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大(da)(da)學(UNIL)是瑞士法語(yu)區一所擁有480多年(nian)歷史的研究型大(da)(da)學,歐洲(zhou)大(da)(da)學協會(EUA)、歐洲(zhou)首(shou)都大(da)(da)學聯盟(UNICA)成員,主校區坐落于瑞士洛桑日內(nei)瓦湖畔。
洛(luo)桑大(da)學(xue)前身是成(cheng)立于1537年(nian)的洛(luo)桑神學(xue)院,于1890年(nian)升(sheng)格(ge)為(wei)大(da)學(xue),更(geng)名為(wei)“洛(luo)桑大(da)學(xue)”。學(xue)校由(you)7個學(xue)院構成(cheng),年(nian)科(ke)研經費超(chao)過6億瑞士(shi)(shi)法郎,2019年(nian)秋季學(xue)期注冊本(ben)科(ke)生(sheng)(sheng)8,121余(yu)人,碩士(shi)(shi)和(he)博(bo)士(shi)(shi)生(sheng)(sheng)研究生(sheng)(sheng)6,465余(yu)人,學(xue)生(sheng)(sheng)男女比例(li)為(wei)1:1.28,學(xue)校國際教職工和(he)學(xue)生(sheng)(sheng)比例(li)分(fen)別達(da)到30%和(he)20%以上。
洛桑大(da)(da)學(xue)(xue)洛桑大(da)(da)學(xue)(xue)共有(you)三個校區,分別是:多(duo)里尼(Dorigny)主校區、沃州大(da)(da)學(xue)(xue)醫(yi)院(yuan)校區(位(wei)于Bugnon)以(yi)(yi)及(ji)(ji)épalinges校區,與洛桑聯邦理工學(xue)(xue)院(yuan)一起在萊(lai)芒湖畔(pan)組成了巨大(da)(da)的校群。學(xue)(xue)校各棟建筑間建有(you)公(gong)園和(he)植物園。圖書館位(wei)于中心位(wei)置,視野開闊(kuo),可以(yi)(yi)眺望到(dao)萊(lai)芒湖以(yi)(yi)及(ji)(ji)阿(a)爾(er)卑(bei)斯山脈(mo),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yi)(yi)看(kan)到(dao)勃(bo)朗峰。
洛桑(sang)大學位(wei)列(lie)2021RUR世(shi)界大學排名(ming)第54位(wei),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yu)世(shi)界大學排名(ming)第191位(wei),2022QS世(shi)界大學排名(ming)第176位(wei)。
1.神學與宗教研究學院(FTSR)
2.法律與(yu)司法學院(FDCA)
3.社會與(yu)政治科(ke)(ke)學學院(yuan)(SSP),該(gai)學院(yuan)包括四領域分支:政治科(ke)(ke)學、社會科(ke)(ke)學、心理學、體育運動學
4.藝術學院
5.工商與經(jing)濟學院(HEC)
6.生物學院(yuan)和醫學院(yuan)(FBM)
7.地球科學與環境學院(FGSE)
1.公共管(guan)理高(gao)級研究(jiu)所(IDHEAP)
2.瑞士社會科學能力中心(FORS)
3.庫爾特-伯希大學研究所(suo)(IUKB)
4.國際管(guan)理(li)發展研究所(IMD)
5.讓-莫內歐洲基金(jin)會
6.瑞士比較(jiao)法研究所(suo)(SICL)
7.Edouard Fleuret基金會(FEF)
8.瑞(rui)士癌癥實驗(yan)研究所(ISREC)
9.路德維希癌癥(zheng)研究所(LICR)
10.衛生組織免疫學研究和培訓中(zhong)心
11.洛桑(sang)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ISSUL),隸(li)屬于社會和政(zheng)治科學學院
12.瑞士生物(wu)信息(xi)學(xue)研究所(ISB)
13.瑞(rui)士疫苗研究所(suo)
14.生物醫學(xue)成像(xiang)中心(CIBM)
15.高(gao)效能計算中心(CADMOS)
16.羅馬大學(xue)勞動衛生學(xue)院(IST)
17.羅(luo)馬大學婦科中(zhong)心(CURML)
18.瑞士興奮劑分(fen)析實驗室(LAD)
19.瑞士希(xi)臘考古學院(yuan)(ESAG)
20.羅馬科(ke)學圖書館研究所(IRSB)
21.瑞(rui)士(shi)法語(yu)區文學中心(xin)(CLSR)
22.康(kang)斯坦丁學院(IBC)
洛桑大學與(yu)全球(qiu)550所(suo)知(zhi)名院校建立(li)了合作關系,部分(fen)合作院校名單如(ru)下:
劍橋大(da)(da)(da)(da)學(xue)(xue)、索(suo)邦大(da)(da)(da)(da)學(xue)(xue)、巴黎(li)政治(zhi)大(da)(da)(da)(da)學(xue)(xue)、魯(lu)汶大(da)(da)(da)(da)學(xue)(xue)、杜倫大(da)(da)(da)(da)學(xue)(xue)、哥本(ben)哈根(gen)大(da)(da)(da)(da)學(xue)(xue)、巴塞羅那大(da)(da)(da)(da)學(xue)(xue)、漢堡大(da)(da)(da)(da)學(xue)(xue)、維也納(na)大(da)(da)(da)(da)學(xue)(xue)、布魯(lu)塞爾(er)自(zi)由(you)大(da)(da)(da)(da)學(xue)(xue)、柏林(lin)自(zi)由(you)大(da)(da)(da)(da)學(xue)(xue)、博科尼大(da)(da)(da)(da)學(xue)(xue)等(deng)。
北(bei)京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浙江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復旦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香(xiang)港中(zhong)文(wen)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早稻田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高麗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新加坡國立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上(shang)海(hai)交通(tong)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慶應義塾大(da)學(xue)(xue)(xue)(xue)(xue)(xue)等。
賓夕法(fa)尼亞大(da)(da)學(xue)、加(jia)利(li)福尼亞大(da)(da)學(xue)戴維(wei)斯分校(xiao)、加(jia)州(zhou)大(da)(da)學(xue)伯克利(li)分校(xiao)、里士滿大(da)(da)學(xue)、蒙特利(li)爾大(da)(da)學(xue)、渥(wo)太(tai)華大(da)(da)學(xue)、麥吉爾大(da)(da)學(xue)等。
開普敦大(da)學、金(jin)山大(da)學、斯泰倫博斯大(da)學、塞內加爾達喀爾大(da)學等。
昆士蘭大(da)學、悉尼大(da)學、麥覺(jue)理大(da)學、悉尼科技大(da)學等(deng)。
布宜諾(nuo)斯艾利斯大(da)(da)學、智利大(da)(da)學、哈瓦那大(da)(da)學、墨西哥伊比(bi)利亞(ya)美洲大(da)(da)學、巴西圣保羅大(da)(da)學等。
漢(han)斯·菲舍爾(er),德國(guo)有機(ji)化學(xue)家(jia)、1930年諾貝爾(er)化學(xue)獎獲得者
柯奈爾·海門斯,比利時(shi)醫學家、1939年(nian)、1938年(nian)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huo)得者
瓦爾特·魯道(dao)夫·赫斯,瑞士醫(yi)生、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i)學獎獲得者
羅(luo)夫·辛克納吉,瑞士生物(wu)學家、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i)學獎獲得者(zhe)
艾哈邁德(de)·澤(ze)韋爾,1999年諾貝爾化學家獲得者
讓·梯若爾(er),2014年諾貝爾(er)經濟學獎獲得者
雅克·杜(du)波謝(xie),瑞(rui)士(shi)生物(wu)物(wu)理(li)學家、洛桑大學榮譽教授、2017年諾(nuo)貝爾化學獎獲得(de)者
拉瑪九(jiu)世,泰國卻(que)克里王朝第九(jiu)任國王
拉瑪八世,泰國卻(que)克里王朝第八任國王
甘拉亞妮·瓦塔娜,泰(tai)國公主,泰(tai)國國王(wang)阿(a)南塔和普密蓬的姐(jie)姐(jie)
荷蘭伯恩哈德親(qin)王,荷蘭親(qin)王
伊尼亞齊(qi)奧·卡西斯(si)(Ignazio Cassis),瑞(rui)士聯邦委員會委員、瑞(rui)士外交(jiao)部長
Paul Ceresole,前瑞士聯邦主席
Georges-André Chevallaz,前瑞(rui)士聯邦主席(xi)
Ernest Chuard,前瑞士聯邦主席
Jean-Pascal Delamuraz,前瑞士聯(lian)邦主席
Daniel-Henri Druey,前(qian)瑞士聯邦主席
Eugène Ruffy,前瑞(rui)士聯(lian)邦主席(xi)
Marc-Emile Ruchet,前瑞士聯邦主席
Max Huber,瑞士律師、外交家、前(qian)瑞士聯邦主(zhu)席,曾任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zhu)席
里昂·瓦爾拉斯,經(jing)濟學家,洛(luo)桑學派代表(biao)人物
維弗雷多·帕累(lei)托,經濟學(xue)家,洛(luo)桑學(xue)派代(dai)表(biao)人(ren)物
Alfred Steinherr,歐洲投資(zi)銀行首席經(jing)濟學家
Louis C. Camilleri,法拉(la)利(li)CEO
Jean-Claude Biver,HUBLOT首(shou)席執行官
Goetschin Blaise,日內瓦(wa)州銀行(xing)首席執(zhi)行(xing)官
Nicolas Campiche,Pictet銀行(xing)非主流投資部(bu)首(shou)席執行(xing)官(guan)
Daniel Wanner,Pictet & Cie銀行首席財務官
Luc Antoine Baehni,CGN公司首(shou)席執行官
Christian D. Wanner,LeShop.ch首席(xi)執行官(guan)
Marc Dardenne,毅(yi)馬酒店集(ji)團首席執行官
Aldo Magada,百德勒(le)特(te)首席(xi)執行官;御(yu)爵前任(ren)首席(xi)執行官
Etienne Jornod,Galenica集(ji)團董事會主(zhu)席
Georges Muller,SGS公司董事會(hui)主(zhu)席
Claude Béglé,瑞士(shi)郵政董事會(hui)主席
Andres Vassilis Andrekson(藝名(ming)(ming)“Stress”),瑞(rui)士著名(ming)(ming)說(shuo)唱(chang)樂(le)歌(ge)手
oland Decorvet,雀巢中國首席(xi)執行官(guan)
Yves Manghardt,雀(que)巢(chao)南美公司首席執行官(guan)
Christiane Kuehne,雀(que)巢集(ji)團副總監
洛桑(sang)大學(xue)的前(qian)身是(shi)成立于1537年(nian)的洛桑(sang)學(xue)院(Schola Lausannensis),旨在是(shi)為教堂培養神職人員(yuan),并為當地青年(nian)提供教育。該校擁有(you)當時全國惟一的法(fa)語新教神學(xue)院。
1837年(nian),洛桑學(xue)院才開始世俗化,法語(yu)(yu)取代(dai)拉(la)丁語(yu)(yu)成(cheng)為教學(xue)語(yu)(yu)言。
1853年,學校工程學院的(de)前身“洛桑特別(bie)學院”成立。
1873年(nian),藥學院成立。
1890年5月10日,歷經(jing)數百(bai)年不斷(duan)壯大(da)發展的(de)(de)洛(luo)桑(sang)學(xue)院獲得大(da)學(xue)地(di)位(wei)及名(ming)稱,亞歷山大(da)·毛雷爾(Alexander Maurer)任校長,整(zheng)個城市為洛(luo)桑(sang)大(da)學(xue)的(de)(de)誕生舉辦了盛大(da)的(de)(de)慶祝活動。
20世紀初,洛桑大(da)學在(zai)經(jing)歷重組后,大(da)幅擴大(da)了所提供(gong)課(ke)程的領域。
1909年,Rodolphe Archibald Reiss在該(gai)校創辦了(le)世界上(shang)第(di)一(yi)所法醫科(ke)學(xue)學(xue)院。
1911年,該校(xiao)創辦高等商(shang)學院。
1946年,洛桑(sang)大學(xue)工(gong)程(cheng)學(xue)院更名為洛桑(sang)大學(xue)理(li)工(gong)學(xue)院(EPUL)。
1969年(nian),該學院從洛桑大(da)學獨立(li),更(geng)名為洛桑聯邦(bang)理工學院(EPFL),與蘇黎世聯邦(bang)理工學院(ETH Zürich)一起成為瑞士(shi)聯邦(bang)理工學院的一部(bu)分(fen)。
20世紀60年代,隨著(zhu)學(xue)校(xiao)(xiao)發展,特(te)別(bie)是學(xue)生人數的增加,洛桑大(da)學(xue)開始建設新校(xiao)(xiao)區。
1936年(nian)9月,沃州大會以2200萬瑞士法郎的價(jia)格購入(ru)原屬于(yu)洛桑望族Loys家族的Dorigny莊園,用以建設洛桑大學(xue)新校(xiao)區。
1970年(nian),該校區第一座建筑——普(pu)羅普(pu)迪克(ke)學院(現名(ming)Amphip?le)建成,洛桑大(da)學開始(shi)前(qian)往(wang)多(duo)里(li)尼新校區。
2001年(nian),洛(luo)桑(sang)大(da)(da)學與日內瓦大(da)(da)學(UNIGE)、洛(luo)桑(sang)聯(lian)邦理工學院(EPFL)簽署了“科學-社會(hui)-社會(hui)”協議(yi)(la convention Sciences-Vie- Société),該協議(yi)旨在(zai)通過建立(li)機(ji)構間(jian)聯(lian)合(he)研(yan)(yan)究(jiu)分(fen)組的形式,建立(li)一個具有活力的學術研(yan)(yan)究(jiu)群。
2005年,洛桑大學開始采用(yong)新的校徽(hui)。
2006年,洛(luo)(luo)(luo)(luo)桑(sang)(sang)大(da)(da)學(xue)(xue)(UNIL)與(yu)洛(luo)(luo)(luo)(luo)桑(sang)(sang)聯(lian)邦理(li)工學(xue)(xue)院(EPFL)簽訂合作框(kuang)架(jia)。該合作框(kuang)架(jia)規定自2006年起,洛(luo)(luo)(luo)(luo)桑(sang)(sang)聯(lian)邦理(li)工學(xue)(xue)院將(jiang)(jiang)為洛(luo)(luo)(luo)(luo)桑(sang)(sang)大(da)(da)學(xue)(xue)學(xue)(xue)生提(ti)(ti)供(gong)(gong)基礎(chu)科學(xue)(xue)(化學(xue)(xue)、物理(li)、數學(xue)(xue))的教學(xue)(xue),洛(luo)(luo)(luo)(luo)桑(sang)(sang)大(da)(da)學(xue)(xue)將(jiang)(jiang)為洛(luo)(luo)(luo)(luo)桑(sang)(sang)聯(lian)邦理(li)工學(xue)(xue)院學(xue)(xue)生提(ti)(ti)供(gong)(gong)人文與(yu)社會科學(xue)(xue)領域課程教學(xue)(xue)。
2011年1月1日,路德維希癌癥(zheng)研究所(suo)洛(luo)桑(sang)分所(suo)并入洛(luo)桑(sang)大學,更名為“洛(luo)桑(sang)大學路德維希癌癥(zheng)研究中心”。
2012年1月,瑞士高級公共管理學院(IDHEAP)宣布并(bing)入洛桑大學。
以上信息源自網絡,數據截止至2021年4月,請以官網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