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cha)德(de)·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de)國杰出(chu)的作曲家(jia)及(ji)指揮家(jia)。
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hei),其父(fu)是宮廷(ting)樂隊的圓號(hao)手,五歲開始作曲(qu)(qu),十歲前就寫了《節日進行曲(qu)(qu)》和(he)《木管小(xiao)夜曲(qu)(qu)》。后入(ru)慕尼黑(hei)大學學習,中途輟學,去曼(man)寧根樂隊擔任著名指揮家比(bi)羅的副(fu)指揮,后任正指揮。
在樂隊里,他(ta)受第二小(xiao)提琴(qin)手、音(yin)樂哲學家里特(te)的(de)影(ying)響,要求“以(yi)李斯特(te)、柏遼茲及瓦格納(na)的(de)作(zuo)品為(wei)榜樣來(lai)表達(da)音(yin)樂”。從此,專注于(yu)交響詩的(de)寫(xie)作(zuo),作(zuo)有《唐·璜》、《堂·吉訶德》、《死與(yu)凈化》、《英雄(xiong)生涯》以(yi)及《家庭交響曲》等九(jiu)部交響詩及其他(ta)管弦(xian)樂曲。
1900年(nian)后專心于歌(ge)(ge)劇創作,寫了《莎樂美》、《埃列克特拉》、《玫瑰(gui)騎士》等十(shi)四(si)部歌(ge)(ge)劇。他(ta)的創作以色彩艷麗、形象生(sheng)動、手法新(xin)穎而著稱(cheng)。
他還是世界上最卓(zhuo)越的歌劇和交響樂指揮(hui)之一(yi),先后擔任過(guo)慕(mu)尼黑歌劇院、柏林愛(ai)樂樂團(tuan)(tuan)、柏林皇家歌劇院、維(wei)也納歌劇院等著名音樂團(tuan)(tuan)體(ti)的指揮(hui),并(bing)且是瓦格納作品的權威注釋者。理查德·施特勞斯具(ju)有(you)(you)極其卓(zhuo)越的對位寫作才能,幾乎所有(you)(you)作品的織體(ti)都非常復雜。
他還是(shi)美(mei)國電影《飄》配樂作曲家馬克斯·史(shi)坦納的教(jiao)父和老師。
理(li)查德(de)·施特勞斯是德(de)國(guo)浪漫(man)派晚期的(de)一位偉大的(de)作(zuo)曲(qu)家,同時又是交響詩及標題音樂領域(yu)中最大的(de)作(zuo)曲(qu)家。
他于(yu)1864年生于(yu)慕尼黑,其(qi)父是宮廷樂(le)隊(dui)的(de)圓(yuan)號手,他最(zui)初嚴格地學習了海頓、莫扎(zha)特和(he)貝多(duo)芬的(de)古(gu)典(dian)音樂(le),但(dan)后來贊賞柏(bo)遼茲、李斯(si)特和(he)瓦(wa)格納的(de)新(xin)音樂(le),從(cong)(cong)而完全轉向標題音樂(le)。從(cong)(cong)他的(de)作品目錄(lu)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輕時寫作的(de)交響樂(le)和(he)室內樂(le)等無標題音樂(le)之外,大部都是作為標題音樂(le)的(de)交響詩和(he)歌劇作品及其(qi)它(ta)聲樂(le)曲。
1900年(nian)以(yi)前創作了(le)大量交響(xiang)(xiang)詩(shi)。他的(de)(de)交響(xiang)(xiang)詩(shi)從(cong)內容上看分為哲理性交響(xiang)(xiang)詩(shi)和敘事性交響(xiang)(xiang)詩(shi)兩類,前者(zhe)以(yi)《死(si)與(yu)凈化》(Tod und Verklaerung)和根(gen)據(ju)尼采的(de)(de)著作寫成的(de)(de)《查(cha)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最為有名,后者(zhe)以(yi)《唐(tang)·璜》(Don Juan)和《唐(tang)吉(ji)訶(he)德》(Don Quixote)最為有名。
1900年后他(ta)將主要(yao)的創(chuang)作(zuo)精(jing)力放在了(le)歌(ge)劇上(shang)。前(qian)兩部歌(ge)劇《貢特(te)拉(la)姆》(Guntram)和《火荒(huang)》(Feuersnot)有(you)明顯的瓦格納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三部歌劇《莎樂美(mei)》(Salome)因(yin)在故事情節上(shang)駭(hai)人(ren)聽聞,而引起爭議,但仍取得巨大(da)的(de)(de)成功,當時的(de)(de)德國皇帝在接見(jian)施特(te)勞斯時對他(ta)說:創作這樣(yang)的(de)(de)歌劇對他(ta)沒有(you)好處(chu),施特(te)勞斯回答:至少他(ta)用創作這部歌劇的(de)(de)收入買了一棟(dong)鄉間別墅。
第四(si)部(bu)歌劇《埃萊(lai)克特拉》(Elektra)則在音樂上駭人聽聞,而再次引(yin)起爭議。
第五部歌劇(ju)《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音樂優美(mei)動人,但是(shi)在音樂品論界引(yin)起不小的(de)(de)(de)爭(zheng)論,有評論家稱施特(te)(te)勞(lao)(lao)斯(si)擺脫了惡作(zuo)(zuo)劇(ju)的(de)(de)(de)作(zuo)(zuo)風,回歸到正常的(de)(de)(de)音樂中;又有品論家指責施特(te)(te)勞(lao)(lao)斯(si)才智(zhi)耗盡,只能(neng)靠優美(mei)旋律(lv)來吸引(yin)聽眾,全(quan)然喪(sang)失了以前的(de)(de)(de)創新精(jing)神。隨(sui)后(hou)的(de)(de)(de)歌劇(ju)創作(zuo)(zuo),施特(te)(te)勞(lao)(lao)斯(si)繼續《玫瑰騎士》的(de)(de)(de)成功經驗。
其后(hou)理(li)查德·施(shi)特(te)勞斯創(chuang)作幾(ji)部使用(yong)古(gu)希(xi)臘神話題材抒寫20世紀現代人情感的(de)歌(ge)劇,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納(na)索斯島》(Ariadne auf Naxos)、《埃及的(de)海(hai)倫》(Die Aegyptische Helena)、《達(da)芙妮(ni)》(Daphne)、《達(da)奈的(de)愛情》(Die Liebe der Danae)和最后(hou)一部歌(ge)劇《隨想曲》(Capriccio,1942)。
1944年(nian)至(zhi)1945年(nian)創作為(wei)23件獨奏弦樂器的《變(bian)形》,據戰(zhan)后(hou)理查德(de)(de)(de)(de)·施(shi)特(te)勞斯說,是有感(gan)于(yu)德(de)(de)(de)(de)國(guo)各地的歌(ge)(ge)(ge)劇院遭到戰(zhan)爭破壞,特(te)別是在得(de)知魏(wei)瑪的歌(ge)(ge)(ge)德(de)(de)(de)(de)故居和(he)德(de)(de)(de)(de)累斯頓(dun)國(guo)家歌(ge)(ge)(ge)劇院毀于(yu)戰(zhan)火(后(hou)者(zhe)毀于(yu)德(de)(de)(de)(de)累斯頓(dun)轟炸)之后(hou),精神一度(du)錯亂,事后(hou)回憶(yi)那段時間而獲得(de)靈感(gan)寫作的。
1947年至1948年寫出最后的(de)(de)杰作(zuo),女高(gao)音和管弦樂的(de)(de)《最后四首歌》。
意大利之旅 Aus Italien(1886)Op.16
唐璜Don Juan(1889)Op.20
馬克(ke)白(bai)Macbeth(1888?1890)Op.23
死與(yu)凈化Tod und Verkl?rung(1891)Op.24
蒂爾惡作劇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1895)Op.28
查拉圖斯特拉如(ru)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96)Op.30
唐吉軻(ke)德Don Quixote(1898)Op.35
英雄的(de)生涯Ein Heldenleben(1899)Op.40
家庭(ting)交響曲(qu) Symphonia domestica(1904)Op.53
阿爾(er)卑斯交響曲Eine Alpensinfonie(1915)Op.64
其他管弦樂作品
d小調滑稽曲,鋼(gang)琴和(he)樂(le)隊(1890)
d小(xiao)調(diao)小(xiao)提琴協奏(zou)曲(1882)
兩首鋼琴協奏曲
兩首法(fa)國(guo)號協奏曲
獻給(gei)日本皇紀二千(qian)六百年之(zhi)祭(ji)典祝(zhu)賀曲(1940)
D大調為雙簧(huang)管與小管弦樂團的協奏曲(qu)(1945)
單簧管(guan)與低音(yin)管(guan)的雙協奏(zou)曲
《玫瑰(gui)騎士》的電影配(pei)樂(1925)
以23件弦(xian)樂(le)器演奏之《變形(xing)》(Metamorphosen)(1944?1945)
節(jie)日音樂,軍樂曲,組曲
其他器樂作品
降E大(da)調小提琴奏鳴曲,Op.18
貢(gong)特拉姆Guntram(1894)
火荒Feuersnot(1901)
莎樂美Salome(1905)
厄勒克特拉Elektra(1909)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1911)
阿里阿德涅(nie)在拿(na)索斯島(dao)Ariadne auf Naxos(1912/16)
沒有影子(zi)的女(nv)人Die Frau ohne Schatten(1919)
間奏曲Intermezzo(1924)
埃及的海(hai)倫Die ?gyptische Helena(1933)
阿(a)拉(la)貝拉(la)Arabella(1933)
沉默(mo)的女人(ren)Die schweigsame Frau(1935)
和平之日(ri)Friedenstag(1938)
達佛涅Daphne(1938)
達奈的愛情Die Liebe der Danae(1940)
隨想曲Capriccio(1942)
最后四(si)首歌 Vier Letzte Lieder(1948)
春天 Fruehling(Hesse)
九月 September(Hesse)
入睡 Beim Schlafengehen(Hesse)
薄暮時(shi)分 Im Abendrot(Eichendor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