(er)蘇(su)(su)(su)(su)·烏(wu)(wu)(wu)扎拉》,在(zai)(zai)(zai)1921年(nian)(nian)和1923年(nian)(nian)公開出(chu)版(ban)。1926年(nian)(nian),海(hai)參崴(wei)的(de)(de)(de)“書(shu)的(de)(de)(de)事(shi)業”出(chu)版(ban)社(she)將兩本(ben)書(shu)合集出(chu)版(ban),書(shu)名為《在(zai)(zai)(zai)烏(wu)(wu)(wu)蘇(su)(su)(su)(su)里的(de)(de)(de)莽林中》。后(hou)來(lai)日(ri)(ri)本(ben)翻譯(yi)家(jia)長谷川四(si)郎將其(qi)翻譯(yi)為日(ri)(ri)文出(chu)版(ban)。導演黑澤(ze)(ze)明(ming)(ming)于(yu)1940年(nian)(nian)代(dai)閱讀過該書(shu),他在(zai)(zai)(zai)1951年(nian)(nian)拍完《白癡》后(hou),曾邀請日(ri)(ri)本(ben)左翼劇(ju)作(zuo)(zuo)家(jia)久板榮二(er)郎將其(qi)改編(bian)為電(dian)(dian)影劇(ju)本(ben),但后(hou)來(lai)黑澤(ze)(ze)明(ming)(ming)發現故事(shi)的(de)(de)(de)背景(jing)(jing)在(zai)(zai)(zai)日(ri)(ri)本(ben)無法(fa)拍攝(she),所以就擱淺了(le)(le)該計(ji)劃。1971年(nian)(nian)12月,黑澤(ze)(ze)明(ming)(ming)參加莫斯科國家(jia)電(dian)(dian)影節,蘇(su)(su)(su)(su)聯電(dian)(dian)影工作(zuo)(zuo)者協(xie)會第(di)(di)一(yi)書(shu)記庫利扎諾夫(fu)邀請黑澤(ze)(ze)明(ming)(ming)來(lai)蘇(su)(su)(su)(su)聯拍攝(she)電(dian)(dian)影,黑澤(ze)(ze)明(ming)(ming)立即表達了(le)(le)拍攝(she)《德(de)爾(er)(er)蘇(su)(su)(su)(su)·烏(wu)(wu)(wu)扎拉》的(de)(de)(de)愿望,于(yu)是雙(shuang)方達成協(xie)議,由(you)黑澤(ze)(ze)明(ming)(ming)創作(zuo)(zuo)電(dian)(dian)影劇(ju)本(ben),再由(you)蘇(su)(su)(su)(su)聯劇(ju)作(zuo)(zuo)家(jia)尤利·納吉賓(bin)改寫,最(zui)后(hou)由(you)兩人協(xie)商定稿。影片(pian)耗資400萬(wan)美(mei)元(yuan),制作(zuo)(zuo)時(shi)長達四(si)年(nian)(nian),其(qi)中兩年(nian)(nian)是在(zai)(zai)(zai)蘇(su)(su)(su)(su)聯進行(xing)實景(jing)(jing)拍攝(she)。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xi)節)
蘇聯 1975年7月(yue)(莫斯(si)科國際電(dian)影節)
日本 1975年8月2日
蘇聯(lian) 1976年1月5日(ri)
丹麥 1976年(nian)3月15日
芬(fen)蘭 1976年3月19日
匈牙利 1976年9月16日(ri)
美(mei)國 1976年10月(yue)5日(紐約電影節(jie))
加(jia)拿大 1976年10月20日(ri)(多倫多電影(ying)節)
瑞典 1976年10月25日
東德 1976年10月29日
西德 1976年(nian)11月12日
法國 1976年(nian)12月(yue)22日
美(mei)國(guo) 1977年10月(美(mei)國(guo)芝加哥國(guo)際(ji)電影節)
美(mei)國 1977年12月20日(ri)
土(tu)耳其 1978年4月
瑞士 1998年9月11日(再發(fa)行)
阿根廷 1998年11月13日(ri)(馬塔布拉(la)塔國際電影節)
希臘 1998年11月20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dian)影節)
阿根(gen)廷 2000年11月26日(日本經典電(dian)影)
日(ri)本 2006年7月15日(ri)(俄羅(luo)斯和蘇聯電影節(jie))
日(ri)(ri)本 2008年10月25日(ri)(ri)(東京國際電影(ying)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