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周培源
0 票數:0 #科學家#
周培源(1902.8.28-1993.11.24),江蘇省宜興縣人。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九三學社第四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八屆中央主席,第九屆中央名譽主席。1993年,經中國有關部門的批準,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會。
  • 中文名: 周培(pei)源
  • 外文名: Chou Peiyuan
  • 出生日期: 1902年08月(yue)28日
  • 性別:
  • 國籍: 中國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 江蘇省無(wu)錫(xi)市宜興(xing)市
  • 配偶: 王蒂(di)澄(cheng)
  • 畢業院校: 清華學校
  • 職業職位: 科學家(jia),教育(yu)家(jia),社會活(huo)動家(jia)
  • 代表作品: 經(jing)典力(li)學
  • 主要成就: 中國近代(dai)力學奠基人之(zhi)一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巧笑倩兮"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百科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周培源的所屬企業/主題/所有人主體無關,詞條主體可以提供資料認證申請管理本詞條權限免費更新資料,也可以因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快速在線向網站提出反饋修改! 反饋
詳(xiang)細介(jie)紹 PROFILE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02年(nian)8月28日出(chu)生于江蘇省宜興縣的一(yi)個書香之家。父親周文(wen)伯(bo)是清(qing)朝秀才。母親馮瑛生有一(yi)子三(san)女,周培源排行(xing)第二。

1919年,考入清華學(xue)校(今清華大學(xue)前身)中等科(ke)。學(xue)習期間,發表數(shu)學(xue)論(lun)文《三(san)等分角法(fa)二則》,受到(dao)當時(shi)數(shu)學(xue)教授鄭之蕃的贊許。

1924年,由清(qing)華學校高等科畢業。

出國留學

1924年秋天,因成績優秀,被清(qing)華學校派送(song)去美國(guo)芝加(jia)哥大學數理系繼續完成大學課程。

1926年春、夏兩(liang)季分別獲學士(shi)和(he)碩士(shi)學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mei)國(guo)加(jia)利福尼亞(ya)理(li)工學(xue)(xue)院繼續攻讀研究生。他先從師貝德曼,后改從數學(xue)(xue)家埃里克·坦普爾(er)·貝爾(er)(Eric Temple Bell),做相對論方面的研究,并(bing)參(can)加(jia)數學(xue)(xue)譜系計劃(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次年獲理(li)學(xue)(xue)博士(shi)學(xue)(xue)位,畢(bi)業論文題(ti)目(mu)為(wei)《The Gravitational Field of a Body with Rotational Symmetry in Einstein's Theory of Gravitation》,并(bing)獲得最高榮譽獎(Summa c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國萊(lai)比錫(xi)大學,在沃(wo)納·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32年獲(huo)得諾貝(bei)爾物理獎(jiang))教(jiao)授領導下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jiu)。 ?

1929年(nian),赴瑞士蘇黎(li)世(shi)高等(deng)工(gong)業學(xue)(xue)校,在沃爾夫(fu)岡·泡利(Wolfgang E.Pauli,1945年(nian)獲得諾貝爾物理(li)學(xue)(xue)獎)教授領(ling)導(dao)下從事量子力學(xue)(xue)研究(jiu)。

回國任教

1929年(nian)回國,被聘(pin)為國立清華大(da)學物理系教授(shou),其時(shi)年(nian)僅27歲,并先后在西南聯(lian)大(da)、北京大(da)學任教授(shou)。

1932年,周培源與王(wang)蒂(di)澄女士結(jie)婚,生有四個(ge)女兒。王(wang)蒂(di)澄退休前,一直在清(qing)華大學附屬中學教書。

1936年(nian)至1937年(nian),據清華大學(xue)(xue)休假規(gui)定,周(zhou)培源赴美國(guo),在普林斯頓高等(deng)學(xue)(xue)術研究院(yuan)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其間參加(jia)了(le)愛因斯坦(Einstein)親自領導的廣(guang)義(yi)相對論討論班,并從事相對論引力(li)論和(he)宇宙論的研究。

1937年,他假滿回國。不(bu)久,抗日戰爭爆發。7月底,平津淪陷。8月,侵華日軍開(kai)進了清華園。周培源受校長梅(mei)貽琦(qi)之托,安排學(xue)(xue)校南遷(qian),曾(ceng)先后(hou)任(ren)長沙臨時大學(xue)(xue)和昆明國立(li)西南聯合大學(xue)(xue)物理系教授。在這(zhe)期間,他抱著科學(xue)(xue)家應為反戰服(fu)務,以科學(xue)(xue)拯救祖國危亡的志向,毅(yi)然轉向流體(ti)力學(xue)(xue)方面(mian)的研(yan)究。

赤子之心

1943年至1946年,周(zhou)培源再次利(li)用休假(jia)赴美(mei)(mei)國。他先在加(jia)利(li)福尼亞理工學(xue)院從(cong)事(shi)湍流理論研究,隨后參加(jia)美(mei)(mei)國國防(fang)委員會戰時(shi)科學(xue)研究與發展局海軍(jun)軍(jun)工試(shi)驗站從(cong)事(shi)魚雷空(kong)投入水的戰事(shi)科學(xue)研究。當時(shi),周(zhou)培源明確提(ti)出:不做美(mei)(mei)國公民;只擔(dan)任臨(lin)時(shi)性職務;可以隨時(shi)離去。

1946年(nian)7月(yue),離職去歐洲參加牛頓誕生300周年(nian)紀念會和(he)國際科學(xue)聯合會理(li)事(shi)會;他還參加了在(zai)法國召開(kai)的第六屆(jie)國際應用(yong)力學(xue)大會,并被這(zhe)次大會以(yi)及會后新成立(li)的國際理(li)論與(yu)應用(yong)力學(xue)聯合會選為理(li)事(shi)。同年(nian)10月(yue),周培源由歐洲重返美國。 ?

1947年2月(yue),與夫(fu)人攜三個女兒全(quan)家離(li)開美國返(fan)回(hui)上海。4月(yue)回(hui)到北平,繼(ji)續在清華(hua)大(da)學(xue)(xue)擔(dan)任(ren)教(jiao)授。并相繼(ji)擔(dan)任(ren)清華(hua)大(da)學(xue)(xue)教(jiao)務長(chang)、校(xiao)務委員會(hui)副(fu)主(zhu)(zhu)任(ren),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zhu)(zhu)動辭去(qu)了校(xiao)長(chang)職務。

1951至1982年間,任中國物理(li)學會(hui)理(li)事(shi)(shi)長(chang),名(ming)譽理(li)事(shi)(shi)長(chang)。

1952年,在北京大(da)(da)學(xue)(xue)(xue)(xue)領(ling)導(dao)(dao)創辦了(le)(le)中國第一個力學(xue)(xue)(xue)(xue)專(zhuan)業,即北京大(da)(da)學(xue)(xue)(xue)(xue)數學(xue)(xue)(xue)(xue)力學(xue)(xue)(xue)(xue)系力學(xue)(xue)(xue)(xue)專(zhuan)業,還領(ling)導(dao)(dao)建造了(le)(le)北京大(da)(da)學(xue)(xue)(xue)(xue)直徑2.25米的三元(yuan)低速(su)風(feng)洞。相繼任北京大(da)(da)學(xue)(xue)(xue)(xue)教(jiao)授、教(jiao)務長(chang)、副校長(chang)、校長(chang)、黨委(wei)副書記(ji)。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xue)院學(xue)部委(wei)員(yuan),并曾任數理化學(xue)部的常務委(wei)員(yuan)。

1957至1986年間,任中(zhong)國力(li)學(xue)學(xue)會(hui)副理(li)事長,名譽理(li)事長。

1958至1986年間,先后任中國科學(xue)技(ji)術協(xie)會書記(ji)處書記(ji)、副主席(xi)、代主席(xi)、主席(xi),名譽主席(xi)。

1972年10月6日(ri)在(zai)《光明日(ri)報》上發表一篇(pian)5000多(duo)字(zi)的(de)(de)闡述基(ji)礎(chu)理論的(de)(de)教學(xue)和研(yan)究的(de)(de)必要(yao)性(xing)與(yu)重(zhong)要(yao)性(xing)的(de)(de)文章,同時還(huan)給周恩來總理寫(xie)信(xin),提出加強基(ji)礎(chu)理論研(yan)究的(de)(de)三點建議(yi)。

1978年(nian)3月開始擔任中(zhong)國(guo)科學(xue)院副院長(chang)(chang)(至1981年(nian)5月)。6月27日,中(zhong)共中(zhong)央批準,周(zhou)培源正式就任北京大(da)(da)學(xue)校長(chang)(chang)。10月7日周(zhou)培源為團長(chang)(chang)的(de)中(zhong)國(guo)教育代表團抵達美國(guo)西(xi)海岸(an)城市舊金(jin)山,主要參觀、訪問了斯坦福大(da)(da)學(xue)和加州(zhou)大(da)(da)學(xue)伯克利(li)分校等大(da)(da)學(xue)。

1980年周培源(yuan)處(chu)理復雜的派關系讓(rang)他不堪重(zhong)負,身心俱疲,選擇了“激(ji)流勇(yong)退(tui)”。

1993年11月24日(ri)周培(pei)源在北京逝世(shi)。

主要成就

周培源(yuan)在(zai)學(xue)術上(shang)的(de)(de)成(cheng)就,主要為物理(li)(li)學(xue)基(ji)礎理(li)(li)論(lun)的(de)(de)兩個重(zhong)要方面,即愛因(yin)斯坦廣義相對論(lun)中的(de)(de)引力(li)論(lun)和(he)流體力(li)學(xue)中的(de)(de)湍流理(li)(li)論(lun)的(de)(de)研究,奠定(ding)了湍流模(mo)式理(li)(li)論(lun)的(de)(de)基(ji)礎。

相對論

在廣義相(xiang)對(dui)論(lun)方(fang)面(mian),周培(pei)源一(yi)直致(zhi)(zhi)力(li)(li)(li)(li)于(yu)求(qiu)解(jie)(jie)(jie)引(yin)力(li)(li)(li)(li)場(chang)方(fang)程(cheng)的(de)(de)(de)確(que)定解(jie)(jie)(jie),并(bing)(bing)應(ying)用(yong)于(yu)宇(yu)宙(zhou)(zhou)論(lun)的(de)(de)(de)研究(jiu)。早在二三十年代(dai),他就(jiu)求(qiu)得了(le)軸(zhou)對(dui)稱靜態(tai)引(yin)力(li)(li)(li)(li)場(chang)的(de)(de)(de)若(ruo)(ruo)干解(jie)(jie)(jie),與(yu)靜止場(chang)不(bu)同(tong)類型的(de)(de)(de)嚴(yan)格解(jie)(jie)(jie),并(bing)(bing)于(yu)1939年證實,在球(qiu)對(dui)稱膨脹(zhang)宇(yu)宙(zhou)(zhou)中,若(ruo)(ruo)物(wu)質和(he)(he)輻射處于(yu)熱平衡(heng)態(tai),則宇(yu)宙(zhou)(zhou)必為弗(fu)里(li)德曼宇(yu)宙(zhou)(zhou)。70年代(dai)末,他又(you)把嚴(yan)格的(de)(de)(de)諧和(he)(he)條(tiao)(tiao)件(jian)作為一(yi)個物(wu)理條(tiao)(tiao)件(jian)添加進引(yin)力(li)(li)(li)(li)場(chang)方(fang)程(cheng),求(qiu)得一(yi)系列靜態(tai)解(jie)(jie)(jie)、穩態(tai)解(jie)(jie)(jie)及宇(yu)宙(zhou)(zhou)解(jie)(jie)(jie)。還指導研究(jiu)生進行(xing)了(le)與(yu)地(di)面(mian)平行(xing)和(he)(he)垂直的(de)(de)(de)光速(su)比較實驗,以探求(qiu)史瓦西解(jie)(jie)(jie)和(he)(he)郎(lang)曲斯解(jie)(jie)(jie)哪(na)一(yi)個更(geng)符合靜態(tai)球(qiu)對(dui)稱引(yin)力(li)(li)(li)(li)場(chang)的(de)(de)(de)客觀實際。初步結果已顯示出,郎(lang)曲斯解(jie)(jie)(jie)與(yu)實際相(xiang)符。80年代(dai),周培(pei)源致(zhi)(zhi)力(li)(li)(li)(li)于(yu)廣義相(xiang)對(dui)論(lun)的(de)(de)(de)基本問題,即(ji)經過坐(zuo)標(biao)變換(huan)聯系起來(lai)的(de)(de)(de)幾個解(jie)(jie)(jie),究(jiu)竟應(ying)該(gai)是(shi)(shi)(shi)一(yi)個解(jie)(jie)(jie)還是(shi)(shi)(shi)幾個解(jie)(jie)(jie)。他對(dui)照流(liu)體力(li)(li)(li)(li)學中保角變換(huan),認為這種情形(xing)應(ying)該(gai)是(shi)(shi)(shi)幾個解(jie)(jie)(jie)而不(bu)是(shi)(shi)(shi)一(yi)個解(jie)(jie)(jie)。產生這種不(bu)確(que)定的(de)(de)(de)原(yuan)因(yin)在于(yu)愛因(yin)斯坦方(fang)程(cheng)缺少(shao)必要的(de)(de)(de)坐(zuo)標(biao)條(tiao)(tiao)件(jian)。

引力理論

在(zai)(zai)引(yin)力理論方(fang)(fang)(fang)面,他(ta)提(ti)出了“諧和條件(jian)是(shi)物理條件(jian)”的重(zhong)要觀點,并且提(ti)出和指(zhi)導了中(zhong)科院(yuan)高能(neng)所李永(yong)貴(gui)同志等的“地球引(yin)力場中(zhong)光速(su)各向(xiang)(xiang)(xiang)同性檢驗”實驗,在(zai)(zai)世界上首次(ci)獲(huo)得地球表(biao)面水準方(fang)(fang)(fang)向(xiang)(xiang)(xiang)和豎直方(fang)(fang)(fang)向(xiang)(xiang)(xiang)傳(chuan)播速(su)度的相(xiang)(xiang)對差(cha)值在(zai)(zai)10-11量級上相(xiang)(xiang)同的結果(guo),這一結果(guo)有可能(neng)使人(ren)們對愛因(yin)斯坦引(yin)力論的認(ren)識產生重(zhong)大影響。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lun)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ben)站為注冊用戶(hu)提供信息(xi)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bian)輯上(shang)傳提供”的(de)文(wen)章/文(wen)字均是注冊用戶(hu)自主發布上(shang)傳,不代(dai)表本(ben)(ben)站觀(guan)點,更不表示(shi)本(ben)(ben)站支持(chi)購買(mai)和(he)交易(yi),本(ben)(ben)站對網頁中內容的(de)合法(fa)性(xing)(xing)(xing)、準確性(xing)(xing)(xing)、真(zhen)實(shi)性(xing)(xing)(xing)、適用性(xing)(xing)(xing)、安(an)全(quan)性(xing)(xing)(xing)等(deng)概不負(fu)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qin)權、虛假信息(xi)、錯(cuo)誤信息(xi)或(huo)任何(he)問題,請(qing)及(ji)時(shi)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yi)時(shi)間刪除或(huo)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164292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44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1289個加盟需求 已有130034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