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i)30年(nian)代末,法國(guo)有感于(yu)當(dang)時德(de)(de)國(guo)、意大利高漲的(de)(de)(de)法西斯主義氣(qi)焰,特別是德(de)(de)國(guo)宣傳(chuan)部長(chang)約瑟夫·戈培爾在1936年(nian)大力運作萊尼(ni)·里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當(dang)年(nian)的(de)(de)(de)柏林(lin)奧運,之(zhi)后(hou)便成為1938年(nian)的(de)(de)(de)紀(ji)錄片《奧林(lin)匹亞》(Olympia),強勢入圍1938年(nian)的(de)(de)(de)威(wei)尼(ni)斯電影節(jie)并還奪下最佳外國(guo)影片“墨索里尼(ni)獎”;于(yu)是法國(guo)公(gong)共行政及藝術部長(chang)尚·杰伊(Jean Zay)接(jie)受菲利普·艾藍杰(Philippe Erlanger)的(de)(de)(de)建議,決定在戛(jia)納創立新的(de)(de)(de)國(guo)際電影節(jie);第一(yi)屆電影節(jie)全名為“國(guo)際電影節(jie)”(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選擇戛(jia)納是因為那邊氣(qi)候(hou)舒(shu)適。
1939年6月(yue),路易(yi)·盧(lu)米(mi)埃爾(er)(Louis Lumière)擔任(ren)第一(yi)屆(jie)“國際電影節”主席,第一(yi)屆(jie)電影節自9月(yue)1日進行到9月(yue)30日。
1939年8月開(kai)始(shi),美國(guo)片商米(mi)高梅(Metro Goldwyn Mayer)用豪(hao)華(hua)郵輪(lun)載著好萊塢明星(xing)如 Tyrone Power、賈利·古柏(Gary Cooper)、Annabella、Norman Shearer、George Raft 來到戛納(na)辦派對(dui)、慶(qing)宴,一(yi)時之(zhi)間吸引不少影(ying)迷駐足。但是9月1日德(de)國(guo)入侵波蘭,電(dian)影(ying)節(jie)隨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國(guo)、英(ying)國(guo)對(dui)德(de)國(guo)宣戰。
1946年(nian)9月20日在(zai)法國(guo)外(wai)交部、教育部、電(dian)影(ying)(ying)聯合(he)會(hui)支持下由法國(guo)藝(yi)術行(xing)動協會(hui)再辦戛納電(dian)影(ying)(ying)節,這是(shi)實實在(zai)在(zai)的第一屆。第一屆戛納電(dian)影(ying)(ying)節是(shi)在(zai)戛納的一家舊賭場舉辦。后由法國(guo)工業(ye)部和商業(ye)部共同組織。
自1946年(nian)(nian)第1屆(jie)戛納國(guo)際電(dian)影(ying)節以來,1948年(nian)(nian)跟1950年(nian)(nian)因財政困難(nan)停止(zhi)舉辦。但(dan)是在1949年(nian)(nian),電(dian)影(ying)節在新的大樓(lou)“電(dian)影(ying)節大樓(lou)”(Palais des festivals)舉辦;法國(guo)人亦(yi)稱之(zhi)為“紅地毯大樓(lou)”。
1968年5月19日第21屆戛(jia)納國際電影(ying)節因(yin)為(wei)受到“五月風暴”的影(ying)響被迫中(zhong)斷(duan)。前(qian)一天(tian)5月18日,評(ping)審之(zhi)一路(lu)易·馬盧辭職(zhi),楚浮、克(ke)勞德(de)(de)·貝黎(Claude Berri)、尚-蓋布里耶·艾(ai)比柯寇(Jean-Gabriel Albicocco)、克(ke)勞德(de)(de)·勒路(lu)許(Claude Lelouche)、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跟讓·呂克(ke)·戈達爾沖進“電影(ying)節大(da)樓”的大(da)廳,堅(jian)持(chi)要(yao)中(zhong)斷(duan)影(ying)片的放(fang)映(ying),目(mu)的是要(yao)“跟罷工(gong)的學生(sheng)、勞工(gong)站在一起”。
一直到2002年,電(dian)影(ying)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jia)納(na)電(dian)影(ying)節”(Festival de Cannes)。
2018年5月,戛納國(guo)際電影(ying)節被國(guo)際電影(ying)制片(pian)人(ren)協會(hui)(hui)(FIAPF)指定(ding)為新設立(li)的電影(ying)節委員(yuan)會(hui)(hui)首批(pi)成(cheng)員(yuan)。
戛納電影節的活動(dong)分為六(liu)個單(dan)元:“正(zheng)式競賽(sai)”、“導(dao)演(yan)雙(shuang)周”、“一種(zhong)特別關(guan)注”、“國(guo)(guo)際影評(ping)人周”、“法國(guo)(guo)電影新貌”、“會(hui)外市場展”。有(you)兩(liang)組(zu)評(ping)審(shen)委員分別評(ping)審(shen)長(chang)片和短片,“正(zheng)式競賽(sai)”的部分由(you)各國(guo)(guo)電影文化界人士組(zu)成,其人選(xuan)都是(shi)頗(po)有(you)聲望的導(dao)演(yan)、演(yan)員、編劇(ju)、影評(ping)人、配樂作(zuo)曲家等(deng),而其中(zhong)(zhong)一名擔任主席(xi)。非競賽(sai)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zhong)(zhong)”導(dao)演(yan)雙(shuang)周”及“一種(zhong)特別關(guan)注”發掘了不少頗(po)具(ju)潛(qian)力或業有(you)成就(jiu)的導(dao)演(yan)。
主競賽單元
主競賽(sai)單元(yuan)(yuan)是(shi)戛納電(dian)影(ying)節(jie)主要的(de)(de)環節(jie),也就是(shi)決定金棕(zong)櫚大(da)獎(jiang)(jiang)(jiang)(jiang)歸屬的(de)(de)頒獎(jiang)(jiang)(jiang)(jiang)單元(yuan)(yuan),金棕(zong)櫚獎(jiang)(jiang)(jiang)(jiang)前身為(wei)“金鴨獎(jiang)(jiang)(jiang)(jiang)”。“金棕(zong)櫚獎(jiang)(jiang)(jiang)(jiang)”乃是(shi)戛納電(dian)影(ying)節(jie)的(de)(de)最高大(da)獎(jiang)(jiang)(jiang)(jiang),相(xiang)當于(yu)奧斯卡方(fang)面(mian)的(de)(de)“最佳影(ying)片”,因其獎(jiang)(jiang)(jiang)(jiang)杯為(wei)金制棕(zong)櫚枝,故稱“金棕(zong)櫚”——這(zhe)是(shi)由(you)于(yu)戛納這(zhe)座法國南部的(de)(de)濱海城市,在金銀兩(liang)色的(de)(de)沙灘(tan)上到(dao)處種植著高大(da)挺拔的(de)(de)棕(zong)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ji)電(dian)影(ying)節(jie)開始設置。
導演雙周
戛納(na)(na)電(dian)(dian)影(ying)節(jie)“導演(yan)雙周(zhou)”單(dan)元(yuan)被稱為導演(yan)專業(ye)單(dan)元(yuan),1968年由法國(guo)新浪(lang)潮(chao)電(dian)(dian)影(ying)主將特呂(lv)弗(fu)在戛納(na)(na)創辦(ban),以抵制當(dang)時(shi)正日趨(qu)商(shang)業(ye)化的(de)(de)戛納(na)(na)國(guo)際(ji)電(dian)(dian)影(ying)節(jie)。1969年革新過(guo)后的(de)(de)戛納(na)(na)電(dian)(dian)影(ying)節(jie)接納(na)(na)了(le)“導演(yan)雙周(zhou)”,由法國(guo)導演(yan)協會主辦(ban),成為該電(dian)(dian)影(ying)節(jie)最(zui)純粹、最(zui)具創新及探索(suo)精神的(de)(de)一個單(dan)元(yuan)。2002年伍仕賢導演(yan)的(de)(de)電(dian)(dian)影(ying)短片(pian)(pian)《車(che)四(si)十(shi)四(si)》成了(le)入選戛納(na)(na)電(dian)(dian)影(ying)節(jie)“導演(yan)雙周(zhou)”單(dan)元(yuan)的(de)(de)首部華語短片(pian)(pian)。
一種特別關(guan)注:“一種特別關(guan)注”單(dan)元誕生(sheng)于(yu)1972年(nian),與(yu)主(zhu)競賽單(dan)元大(da)師云集不同(tong),這(zhe)個單(dan)元旨在介紹國際新晉影(ying)人帶來的(de)“原創(chuang)性和(he)不同(tong)”的(de)作品。
國際影評人周
“國(guo)際(ji)影評人周”誕生于1962年(nian),是戛(jia)納電影節(jie)引入“法國(guo)全國(guo)評論家協會”的力量后創立的第一個次生單(dan)(dan)元,被稱為(wei)戛(jia)納電影節(jie)的“大女兒”,到今年(nian)剛好(hao)是五十大壽(shou)。“影評人周”單(dan)(dan)元設(she)有(you)單(dan)(dan)獨獎項,參加該單(dan)(dan)元展映和競賽的影片必須是導演(yan)執導的首部或第二部長片或短片,有(you)些類似與其他電影節(jie)設(she)立的“處(chu)女作(zuo)獎”。
短(duan)片單(dan)元/電影(ying)基石
戛(jia)納(na)“短片單(dan)元(yuan)(yuan)”是(shi)戛(jia)納(na)官方正式競(jing)賽(sai)單(dan)元(yuan)(yuan)之一,“電影基石”則(ze)是(shi)1998年(nian)由主席吉爾·雅各布創立的(de)學生作品單(dan)元(yuan)(yuan),只是(shi)它們“共(gong)用(yong)”同一批(pi)人組成(cheng)的(de)評審團。
正式單元
正式競賽(sai)長片(pian)【主競賽(sai)單元】(Longs métrages en compétition)
正式觀(guan)摩(mo)長片【非競(jing)賽(sai)展映單元】(非競(jing)賽(sai),Longs métrages hors compétition)
一種特別(bie)關注單(dan)元(Un certain regard),1978年成(cheng)立
正式競賽(sai)短(duan)片(pian)(Courts métrages en compétition)
電影(ying)基金(jin)會(Cinéfondation),1998年成立
短(duan)片角落(Short Film Corner),2004年成立
平行單元
國際影評(ping)人周單元(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1962年成立
導演雙(shuang)周單元(La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1969年成立
官(guan)方競(jing)賽單元獎項
1、金棕櫚獎(jiang)(Golden Palm)
“金棕櫚(lv)獎”前身(shen)為“電影(ying)節(jie)(jie)大(da)獎”(Grand Prix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乃是(shi)針對參(can)加“主競賽單元”的20余部影(ying)片評選(xuan)出(chu)的戛納電影(ying)節(jie)(jie)最高(gao)獎。
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zuo)品是1953年(nian)日(ri)本導(dao)(dao)演衣(yi)笠貞之助前(qian)輩的(de)(de)《地(di)獄門》,華語電影唯一(yi)一(yi)部榮膺金棕櫚獎的(de)(de)影片為(wei)陳凱歌的(de)(de)《霸王別姬》(1993年(nian),與澳大(da)利亞女導(dao)(dao)演簡·坎皮爾(er)執導(dao)(dao)的(de)(de)《鋼琴(qin)課》并列)。
2、評(ping)委(wei)會大(da)獎(jiang)(jiang)/評(ping)審團(tuan)大(da)獎(jiang)(jiang)(Grand Prix)
僅次于“金棕櫚”的電影(ying)(ying)節第(di)二(er)高(gao)獎(jiang),相當于主競賽單元影(ying)(ying)片(pian)的“第(di)二(er)名”。與1967年設立,在此之(zhi)前“評(ping)審團特別(bie)獎(jiang)”(Special Jury Prize)是電影(ying)(ying)界的第(di)二(er)高(gao)獎(jiang)。曾用名“評(ping)審團特別(bie)大(da)獎(jiang)”、“評(ping)審團大(da)獎(jiang)”。
3、評(ping)委會獎/評(ping)審團(tuan)獎(Prix du Jury)
不同于上述獎(jiang)項(xiang)(xiang),評(ping)委(wei)(wei)會獎(jiang)(評(ping)委(wei)(wei)會特別(bie)獎(jiang))屬于非常設(she)獎(jiang)項(xiang)(xiang),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chuan)媒(mei)推薦獎(jiang),頒獎(jiang)原因往(wang)往(wang)是個別(bie)評(ping)委(wei)(wei)因偏愛而(er)為其爭取的特殊表(biao)彰(zhang)。
4、最佳導演、影(ying)帝、影(ying)后、編劇(ju)獎
與奧斯卡獎(jiang)的設置區別在于:
第一、戛納的演(yan)員獎(jiang),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jia)納的編(bian)劇(ju)獎,無原創、改編(bian)劇(ju)本(ben)之分。
5、短片金棕櫚(lv)獎(Short Film Palme d'Or)
由“電影基(ji)石(shi)”單元評(ping)審團針對入(ru)圍“短片單元”的數十(shi)部(bu)作品(pin)評(ping)出,這(zhe)些作品(pin)的長度通常都在(zai)20分鐘以下(xia)。
其他單元獎項
1、一種關(guan)注大獎(Prix Un Certain Regard)
“一種關注”單(dan)元誕生于1972年(nian),與主(zhu)競賽單(dan)元大(da)師云集不(bu)同,這個單(dan)元旨在介紹國際新晉影人帶來的(de)“原創性和不(bu)同”的(de)作品(pin)。該(gai)單(dan)元的(de)最高獎(jiang)“一種關注大(da)獎(jiang)”設立于1998年(nian),而(er)自(zi)2005年(nian)起,法(fa)國的(de)“安(an)盟(meng)-甘(gan)”集團(Groupama-Gan)每年(nian)向這一獎(jiang)項的(de)獲(huo)獎(jiang)者提供(gong)3萬歐元的(de)獎(jiang)金(jin)。
2、電影基石獎(jiang)(Cinéfondation prizes)
戛納(na)“短(duan)片(pian)單元(yuan)”是戛納(na)官方(fang)正(zheng)式(shi)競賽單元(yuan)之一(yi)(yi),“電(dian)影(ying)基(ji)石”則是1998年由主席(xi)吉爾(er)·雅各(ge)布創立的(de)(de)學生作品(pin)單元(yuan),只是它(ta)們“共用”同一(yi)(yi)批人組成的(de)(de)評審團。每(mei)年從來自世界各(ge)地電(dian)影(ying)高校的(de)(de)報(bao)名的(de)(de)兩千多部短(duan)片(pian)和眾片(pian)中挑選出參賽作品(pin),旨在(zai)發現和提攜新(xin)的(de)(de)血液。評審團將評出“電(dian)影(ying)基(ji)石”單元(yuan)的(de)(de)一(yi)(yi)二三等獎,而(er)獲(huo)獎者幾乎都(dou)能(neng)保證其之后的(de)(de)第一(yi)(yi)部故事長(chang)片(pian)能(neng)夠(gou)參展戛納(na)電(dian)影(ying)節。
3、金攝(she)影機獎(Caméra d'Or)
“金攝影(ying)機獎(jiang)”是針對于戛納的所有單元包括(kuo)“主(zhu)競賽”、“影(ying)評人周”、“導(dao)演雙(shuang)周”和“一種關注”單元展出的長片處女(nv)作進行評選(xuan)的獎(jiang)項,意(yi)味著(zhu)它其實是戛納的“最佳處女(nv)作獎(jiang)”。
4、影評(ping)人協會獎,又稱“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s)
“費比西獎(jiang)”不(bu)屬于戛(jia)納電影(ying)節官方頒出的獎(jiang)項,而是(shi)由“國(guo)際影(ying)評人協會(hui)(hui)”(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辦。該(gai)機構1930年(nian)在比利(li)時布(bu)魯塞爾創(chuang)立(li),比戛(jia)納的歷史還要悠(you)久,目前擁有(you)世界(jie)上50多(duo)個(ge)國(guo)家地區的成員(yuan)。不(bu)僅(jin)是(shi)戛(jia)納,多(duo)倫多(duo)、威尼斯(si)和華沙國(guo)際電影(ying)節上也都常(chang)設(she)有(you)“費比西獎(jiang)”,用來獎(jiang)勵協會(hui)(hui)眼中最具有(you)進取心的電影(ying)作品。
5、國際(ji)影評人(ren)周獎(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Prizes)
“影(ying)評(ping)人周(zhou)”誕生(sheng)于(yu)1962年,是(shi)(shi)戛納(na)電(dian)影(ying)節引入“法國全國評(ping)論家協會”的(de)力量后(hou)創立的(de)第一個次生(sheng)單元,被稱為戛納(na)電(dian)影(ying)節的(de)“大女兒”,到(dao)今年剛好是(shi)(shi)五(wu)十(shi)大壽。該單元主要展出(chu)尚不為人所熟知的(de)世(shi)界(jie)各地新人導演的(de)第一或者第二部作(zuo)品,過去的(de)五(wu)十(shi)年中,從肯(ken)·洛奇到(dao)阿(a)莫(mo)多(duo)瓦(wa)、弗朗索瓦(wa)·歐容(rong)、吉爾莫(mo)·德爾·托(tuo)羅、弗朗索瓦(wa)·歐容(rong)、安德里亞·阿(a)諾德等(deng)人,他們都是(shi)(shi)從這里開始(shi)為世(shi)界(jie)所認識的(de)。
每年,被邀請參(can)加(jia)“影(ying)(ying)評人(ren)周(zhou)”的資深(shen)媒體人(ren)、影(ying)(ying)評人(ren)在看完影(ying)(ying)片后(hou)打分(fen),最(zui)終(zhong)通過得分(fen)高地決出“大(da)獎”(Grand Prix)獲得者。此外,該單(dan)(dan)元還設有(you)最(zui)佳劇(ju)本(SACD)和發行支持(ACID)獎。“影(ying)(ying)評人(ren)周(zhou)”為(wei)期10天,比主競賽單(dan)(dan)元提前(qian)一天結束,因為(wei)也(ye)是戛(jia)納最(zui)早揭曉的獎項(xiang)。
6、天主教人(ren)道獎(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從名稱就可以看出,該獎(jiang)項(xiang)的(de)特(te)別之(zhi)處,通常由6名信奉天(tian)主教的(de)電(dian)(dian)影(ying)人(ren)、媒體(ti)人(ren)組成(cheng)的(de)評審團選出,頒發(fa)給(gei)那些(xie)“通過關注(zhu)人(ren)類(lei)自(zi)(zi)身(shen)的(de)苦(ku)難、失(shi)敗以及希望來(lai)揭示(shi)人(ren)性神秘的(de)深度同時(shi)又擁有藝術價值(zhi)”的(de)作(zuo)品。除(chu)了戛納之(zhi)外,像德國(guo)的(de)柏林電(dian)(dian)影(ying)節、瑞士洛迦洛、加拿大蒙(meng)特(te)利爾以及捷(jie)克的(de)卡羅維發(fa)利等電(dian)(dian)影(ying)節也(ye)會每(mei)年(nian)頒發(fa)這一獎(jiang)項(xiang)。自(zi)(zi)1978年(nian)設立以來(lai),“天(tian)主教人(ren)道獎(jiang)”的(de)得(de)獎(jiang)影(ying)片大多來(lai)自(zi)(zi)歐洲國(guo)家。
7、同志棕櫚大獎,又(you)稱(cheng)“酷(ku)兒(er)金棕櫚”(Queer Palm)
與柏林的(de)“泰迪(di)熊”(Teddy Bear),威尼斯的(de)“同志獅”(Queer Lion)相類似,戛納電(dian)影(ying)(ying)節自(zi)2010年起也有(you)了自(zi)己(ji)專門LGBT同志電(dian)影(ying)(ying)獎項,而(er)它的(de)首(shou)屆獲獎者是由格(ge)雷格(ge)·阿拉基執導(dao)的(de)美(mei)國電(dian)影(ying)(ying)《大(da)爆(bao)炸(zha)》(Kaboom)。該獎項針對電(dian)影(ying)(ying)節期(qi)間所(suo)有(you)單元展出(chu)的(de)同性(xing)戀(lian)(lian)、雙性(xing)戀(lian)(lian)和變性(xing)人相關主(zhu)題的(de)影(ying)(ying)片,由獨(du)立的(de)評審團進行評選(xuan)。
8、金眼睛(jing)獎,即最佳紀(ji)錄片獎。
9、金馬車獎
“金馬車獎”是(shi)“導(dao)演雙(shuang)周(zhou)”于2002年(nian)創設的終身成就(jiu)獎,由法(fa)國(guo)導(dao)演協會評選,目的是(shi)表(biao)彰“純粹的電影(ying)天才”,獎項名字來源于法(fa)國(guo)電影(ying)宗(zong)師讓·雷諾(nuo)阿的杰作《金馬車》。
1959年,臺灣(wan)話劇界元(yuan)老田琛的《蕩發與圣女》成為第(di)一部正式參加戛(jia)納金棕櫚(lv)獎角逐的中(zhong)國影片(pian)。
李翰祥(xiang)(臺灣導演(yan)):1960《倩女幽(you)魂》、1962《楊貴(gui)妃(fei)》、1963《武則天》入圍”金棕櫚獎“。《楊貴(gui)妃(fei)》因富(fu)麗堂(tang)皇的宮(gong)廷布景和服(fu)飾奪(duo)得最佳內景攝(she)影(ying)色彩獎,成為(wei)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hua)語電影(ying)。
1964年,唐澄的水墨(mo)動畫《小蝌蚪找媽(ma)媽(ma)》獲得第(di)17屆戛納(na)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俠(xia)女》奪得僅次于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的最(zui)高綜(zong)合技術獎,將(jiang)中國武俠(xia)電影推向了世界(jie)。
1983年岑范《阿q正傳》成為首部入圍戛納主(zhu)競賽單元(yuan)的大陸(lu)影片。
1990年,張藝謀《菊(ju)豆》獲得首(shou)屆路易(yi)斯—布努埃爾獎。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金(jin)棕櫚(lv)”大(da)獎(jiang),侯孝賢《戲(xi)夢(meng)人生》獲評(ping)審團獎(jiang)。
1994年(nian),張藝謀《活(huo)著》獲(huo)得(de)評審團大獎,葛優獲(huo)最佳男(nan)主(zhu)角(jiao)(首(shou)位華(hua)人戛納影帝)。
1995年,張藝謀(mou)《搖啊(a)搖,搖到外婆(po)橋》獲(huo)第48屆戛納最高技(ji)術大獎。
1997年,王(wang)家(jia)衛(wei)《春光乍洩》入圍主競賽單元,奪得最佳導演獎(王(wang)家(jia)衛(wei)成為首(shou)位(wei)獲得戛納最佳導演的(de)華人導演)。
1999年,陳凱歌《荊軻刺秦王》獲得(de)戛(jia)納(na)最高技(ji)術大獎。
2000年,王家衛《花樣年華》獲(huo)得戛納(na)最佳藝(yi)術成就獎(杜(du)可風、李屏賓(bin)、張叔平),梁朝偉榮膺戛納(na)影帝,姜文(wen)的《鬼(gui)子來了(le)》獲(huo)評審團(tuan)大獎,楊德昌(chang)的《一(yi)一(yi)》獲(huo)最佳導(dao)演獎。
2001年(nian),侯孝(xiao)賢《薔薇的名字》、蔡明亮(liang)《你那邊幾點》獲戛納技術大獎。
2002年,伍仕(shi)賢的電(dian)影短片(pian)《車(che)四(si)十四(si)》成為首部入選戛(jia)納電(dian)影節“導演雙周(zhou)”單(dan)元的華(hua)語短片(pian),廖(liao)琴《哭泣女人》獲“一種特別關注”特別提(ti)名獎。
2004年,張(zhang)曼玉(yu)憑借法(fa)國電影《清潔》斬獲戛納最佳女主(zhu)角(jiao)桂冠(guan)(首位(wei)華人(ren)戛納影后,首位(wei)亞洲戛納影后)。
2005年,鞏俐獲得“戛納(na)特(te)別大獎”。
2005年(nian),王小帥《青紅》獲得評(ping)審團獎。
2006年(nian),王(wang)家(jia)衛成為第一(yi)個(ge)擔任戛納評審團主席的(de)華人。王(wang)超《江(jiang)城夏日(ri)》獲(huo)“一(yi)種(zhong)特別(bie)關(guan)注”單元大獎。
2007年,王家衛的(de)英語新片(pian)《藍莓之(zhi)夜》入(ru)圍(wei)“金棕櫚獎”主競(jing)賽單元,同時(shi)成為開(kai)幕(mu)影(ying)(ying)(ying)片(pian),這也是戛納電(dian)影(ying)(ying)(ying)節六十年來第一次以華(hua)人導演的(de)電(dian)影(ying)(ying)(ying)作(zuo)為開(kai)幕(mu)影(ying)(ying)(ying)片(pian)。
2009年,《春(chun)風沉醉的晚上》梅(mei)峰獲最佳(jia)編(bian)劇獎(繼王小帥《左(zuo)右(you)》柏(bo)林獲獎后中國(guo)編(bian)劇第(di)二(er)次在國(guo)際A類電影節獲得編(bian)劇獎)
2010年,王小帥《日照重(zhong)慶》入圍“金(jin)棕櫚(lv)獎”主競賽單(dan)元。
2013年,賈樟柯的《天注定》獲得最(zui)佳編劇獎。
2015年,戛(jia)納電影節"導(dao)演雙周(zhou)"單元宣布(bu),“金馬(ma)車(che)獎”授予中國(guo)導(dao)演賈樟柯(第一(yi)位華人導(dao)演獲該獎);臺灣導(dao)演侯(hou)孝賢執導(dao)的(de)《刺(ci)客聶隱娘》奪得最(zui)佳導(dao)演。
2017年,邱陽的(de)短片《小城(cheng)二(er)月》獲得中國首座(zuo)短片“金(jin)棕櫚”獎。
2018年,中國導演魏(wei)書(shu)鈞短片《延邊少年》獲(huo)評審團特別提(ti)及獎。
華語電影(ying)歷屆(jie)主競賽單元獲獎情況
1962年(nian)(第15屆(jie)) 最佳內景攝影(ying)色彩(cai)獎:《楊貴妃》李(li)翰祥
1975年(第28屆(jie)) 技(ji)術大獎:《俠女》胡(hu)金銓
1990年(nian)(第43屆) 路易斯-布(bu)努埃(ai)爾(er)獎:《菊豆(dou)》張藝謀
1993年(第46屆)
金棕櫚獎:《霸王別姬》陳凱歌
評審(shen)團(tuan)獎:《戲夢人生(sheng)》侯孝賢
1994年(nian)(第47屆)
評委(wei)會大(da)獎:《活著(zhu)》張(zhang)藝謀
最佳男演員獎:《活著》葛優
1995年(nian)(第48屆) 技術大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qiao)》張藝謀
1997年(第(di)50屆) 最佳導演獎:《春光乍(zha)泄》王家衛
1999年(第52屆) 技術大獎(jiang):《荊軻刺秦(qin)王(wang)》屠居華(hua)
2000年(第53屆)
評委(wei)會大(da)獎:《鬼子(zi)來了(le)》姜文
最(zui)佳男演(yan)員獎:《花樣年華》梁朝偉(wei)
最佳(jia)導(dao)演獎(jiang):《一(yi)一(yi)》楊德昌
最佳(jia)藝術成就獎(jiang):《花樣年華》杜可風、李(li)屏賓、張(zhang)叔平
2001年(第54屆)
技術大獎:《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侯孝賢(xian)、《你那邊幾點》蔡明亮
2004年(第57屆) 最佳(jia)女演員(yuan)獎:《清潔(jie)》張曼玉
2005年(第58屆)
戛納特別(bie)大獎:鞏俐
評審(shen)團獎(jiang):《青(qing)紅》王小(xiao)帥
2009年(第62屆) 最佳編(bian)劇獎:《春(chun)風沉醉的夜晚》梅峰
2013年(第(di)66屆) 最佳(jia)劇本獎:《天注定》賈樟柯(ke)
2015年(第68屆)
金(jin)馬車獎:賈樟柯
最佳導演(yan)獎:《刺客聶隱娘》侯孝賢
華語電影主要獎項獲獎情(qing)況
金棕櫚獎(jiang) 1993年(第46屆):《霸(ba)王別姬》陳凱(kai)歌
最佳男演員獎
1994年(nian)(第47屆(jie)):《活著(zhu)》葛優
2000年(nian)(第53屆):《花樣年(nian)華》梁朝偉
最佳(jia)女演(yan)員獎 2004年(第57屆):《清潔》張曼玉
最佳導演獎
1997年(第50屆):《春光乍泄》王家衛
2000年(第53屆):《一一》楊德(de)昌
2015年(第68屆(jie)):《刺客聶隱娘》侯孝(xiao)賢
中日韓入圍
中日韓(han)三國(guo)歷年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pian)
中國 日(ri)本(ben) 韓國
1959:蕩發與圣女
1960:倩女幽魂
1962:楊(yang)貴妃
1963:武則天
1975:俠女
1982:阿(a)Q正傳
1988:孩(hai)子王
1990:菊豆
1991:邊走邊唱
1993:霸王別(bie)姬、戲夢人(ren)生
1994:活(huo)著、獨立(li)時代
1995:搖(yao)啊搖(yao),搖(yao)到外婆橋(qiao)、好男好女
1996:風月、南(nan)國(guo)再見,南(nan)國(guo)
1997:春光乍泄
1998:海上花、洞(dong)
1999:荊軻刺(ci)秦王、天上人間(jian)
2000:鬼子來(lai)了(le)、一一、花樣年(nian)華
2001:千禧曼波、你那邊幾點(dian)
2002:任(ren)逍遙
2003:紫蝴蝶
2004:2046
2005:青紅、最好的時(shi)光、黑社(she)會
2006:頤和園
2008:二十(shi)四城記
2009:春風沉醉的夜晚(wan)、復(fu)仇
2010:日照重慶
2013:天注定
2015:山(shan)河故(gu)人、刺客(ke)聶隱娘
2018:江湖兒女
2019:南方車站的聚會(hui)
1952:暴風中(zhong)的男人、源氏物語、波
1953:原子彈下的(de)孤兒、大佛開眼
1954:地獄(yu)門、濁流
1955:近(jin)松物語、千姬
1956:活人的記錄、幻(huan)之馬
1957:米(mi)、Shiroi sanmyaku
1958:雪國
1959:白鷺
1960:鍵
1961:弟弟
1962:化鐵(tie)爐(lu)的街
1963:切腹
1964:砂之女、一個人的太平洋
1965:怪談
1968:黑貓
1969:日本之青(qing)春
1971:暗之中的魑魅(mei)魍魎
1972:沉默
1974:卑彌(mi)呼
1975:死者田(tian)園祭
1978:愛之亡靈
1980:影子武(wu)士
1983:楢(you)山節(jie)考、戰場上快樂的圣誕節(jie)
1985:三島由紀夫傳、再見箱舟(zhou)
1986:馬克斯,我的(de)愛
1987:女銜、親鷥白道
1988:暴風(feng)山岡
1989:黑雨
1990:死之棘
1993:奏鳴曲
1995:寫樂的感(gan)官(guan)世(shi)界
1997:鰻魚
1999:菊次郎的夏天
2000:御法(fa)度(du)、人造天堂(tang)
2001:距(ju)離(li)、月之沙漠、赤橋下的暖流
2003:沙羅(luo)雙樹、光明(ming)的未(wei)來(lai)
2004:無人知(zhi)曉、攻(gong)殼機動隊(dui)Ⅱ
2005:痛擊
2007:殯(bin)之森
2010:極惡非(fei)道
2011:朱月之花、一命
2012:如沐(mu)愛河
2013:如父如子、稻草之盾
2015:海街日記
2017:光
2018:夜以繼日、小偷家族
2000:春香傳
2002:醉(zui)畫仙
2004:老男(nan)孩(hai)、女人是男(nan)人的(de)未(wei)來
2005:劇場前(qian)
2007:密(mi)陽、呼吸
2009:蝙蝠
2010:詩、下(xia)女
2012:在異國、金(jin)錢之味
2016:小姐
2017:那之后(hou)、玉子
2018:燃燒
2019:寄(ji)生(sheng)蟲(chong)
中(zhong)國(guo)(guo)電(dian)影(ying)(ying)市場的發展僅次于美國(guo)(guo)位(wei)居(ju)全球第(di)二,影(ying)(ying)片的質量(liang)卻并沒有(you)同步前進。國(guo)(guo)際(ji)三(san)大電(dian)影(ying)(ying)節上的主競賽(sai)和(he)重要競賽(sai)單元,中(zhong)國(guo)(guo)導演的身(shen)影(ying)(ying)越(yue)來越(yue)少,2016年在(zai)戛(jia)(jia)納(na)則徹底消失(shi)。戛(jia)(jia)納(na)選片負(fu)責人(ren)蒂耶里·弗雷(lei)茂證實2016年報名的中(zhong)國(guo)(guo)影(ying)(ying)片數量(liang)不在(zai)少數,可惜入圍名額有(you)限。他表示可以直接反映(ying)戛(jia)(jia)納(na)電(dian)影(ying)(ying)節和(he)中(zhong)國(guo)(guo)關(guan)系密切的參數——戛(jia)(jia)納(na)市場的中(zhong)國(guo)(guo)公司注(zhu)冊人(ren)數,以及電(dian)影(ying)(ying)創作者(zhe)(zhe)、電(dian)影(ying)(ying)報道記者(zhe)(zhe)的人(ren)數不斷增加(jia),則從另一側面表明了戛(jia)(jia)納(na)和(he)中(zhong)國(guo)(guo)越(yue)來越(yue)緊(jin)密的聯系。
歷屆戛納(na)國際電影節回顧
第1屆戛納國(guo)際電影(ying)節
第2屆戛納(na)國際電影(ying)節(jie)
第3屆戛(jia)納國際(ji)電影節
第(di)4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5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6屆戛納(na)國際電影節
第(di)7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8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9屆戛(jia)納國際(ji)電影節
第10屆戛納國(guo)際電影(ying)節(jie)
第(di)1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e)
第12屆戛納國(guo)際電影節
第1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14屆戛納國際電影(ying)節(jie)
第1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16屆戛納國際(ji)電影節
第17屆戛(jia)納國際電影(ying)節
第18屆(jie)戛納國際(ji)電影節(jie)
第19屆(jie)戛納(na)國際電影節
第20屆戛(jia)納國(guo)際電影(ying)節
第21屆(jie)戛(jia)納國際電影(ying)節
第22屆戛納國際(ji)電影(ying)節(jie)
第23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24屆戛(jia)納國際電影節
第(di)25屆戛納(na)國際電影節
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27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28屆(jie)戛納國(guo)際電影節
第(di)29屆戛納(na)國際(ji)電影節
第30屆戛納(na)國際電影節
第(di)31屆戛納國(guo)際電影(ying)節
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33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di)34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jie)
第(di)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e)
第(di)36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jie)
第(di)37屆戛(jia)納(na)國際電(dian)影節
第38屆戛納(na)國(guo)際電影節
第(di)39屆戛(jia)納國際電(dian)影(ying)節
第(di)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di)41屆戛納國際電影(ying)節
第42屆(jie)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di)43屆戛(jia)納國際電影節
第(di)44屆戛(jia)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45屆戛納國(guo)際電影節(jie)
第46屆戛納(na)國際電影(ying)節
第47屆戛納國際(ji)電影節(jie)
第(di)48屆戛(jia)納國際電(dian)影(ying)節
第49屆戛(jia)納國際電影節
第50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5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52屆戛納國(guo)際電影節
第(di)53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54屆戛納國(guo)際電影節
第(di)55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56屆戛(jia)納國際電(dian)影(ying)節(jie)
第57屆戛納國際(ji)電影節
第(di)58屆戛(jia)納國際電影節
第59屆戛納國際(ji)電(dian)影(ying)節(jie)
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ying)節
第61屆戛納國際(ji)電影節
第62屆戛納國際(ji)電影節
第63屆戛(jia)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64屆(jie)戛納國際電影節
第(di)6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e)
第66屆(jie)戛(jia)納(na)國際電影節
第67屆戛納國際電(dian)影節
第68屆(jie)戛納(na)國際電影節
第(di)69屆戛(jia)納(na)(na)國(guo)(guo)際(ji)電影(ying)(ying)節(jie) 第(di)70屆戛(jia)納(na)(na)國(guo)(guo)際(ji)電影(ying)(ying)節(jie) 第(di)71屆戛(jia)納(na)(na)國(guo)(guo)際(ji)電影(ying)(ying)節(jie) 第(di)72屆戛(jia)納(na)(na)國(guo)(guo)際(ji)電影(ying)(ying)節(jie)
金棕櫚獎
2019年(nian)(第72屆):《寄生蟲(chong)》奉(feng)俊昊
2018年(第71屆(jie)):《小(xiao)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guang)場》魯(lu)本·奧斯特倫德
2016年(第69屆(jie)):《我是布萊(lai)克(ke)》肯·洛奇
2015年(第68屆(jie)):《流浪的迪潘》雅(ya)克·歐迪亞
2014年(第67屆):《冬眠》努里·比格(ge)·錫蘭
2013年(第66屆):《阿黛爾的(de)生活》阿布戴·柯(ke)西胥
2012年(nian)(第65屆(jie)):《愛》邁克爾·哈內克
2011年(第64屆(jie)):《生命之(zhi)樹》泰倫斯·馬力克(ke)
2010年(第63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mi)叔叔》阿彼察(cha)邦·韋拉斯哈古
2009年(第(di)62屆):《白絲(si)帶(dai)》邁克爾·哈內克
2008年(nian)(第61屆):《課(ke)室風云》勞倫(lun)·岡泰(tai)
2007年(第(di)60屆):《四月三周兩(liang)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屆(jie)):《風吹麥浪(lang)》肯·羅奇(qi)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er)·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nian)(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si)·范·桑特(te)
2002年(第(di)55屆(jie)):《鋼琴家》羅曼·波(bo)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di)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la)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ai)爾(er)·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恒(heng)的(de)一(yi)天(tian)》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nian)(第(di)50屆):《櫻桃的滋味(wei)》阿巴(ba)斯·基亞(ya)羅(luo)斯塔(ta)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huang)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di)下》埃米爾·庫斯圖里(li)卡
1994年(第(di)47屆):《低俗小(xiao)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di)46屆):《霸王(wang)別姬(ji)》陳凱歌、《鋼琴(qin)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de)背(bei)叛》比利·奧古(gu)斯特
1991年(第44屆(jie)):《巴(ba)頓·芬克》喬爾(er)·科(ke)恩、伊桑·科(ke)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qi)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lu)像(xiang)帶》史蒂文(wen)·索(suo)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fu)者佩爾》比利·奧古斯(si)特(te)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tian)空下》莫里斯·皮亞(ya)拉
1986年(nian)(第39屆):《戰火浮生》羅(luo)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chu)差時(shi)》埃米爾·庫斯圖里(li)卡
1984年(nian)(第37屆):《德(de)克薩斯(si)的巴黎》維姆·文德(de)斯(si)
1983年(nian)(第(di)36屆):《楢山節考》今(jin)村昌(chang)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zi)由之路》Serif G?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jie)):《鐵人(ren)》安杰依(yi)·瓦依(yi)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sheng)若夢》鮑勃(bo)·福斯(si)、《影武者》黑澤明(ming)
1979年(第32屆):《鐵皮(pi)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lang)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er)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fu)我主》保羅·塔維(wei)安(an)尼(ni)、維(wei)克托里(li)奧·塔維(wei)安(an)尼(ni)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nian)(第28屆(jie)):《烽(feng)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lang)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杰瑞·沙茨(ci)伯格、《受雇者》阿(a)蘭·布(bu)里吉(ji)斯
1972年(nian)(第25屆):《工人階(jie)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lang)西(xi)斯科·羅西(xi)
1971年(第24屆):《送信(xin)人(ren)》約(yue)瑟夫·羅西(xi)
1970年(第23屆):《陸軍(jun)野(ye)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ru)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di)21屆):無(wu)
1967年(第20屆(jie)):《放大》米開朗基(ji)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jie)):《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ke)勞德(de)·勒魯什、《紳(shen)士現形記》皮亞(ya)托·杰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he)得到》理查德·萊斯(si)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di)16屆):《豹》盧奇諾·維斯(si)康蒂
1962年(nian)(第15屆):《諾(nuo)言》安塞爾(er)莫·杜阿(a)特(te)
1961年(第(di)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na)》路易斯·布努埃爾(er)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de)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hei)人奧(ao)菲爾(er)》馬賽爾(er)·加(jia)謬
1958年(第11屆):《雁(yan)南飛》米哈依爾(er)·卡(ka)拉(la)托(tuo)佐夫
1957年(第(di)10屆):《四海(hai)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nian)(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gu)斯多
1955年(nian)(第8屆):《君(jun)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de)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ao)賽羅》奧(ao)遜(xun)·威爾(er)斯(si)、《兩分錢的(de)希望(wang)》雷納(na)托·卡斯(si)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de)·西(xi)卡、《茱莉(li)小(xiao)姐》阿爾(er)夫(fu)·斯(si)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ka)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hen)晚(wan)》大衛·里(li)恩、《伊(yi)(yi)麗(li)斯(si)和上(shang)尉的(de)(de)心》阿爾(er)(er)夫·斯(si)約(yue)堡、《失(shi)去的(de)(de)周(zhou)末》比利·懷(huai)爾(er)(er)德、《瑪麗(li)婭·康德萊西(xi)婭》費南(nan)德斯(si)·埃米(mi)(mi)里(li)奧、《沒(mei)有翅膀的(de)(de)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di)將(jiang)變成(cheng)紅色(se)》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dui)》雷內(nei)·克(ke)萊芒(mang)、《為我譜上(shang)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后(hou)的(de)(de)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de)(de)轉折》弗(fu)雷德里(li)克(ke)·厄姆勒、Boris Chirskov、《羅(luo)馬(ma),不設防的(de)(de)城(cheng)市》羅(luo)伯托·羅(luo)西(xi)里(li)尼、《田園交響(xiang)樂》讓·德拉努瓦、《法(fa)爾(er)(er)比克(ke)》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zheng)》米(mi)(mi)哈(ha)伊(yi)(yi)爾(er)(er)·羅(luo)姆
最佳導演獎
2019年(nian)(第72屆):讓·皮埃爾·達(da)(da)內(nei)、呂克·達(da)(da)內(nei)《年(nian)輕的(de)阿(a)邁德》
2018年(第(di)71屆):保羅·帕(pa)夫(fu)利克夫(fu)斯基《冷戰》
2017年(nian)(第70屆):索(suo)菲亞·科(ke)波(bo)拉《牡丹花下(xia)》
2016年(第69屆):奧利維耶(ye)·阿(a)薩亞斯《私人采(cai)購員》、克(ke)里斯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2015年(第68屆):侯孝(xiao)賢《刺(ci)客(ke)聶隱娘(niang)》
2014年(第67屆):貝尼特·米勒《狐貍獵手》
2013年(第(di)66屆):阿瑪特·艾斯(si)卡(ka)蘭特《赫利》
2012年(第65屆):卡(ka)洛斯·雷加達(da)斯《柳暗(an)花明》
2011年(第64屆):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亡命駕駛(shi)》
2010年(第63屆):馬(ma)(ma)修·阿馬(ma)(ma)立克(ke)《巡演》
2009年(nian)(第62屆):布里(li)蘭特·曼多薩《基納瑞》
2008年(第61屆(jie)):努(nu)里·比格·錫蘭《三只猴子》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鐘與蝴蝶》
2006年(第59屆):亞利桑德羅(luo)·岡薩雷(lei)斯·伊納里圖《通天塔(ta)》
2005年(第(di)58屆):邁克爾·哈(ha)內克《隱藏(zang)攝(she)像機》
2004年(第57屆):托尼·加列夫《流(liu)亡》
2003年(第56屆):格斯·范·桑特《大(da)象》
2002年(第55屆(jie)):林權澤《醉(zui)畫(hua)仙》、保羅·托馬斯·安德森(sen)《狂野(ye)之愛》
2001年(第(di)54屆):喬爾·科恩、伊桑(sang)·科恩《缺席的人》、大衛(wei)·林奇《穆赫蘭道》
2000年(第53屆):楊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屆):佩(pei)德羅·阿莫(mo)多瓦《關于我母(mu)親的一切(qie)》
1998年(第51屆):約翰·保曼《將軍》
1997年(第50屆):王家衛《春光(guang)乍泄》
1996年(第49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冰血(xue)暴》
1995年(第48屆):馬修·卡索維茨《怒(nu)火(huo)青春》
1994年(第47屆):南尼·莫萊蒂《親愛的日(ri)記》
1993年(nian)(第46屆):邁(mai)克·李《赤裸(luo)裸(luo)》
1992年(nian)(第(di)45屆):羅伯(bo)特·奧特曼《幕后玩(wan)家》
1991年(第44屆):喬爾·科(ke)恩、伊桑·科(ke)恩《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帕維·龍根《計(ji)程車司(si)機布(bu)魯斯》
1989年(nian)(第42屆):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流(liu)浪者(zhe)之(zhi)歌》
1988年(第41屆):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南方》
1987年(nian)(第40屆):維姆·文(wen)德(de)斯(si)《柏林蒼穹(qiong)下》
1986年(nian)(第39屆):馬丁·斯(si)科塞(sai)斯(si)《下(xia)班后》
1985年(第(di)38屆(jie)):安德列·泰西內(nei)《情(qing)陷(xian)夜巴(ba)黎》
1984年(nian)(第(di)37屆):貝特朗·塔維涅《鄉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屆):羅伯特·布列松《錢》、安德(de)烈·塔科夫斯基《鄉愁》
1982年(nian)(第35屆):沃納·赫爾佐格(ge)《陸上行(xing)舟》
1981年(第(di)34屆):無
1980年(第33屆):無
1979年(nian)(第(di)32屆):泰倫斯·馬力克(ke)《天堂之日(ri)》
1978年(第(di)31屆):大島渚《愛之亡靈》
1976年(第29屆(jie)):伊(yi)托·斯(si)柯拉《驚恐、污穢、邪惡(e)》
1975年(第28屆):米歇爾(er)·布洛爾(er)特《命令(ling)》、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別法庭》
1974年(第(di)27屆):無
1973年(第26屆):無
1972年(第25屆):米克洛斯·楊索《紅色贊歌》
1971年(第24屆):無(wu)
1970年(第23屆):約翰·保曼《最后(hou)的(de)萊奧》
1969年(第22屆):格(ge)勞貝(bei)爾·羅沙《職業殺手(shou)安東尼奧》、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liang)的市民們》
1968年(nian)(第(di)21屆):無
1967年(第20屆):費倫茨·科(ke)薩(sa)《一萬個太陽》
1966年(第19屆(jie)):謝爾(er)蓋·尤特凱維(wei)奇《列寧(ning)在波(bo)蘭》
1965年(第18屆(jie)):利維烏(wu)·丘列(lie)伊《吊死(si)鬼的森林(lin)》
1964年(第17屆):無
1963年(第16屆(jie)):無(wu)
1962年(第15屆):無
1961年(第14屆):朱(zhu)麗婭·索恩澤娃《烽火(huo)連天》
1960年(nian)(第13屆):無
1959年(nian)(第12屆):弗朗索(suo)瓦·特呂弗《四百(bai)擊》
1958年(第11屆(jie)):英格(ge)瑪(ma)·伯格(ge)曼《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羅伯特·布列松(song)《死囚越獄》
1956年(第9屆(jie)):謝爾蓋·尤特凱(kai)維奇《奧(ao)塞羅》
1955年(第8屆):謝(xie)爾蓋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爾斯·達辛《男人的(de)爭(zheng)斗(dou)》
1954年(第7屆):無
1953年(第6屆):無(wu)
1952年(第5屆):克里斯(si)蒂安·雅克《勇士的奇(qi)遇(yu)》
1951年(第(di)4屆):路易斯·布努埃爾《被(bei)遺忘的人(ren)》
1949年(第3屆):雷內·克萊芒《馬拉(la)帕加之墻》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雷(lei)內·克萊芒《鐵路戰斗(dou)隊》
最佳男演員獎
2019年(第(di)72屆):安東尼奧·班德拉斯(si)《痛苦與榮耀》
2018年(第71屆):馬爾切洛(luo)·豐(feng)特《犬舍驚魂(hun)》
2017年(第(di)70屆(jie)):杰昆·菲尼克斯《你(ni)從(cong)未在(zai)此》
2016年(第69屆):沙哈布·侯賽尼《推(tui)銷員》
2015年(第(di)68屆(jie)):文森特·林頓《市(shi)場法(fa)律》
2014年(第67屆):蒂莫(mo)西·斯波《透納先生》
2013年(nian)(第66屆):布(bu)魯斯·鄧恩(en)《內布(bu)拉斯加》
2012年(第65屆):麥斯·米科爾森(sen)《狩獵》
2011年(第64屆):讓·杜(du)雅爾丹《藝術家》
2010年(第63屆(jie)):埃里奧·杰曼諾《我們的(de)生活(huo)》、哈(ha)維爾(er)·巴登(deng)《美錯(cuo)》
2009年(第(di)62屆):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wu)恥混蛋》
2008年(第(di)61屆):本(ben)尼西奧·德爾(er)·托羅《切·格(ge)瓦拉》
2007年(第60屆(jie)):朱利(li)安·蕭貝爾《潛水(shui)鐘和蝴蝶》
2006年(第59屆):塞米(mi)·鮑(bao)亞吉(ji)拉、伯納德·布(bu)蘭卡恩(en)、羅什迪·澤姆、賈梅(mei)爾(er)·杜布(bu)茲、薩米(mi)·納塞利(li)《光榮歲月》
2005年(第58屆(jie)):湯米·李(li)·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li)》
2004年(nian)(第57屆(jie)):柳(liu)樂優(you)彌(mi)《無人知曉(xiao)》
2003年(第56屆(jie)):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奧德梅爾(er)《遠方》
2002年(第55屆):奧利(li)弗·古(gu)爾邁《兒(er)子》
2001年(nian)(第54屆):伯努瓦(wa)·馬吉梅《鋼(gang)琴教師(shi)
2000年(nian)(第(di)53屆):梁(liang)朝偉《花(hua)樣年(nian)華》
1999年(第52屆):埃(ai)馬紐埃(ai)爾(er)·肖特《人(ren),性本(ben)色(se)》
1998年(第51屆(jie)):彼得·穆蘭《我的名(ming)字是(shi)喬》
1997年(nian)(第(di)50屆):西恩·潘《她是如(ru)此可愛》
1996年(第49屆):帕斯(si)卡·杜奎奈(nai)、丹(dan)尼爾·奧圖《第八(ba)日》
1995年(第48屆):喬納森·普(pu)雷斯《卡林頓》
1994年(第47屆(jie)):葛(ge)優(you)《活(huo)著》
1993年(第46屆):大衛·休(xiu)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jie)):蒂(di)姆·羅賓(bin)斯(si)《幕后玩家》
1991年(第(di)44屆(jie)):約翰·特托羅《巴頓·芬(fen)克》
1990年(nian)(第(di)43屆):杰拉爾·德帕(pa)迪約(yue)《大(da)鼻子情(qing)圣》
1989年(第(di)42屆):詹姆斯·斯派(pai)德《性、謊(huang)言和錄像帶》
1988年(第41屆):福(fu)里(li)斯(si)特·惠特克《菜鳥(niao)帕克》
1987年(第(di)40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黑眼(yan)睛(jing)》
1986年(nian)(第39屆):米歇爾·布朗《晚禮(li)服》、鮑勃·霍斯(si)金斯(si)《蒙娜麗莎》
1985年(nian)(第38屆):威廉·赫特《蜘(zhi)蛛女之(zhi)吻》
1984年(第37屆):阿爾(er)弗(fu)雷多·蘭(lan)達、Fernando Rabal《圣嬰》
1983年(第(di)36屆):吉(ji)昂·馬利亞·沃隆特(te)《馬里(li)(li)奧·里(li)(li)奇之(zhi)死》
1982年(第35屆):杰克·萊(lai)蒙(meng)《失蹤》
1981年(nian)(第34屆):烏戈(ge)·托(tuo)格內吉《一個可笑人物的(de)悲(bei)劇》
1980年(nian)(第33屆):米(mi)歇爾·皮寇利(li)《虛無(wu)縹緲》
1979年(第32屆(jie)):杰克·萊蒙《中國綜合(he)癥》
1978年(第31屆):強·沃特《榮歸》
1977年(第(di)30屆):費爾(er)南(nan)多·雷(lei)依《埃(ai)莉莎,我(wo)的愛》
1976年(第29屆):何(he)塞·路易斯·戈麥茲《巴斯瓜爾厄一家》
1975年(nian)(第28屆):維托里奧·加斯(si)曼《女人香》
1974年(nian)(第27屆(jie)):杰克(ke)·尼(ni)科爾(er)森《最后的細節》、查爾(er)斯(si)·博耶《史(shi)塔維(wei)斯(si)基》
1973年(第26屆):吉安卡羅·吉安尼尼《愛與無(wu)政府(fu)》
1972年(nian)(第25屆):讓(rang)·雅(ya)南《我(wo)們(men)不愿互訴衷曲》
1971年(第(di)24屆):里卡(ka)多·庫喬拉(la)《薩可與(yu)方齊迪》
1970年(第(di)23屆(jie)):馬塞洛·馬斯楚(chu)安尼(ni)《妒忌夢》
1969年(第(di)22屆):讓(rang)-路易斯·特(te)林提(ti)格南特(te)《焦點新(xin)聞(wen)》
1967年(第20屆):奧(ao)戴德·科(ke)特(te)勒《一個男孩的(de)三(san)天》
1966年(第19屆):帕(pa)爾·奧斯卡(ka)森《饑餓(e)》
1965年(第18屆):特(te)倫斯·斯坦普《收藏(zang)家》
1964年(第17屆(jie)):安塔爾(er)(er)·帕杰爾(er)(er)《云雀》、薩羅·烏爾(er)(er)濟(ji)《被誘惑被遺棄的(de)女人》
1963年(第16屆):理查德·哈里斯《超級的男性》
1962年(第15屆):拉(la)爾夫·理查德森(sen)、杰(jie)森(sen)·羅巴茲(zi)、迪恩(en)·斯托克(ke)維爾《長日入夜行》、穆(mu)雷·梅爾文《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安(an)東尼·博金斯《何日君再(zai)來》
1959年(nian)(第12屆):布拉福德(de)·迪(di)(di)爾曼、迪(di)(di)恩·斯托克維爾、奧(ao)遜(xun)·威爾斯《朱門孽種》
1958年(第(di)11屆(jie)):保(bao)羅·紐曼(man)《漫長(chang)的(de)炎夏(xia)》
1957年(第10屆):約翰·奇茲米勒《和平(ping)谷》
1955年(第8屆):斯賓塞(sai)·屈塞(sai)《黑(hei)巖喋血記》、尼古(gu)拉·格里(li)岑科(ke)、鮑里(li)斯·比秋科(ke)夫(fu)(fu)(fu)、帕維(wei)爾·卡道奇尼科(ke)夫(fu)(fu)(fu)、尼古(gu)拉·謝爾蓋(gai)耶(ye)夫(fu)(fu)(fu)、鮑里(li)斯·科(ke)科(ke)夫(fu)(fu)(fu)金、鮑里(li)斯·安德列耶(ye)夫(fu)(fu)(fu)、謝爾蓋(gai)·盧克(ke)亞諾夫(fu)(fu)(fu)、阿勒克(ke)塞(sai)·巴塔洛夫(fu)(fu)(fu)、瓦吉姆·梅德維(wei)杰夫(fu)(fu)(fu)、謝爾蓋(gai)·庫里(li)洛夫(fu)(fu)(fu)《大(da)家族》
1952年(第5屆):馬龍·白蘭度《薩巴(ba)達萬歲》
1951年(nian)(第4屆):邁克爾·雷德格瑞夫《白朗(lang)寧版本(ben)》
1949年(nian)(第3屆(jie)):愛(ai)德華·羅賓遜(xun)《陌生(sheng)人之屋》
1946年(第1屆):雷·米蘭德《失去的周末(mo)》
2019年(第72屆(jie)):艾米麗·比(bi)查姆《小小喬》
2018年(第71屆):薩瑪爾·葉(xie)斯利亞莫(mo)娃《小家(jia)伙》
2017年(第70屆(jie)):黛安·克(ke)魯格《憑空而來》
2016年(第69屆(jie)):杰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2015年(第68屆):魯妮·瑪(ma)拉《卡蘿(luo)爾》、艾瑪(ma)紐(niu)爾·貝(bei)克特《我的(de)國王》
2014年(第67屆):朱麗安·摩爾《星圖》
2013年(第66屆):貝熱尼絲·貝喬《過往(wang)》
2012年(第65屆):克(ke)里斯蒂(di)娜·弗盧圖爾、考(kao)斯米娜·斯特拉坦(tan)《越過群山》
2011年(nian)(第64屆(jie)):克爾斯(si)滕·鄧斯(si)特《憂郁癥(zheng)》
2010年(第63屆(jie)):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屆):夏(xia)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屆(jie)):溫妮塞斯·德(de)·奧利維拉《越線(xian)》
2007年(第60屆):全度妍《密(mi)陽》
2006年(第(di)59屆(jie)):布蘭卡(ka)·波蒂洛、尤漢娜(na)·柯博、達茲·萊姆波瑞娃、佩內(nei)洛普·克魯茲、卡(ka)門·毛拉(la)、勞拉(la)·杜納絲《回歸》
2005年(第58屆):漢娜(na)·拉斯洛《自(zi)由地帶》
2004年(第57屆):張曼玉(yu)《清潔》
2003年(第56屆(jie)):瑪麗-喬西·克羅(luo)茲《野蠻的入侵》
2002年(第55屆):卡(ka)蒂·奧(ao)廷寧《沒有過(guo)去的(de)男人》
2001年(第54屆):伊(yi)莎(sha)貝爾·于佩爾《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比(bi)約克《黑暗中的(de)舞者(zhe)》
1999年(第52屆(jie)):艾米莉·德奎恩《美麗羅塞塔》、賽芙琳·卡尼(ni)爾《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兩(liang)極天使》
1997年(第(di)50屆):凱西·伯克《切勿(wu)吞食(shi)》
1996年(第49屆(jie)):布蘭達·布萊斯《秘密與謊言》
1995年(第48屆):海倫·米倫《瘋(feng)狂的喬治王》
1994年(第47屆):維爾娜·麗絲《瑪戈皇后》
1993年(第46屆):霍利·亨特《鋼琴別戀(lian)》
1992年(第45屆):佩尼拉·奧(ao)蓋斯特《善意(yi)的背叛》
1991年(第44屆):伊(yi)蓮娜·雅各布《兩生花》
1990年(第43屆):克里斯提娜·楊達《審訊》
1989年(第42屆):梅麗爾·斯特里(li)普《黑(hei)暗(an)中的吶喊》
1988年(nian)(第41屆(jie)):琳達·姆(mu)夫西、喬(qiao)迪(di)·梅、芭芭拉(la)·赫希《隔離(li)的世(shi)界》
1987年(nian)(第40屆):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di)39屆):費爾南達·托里斯《永遠(yuan)或永不(bu)愛(ai)我(wo)》、芭芭拉·蘇科瓦(wa)《羅莎·盧(lu)森堡》
1985年(第38屆):雪(xue)兒《面具》、諾瑪·阿萊昂德羅《官方說法》
1984年(第37屆):海倫·米倫《卡爾(er)》
1983年(第36屆):漢娜·許古拉(la)《皮耶(ye)拉(la)的故(gu)事》
1982年(nian)(第35屆):亞德(de)維加·揚科夫斯(si)卡-切斯(si)拉克《另一個天堂》
1981年(第(di)34屆):伊莎貝爾(er)·阿佳妮《四重奏(zou)》《迷戀》
1980年(第33屆(jie)):阿努克(ke)·艾梅《虛無縹(piao)緲》
1979年(第32屆):莎(sha)莉·菲爾德《諾瑪蕾》
1978年(第31屆):吉爾·克雷(lei)伯(bo)格《不結婚的女人》、伊莎貝爾·于(yu)佩爾《維(wei)奧萊特·諾齊埃爾》
1977年(nian)(第30屆):莫妮克·梅居爾《攝影師馬丁》、謝莉·杜瓦爾《三女性》
1976年(第(di)29屆(jie)):瑪麗·托洛斯克《德(de)里夫人您在(zai)哪(na)里?》、多米(mi)尼(ni)克·桑達《遺產(chan)》
1975年(第28屆):瓦萊(lai)麗·佩(pei)萊(lai)恩《列尼傳(chuan)》
1974年(第27屆):瑪麗-若斯·納(na)特(te)《舞會的小提琴》
1973年(第(di)26屆):喬安娜(na)·伍德(de)沃德(de)《雛鳳吟》
1972年(nian)(第25屆):蘇珊娜·約克《幻(huan)象》
1971年(第24屆):吉蒂(di)·溫《毒海鴛鴦》
1970年(第23屆):奧塔維亞·皮(pi)科洛(luo)《麥泰洛(luo)》
1969年(第22屆):瓦妮(ni)莎·雷德格(ge)瑞夫《絕代美人》
1967年(第(di)20屆):比亞·戴格瑪克《鴛鴦(yang)戀》
1966年(第19屆):瓦(wa)妮(ni)莎·雷德(de)格瑞(rui)夫(fu)《摩根》
1965年(第(di)18屆):薩曼(man)莎(sha)·艾加(jia)《收藏家(jia)》
1964年(nian)(第17屆(jie)):安妮·班克羅夫(fu)特《太太的苦(ku)悶》、芭芭拉·蓓麗《天(tian)倫(lun)淚》
1963年(第16屆):瑪麗(li)那·維拉迪《女王蜂(feng)》
1962年(第15屆):凱瑟琳·赫本《長日(ri)入夜行(xing)》、麗塔(ta)·塔(ta)欣(xin)厄姆(mu)《甜言蜜語(yu)》
1961年(nian)(第14屆):索菲婭·羅蘭《烽火母(mu)女(nv)淚(lei)》
1960年(nian)(第(di)13屆):瑪麗娜·墨蔻莉《癡(chi)漢(han)艷娃》、讓娜·莫羅《如歌(ge)的(de)行板(ban)》
1959年(第(di)12屆):西蒙(meng)·西涅萊《金屋淚》
1958年(nian)(第(di)11屆(jie)):芭布洛·約爾(er)特·阿夫·奧(ao)納斯、英格(ge)里德·圖林(lin)、畢(bi)比·安德森、伊娃。達爾(er)貝(bei)克《生(sheng)命(ming)的(de)邊(bian)緣》
1957年(第10屆):茱莉艾塔·瑪西娜《卡比里亞之(zhi)夜》
1956年(第9屆):蘇珊(shan)·海沃德《傷心(xin)淚盡話當年》
1955年(第8屆):葉卡捷琳娜·薩(sa)維諾娃(wa)、伊婭(ya)·阿(a)列比娜、拉(la)(la)瑞莎·科倫伯格、葉琳娜·杜布朗(lang)拉(la)(la)沃娃(wa)、薇拉(la)(la)·庫茲涅佐娃(wa)、克拉(la)(la)拉(la)(la)·盧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屆):李·格蘭(lan)特(te)《偵探(tan)的故事》
1951年(nian)(第4屆):貝蒂(di)·戴維斯(si)《彗星美人》
1949年(第(di)3屆):伊莎·米(mi)蘭達《馬(ma)拉(la)帕加之墻(qiang)》
1946年(第1屆):米(mi)歇爾·摩根《田(tian)園交(jiao)響樂》
作為電影盛典(dian)無可(ke)爭議的標志,最(zui)新的金(jin)棕(zong)櫚獎座(zuo)由卡羅琳-舍費爾(Caroline Scheufele)于1998年(nian)在時任(ren)電影節主席皮埃爾-維奧(Pierre Viot)的邀(yao)請下重新設計。
自2014年起(qi),金(jin)棕櫚(lv)獎(jiang)座便(bian)采(cai)用(yong)符合(he)倫理道德標準(zhun)的(de)“公平采(cai)礦”認(ren)證金(jin)原(yuan)料制作,賦予金(jin)棕櫚(lv)獎(jiang)座環保的(de)寓意。
2017年戛納(na)(na)電(dian)影節迎來70周年之際,為(wei)紀念此盛事,為(wei)戛納(na)(na)制作金(jin)(jin)棕(zong)櫚(lv)(lv)獎座(zuo)的瑞士珠寶(bao)品牌蕭(xiao)邦創作了一座(zuo)帶鉆石(shi)的奢華版金(jin)(jin)棕(zong)櫚(lv)(lv)獎座(zuo)。
2017年全新的(de)金(jin)棕(zong)櫚獎座其(qi)上點綴的(de)鉆石原料來(lai)自經責任珠(zhu)寶委員會(Responsible Jewellery Council,RJC)認證的(de)供應商(shang),如星塵一般鑲嵌在(zai)標(biao)志性的(de)棕(zong)櫚葉(xie)上,映襯著纖巧精(jing)致(zhi)的(de)葉(xie)柄,綻放灼灼光華(hua)。這座富有(you)傳奇色彩的(de)電影圣杯煥發全新華(hua)彩,將再次成為所有(you)人的(de)心之所向。
金(jin)棕(zong)(zong)(zong)櫚(lv)(lv)(lv)的(de)(de)(de)每一英寸都(dou)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xin)的(de)(de)(de)具現。葉(xie)柄末端呈(cheng)小(xiao)巧的(de)(de)(de)心(xin)形,微風輕(qing)拂,輕(qing)柔的(de)(de)(de)葉(xie)片隨之(zhi)曳動,仿若(ruo)倏忽間經(jing)久定格。棕(zong)(zong)(zong)櫚(lv)(lv)(lv)葉(xie)由118克經(jing)“公平采(cai)礦”認證的(de)(de)(de)18K黃金(jin)打(da)造(zao)而(er)成,置(zhi)于祖母(mu)綠形切割的(de)(de)(de)水晶(jing)底(di)座(zuo)之(zhi)上。此臻(zhen)美細節(jie)令每一個金(jin)棕(zong)(zong)(zong)櫚(lv)(lv)(lv)獎座(zuo)都(dou)變得(de)獨一無二,因為大(da)(da)自然母(mu)親從未創造(zao)過兩(liang)塊完全一樣的(de)(de)(de)水晶(jing)。五(wu)位工匠大(da)(da)師需花費不(bu)下40個小(xiao)時的(de)(de)(de)手工雕琢,方可打(da)造(zao)出這(zhe)座(zuo)電影節(jie)最令人夢(meng)寐以求的(de)(de)(de)臻(zhen)寶杰(jie)作——金(jin)棕(zong)(zong)(zong)櫚(lv)(lv)(lv)獎座(z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