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da)型蛇類(lei),全長1554~2560毫米。頭(tou)頸可區分(fen),眼大(da);體長,圓柱形,尾(wei)長。上唇(chun)鱗(lin)8(3—2—3)枚,頰鱗(lin)1枚;眶前鱗(lin)1枚,有(you)1枚小眶前下(xia)(xia)鱗(lin),眶后鱗(lin)2枚;顳(nie)鱗(lin)2枚+2枚。背鱗(lin)16—16—14行,中央4~6行起棱,腹(fu)鱗(lin)193~206枚,肛鱗(lin)2枚,尾(wei)下(xia)(xia)鱗(lin)113~130對。背面綠(lv)(lv)色(se)、草綠(lv)(lv)色(se)或綠(lv)(lv)黃色(se),體后部有(you)4條(tiao)黑縱紋(wen)直達尾(wei)尖;頭(tou)背灰棕色(se),上唇(chun)黃色(se);腹(fu)面前段白黃色(se)或淺黃色(se),后段淺藍綠(lv)(lv)色(se)。
生活于海拔900~2600米的山區,常(chang)見(jian)于農田及周圍草坡上,以稻田邊及潮(chao)濕田埂上多見(jian);亦(yi)有攀(pan)樹(shu)性(xing);偶見(jian)于民宅(zhai)附近。食蛙、鼠,亦(yi)可能食鳥(niao)、蜥蜴。
分布于西(xi)藏(墨脫、察隅)、四(si)川(會理、西(xi)昌)、云南(貢山、景東、昆明、大理)、貴州(威寧)。
該物(wu)種已被(bei)入列中國國家(jia)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de)《國家(jia)保(bao)護的(de)有益(yi)的(de)或者(zhe)有重要(yao)經濟(ji)、科學研究價(jia)值的(de)陸生野生動物(wu)名錄》。
列入(ru)中國生物(wu)多樣性紅色名(ming)錄——脊椎(zhui)動物(wu)卷,評估級別(bie)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