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nian)11月(yue)16日生于四(si)川省樂(le)山縣銅河沙灣。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guo)大學學醫。
1919年,五四運動(dong)爆(bao)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jiu)國團體夏(xia)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dong),寫出(chu)了《鳳凰涅磐(pan)》、《地球,我的母(mu)親》、《爐中煤(mei)》等詩篇(pian)。
1921年(nian),發表(biao)第一(yi)本新(xin)(xin)詩集(ji)《女(nv)神(shen)》,書中洋(yang)溢(yi)著(zhu)強烈的浪漫主義氣(qi)息,《女(nv)神(shen)》是中國新(xin)(xin)詩的奠(dian)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xin)(xin)詩的重(zhong)(zhong)要奠(dian)基人(ren)之一(yi);同年(nian),又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ren)一(yi)同創立上海(hai)文學學社(she)“創造(zao)社(she)”,是新(xin)(xin)文化運動的重(zhong)(zhong)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ji)刊》問世。這一時(shi)期,郭(guo)沫若的(de)詩作(zuo)(zuo)同胡適等人的(de)新(xin)文化運動(dong)、五四運動(dong)作(zuo)(zuo)品,影響了(le)日據時(shi)期臺(tai)灣的(de)早期新(xin)詩創作(zuo)(zuo)。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chou)備委員(yuan)會(hui)委員(yuan)。
1926年7月(yue),郭沫若投(tou)筆從戎,隨國(guo)民革(ge)命(ming)軍(jun)北(bei)伐(fa)(fa),歷任北(bei)伐(fa)(fa)軍(jun)總政(zheng)治(zhi)部宣(xuan)傳(chuan)科長,副主任。
1927年“四、一(yi)二”事變(bian)前(qian)夕,郭沫若撰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yi)文,揭(jie)露了蔣介石“背(bei)叛國(guo)家,背(bei)叛民(min)眾(zhong),背(bei)叛革命(ming)”的行(xing)徑(jing),在人民(min)群眾(zhong)中(zhong)產(chan)生了巨大(da)影響。郭沫若因此(ci)受到通(tong)緝,隨(sui)即參加南(nan)昌起義,途中(zhong)加入中(zhong)國(guo)共產(chan)黨。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1930年,他(ta)撰寫了(le)《中國古(gu)代社會(hui)研究》,通過引用當(dang)時的歷(li)史文獻資(zi)料與(yu)馬克思(si)主義(yi)關于人類社會(hui)學發展(zhan)規律(lv)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li)過原始社會(hui)、奴(nu)隸社會(hui)與(yu)封建社會(hui),郭(guo)沫若由此在(zai)中國開創(chuang)了(le)唯物史觀派(pai),該學派(pai)在(zai)此后占(zhan)據(ju)了(le)中國學術(shu)界的主流地位。
隨著以馬(ma)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de)中(zhong)國(guo)(guo)共產黨走上執政舞臺,該書的(de)觀點被當作(zuo)中(zhong)小學(xue)課本的(de)參考(kao)教材之(zhi)一(yi)(yi)。郭沫若憑借這一(yi)(yi)時期的(de)甲(jia)骨文研究(jiu)而與王國(guo)(guo)維、羅振玉、董作(zuo)賓(bin)并(bing)稱(cheng)甲(jia)骨四堂,并(bing)借此于1948年(nian)當選為第一(yi)(yi)屆(jie)中(zhong)央研究(jiu)院院士。
之后,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di)三廳廳長,期間組織了聲(sheng)勢浩大(da)的武(wu)漢(han)抗戰文(wen)化(hua)運動,發(fa)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chuan)抗戰。他也創作了大(da)量話劇劇本,鼓舞民心士氣,包括《屈原》、《虎(hu)符(fu)》、《棠棣(di)之花》、《南冠草》、《孔雀膽(dan)》、《高(gao)漸離》六(liu)出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yi)《屈原》最受歡迎。臺(tai)大(da)歷史系(xi)教授王遠(yuan)義認為(wei)郭沫若等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開(kai)創了一條(tiao)大(da)眾形(xing)式與(yu)精英創作結(jie)合,現(xian)代性與(yu)傳(chuan)統民族文(wen)化(hua)共存的文(wen)學與(yu)文(wen)化(hua)道路。
1948年國共內戰(zhan)期間,郭(guo)沫若因為考(kao)古學和甲骨文研究(jiu)的(de)(de)巨大成就,而當選(xuan)為第一屆中央研究(jiu)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臺灣中研院(yuan)(yuan)(yuan)近代史研究(jiu)所潘光哲研究(jiu)員在(zai)《知識場(chang)域的(de)(de)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的(de)(de)選(xuan)舉(ju)談起》一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yuan)(yuan)(yuan)院(yuan)(yuan)(yuan)士(shi)選(xuan)舉(ju)和郭(guo)沫若的(de)(de)當選(xuan)過程。
1949年(nian),郭(guo)沫(mo)若(ruo)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xue)藝術會主席。
1958年9月(yue)至1978年6月(yue),任中(zhong)(zhong)(zhong)國(guo)(guo)(guo)科(ke)學(xue)院(yuan)首任院(yuan)長,中(zhong)(zhong)(zhong)國(guo)(guo)(guo)科(ke)學(xue)技術大(da)學(xue)首任校長、任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人(ren)(ren)民(min)政(zheng)府委(wei)員(yuan)、政(zheng)務院(yuan)副(fu)總理兼(jian)文(wen)化教育委(wei)員(yuan)會(hui)主(zhu)(zhu)任、全國(guo)(guo)(guo)人(ren)(ren)民(min)代(dai)表大(da)會(hui)常(chang)務委(wei)員(yuan)會(hui)副(fu)委(wei)員(yuan)長、中(zhong)(zhong)(zhong)國(guo)(guo)(guo)科(ke)學(xue)院(yuan)哲學(xue)社會(hui)科(ke)學(xue)部主(zhu)(zhu)任、歷(li)史研究(jiu)所(suo)第(di)一所(suo)所(suo)長、中(zhong)(zhong)(zhong)國(guo)(guo)(guo)人(ren)(ren)民(min)保(bao)衛世界(jie)和平委(wei)員(yuan)會(hui)主(zhu)(zhu)席、中(zhong)(zhong)(zhong)日友好(hao)協會(hui)名譽會(hui)、中(zhong)(zhong)(zhong)國(guo)(guo)(guo)文(wen)聯主(zhu)(zhu)席等要職,當選中(zhong)(zhong)(zhong)國(guo)(guo)(guo)共產黨(dang)第(di)九、十、十一屆中(zhong)(zhong)(zhong)央(yang)委(wei)員(yuan),第(di)二、第(di)三、第(di)五屆全國(guo)(guo)(guo)政(zheng)協副(fu)主(zhu)(zhu)席。
1978年(nian)6月12日,因(yin)病長期醫(yi)治無(wu)效(xiao),在北京逝世,終年(nian)86歲(sui)。
曾主編《中國(guo)史稿》和《甲(jia)骨(gu)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cheng)《郭沫若全集》38卷。
《甲骨文字研究》
《卜辭通纂》
《古代文字(zi)之辯證的發展》
《中國古(gu)代史的(de)分期問(wen)題》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jiu)》
《青銅時代》
《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
《天狗》
《筆立山頭展(zhan)望》
《詩的宣言》
《鳳凰涅槃》
《血肉的長城》
《爐中煤》
《春鶯曲》
《鶯之歌》
《太陽禮贊》
《天上的街市》
《立在地球邊上(shang)放號》
《我是個偶像崇拜者(zhe)》
《罪(zui)惡的金字(zi)塔》
《夜步十里松原》
《黃浦江口》
《戰聲》
《駱駝》
《晨安》
《靜夜》
《霽月》
《郊原的青草》
《獻給(gei)在(zai)座的江青(qing)同志》
《水調歌(ge)頭·粉(fen)碎四人幫》
《水調(diao)歌(ge)頭·慶祝無(wu)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shi)周(zhou)年(nian)》
《題毛主席在飛機中(zhong)工作的攝(she)影(ying)》
《太陽問答》
《咒麻雀》
《鋼,鐵定(ding)的一〇七〇萬噸!》
《紅透專深(調(diao)寄十六字令(ling))》
《四害余生四海(hai)逃(tao)》
《流溪河(he)水庫觀魚(yu)》
《女神》
《星空》
《瓶》
《前茅》
《恢復》
《戰聲集》
《新華頌》
《駱駝集》
《百花齊放》
《沫若詩詞選》
《我(wo)向你高呼萬歲——斯大林元帥(shuai)》
《女神》
《長春集》
《星空》
《潮汐集》
《駱駝集》
《東風集》
《屈原》
《新華頌》
《迎春曲》
歷史劇本
《屈原》
《南冠草》
《武則天》
《虎符》
《卓文君》
《聶嫈》
《棠棣之花》
《王昭君》
《高漸離》
《孔雀膽》
《蔡文姬》
《中國古(gu)代社會研究》
《甲骨文研究》
《卜辭研究》
《殷(yin)商(shang)青銅(tong)器金(jin)文研究》
《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
《文史論集》
早在“五(wu)四”運動時期,他(ta)就以充滿革(ge)命激情的(de)(de)詩(shi)(shi)歌創作,歌頌人民(min)革(ge)命,歌頌社會主(zhu)義和共(gong)產主(zhu)義,開一代(dai)詩(shi)(shi)風,成為我國新詩(shi)(shi)歌運動的(de)(de)奠基者。他(ta)創作的(de)(de)歷史(shi)劇,是教育人民(min)、打擊敵人的(de)(de)有力武器。(鄧(deng)小(xiao)平評)
如果他說了十句(ju),只(zhi)有三句(ju)對(dui)了,那七句(ju)錯的(de)(de)可以刺激(ji)起大家(jia)的(de)(de)研(yan)究辯(bian)證,那說對(dui)了三句(ju),就為(wei)同時代和以后的(de)(de)人省了很多冤枉(wang)路。(聞一多評(ping))
郭沫(mo)若是二十世紀(ji)的(de)(de)(de)文(wen)化巨人、中國(guo)歷史(shi)上(shang)的(de)(de)(de)文(wen)化巨人。五四運動(dong)以(yi)后(hou),像郭沫(mo)若這(zhe)樣在(zai)(zai)(zai)許多的(de)(de)(de)方面都取得成就(jiu)的(de)(de)(de)人是不多的(de)(de)(de),可以(yi)用奇才這(zhe)個詞來形容(rong)。郭沫(mo)若在(zai)(zai)(zai)學(xue)術的(de)(de)(de)若干領域,特別(bie)是在(zai)(zai)(zai)中國(guo)詩歌史(shi)上(shang),在(zai)(zai)(zai)中國(guo)古史(shi)研(yan)究(jiu)(jiu)、古文(wen)字研(yan)究(jiu)(jiu)方面所取得的(de)(de)(de)成就(jiu)都是輝煌的(de)(de)(de)、巨大(da)的(de)(de)(de)。這(zhe)些(xie)年(nian),特別(bie)是近幾年(nian)來對郭沫(mo)若的(de)(de)(de)批評(ping),有(you)的(de)(de)(de)符(fu)合(he)事實,有(you)的(de)(de)(de)是歪(wai)曲事實的(de)(de)(de)。出現(xian)批評(ping)和新的(de)(de)(de)看法,是社(she)會(hui)進步(bu)的(de)(de)(de)表現(xian)。從總(zong)體上(shang)說,它會(hui)推動(dong)學(xue)術的(de)(de)(de)進步(bu)和文(wen)化的(de)(de)(de)發(fa)展,一個正常(chang)的(de)(de)(de)學(xue)術環(huan)境(jing)應當是有(you)批評(ping)有(you)反批評(ping)的(de)(de)(de),但是,在(zai)(zai)(zai)對郭沫(mo)若的(de)(de)(de)反思(si)中,有(you)些(xie)文(wen)章、有(you)些(xie)學(xue)者采取了輕薄的(de)(de)(de)態度,這(zhe)是不正確的(de)(de)(de),應該注意(yi)以(yi)科學(xue)的(de)(de)(de)態度來對他進行研(yan)究(jiu)(jiu)。(中國(guo)科學(xue)網評(ping))
郭(guo)沫若(ruo)是二(er)十(shi)世(shi)(shi)紀(ji)(ji)中(zhong)(zhong)國史(shi)學(xue)(xue)史(shi)上任(ren)何人(ren)都無法(fa)回避、無法(fa)抹煞的(de)(de)(de)人(ren)物(wu)。他的(de)(de)(de)崇(chong)高學(xue)(xue)術(shu)地(di)位是由他的(de)(de)(de)突出貢獻決定的(de)(de)(de)。像他這樣在歷史(shi)學(xue)(xue)、考古(gu)學(xue)(xue)、古(gu)文(wen)字學(xue)(xue)、古(gu)器物(wu)學(xue)(xue)、文(wen)學(xue)(xue)、藝(yi)術(shu)等(deng)方(fang)(fang)面都有(you)很高造詣的(de)(de)(de)學(xue)(xue)者,二(er)十(shi)世(shi)(shi)紀(ji)(ji)中(zhong)(zhong)國史(shi)上沒有(you)幾(ji)人(ren),二(er)十(shi)世(shi)(shi)紀(ji)(ji)以前亦不多見。對郭(guo)沫若(ruo)的(de)(de)(de)“反(fan)思”,實際上涉(she)及到對二(er)十(shi)世(shi)(shi)紀(ji)(ji)中(zhong)(zhong)國文(wen)化(hua)發(fa)(fa)展道路如(ru)(ru)何認識的(de)(de)(de)問題,即二(er)十(shi)世(shi)(shi)紀(ji)(ji)的(de)(de)(de)優秀文(wen)化(hua)遺產是什么,二(er)十(shi)一(yi)(yi)世(shi)(shi)紀(ji)(ji)中(zhong)(zhong)國文(wen)化(hua)發(fa)(fa)展方(fang)(fang)向(xiang)何在這個根(gen)本問題。對郭(guo)沫若(ruo)的(de)(de)(de)評價(jia)要(yao)像對任(ren)何歷史(shi)人(ren)物(wu)的(de)(de)(de)評價(jia)一(yi)(yi)樣,堅持(chi)科(ke)學(xue)(xue)的(de)(de)(de)理論和方(fang)(fang)法(fa)論,堅持(chi)“知人(ren)論世(shi)(shi)”的(de)(de)(de)原(yuan)則(ze),不能脫離一(yi)(yi)定的(de)(de)(de)歷史(shi)條件,要(yao)著(zhu)重揭示本質和主流(liu)(liu)。如(ru)(ru)果顛(dian)倒(dao)了主流(liu)(liu)和支流(liu)(liu)的(de)(de)(de)位置(zhi),把(ba)支流(liu)(liu)夸大(da)到無限的(de)(de)(de)程(cheng)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謾罵,那(nei)就背(bei)離了評價(jia)歷史(shi)人(ren)物(wu)應(ying)有(you)的(de)(de)(de)原(yuan)則(ze)和方(fang)(fang)法(fa);這同無限拔高一(yi)(yi)個歷史(shi)人(ren)物(wu)的(de)(de)(de)做法(fa)一(yi)(yi)樣,都是不可取的(de)(de)(de)。(瞿林東評)
郭沫若(ruo)先生不(bu)(bu)但才氣(qi)橫溢(yi),國學(xue)(xue)基(ji)礎也相當深厚。在甲骨文(wen)、金文(wen)研究(jiu)(jiu)方(fang)面,他(ta)(ta)(ta)確有(you)(you)原創性(xing)的貢獻。即以《中國古代社(she)會研究(jiu)(jiu)》、《十(shi)批(pi)判書》、《青銅(tong)時(shi)代》幾部(bu)書而(er)言(yan),其中仍(reng)有(you)(you)不(bu)(bu)少自己的見解。他(ta)(ta)(ta)雖(sui)然(ran)也遵從“一家(jia)之(zhi)言(yan)”,卻與套用(yong)公式有(you)(you)別。我曾嚴厲(li)批(pi)評(ping)過(guo)他(ta)(ta)(ta)襲用(yong)他(ta)(ta)(ta)人研究(jiu)(jiu)成果(guo)而(er)不(bu)(bu)坦然(ran)承認(ren),犯了學(xue)(xue)術(shu)研究(jiu)(jiu)的大忌,然(ran)而(er)我并未對他(ta)(ta)(ta)一筆抹殺。不(bu)(bu)過(guo)從現代學(xue)(xue)術(shu)的規(gui)范來說,他(ta)(ta)(ta)逞才使(shi)氣(qi)有(you)(you)余,而(er)史學(xue)(xue)的紀(ji)律則遠為不(bu)(bu)足。這主要是因(yin)為他(ta)(ta)(ta)和(he)二陳(指陳垣、陳寅恪(ke))、呂思勉等不(bu)(bu)同(tong),其志不(bu)(bu)在學(xue)(xue)術(shu),而(er)別有(you)(you)懷抱。治學(xue)(xue)有(you)(you)成的學(xue)(xue)者(zhe)可以參考他(ta)(ta)(ta)上述三書,但初學(xue)(xue)則不(bu)(bu)宜由此類作品(pin)入手。(余英時(shi)評(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