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抒真教授年譜
1907年6月10日 譚抒(shu)真原名(ming)譚書(shu)禎,原籍山東濰(wei)坊市,出生于青島。父親譚子東,畢業(ye)于同濟大學醫(yi)科,醫(yi)生。
1914年(nian) 隨(sui)全(quan)家遷回原籍山東濰坊(fang)(fang)市,入東關(guan)油(you)坊(fang)(fang)溝(gou)小學。
1916年(nian) 隨全家遷居(ju)河南開封,入(ru)濟汴小學(xue)開始學(xue)習(xi)英文。次(ci)年(nian)改入(ru)開封市立第一小學(xue)。
1919年 入開封南(nan)關(guan)圣(sheng)安德列中學。
1921年 考入北京匯文(wen)中(zhong)學。
1922年(nian) 跟(gen)李(li)勖剛學習小提琴(qin)。同(tong)年(nian)在(zai)青(qing)島隨俄國人(ren)霍洛舍夫斯(si)基(Horoshefski)學琴(qin)。
1923年 進入北(bei)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隨穆志清學習小提琴。
同期(qi)又向俄國(guo)人歐(ou)魯普(Isidor Oroop)學琴(qin)。
1924年 在青島隨奧地(di)利人施特勞斯(si)(Paul Strauss)學琴。
1925年 在(zai)上海跟工(gong)部局(ju)交響樂(le)團荷蘭小提琴家海斯特(Heyst)學習小提琴。
1926年 由劉海(hai)粟聘任為上海(hai)美術(shu)專科學校小提(ti)琴教授。
1926年 兼(jian)任上(shang)海藝術(shu)大學小提琴(qin)教授(shou)。
1927年6月(yue) 任南京(jing)國(guo)民革命軍總司令部(bu)政治部(bu)宣傳(chuan)處音樂指導員。
1927年(nian) 與田漢、潘天壽(shou)教(jiao)授(shou)等(deng)人發起(qi)參與創(chuang)辦上海(hai)新華藝術大(da)學,并擔(dan)任小提琴(qin)教(jiao)授(shou),同(tong)時兼任交通(tong)大(da)學附中音(yin)樂(le)教(jiao)師。
1927春(chun) 參加(jia)上海(hai)工部局交響樂(le)團,成為加(jia)入這個(ge)交響樂(le)團的第一(yi)名中國人。
1928年 到日本(ben)留學(xue)(xue)。隨東京新交響(xiang)樂團(tuan)指(zhi)揮(hui)--原(yuan)圣彼得堡馬林(lin)斯基(ji)歌劇院首(shou)席兼指(zhi)揮(hui)、德(de)沃夏克的學(xue)(xue)生捷克小提琴(qin)(qin)家克尼希(Josef Koenig)學(xue)(xue)琴(qin)(qin),并擔任東京新交響(xiang)樂團(tuan)小提琴(qin)(qin)演奏員。
1929年 回國(guo)后繼續擔任上海美專小提琴教(jiao)授。
1929年-1930年 跟意大利小提琴家富(fu)華(Arrig Foa)學琴。
1929年-1931年 任上(shang)(shang)海(hai)藝術大(da)學,上(shang)(shang)海(hai)中華藝術大(da)學,上(shang)(shang)海(hai)人(ren)文藝術大(da)學小(xiao)提琴教(jiao)師(shi)。
1930年 兼任上海江灣勞(lao)動大學小提琴教師。
1932年-1935年 在青島國(guo)際樂團任(ren)演奏員。
1938年(nian)(nian)-1949年(nian)(nian) 聘為上海工部局交(jiao)響樂團演奏員(yuan)。同(tong)時任上海美(mei)術專(zhuan)科學校小提(ti)琴教授(shou)。
1938年-1940年 在上海滬江大學(xue)建筑(zhu)系學(xue)習畢業。1946年起取得中央高等(deng)考試院建筑(zhu)師稱(cheng)號及證書。
1947年 任(ren)上(shang)海音樂專科學校小(xiao)提琴教授(shou)和(he)行知藝(yi)術學校小(xiao)提琴教師。
1949年(nian)7月 參加(jia)第一屆(jie)全國文學(xue)藝術工作者代(dai)表大會。
1949年9月 由陳毅市長任(ren)(ren)命(ming)擔任(ren)(ren)上海(hai)音(yin)樂學院(yuan)副院(yuan)長至1984年,同時兼任(ren)(ren)管(guan)弦(xian)系主任(ren)(ren)。
1954年(nian)-1966年(nian) 連(lian)任(ren)上海市第一至(zhi)第五屆市人(ren)大代表(biao)。
1955年 參(can)加中國民主(zhu)同盟。
1956年-1958年 兼(jian)任中央輕(qing)工(gong)業部輕(qing)工(gong)業科學研究院(yuan)樂器研究所所長(chang)。
1957年(nian) 擔任(ren)民(min)盟(meng)上海市委(wei)常委(wei)兼上海音(yin)樂(le)學(xue)院支部主(zhu)任(ren),八十年(nian)代(dai)改任(ren)民(min)盟(meng)市委(wei)顧問。
1966年 文(wen)化大革(ge)命中(zhong)被“批斗”停止(zhi)工作(zuo)。
1972年 恢復工(gong)作。
1973年 參與上(shang)海(hai)音(yin)樂學(xue)院“五七”音(yin)訓班教學(xue)工作。
1977年起(qi) 任(ren)上海市(shi)第五屆、第六屆市(shi)政協常(chang)委。
1979年 參與(yu)拍攝《從毛澤東到莫扎特》記錄片(pian),該片(pian)獲(huo)得(de)奧斯(si)卡最(zui)佳紀(ji)錄片(pian)獎。
1980年(nian) 作(zuo)為中央(yang)文化(hua)部音樂教育代(dai)表團成員赴美參加(jia)美國(guo)全國(guo)音樂教育會(hui)議。同年(nian),接受美國(guo)密蘇里大學(xue)由校長頒發的金色大獎章。
1981年 任法國巴黎國際蒂博小提琴比賽評委。
1982年 任英(ying)國卡爾(er)·弗萊什國際小提(ti)琴比賽評委(wei)。
1982年(nian) 在上海(hai)接受美國(guo)舊金山音(yin)樂學院授予的名譽博(bo)士學位。
1982年 赴美接(jie)受美國舊金山市政府(fu)董事會(hui)頒發的榮譽獎(jiang)狀。
1983年 在紐約接受由(you)小提琴(qin)家(jia)斯特恩頒發的美國交響樂(le)協會榮譽(yu)獎狀。
1984-2002年 任上海音樂學院顧問。
1991年 獲第一批國務院政(zheng)府特殊津貼。
2001年 獲得(de)中國音樂家協會首屆金鐘獎“終(zhong)身榮譽勛章(zhang)”。
2002年11月28日逝世(shi)。
譚抒真(zhen)教授(shou)是我(wo)國當(dang)代(dai)著名(ming)的(de)(de)音樂(le)教育(yu)家、我(wo)國第一代(dai)德(de)高(gao)望眾的(de)(de)小提(ti)琴(qin)(qin)家、中國小提(ti)琴(qin)(qin)制作事業(ye)的(de)(de)開創者。譚抒真(zhen)教授(shou)的(de)(de)一生和中國現代(dai)音樂(le)事業(ye)緊密聯系。
譚抒(shu)真1907年(nian)6月10日出生(sheng)于青島市(shi)(shi)(shi)的一(yi)個(ge)醫生(sheng)家(jia)庭。1922年(nian)開始學(xue)(xue)(xue)習音(yin)樂(le)和小提(ti)琴。1927年(nian)20歲時,作(zuo)為第一(yi)位(wei)中國音(yin)樂(le)家(jia)進入上(shang)海工部(bu)局交響樂(le)團。從(cong)1926年(nian)起先(xian)后(hou)任(ren)(ren)(ren)(ren)教于上(shang)海美術專科(ke)學(xue)(xue)(xue)校(xiao)、新(xin)華藝術大學(xue)(xue)(xue)、國立音(yin)樂(le)專科(ke)學(xue)(xue)(xue)校(xiao)、行知藝術學(xue)(xue)(xue)校(xiao)等。新(xin)中國成立后(hou),1949年(nian)由陳毅市(shi)(shi)(shi)長任(ren)(ren)(ren)(ren)命擔(dan)任(ren)(ren)(ren)(ren)上(shang)海音(yin)樂(le)學(xue)(xue)(xue)院(yuan)(yuan)副(fu)院(yuan)(yuan)長,同時兼任(ren)(ren)(ren)(ren)管弦(xian)系主(zhu)(zhu)任(ren)(ren)(ren)(ren)。從(cong)1954年(nian)起任(ren)(ren)(ren)(ren)上(shang)海市(shi)(shi)(shi)第一(yi)屆至第五(wu)屆市(shi)(shi)(shi)人代(dai)會(hui)代(dai)表(biao)。1957年(nian)任(ren)(ren)(ren)(ren)民盟(meng)上(shang)海市(shi)(shi)(shi)委(wei)(wei)常委(wei)(wei)兼民盟(meng)上(shang)海音(yin)樂(le)學(xue)(xue)(xue)院(yuan)(yuan)主(zhu)(zhu)委(wei)(wei)。曾任(ren)(ren)(ren)(ren)上(shang)海音(yin)樂(le)家(jia)協會(hui)副(fu)主(zhu)(zhu)席和顧(gu)問(wen)。20世紀(ji)80年(nian)代(dai)起,任(ren)(ren)(ren)(ren)民盟(meng)上(shang)海市(shi)(shi)(shi)委(wei)(wei)顧(gu)問(wen)。1977年(nian)起擔(dan)任(ren)(ren)(ren)(ren)上(shang)海市(shi)(shi)(shi)第五(wu)屆、第六屆政(zheng)協常委(wei)(wei)。
譚(tan)抒(shu)真教(jiao)(jiao)(jiao)(jiao)授的(de)(d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生涯長達(da)76年(nian)。幾十年(nian)來,他(ta)以音(yin)樂(l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家(jia)的(de)(de)豐(feng)富經驗,按(an)照音(yin)樂(le)教(jiao)(jiao)(jiao)(jiao)育(yu)的(de)(de)規律和與時(shi)俱進的(de)(de)先進理念,帶領和引(yin)導同(tong)行(xing)在教(jiao)(jiao)(jiao)(jiao)學上因材施教(jiao)(jiao)(jiao)(jiao),培養了一(yi)批又(you)一(yi)批音(yin)樂(le)人才(cai)。我(wo)(wo)國的(de)(de)小提琴教(jiao)(jiao)(jiao)(jiao)育(yu)和演奏,在幾十年(nian)的(de)(de)時(shi)間里達(da)到(dao)了世界一(yi)流(liu)的(de)(de)水準。培養的(de)(de)小提琴家(jia),屢屢在國際上獲(huo)獎。譚(tan)抒(shu)真教(jiao)(jiao)(jiao)(jiao)授在推動我(wo)(wo)國小提琴事業的(de)(de)發展中(zhong)(zhong),做出(chu)了極其重要的(de)(de)貢獻。跟隨譚(tan)抒(shu)真教(jiao)(jiao)(jiao)(jiao)授學習過小提琴的(de)(de)學生無(wu)數(shu),同(tong)齡人中(zhong)(zhong)有(you)著名作曲家(jia)王(wang)云階,后輩中(zhong)(zhong)有(you)鄭石生、袁培文(wen)、李牧真、周彬佑、高士恕(shu)、陳稼(jia)華、張(zhang)靖平、譚(tan)國璋、倪(ni)文(wen)震(zhen)、盛(sheng)中(zhong)(zhong)華、李偉剛、薛偉、錢(qian)舟、華天礽、周修(xiu)煒等等。
作(zuo)為樂(le)器(qi)專(zhuan)家,他(ta)(ta)從(cong)20世(shi)紀(ji)30年(nian)代起就開始制(zhi)(zhi)作(zuo)高水準的小提(ti)(ti)(ti)(ti)琴(qin)。他(ta)(ta)帶領同(tong)行開創了我國的小提(ti)(ti)(ti)(ti)琴(qin)制(zhi)(zhi)作(zuo)事業(ye)。在賀綠汀(ting)院長的支持下,1951年(nian)譚(tan)抒真教(jiao)授創辦上海音樂(le)學院的樂(le)器(qi)工(gong)廠。1956年(nian)他(ta)(ta)親(qin)任輕(qing)工(gong)業(ye)部樂(le)器(qi)研究所(suo)所(suo)長,同(tong)年(nian)開辦了全國提(ti)(ti)(ti)(ti)琴(qin)制(zhi)(zhi)作(zuo)訓練(lian)班,參(can)加訓練(lian)班的人,后來都成了提(ti)(ti)(ti)(ti)琴(qin)制(zhi)(zhi)作(zuo)大師或各地提(ti)(ti)(ti)(ti)琴(qin)廠廠長、骨(gu)干。1978年(nian)率先在我國音樂(le)學院設(she)立第一個提(ti)(ti)(ti)(ti)琴(qin)制(zhi)(zhi)作(zuo)專(zhuan)業(ye),培(pei)養了一批批提(ti)(ti)(ti)(ti)琴(qin)制(zhi)(zhi)作(zuo)的高級(ji)專(zhuan)門人才。
譚抒(shu)真教授(shou)學(xue)識淵(yuan)博,精通(tong)英、日、德、法語言,通(tong)曉文理(li)各科,擅長攝影繪畫(hua)。他曾在滬江大學(xue)學(xue)習建筑專業,并獲得建筑師的資格,對音(yin)(yin)響(xiang)(xiang)聲學(xue)頗有研究。二十世(shi)紀五十年代由(you)他領導和參與設計建造(zao)的上(shang)海音(yin)(yin)樂(le)學(xue)院漕河(he)涇(jing)音(yin)(yin)樂(le)廳,(現(xian)上(shang)海師范大學(xue)東(dong)部禮堂)在當時是上(shang)海音(yin)(yin)響(xiang)(xiang)條件最好的演(yan)出場所。譚抒(shu)真撰寫的關于音(yin)(yin)樂(le)教育、小(xiao)提琴演(yan)奏(zou)、制作、音(yin)(yin)樂(le)音(yin)(yin)響(xiang)(xiang)學(xue)等(deng)文章(zhang)數十篇,形成(cheng)了自己(ji)的一(yi)套教學(xue)思(si)想和理(li)論。
譚抒真先后擔任法國(guo)(guo)瑪格麗特·朗·蒂博國(guo)(guo)際小提(ti)琴(qin)比賽(sai)(1981年)。英國(guo)(guo)卡爾·弗萊什國(guo)(guo)際小提(ti)琴(qin)比賽(sai)(1982年)的評委。1982年獲美國(guo)(guo)舊金山音樂(le)學(xue)(xue)院名(ming)譽博士學(xue)(xue)位(wei),1983年獲美國(guo)(guo)交響樂(le)團協會榮譽獎狀。
由于譚抒真教(jiao)授對(dui)我國(guo)音(yin)樂(le)事業所做出(chu)的杰(jie)出(chu)貢(gong)獻,1991年(nian)獲(huo)(huo)首批國(guo)務院政府特殊津貼(tie)。2001年(nian)獲(huo)(huo)得中(zhong)國(guo)文聯和中(zhong)國(guo)音(yin)樂(le)家協會頒發的首屆金鐘(zhong)獎“終(zhong)生榮(rong)譽勛章”。1984年(nian)被收入紐約出(chu)版的《世(shi)界名人錄》。
譚抒真從1949年起擔任上海(hai)音(yin)樂(le)學(xue)院(yuan)副院(yuan)長,1984年至2002年任上海(hai)音(yin)樂(le)學(xue)院(yuan)顧問,前后跨(kua)度達(da)53年。在上海(hai)音(yin)樂(le)學(xue)院(yuan)的發(fa)展歷(li)史(shi)中(zhong),譚抒真作出了不可(ke)磨滅的貢獻。
譚抒真(zhen)的身(shen)影(ying)在電(dian)影(ying)《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出現過,這是(shi)一段珍貴(gui)的資(zi)料
相關報道是(shi)關于譚抒真一生中的(de)豐功(gong)偉績。
音樂貢獻
2002年深秋(qiu),華山(shan)醫(yi)院的病房里,他(ta)說他(ta)想(xiang)家了,想(xiang)念(nian)家中(zhong)的小提琴(qin),想(xiang)要拉幾(ji)首心愛的曲子。說話中(zhong)他(ta)摩挲(suo)了一下(xia)左手,手指(zhi)在空中(zhong)輪動了一下(xia)。誰也沒有想(xiang)到,這是譚先生清(qing)醒的最后時刻。第(di)二(er)天(tian),他(ta)陷入昏迷(mi),直到11月28日,溘然長(chang)逝……
6月10日(ri)是(shi)(shi)小(xiao)(xiao)提(ti)(ti)琴(qin)(qin)家、教(jiao)(jiao)(jiao)(jiao)育家、提(ti)(ti)琴(qin)(qin)制作家譚(tan)抒(shu)真(zhen)先生(sheng)誕辰100周(zhou)年(nian)紀念日(ri)。譚(tan)抒(shu)真(zhen),有著傳(chuan)奇式的(de)(de)(de)一(yi)生(sheng),也(ye)使中(zhong)國(guo)音(yin)樂(le)教(jiao)(jiao)(jiao)(jiao)育經歷了傳(chuan)奇式“從(cong)無到(dao)有”的(de)(de)(de)過程。他(ta)是(shi)(shi)迄今為止我國(guo)教(jiao)(jiao)(jiao)(jiao)齡最長的(de)(de)(de)音(yin)樂(le)教(jiao)(jiao)(jiao)(jiao)育家,從(cong)事演奏和(he)教(jiao)(jiao)(jiao)(jiao)學的(de)(de)(de)77年(nian),是(shi)(shi)中(zhong)國(guo)小(xiao)(xiao)提(ti)(ti)琴(qin)(qin)事業(ye)(ye)從(cong)啟(qi)蒙(meng)時代(dai)到(dao)世界矚(zhu)目直到(dao)世界一(yi)流的(de)(de)(de)77年(nian),他(ta)的(de)(de)(de)名字和(he)中(zhong)國(guo)小(xiao)(xiao)提(ti)(ti)琴(qin)(qin)事業(ye)(ye)息息相(xiang)關。回顧譚(tan)抒(shu)真(zhen)的(de)(de)(de)生(sheng)平,猶如(ru)回顧中(zhong)國(guo)小(xiao)(xiao)提(ti)(ti)琴(qin)(qin)事業(ye)(ye)近百年(nian)的(de)(de)(de)歷史。
譚(tan)抒真1907年6月10日生于青島(dao),早年先后就學(xue)于北(bei)京(jing)大學(xue)音樂傳習所(suo)和上海(hai)(hai)美(mei)術專科學(xue)校。1926年起,歷任上海(hai)(hai)美(mei)專等校小提琴教師。1927年入(ru)上海(hai)(hai)工部局樂隊任演奏員,是(shi)進入(ru)該樂隊的第一位中國小提琴家。
上世紀20年(nian)代,譚抒真(zhen)在上海美專任教授(shou)期間(jian)和國畫(hua)家李可染同住一(yi)個房間(jian)。兩人(ren)年(nian)齡相仿,志同道合,經常切(qie)磋琴藝,探討中國傳統藝術。他向李可染學習國畫(hua)知識和技法,在木炭(tan)素描、水彩(cai)、油畫(hua)等方面都下過工(gong)夫。90歲(sui)后他的夫人(ren)左紹(shao)芬病重昏迷,臥床不起,兩人(ren)不能用語(yu)言交流(liu),他懷著一(yi)生的愛(ai),畫(hua)了一(yi)幅夫人(ren)年(nian)輕(qing)時的像(xiang),與她(ta)做心的交流(liu)。
譚(tan)抒真(zhen)(zhen)還(huan)是一名持(chi)證建筑師(shi),他主持(chi)設計(ji)的原(yuan)上(shang)海音(yin)(yin)樂學院音(yin)(yin)樂廳(ting),其音(yin)(yin)響(xiang)效果令原(yuan)蘇聯小提(ti)琴家奧伊斯特拉赫稱贊不(bu)已。當時與(yu)譚(tan)抒真(zhen)(zhen)同時擔當設計(ji)任(ren)務的王季卿回想(xiang)當年(nian)———音(yin)(yin)樂廳(ting)剛(gang)剛(gang)落成(cheng),有人來報說不(bu)能用,音(yin)(yin)響(xiang)渾濁,自(zi)己當時就慌了神(shen),跑去問譚(tan)抒真(zhen)(zhen),譚(tan)先生泰然自(zi)若(ruo):“人進去坐(zuo)滿了立(li)刻不(bu)一樣。”待到開張果真(zhen)(zhen)如(ru)此(ci)。“他對我的鼓勵是終身的!”王季卿激動地說。
教齡最長的小提琴教員
潘寅林,昔日上音(yin)附中(zhong)(zhong)的(de)(de)(de)小毛頭,現(xian)是(shi)(shi)(shi)上海交響(xiang)樂團赫赫有名(ming)的(de)(de)(de)小提琴(qin)首席。已是(shi)(shi)(shi)花甲之年的(de)(de)(de)他(ta)感(gan)懷那段(duan)黃金歲月:“當年的(de)(de)(de)賀(he)綠汀、丁善德、譚先生(sheng)都(dou)是(shi)(shi)(shi)了(le)不(bu)得的(de)(de)(de)人(ren)物(wu)。小時候,我(wo)們在音(yin)樂學院附中(zhong)(zhong)讀(du)書(shu)時,對(dui)大(da)(da)學部的(de)(de)(de)老師(shi)都(dou)非常仰望。”譚抒(shu)真雖是(shi)(shi)(shi)前輩,卻(que)總(zong)似(si)朋友般。華天礽回(hui)憶其(qi)“上課(ke)時,引經據典(dian),旁(pang)征博(bo)引”。“他(ta)說,上課(ke)是(shi)(shi)(shi)他(ta)的(de)(de)(de)頭等大(da)(da)事,雷打不(bu)動(dong)。有時還請我(wo)到他(ta)家里去(qu)上課(ke),看他(ta)收(shou)藏的(de)(de)(de)琴(qin)和書(shu),現(xian)在回(hui)想起來,這是(shi)(shi)(shi)我(wo)一生(sheng)中(zhong)(zhong)最幸福(fu)的(de)(de)(de)時光。”在譚抒(shu)真的(de)(de)(de)帶領下,我(wo)國(guo)發掘、造(zao)就了(le)袁培文(wen)、盛中(zhong)(zhong)華、薛(xue)偉在內(nei)的(de)(de)(de)一大(da)(da)批專業人(ren)才,他(ta)們現(xian)已成(cheng)為國(guo)內(nei)外音(yin)樂領域(yu)的(de)(de)(de)專家。
小提琴教(jiao)研(yan)室的老(lao)教(jiao)師們清(qing)楚地(di)記得,譚(tan)抒(shu)真無(wu)論從(cong)招生、講學(xue)、出訪演出等等環(huan)節,都親自關(guan)心、安排(pai)過(guo)目(mu)相(xiang)關(guan)事宜。“白天忙(mang)院(yuan)里(li)的行政事務,晚上(shang)把竇(dou)立勛等教(jiao)師召集起(qi)來到他家里(li)開教(jiao)研(yan)室會(hui)議,一樣樣地(di)布置、研(yan)討、分析(xi),事無(wu)巨細,從(cong)不敷衍。”上(shang)海音樂學(xue)院(yuan)管弦系主(zhu)任孫(sun)銘紅回憶(yi)道。
2002年(nian),上海音樂學(xue)院建造賀綠汀(ting)音樂廳之(zhi)時(shi),譚先生已90多(duo)歲了,大熱天在會議室一坐就是3個多(duo)小時(shi),詳(xiang)盡(jin)研究音樂廳的(de)各種報表資料。上海市人(ren)(ren)大科(ke)教文衛委員會的(de)翟鈞(jun)等人(ren)(ren)清(qing)晰地記得那幾天的(de)“奇熱無比”,老人(ren)(ren)卻請也請不(bu)走。
譚抒(shu)真90歲和(he)95歲生日時,李嵐(lan)清都(dou)為其送去(qu)祝賀(he)的緞帶(dai)花籃。對(dui)于各種“頭銜”,他(ta)只承認自己(ji)是個(ge)“教(jiao)(jiao)齡最(zui)長的小提琴教(jiao)(jiao)員”,僅此而已。為了不讓院里為自己(ji)的90歲生日辦祝賀(he)活動,一(yi)向謙和(he)的老人竟(jing)寫了一(yi)封(feng)氣呼(hu)呼(hu)的回絕信,信中寫道:“我意見十分堅決,無可商量(liang),望(wang)能體諒,是所厚望(wang)。”
上海音(yin)協小提琴專(zhuan)業(ye)委員會的(de)(de)鄭(zheng)石(shi)生在談及譚(tan)抒真的(de)(de)時候,說其耿直的(de)(de)性格里(li)還懷揣(chuai)一(yi)顆“報國心”。抗(kang)戰時期(qi),為了拒(ju)絕參加(jia)上海工部局交響樂(le)團去日本領事(shi)館(guan)的(de)(de)演(yan)出活(huo)動,譚(tan)抒真曾憤然辭職以(yi)示抗(kang)議。紀錄片(pian)《從毛澤東到莫(mo)扎(zha)特》中(zhong),譚(tan)抒真有一(yi)段獨白,其中(zhong)他對音(yin)樂(le)抒寫人(ren)性的(de)(de)講述被(bei)人(ren)們(men)傳(chuan)頌至(zhi)今(jin)。
中國小提琴制作第一人
小(xiao)提琴(qin)(qin)(qin)傳(chuan)入中(zhong)國很長一段時間,用的(de)都是(shi)外(wai)國制作的(de)琴(qin)(qin)(qin),中(zhong)國人從(cong)來不會制作小(xiao)提琴(qin)(qin)(qin),也不會維修。據(ju)華天礽講述,譚抒真(zhen)早年在青島學(xue)琴(qin)(qin)(qin)之(zhi)時,一次琴(qin)(qin)(qin)壞(huai)了(le),拿到上(shang)海去修,花了(le)60元錢,等了(le)一個多月(yue)修好(hao),可拿回來不久又壞(huai)了(le)。“先生(sheng)深深感(gan)到,拉琴(qin)(qin)(qin)的(de)人一定要(yao)學(xue)會修琴(qin)(qin)(qin)。于是(shi)他就(jiu)琢磨著自己修琴(qin)(qin)(qin),并(bing)設法從(cong)國外(wai)買(mai)了(le)制作提琴(qin)(qin)(qin)的(de)參考書,訂購了(le)工具和(he)材料。”
一次,京胡演奏家楊金(jin)忠來(lai)上海面見譚(tan)(tan)抒(shu)(shu)真,他拿出的(de)一只(zhi)木制(zhi)(zhi)煙(yan)盒,花紋非(fei)常(chang)好看,引起(qi)了譚(tan)(tan)抒(shu)(shu)真的(de)注(zhu)意。他問楊金(jin)忠這(zhe)煙(yan)盒是(shi)在哪(na)里買的(de),楊金(jin)忠說是(shi)在哈(ha)爾濱,譚(tan)(tan)抒(shu)(shu)真當即感到這(zhe)是(shi)一個重大發現,因為歷來(lai)制(zhi)(zhi)作提琴的(de)木料全靠歐(ou)洲(zhou)進口。但是(shi),由于那時東北被日軍(jun)占領,無法前(qian)去開(kai)采。
“1951年(nian)(nian),在(zai)賀院長的倡(chang)議下,譚(tan)抒真(zhen)創(chuang)辦(ban)了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制(zhi)作(zuo)室,從(cong)浙江請(qing)了十幾(ji)個(ge)(ge)木雕工人(ren),在(zai)他(ta)的指導下制(zhi)作(zuo)小(xiao)提(ti)琴(qin)。譚(tan)抒真(zhen)先生(sheng)派(pai)人(ren)到東北去采購,開創(chuang)了用國產木材制(zhi)作(zuo)小(xiao)提(ti)琴(qin)的先例。”華天礽回憶道,“1956年(nian)(nian),譚(tan)抒真(zhen)先生(sheng)在(zai)上海開辦(ban)了一個(ge)(ge)全國提(ti)琴(qin)制(zhi)作(zuo)訓練班,號召全國各(ge)地工廠派(pai)人(ren)來學習,這些人(ren)后來都是(shi)中國最具聲望的小(xiao)提(ti)琴(qin)制(zhi)作(zuo)家。”
真言
譚抒(shu)真對世事、對音(yin)樂的剖析精辟獨(du)到,論理生動(dong)詼諧,話語字(zi)字(zi)含金(jin),切中(zhong)時弊。直到今(jin)天,他的一(yi)些觀(guan)點(dian)仍然受用,如(ru)他于上世紀90年(nian)(nian)代所批判的“金(jin)牌(pai)戰略”;而其(qi)于40年(nian)(nian)前提出的———音(yin)樂學院要(yao)一(yi)手(shou)抓(zhua)室內樂———被我們耽擱(ge)多年(nian)(nian),如(ru)今(jin)重新起步。
反對“金牌戰略”
當時(shi)藝術院(yuan)校的(de)(de)老師為(wei)使(shi)學(xue)(xue)生在國內(nei)外(wai)大(da)賽(sai)中多得(de)獎(jiang),竟取消原有教學(xue)(xue)大(da)綱(gang),將單一的(de)(de)比賽(sai)曲(qu)目作為(wei)教學(xue)(xue)內(nei)容。譚抒真(zhen)教授認識到,這(zhe)種以“金牌”為(wei)主導戰略的(de)(de)思想已侵襲了音(yin)樂學(xue)(xue)院(yuan)附(fu)小、附(fu)中直到大(da)學(xue)(xue),學(xue)(xue)生專業課壓力大(da),無暇顧及學(xue)(xue)習(xi)必要的(de)(de)自然科學(xue)(xue)和人文(wen)科學(xue)(xue),只有拼命(ming)去(qu)爭獎(jiang),如(ru)果(guo)(guo)比賽(sai)沒(mei)有份,就喪失了繼(ji)續努力的(de)(de)動力。而(er)為(wei)適(shi)應(ying)比賽(sai)中評(ping)(ping)委的(de)(de)好惡,教學(xue)(xue)中老師還(huan)有意克制(zhi)學(xue)(xue)生個性(xing),結果(guo)(guo)培(pei)養出來的(de)(de)人都(dou)缺乏自己的(de)(de)特(te)點,如(ru)同(tong)一個模子里出來的(de)(de)產品(pin)。譚抒真(zhen)當時(shi)呼吁音(yin)樂界“下坡路不能再走下去(qu)了,評(ping)(ping)判的(de)(de)上(shang)帝不是(shi)‘金牌’,而(er)是(shi)廣(guang)大(da)觀眾(zhong)”。
學生可以選老師
譚(tan)抒真(zhen)經過多年教學(xue)經驗洞悉,有(you)才能的(de)(de)學(xue)生往(wang)往(wang)有(you)他(ta)自己的(de)(de)想(xiang)(xiang)法(要(yao)都(dou)是些小綿(mian)羊(yang)一(yi)樣一(yi)點(dian)主張也沒有(you)的(de)(de)學(xue)生,將(jiang)來(lai)不會成(cheng)為精彩(cai)的(de)(de)演奏家(jia))。“有(you)時學(xue)生的(de)(de)想(xiang)(xiang)法同老(lao)師(shi)有(you)一(yi)丁點(dian)不一(yi)樣,老(lao)師(shi)表現出(chu)明顯的(de)(de)不滿,甚至(zhi)想(xiang)(xiang)出(chu)各(ge)種方法來(lai)整他(ta)。這就很(hen)糟糕,缺乏教師(shi)最基本(ben)的(de)(de)要(yao)求了(le)。你要(yao)是不喜歡(huan)他(ta),就讓他(ta)換(huan)一(yi)個(ge)先生,旁人也許喜歡(huan),能合作(zuo)得很(hen)好。”
譚(tan)抒真進而主張老師(shi)應從(cong)正面教育學生:“有人認為(wei)老師(shi)挑的(de)毛病越多,說明老師(shi)本事越大。其實(shi),若(ruo)能從(cong)正面解決(jue)問題,學到(dao)了(le)本事,就自然減少了(le)缺點。”
拉掉“80年代金絲絨”
上(shang)世紀80年代(dai),各大(da)音(yin)樂場(chang)所(suo)的舞(wu)臺上(shang)掛滿了(le)(le)美(mei)麗的金絲(si)絨(rong),地(di)上(shang)鋪著(zhu)一(yi)(yi)張(zhang)張(zhang)又厚又軟(ruan)的大(da)地(di)氈,但場(chang)館方面完(wan)全沒有意(yi)識(shi)到,音(yin)樂家發出來(lai)的聲(sheng)音(yin),一(yi)(yi)部(bu)(bu)分被絲(si)絨(rong)吸收了(le)(le),一(yi)(yi)部(bu)(bu)分被氈吸收了(le)(le)。譚抒(shu)真找出弊(bi)病,主張(zhang)免除幕布設備。并就(jiu)當(dang)時構(gou)造環境(jing)告知大(da)眾,一(yi)(yi)般場(chang)所(suo)都是樓(lou)上(shang)的聲(sheng)音(yin)好,因(yin)為樓(lou)上(shang)接近頂篷,很容(rong)易感覺到頂篷的反射(she)和(he)舞(wu)臺地(di)板(ban)的反射(she)。
拜訪94歲的譚抒真
■王大勇
2001年(nian)4月24日(ri),我和(he)我愛人去上海專程拜訪了仰慕已(yi)久的譚抒真教授(shou)。
上海市靜安區南(nan)匯路38號,一(yi)座古舊的(de)小(xiao)樓(lou),教授住(zhu)在二樓(lou),他在書房里(li)接待了(le)(le)我們。書房十幾平方(fang),四(si)壁掛滿了(le)(le)字畫和名琴的(de)圖片,一(yi)張大型寫(xie)字臺,一(yi)個小(xiao)沙(sha)發,兩把紅木雕花的(de)椅子,其他地方(fang)全是(shi)譚先生的(de)藏(zang)書。
本(ben)來(lai)教授(shou)已經接受了學院的(de)任(ren)務要寫東西,知道我們(men)是(shi)從(cong)青島來(lai)的(de),就放下(xia)手中的(de)活計與(yu)我們(men)見面(mian)了。
那年譚老已是94歲(sui)(sui)高(gao)齡,給我(wo)的(de)第(di)一印(yin)象是除了戴一副眼鏡和行走稍(shao)慢外,根本不(bu)像(xiang)這個年齡的(de)人(ren),倒(dao)像(xiang)是我(wo)八十(shi)歲(sui)(sui)的(de)父親,耳不(bu)聾,眼有神,思(si)維敏捷,待人(ren)態度和藹,因此見面后覺得格外親切,我(wo)絲毫沒有在預想的(de)大(da)師面前的(de)那種緊張。
我(wo)退休后迷(mi)上了制作小提琴,自然就向(xiang)往接觸到制琴高手,一(yi)次(ci)偶然機(ji)會,打開電視(shi)時(shi),中(zhong)央電視(shi)臺介紹(shao)譚抒真(zhen)先(xian)生(sheng),知道他祖籍濰縣,生(sheng)在青島(dao),住在上海,是我(wo)國的(de)制琴前輩。正好我(wo)外甥在復(fu)旦(dan)大學中(zhong)山醫(yi)院(yuan)學習(xi),就托(tuo)他打聽譚老的(de)信(xin)息。真(zhen)是有緣,很快(kuai)地址和電話都得到了,我(wo)打電話給譚老,提出拜訪,譚老爽快(kuai)地答應(ying)了。
見面后譚(tan)老告訴我們,他患有糖尿病,住過(guo)院,但已得(de)到控制,他還說,至今還每天堅(jian)持練琴(qin),空閑時也(ye)做(zuo)提琴(qin)。
考(kao)慮到譚老的(de)身體和寫作任務,我(wo)們沒敢跟他(ta)(ta)談太長(chang)的(de)時間(jian),我(wo)把(ba)(ba)自己制作的(de)一把(ba)(ba)小提(ti)琴拿出來請譚教(jiao)授(shou)過目。他(ta)(ta)拿著琴,先詢(xun)問(wen)了木材的(de)來源、制作過程(cheng)及上(shang)漆方法,當(dang)他(ta)(ta)轉動著琴仔細(xi)看(kan)了一遍(bian)后,一口氣指出了近十處(chu)不足之處(chu),當(dang)場(chang)令我(wo)佩服之至。
接(jie)著,他(ta)又拿出親手制作的琴(qin)給我看,我覺得非常開眼(yan)界(jie),譚老拉了(le)我做的琴(qin),大概是為了(le)鼓勵我,他(ta)說(shuo):“你(ni)的琴(qin),琴(qin)頭不錯(cuo),琴(qin)的聲音也不錯(cuo),但(dan)上(shang)的漆像油漆,不像酒漆,并(bing)希(xi)望我在制作工藝上(shang)下功夫(fu)。
說起制(zhi)琴,譚(tan)老(lao)滔滔不絕,他拿出了自己(ji)制(zhi)琴的工具和(he)他設計制(zhi)作的測音(yin)柱器,最后還(huan)寫了介紹信,請我們去上海音(yin)樂學院提(ti)琴廠參觀。
這(zhe)次拜(bai)訪的經歷讓我(wo)終生難忘(wang),今年是譚(tan)老誕辰(chen)100周(zhou)年,我(wo)覺得我(wo)們青島人(ren)特別是青島的音樂人(ren),都(dou)應該記住(zhu)這(zhe)位世紀音樂家。
1999年(nian)年(nian)初,我(wo)(wo)(wo)去(qu)央視采(cai)訪春節晚會,當(dang)年(nian)江(jiang)(jiang)濤(tao)和其他好(hao)幾個人首唱了那(nei)首《常回家看(kan)看(kan)》,我(wo)(wo)(wo)們(men)頭(tou)兒說(shuo)好(hao)聽,找江(jiang)(jiang)濤(tao)要歌譜,那(nei)時(shi)(shi)(shi)(shi)我(wo)(wo)(wo)在晚報,晚報有(you)個欄目(mu)有(you)時(shi)(shi)(shi)(shi)會刊登帶簡譜的新(xin)歌。江(jiang)(jiang)濤(tao)也很滿(man)意,請我(wo)(wo)(wo)們(men)吃了中(zhong)飯,還執意要開車送(song)我(wo)(wo)(wo)們(men)去(qu)機(ji)場(chang)(chang)(chang)——當(dang)然這是沖我(wo)(wo)(wo)們(men)頭(tou)兒的面(mian)子——江(jiang)(jiang)濤(tao)剛(gang)學會開車,同一切新(xin)手一樣,不太認(ren)識路,沒找著機(ji)場(chang)(chang)(chang)快速(su),在高架下面(mian)穿山越(yue)嶺,等到了我(wo)(wo)(wo)們(men)望眼欲(yu)穿的首都機(ji)場(chang)(chang)(chang)時(shi)(shi)(shi)(shi),我(wo)(wo)(wo)們(men)的飛(fei)機(ji)已經快起(qi)飛(fei)了。我(wo)(wo)(wo)和領導(dao)改簽了機(ji)票,下一班(ban)要等兩三個小時(shi)(shi)(shi)(shi),當(dang)時(shi)(shi)(shi)(shi)在大(da)百科全(quan)書出版社工作的同學,送(song)了我(wo)(wo)(wo)一本(ben)《大(da)百科全(quan)書·音樂(le)舞蹈卷》,只有(you)這一本(ben)書,我(wo)(wo)(wo)就跟領導(dao)輪(lun)流看(kan)。
胡亂翻到一(yi)頁,上面有個(ge)辭(ci)條(tiao),是(shi)譚抒真,辭(ci)條(tiao)上寫(xie),是(shi)青島人,中國(guo)第一(yi)代小提琴演(yan)奏(zou)家(jia)、教(jiao)育家(jia),曾任上海音樂學(xue)院(yuan)副院(yuan)長等。這個(ge)引起了領導的興趣(qu),他以一(yi)個(ge)土生土長青島人的身(shen)份(fen)告訴我(wo):看看我(wo)們青島,多少人才。
譚抒(shu)真(zhen)這個(ge)名字我(wo)就(jiu)記(ji)住(zhu)了。2002年11月(yue),報業集團(tuan)成立,做了幾場演出,當時有(you)個(ge)上海的(de)指(zhi)揮家曹丁來(lai)指(zhi)揮合唱(chang),有(you)一(yi)天(tian)我(wo)去(qu)賓館接他,他像(xiang)是(shi)跟(gen)我(wo)說(shuo),也(ye)像(xiang)是(shi)自(zi)言(yan)自(zi)語,說(shuo):音(yin)樂學院校慶啊(a),可惜譚院長剛逝(shi)世。我(wo)回到辦公室趕緊上網查了一(yi)下新民晚(wan)報,果然(ran)發了譚抒(shu)真(zhen)逝(shi)世的(de)一(yi)條特寫,那年譚教授95歲。
又(you)過了(le)兩(liang)年(nian),我淘到了(le)一張D版DVD,名字(zi)叫作(zuo)《從毛澤東到莫扎特》,是個獲過奧斯卡的(de)紀錄(lu)片,講(jiang)的(de)是大(da)衛斯特恩(en)文革(ge)結束時訪華的(de)事,正(zheng)片的(de)后面是一個訪談,名字(zi)叫作(zuo)《來自(zi)上海的(de)紳(shen)士(shi)》,一個清瘦(shou)的(de)老頭,用英文講(jiang)他(ta)在文革(ge)中的(de)經歷,這個老頭說(shuo),他(ta)在幼年(nian)時,在青(qing)島就學(xue)會了(le)英文和德文,并(bing)開始接(jie)觸小提(ti)琴。這位(wei)被艾倫·米勒稱為紳(shen)士(shi)的(de)老頭,就是譚抒真。
很多人(ren)看過(guo)這碟,很多人(ren)被(bei)譚抒(shu)真的(de)神態所震(zhen)撼,他在解放前是上海最優(you)秀的(de)華人(ren)小提琴演(yan)奏家,1949年,國(guo)立音專(zhuan)的(de)院(yuan)(yuan)長戴粹(cui)倫赴臺灣后,中(zhong)共要接收這所中(zhong)國(guo)最頂級的(de)音樂學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的(de)人(ren)選定(ding)(ding)為(wei)又(you)紅又(you)專(zhuan)的(de)賀綠汀,而當時(shi)賀綠汀還沒來上海,譚抒(shu)真作為(wei)被(bei)夏衍(yan)周(zhou)揚等人(ren)選定(ding)(ding)的(de)副院(yuan)(yuan)長,幫助接收了音樂學院(yuan)(yuan)。
譚(tan)抒真活(huo)了95歲,解放前就(jiu)是(shi)名演奏家和名教(jiao)(jiao)授(shou),但在文革中(zhong)一樣是(shi)掃(sao)廁所(suo)修馬(ma)桶,他在鏡頭前講自己(ji)的經歷時,沒有什么怨恨以(yi)及(ji)不滿,很淡(dan)的神情,當是(shi)音(yin)樂(le)學(xue)(xue)院的的教(jiao)(jiao)授(shou)有許多(duo)都(dou)被折磨死,中(zhong)央(yang)音(yin)樂(le)學(xue)(xue)院的院長馬(ma)思聰被逼吃(chi)草,后來(lai)被迫逃到美國,譚(tan)抒真說(shuo),他所(suo)以(yi)能活(huo)下來(lai),就(jiu)是(shi)因為自己(ji)是(shi)個基督(du)徒。
凡是(shi)(shi)上(shang)了年(nian)紀的(de)(de)音樂(le)(le)家,都知道(dao)譚(tan)抒(shu)真,去(qu)年(nian)我跟86歲的(de)(de)前中(zhong)(zhong)央樂(le)(le)團指揮韓中(zhong)(zhong)杰聊起譚(tan)抒(shu)真是(shi)(shi),韓中(zhong)(zhong)杰說(shuo),譚(tan)比他們(men)都要(yao)老(lao)資格(ge),上(shang)海工部(bu)局樂(le)(le)團的(de)(de)許多(duo)洋人樂(le)(le)手,都是(shi)(shi)譚(tan)的(de)(de)好(hao)朋友(you)。李德倫也(ye)是(shi)(shi)譚(tan)抒(shu)真的(de)(de)好(hao)朋友(you),自傳里提到過(guo)許多(duo)次(ci),李鈺去(qu)年(nian)來青島,也(ye)說(shuo)他們(men)家中(zhong)(zhong)有許多(duo)當年(nian)與(yu)譚(tan)抒(shu)真的(de)(de)合影。
前幾天(tian)是(shi)(shi)譚抒(shu)真(zhen)(zhen)的(de)(de)百年誕辰(chen)紀(ji)念(nian)(nian)日,我看了(le)一下上海(hai)音樂(le)(le)學院的(de)(de)網站,發現(xian)除了(le)一個(ge)座(zuo)談會(明天(tian)開(kai))以(yi)及編(bian)撰(zhuan)一部傳記、論集外,也沒有其他的(de)(de)紀(ji)念(nian)(nian)方(fang)式了(le)。紀(ji)念(nian)(nian)一個(ge)音樂(le)(le)家(jia)(jia)最好的(de)(de)方(fang)式當然是(shi)(shi)開(kai)一場音樂(le)(le)會,但(dan)譚抒(shu)真(zhen)(zhen)不(bu)是(shi)(shi)作曲家(jia)(jia),不(bu)好紀(ji)念(nian)(nian),他也沒灌過太多的(de)(de)唱片,無數小提琴家(jia)(jia)受他的(de)(de)惠澤(ze),但(dan)他并沒有編(bian)過什么(me)專(zhuan)著,確實是(shi)(shi)難以(yi)紀(ji)念(nian)(nian)。
我想了(le)(le)下(xia),大概譚抒真(zhen)、宗(zong)白華以及前不久看過(guo)的(de)《上(shang)學記》的(de)作者何(he)兆(zhao)武,都是一類的(de)人(ren),學問多(duo),做(zuo)了(le)(le)許多(duo)的(de)事,但不便(bian)留名,或者他們追(zhui)求了(le)(le)比名垂青史更有意義(yi)的(de)人(ren)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