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lei)
登錄 |    
丁穎
0 票數:0 #科學家#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男,字君穎,號竹銘,廣東高州人,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農業高等教育先驅。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和華南農學院院長、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曾當選為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一、第二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 余年,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榮譽稱號。
  • 中文名: 丁穎
  • 外文名: Ding Ying
  • 出生日期: 1888年11月25日
  • 性別: 男(nan)
  • 國籍: 中國
  • 民族: 漢族(zu)
  • 出生地: 廣(guang)東(dong)省(sheng)茂名市高州市
  • 畢業院校: 日本(ben)東(dong)京帝國(guo)大學
  • 去世日期: 1964年10月(yue)14日
  • 職業職位: 農(nong)業科學家
  • 代表作品: 《廣東野生(sheng)稻及由野生(sheng)稻育成之(zhi)新種》,《水稻純系育種之(zhi)理(li)論與實施》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有文化的人"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百科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丁穎的所屬企業/主題/所有人主體無關,詞條主體可以提供資料認證申請管理本詞條權限免費更新資料,也可以因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快速在線向網站提出反饋修改! 反饋
詳細介(jie)紹 PROFILE +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丁(ding)穎(ying),1888年(光緒十四年)11月25日生于廣東省高州縣(xian)(原茂名縣(xian))謝(xie)雞鎮石塘村(cun)的(de)一個普通(tong)農民(min)家(jia)庭。父親丁(ding)林泰深感窮人(ren)受(shou)苦的(de)根源(yuan)在于沒有(you)文(wen)化,決心借債送子上學。為此,丁(ding)穎(ying)成了丁(ding)家(jia)的(de)第(di)一個讀書人(ren)。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丁穎自(zi)私(si)塾童(tong)蒙書館考上(shang)縣城的“洋學(xue)堂”——高(gao)州中學(xue)。入(ru)學(xue)后,他參(can)加了“新高(gao)學(xue)社”,曾不時(shi)議論時(shi)政,立志“科學(xue)救國”。

他(ta)在廣東高(gao)(gao)等(deng)師范學(xue)(xue)校(xiao)(xiao)博物科學(xue)(xue)習一年(nian),便以優(you)異(yi)成績考取公費留(liu)學(xue)(xue)日本(ben)。 1912年(nian)(民國(guo)(guo)(guo)元年(nian))9月入東京第(di)一高(gao)(gao)等(deng)學(xue)(xue)校(xiao)(xiao)預科學(xue)(xue)習日語,1914年(nian)(民國(guo)(guo)(guo)三年(nian))6月曾一度回(hui)(hui)國(guo)(guo)(guo),后(hou)又(you)于9月考取日本(ben)熊本(ben)第(di)五(wu)高(gao)(gao)等(deng)學(xue)(xue)校(xiao)(xiao)繼續(xu)學(xue)(xue)習。1919年(nian)(民國(guo)(guo)(guo)八年(nian))畢業時(shi)(shi),適逢國(guo)(guo)(guo)內掀起“五(wu)四”運(yun)動,東京留(liu)學(xue)(xue)生為聲援中國(guo)(guo)(guo)的(de)學(xue)(xue)生運(yun)動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ben)軍警的(de)血(xue)腥鎮(zhen)壓,氣憤之余,不思久留(liu),加之那時(shi)(shi)家境(jing)拮據,乃(nai)決(jue)定輟學(xue)(xue)回(hui)(hui)國(guo)(guo)(guo)。先后(hou)在高(gao)(gao)州中學(xue)(xue)、高(gao)(gao)州農校(xiao)(xiao)任(ren)教,后(hou)來改(gai)任(ren)廣東省教育廳督學(xue)(xue)。

此后,鑒于對官場貪(tan)污舞弊的(de)厭惡,深感不深造就難(nan)以實現“科學(xue)救國(guo)(guo)”之夙愿,遂于1921年(nian)(民國(guo)(guo)十(shi)(shi)年(nian))4月(yue)第三次赴(fu)日,考進東京(jing)帝國(guo)(guo)大學(xue)農學(xue)部攻(gong)讀農藝(yi),成(cheng)為該校第一位研(yan)修稻作學(xue)的(de)中國(guo)(guo)留學(xue)生。1924年(nian)(民國(guo)(guo)十(shi)(shi)三年(nian))獲學(xue)士學(xue)位,時年(nian)36歲。為了出國(guo)(guo)深造,他前(qian)后奮(fen)斗了11年(nian)。

中年時期

學(xue)成回(hui)國后,丁穎在(zai)廣東大(da)學(xue)農(nong)科學(xue)院(yuan)(中山大(da)學(xue)農(nong)學(xue)院(yuan)前身)任教授(shou)。1927年(民國十六(liu)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資(zi)積蓄補充經費之匱乏,在(zai)茂名(ming)縣公館圩(wei)籌建了中國第一個稻(dao)作專業研究機構(gou)——南路稻(dao)作育(yu)種場。隨后又用“賣青草”預售(shou)良種等(deng)辦法(fa)解決經費困難,先后又增設了石牌稻(dao)作試驗總場和虎門(men)(沙(sha)田)、東江(梅(mei)州市(shi)(shi)梅(mei)縣區)、北(bei)江(韶(shao)關市(shi)(shi)曲江區)等(deng)試驗分場,旨(zhi)在(zai)選育(yu)優良稻(dao)種,改進栽培技術,對發展華南糧食生產做出貢(gong)獻。

1938年(民國(guo)二十七(qi)年)日軍侵入廣州,中(zhong)山大學西遷云南,丁(ding)穎冒著(zhu)生命危(wei)險搶運稻(dao)種和(he)甘薯苗(miao)。中(zhong)華人民共和(he)國(guo)成(cheng)立(li)前夕,校(xiao)方(fang)醞(yun)釀(niang)再(zai)次遷校(xiao)到海南島(dao)時,丁(ding)穎為了維護教育事(shi)業和(he)國(guo)家財產(chan)便(bian)毅然加(jia)入了地下黨(dang)領導的(de)護校(xiao)行列,反(fan)對遷校(xiao),并(bing)不(bu)顧身家安危(wei)出面保釋為此而被捕的(de)同學。

中(zhong)華人民共和國成(cheng)立以后(hou),丁穎(ying)受被任(ren)(ren)命為中(zhong)山(shan)大學(xue)校務委(wei)員(yuan)會委(wei)員(yuan)、農學(xue)院院長,并當(dang)選為廣東省(sheng)政治(zhi)協(xie)商會議副主(zhu)席。1945—1950年,任(ren)(ren)中(zhong)山(shan)大學(xue)農學(xue)院教授。

晚年時期

1956年(nian),在他(ta)67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nian)丁穎出任(ren)中國農(nong)業科(ke)學院首(shou)任(ren)院長,兼華南農(nong)學院院長。1963年(nian)他(ta)以75歲高齡,親自帶隊考察西北稻(dao)區,從張(zhang)家(jia)口(kou)到(dao)山西、內蒙古、寧(ning)夏、甘(gan)肅、新疆、陜西等地。

嗣后(hou),由(you)于組織決(jue)定,他(ta)才無(wu)可奈何(he)帶著大(da)箱圖書資料(liao),去無(wu)錫太湖“療養”了37天(療養期(qi)(qi)應(ying)為3個月)。隨后(hou),瞞著大(da)家跑到南京(jing)考(kao)察全(quan)國勞模(mo)陳永康的(de)水稻高產試驗田(tian),接著又風塵仆仆地趕回北京(jing),連他(ta)在上(shang)海工作(zuo)的(de)女兒(er)想見一面也(ye)未能如愿。回京(jing)后(hou),在尚未取(qu)得(de)醫(yi)(yi)院病檢結果的(de)情況下,又帶病去山東考(kao)察稻作(zuo)。當時,他(ta)病情急劇(ju)惡化,用(yong)枕頭壓住肝痛部位,渾身冒汗,堅持在濟南做完了考(kao)察報告。之后(hou),才從濟南被護運回北京(jing)醫(yi)(yi)院。經(jing)確診為肝癌晚期(qi)(qi),1964年(nian)10月14日病逝(shi)于北京(jing)。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丁穎(ying)教授畢生(sheng)(sheng)從事(shi)水(shui)稻(dao)研(yan)究工作(zuo)。1926年(nian)在廣州郊區(qu)發現野生(sheng)(sheng)稻(dao),1933年(nian)發表了(le)《廣東野生(sheng)(sheng)稻(dao)及由野生(sheng)(sheng)稻(dao)育成(cheng)的(de)新種(zhong)(zhong)》,論證了(le)中國(guo)是栽(zai)培稻(dao)種(zhong)(zhong)的(de)原產地,否定了(le)“中國(guo)栽(zai)培稻(dao)起源于印度”之(zhi)說。

1927年創(chuang)建(jian)中(zhong)(zhong)國(guo)第一個稻作試驗基地──中(zhong)(zhong)山大學南路稻作育種場,隨后陸續建(jian)立

丁穎研究科目

石牌稻作(zuo)試(shi)驗(yan)總場(chang)(chang)和(he)水沙田、東(dong)江(jiang)(jiang)、韓江(jiang)(jiang)三個(ge)試(shi)驗(yan)分場(chang)(chang), 在粟源堡期(qi)間又創建北江(jiang)(jiang)稻作(zuo)試(shi)驗(yan)場(chang)(chang)和(he)農林部西南作(zuo)物品種繁(fan)殖場(chang)(chang),先后用農家良種提純復壯法育(yu)成優良品種84個(ge)和(he)用雜交育(yu)種法育(yu)成新品種26個(ge)。

他長期運用生態學(xue)觀點對稻(dao)種(zhong)起(qi)源演變、稻(dao)種(zhong)分(fen)(fen)類、稻(dao)作(zuo)區域劃分(fen)(fen)、農家(jia)品(pin)種(zhong)系(xi)統(tong)選育以(yi)及栽培技術等(deng)方面(mian)進行(xing)系(xi)統(tong)研究,取得了(le)(le)重要成果,為稻(dao)種(zhong)分(fen)(fen)類奠(dian)定了(le)(le)理論基礎,為中國稻(dao)作(zuo)區域劃分(fen)(fen)提供了(le)(le)科學(xue)依(yi)據。

早(zao)在(zai)20世(shi)紀30年代初(chu),他(ta)就(jiu)進行水稻(dao)(dao)雜交育(yu)種(zhong)研究。1933年選育(yu)的“中山一號”是世(shi)界上第(di)一次(ci)用(yong)野生(sheng)稻(dao)(dao)種(zhong)質與(yu)(yu)栽(zai)培稻(dao)(dao)育(yu)種(zhong)工作(zuo)(zuo)的成功嘗試。1936年用(yong)野生(sheng)稻(dao)(dao)與(yu)(yu)栽(zai)培稻(dao)(dao)雜交,獲得世(shi)界上第(di)一個水稻(dao)(dao)“千粒穗(sui)”品系,曾引起東亞稻(dao)(dao)作(zuo)(zuo)學界極大關注。他(ta)從農業生(sheng)產(chan)(chan)(chan)實際出發,選育(yu)出60多(duo)個優良(liang)品種(zhong)在(zai)生(sheng)產(chan)(chan)(chan)上應用(yong),對提高水稻(dao)(dao)產(chan)(chan)(chan)量和(he)品質作(zuo)(zuo)出了貢獻。他(ta)還創(chuang)立(li)了水稻(dao)(dao)品種(zhong)多(duo)型性理論,為(wei)開(kai)展品種(zhong)選育(yu)和(he)繁種(zhong)工作(zuo)(zuo)提供(gong)了重要理論依據。

主要論著

丁穎(ying)教授一生撰寫了140多篇水稻(dao)(dao)(dao)研究(jiu)的(de)(de)論(lun)文(wen),這些論(lun)文(wen)已由農業出版(ban)社出版(ban)了《丁穎(ying)稻(dao)(dao)(dao)作(zuo)(zuo)論(lun)文(wen)選集》,其中(zhong)(zhong)《中(zhong)(zhong)國(guo)栽(zai)培稻(dao)(dao)(dao)種的(de)(de)起(qi)源(yuan)及其演變(bian)》、 《 中(zhong)(zhong)國(guo)水稻(dao)(dao)(dao)品(pin)種對光溫反(fan)應特(te)性(xing)的(de)(de)研究(jiu)》、《水稻(dao)(dao)(dao)分蘗、幼穗發育(yu)的(de)(de)研究(jiu)》榮獲1978 年全國(guo)科學(xue)(xue)大會獎。代(dai)表作(zuo)(zuo):《廣東野生稻(dao)(dao)(dao)及由野生稻(dao)(dao)(dao)育(yu)成之新種》(1933)、《水稻(dao)(dao)(dao)純(chun)系育(yu)種之理(li)論(lun)與實施》(1936)、《水稻(dao)(dao)(dao)純(chun)系育(yu)種法的(de)(de)研討(tao)》(1944)、《中(zhong)(zhong)國(guo)栽(zai)培稻(dao)(dao)(dao)種的(de)(de)起(qi)源(yuan)及其演變(bian)》(1957)、《中(zhong)(zhong)國(guo)水稻(dao)(dao)(dao)品(pin)種對光溫條件反(fan)應特(te)性(xing)研究(jiu)》,《中(zhong)(zhong)國(guo)水稻(dao)(dao)(dao)栽(zai)培學(xue)(xue)》等。

人才培養

丁穎(ying)(ying)辦農(nong)業教(jiao)育,倡導理論聯(lian)系實際(ji)和(he)教(jiao)學(xue)(xue)科研(yan)生產三結合,為(wei)國家培(pei)養(yang)了大量的(de)(de)不同層次的(de)(de)教(jiao)師和(he)科技人才。他(ta)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任(ren)人唯賢。華南(nan)(nan)農(nong)學(xue)(xue)院是由(you)中山(shan)大學(xue)(xue)農(nong)學(xue)(xue)院、嶺南(nan)(nan)大學(xue)(xue)農(nong)學(xue)(xue)院與廣西(xi)大學(xue)(xue)農(nong)學(xue)(xue)院(部分)共同組(zu)成的(de)(de)。在他(ta)的(de)(de)領(ling)導下,三校師生不分彼此,融洽相處,教(jiao)師隊伍穩定,教(jiao)學(xue)(xue)質量逐(zhu)年提(ti)高。這是他(ta)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的(de)(de)成功范例(li),也(ye)使(shi)同行(xing)(xing)晚輩(bei)深(shen)受(shou)感召。“學(xue)(xue)農(nong)、愛農(nong)、務農(nong)”是丁穎(ying)(ying)經(jing)常對師生進行(xing)(xing)教(jiao)育的(de)(de)一句(ju)名言,也(ye)是他(ta)身(shen)體力行(xing)(xing)的(de)(de)座右(you)銘。他(ta)的(de)(de)言傳(chuan)身(shen)教(jiao),對青年學(xue)(xue)生鞏固專業思想,樹(shu)立深(shen)入基層、艱苦樸(pu)素、踏實工作(zuo)的(de)(de)作(zuo)風起到了潛移默(mo)化的(de)(de)作(zuo)用。

獲獎記錄

《中國栽培稻(dao)種的起源及其演變(bian)》《中國水(shui)稻(dao)品種對(dui)光溫反應特性的研究》《水(shui)稻(dao)分蘗、幼(you)穗發育的研究》榮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da)會獎。

2009 年被(bei)授予新(xin)中(zhong)國成立60 周年“三農”模范(fan)人(ren)物(wu)榮譽(yu)稱號。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zhan)為注冊用(yong)戶提供(gong)信息(xi)存儲空間(jian)服務,非“MAIGOO編輯上(shang)傳提供(gong)”的文(wen)章(zhang)/文(wen)字均(jun)是注冊用(yong)戶自主(zhu)發布(bu)上(shang)傳,不(bu)代(dai)表本(ben)站(zhan)觀點,更不(bu)表示本(ben)站(zhan)支持購買和(he)交(jiao)易,本(ben)站(zhan)對(dui)網頁中內容的合法性、準確性、真(zhen)實性、適(shi)用(yong)性、安全性等(deng)概不(bu)負責。版權歸原(yuan)作(zuo)者所有(you),如有(you)侵權、虛假(jia)信息(xi)、錯誤信息(xi)或任何(he)問(wen)題,請(qing)及(ji)時聯系我(wo)們,我(wo)們將(jiang)在第一(yi)時間(jian)刪(shan)除(chu)或更正(zheng)。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164292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44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1217個加盟需求 已有1299607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