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類
登錄 |    
古斯塔夫·馬勒
0 #音樂家#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出生于波希米亞的卡里什特,畢業于維也納音樂學院,杰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1885在萊比錫指揮門德爾松的清唱劇《圣·保羅》獲得巨大的成功,后被聘為布拉格歌劇院指揮。還曾在萊比錫、布達佩斯、維也納等地歌劇院任指揮,遂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指揮之一,是現代音樂會演出模式的締造者。
  • 中文名: 古斯(si)塔夫·馬勒
  • 外文名: Gustav Mahler
  • 出生日期: 1860年(nian)07月07日
  • 性別:
  • 國籍: 奧(ao)地利
  • 民族: 猶太人
  • 出生地: 波希米亞(ya)卡里什特
  • 星座: 巨蟹座
  • 生肖: 猴(hou)
  • 畢業院校: 維(wei)也納音(yin)樂學院
  • 去世日期: 1911年05月18日
  • 職業職位: 作曲家,指(zhi)揮(hui)家
  • 代表作品: 《大地(di)之歌》,《康(kang)塔塔》,《悲哀的歌》,《千人交(jiao)響曲》
  • 主要成就: 現代(dai)音樂會演出模式的(de)締(di)造(zao)者
詳細介紹 PROFILE +

主要經歷

生平

古(gu)斯塔夫·馬勒(le)(德(de)語:Gustav Mahler,1860年7月(yue)7日-1911年5月(yue)18日),杰出的(de)(de)奧(ao)地利作(zuo)曲(qu)家(jia)及(ji)指揮(hui)(hui)家(jia)。出生于(yu)奧(ao)地利帝國波(bo)希米亞的(de)(de)卡里(li)什特(今屬(shu)捷克)的(de)(de)一個阿(a)什肯(ken)納(na)茲(zi)猶太人家(jia)庭,童年即顯露音樂(le)的(de)(de)天才,六歲參加鋼(gang)琴比(bi)賽,八歲已能為別的(de)(de)孩子教課,十五歲進(jin)維也納(na)音樂(le)院學(xue)習,后改學(xue)作(zuo)曲(qu)及(ji)指揮(hui)(hui)。

1875年(nian)獲準進(jin)入維(wei)也納音樂學院就讀(du),向茱里(li)奧斯·艾柏士(shi)坦(Julius Epstein)學習鋼琴,隨(sui)后(hou)又到維(wei)也納大學修(xiu)讀(du)布魯克納講授的課程(cheng)。他第一(yi)次嘗試作曲,是(shi)為了參加一(yi)場歌(ge)劇比(bi)賽(sai)而寫下悲嘆之歌(ge)(后(hou)來馬勒把(ba)這(zhe)部作品改為合唱曲)。不過(guo)他并未(wei)成功,于是(shi)把(ba)注(zhu)意(yi)力轉(zhuan)向指(zhi)揮(hui)。

1880年(nian)他(ta)在(zai)(zai)巴(ba)德哈(ha)爾市(Bad Hall夏季(ji)劇(ju)(ju)(ju)院獲得第一(yi)份(fen)指(zhi)(zhi)揮工(gong)作,以后(hou)他(ta)陸續擔任多家大型(xing)歌劇(ju)(ju)(ju)院指(zhi)(zhi)揮──1881年(nian)在(zai)(zai)萊巴(ba)赫城(cheng)市劇(ju)(ju)(ju)院,1882年(nian)在(zai)(zai)奧洛穆茨(ci),1883年(nian)在(zai)(zai)德國卡塞爾皇家宮廷歌劇(ju)(ju)(ju)院,1885年(nian)在(zai)(zai)布拉格(ge)的日耳曼歌劇(ju)(ju)(ju)院,1886年(nian)在(zai)(zai)萊比錫(xi)城(cheng)市歌劇(ju)(ju)(ju)院,1888年(nian)成為匈牙利布達佩斯皇家歌劇(ju)(ju)(ju)院院長(chang)(chang),1891年(nian)則在(zai)(zai)漢堡歌劇(ju)(ju)(ju)院任院長(chang)(chang),任職六年(nian),1897年(nian)在(zai)(zai)維也納(na)歌劇(ju)(ju)(ju)院任院長(chang)(chang)及首席指(zhi)(zhi)揮。于漢堡歌劇(ju)(ju)(ju)院任職期間,他(ta)在(zai)(zai)史(shi)坦因巴(ba)赫度過夏天(tian)并(bing)專心于作曲(qu)(qu),這段時(shi)間里馬勒完成了第一(yi)號交響曲(qu)(qu)和(he)“少年(nian)魔法(fa)號角”。

1897年(nian)(nian),為了保住維也(ye)納國(guo)家歌劇(ju)院(yuan)藝術總監(jian)這個(ge)極具聲望的(de)位置,原(yuan)是猶(you)太(tai)(tai)教(jiao)(jiao)徒(tu)的(de)馬(ma)勒(le)改信天主(zhu)教(jiao)(jiao)(當(dang)時并不容(rong)許猶(you)太(tai)(tai)教(jiao)(jiao)徒(tu)擔任這個(ge)職(zhi)務),自此(ci)十年(nian)(nian)他都留在維也(ye)納,以其(qi)近乎(hu)苛求(qiu)的(de)完美(mei)主(zhu)義著(zhu)稱。一年(nian)(nian)之中(zhong)他花費九個(ge)月管理歌劇(ju)院(yuan),剩下三個(ge)月主(zhu)要(yao)待在麥(mai)亞尼希作曲(qu);他有(you)一棟小(xiao)房子位于沃(wo)特湖畔,馬(ma)勒(le)在此(ci)創作了第(di)(di)二號至第(di)(di)八號交(jiao)響(xiang)曲(qu)。1902年(nian)(nian),與愛(ai)爾(er)瑪·辛德勒(le)結婚(hun),育有(you)兩個(ge)女(nv)兒;長女(nv)在1907年(nian)(nian)過世,同年(nian)(nian)他被(bei)診斷出患有(you)心臟病,還(huan)失(shi)去了維也(ye)納歌劇(ju)院(yuan)的(de)職(zhi)務──馬(ma)勒(le)試著(zhu)在維也(ye)納表演(yan)他并未被(bei)廣泛接(jie)受(shou)的(de)作品,卻受(shou)到多數反猶(you)太(tai)(tai)的(de)媒體攻訐抨擊(ji)。縱然第(di)(di)四號交(jiao)響(xiang)曲(qu)曾(ceng)獲得些(xie)許好評,一直到1910年(nian)(nian)第(di)(di)八交(jiao)響(xiang)曲(qu)首演(yan),馬(ma)勒(le)才真正在音樂上(shang)得到肯定,之后的(de)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開演(yan)出。

馬勒一直承受著越發嚴厲的反猶太攻擊,直到1907年(nian)(nian)幾(ji)乎已是(shi)忍無可忍,同(tong)年(nian)(nian)接下(xia)紐(niu)約(yue)大都(dou)會(hui)歌(ge)劇(ju)院指(zhi)揮(hui)職務,1908年(nian)(nian)也(ye)指(zhi)揮(hui)了一季,卻因為大都(dou)會(hui)轉念支持托斯卡尼尼而(er)被停(ting)職。隔年(nian)(nian)又回(hui)到紐(niu)約(yue)擔任(ren)新成立的紐(niu)約(yue)愛樂交響(xiang)樂團指(zhi)揮(hui),大約(yue)此時他完成《大地之(zhi)歌(ge)》與最(zui)后(hou)一部(bu)完整的作品,第(di)九號交響(xiang)曲。

1911年二月最后一次(ci)前往(wang)美國,此時馬勒(le)的病況嚴重(zhong),在他要求之下(xia)被送回(hui)維也納。

1911年5月18日,馬勒因鏈(lian)球菌感染病逝(shi)于奧匈帝國內(nei)的(de)維(wei)(wei)也(ye)納(na),留(liu)下未完成的(de)第十號交響曲(qu)。死后葬于維(wei)(wei)也(ye)納(na)格(ge)林(lin)清墓園。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馬勒在指揮工作(zuo)之余,從事音樂(le)創作(zuo)。共寫作(zuo)十部(bu)交響曲(qu)、四部(bu)樂(le)隊(dui)伴奏的聲(sheng)樂(le)套曲(qu)、一部(bu)清唱劇及五首歌(ge)曲(qu)。

康塔(ta)塔(ta):《悲哀的歌》(女(nv)高音(yin)、女(nv)中音(yin)、男(nan)高音(yin)、男(nan)低音(yin)、合唱與樂(le)隊)

聲樂(le)套曲:《旅行者之(zhi)(zhi)歌》(人聲與(yu)鋼(gang)琴(qin)或樂(le)隊)、《亡(wang)兒之(zhi)(zhi)歌》(人聲與(yu)鋼(gang)琴(qin)或樂(le)隊)

歌 曲:《少年的魔角》、《呂克特(te)詩歌譜曲五首》

歌 劇:《三個(ge)平托》

室內樂:

A小調鋼(gang)琴五重(zhong)奏(1876年);

A小調鋼琴四重奏(zou)(1876年(nian));

小(xiao)提(ti)琴奏鳴曲(1876年)

交響曲

早期交響曲3首

1.學生交響曲(qu)("Student Symphony",1877年):此交響曲(qu)為馬勒(le)17歲時(shi)所寫的第(di)一首交響曲(qu),曾由奧地利指揮(hui)家Joseph Hellmesberger, Sr.進行排練,但后來被(bei)撤(che)下(xia),因此從未演出(chu)。現已遺失。

2.a小調交響曲(1882年—1883年):此曲可能為(wei)學生交響曲的拓展,共(gong)有三個樂章,亦從未演出。

3.北歐交(jiao)響(xiang)曲:此曲現(xian)已不(bu)存。馬勒的摯友、德(de)裔美籍指揮家、鋼琴家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所作的《古斯塔(ta)夫·馬勒》中提及這首“北歐交(jiao)響(xiang)曲”手稿被作曲家親手銷毀的過程。

主要(yao)交響曲(qu)11首(shou)

1.D大調第一(泰坦(tan)/巨人(ren)))交響(xiang)曲(1884年─1888年)

2.c小調(diao)第二(復活(huo))交響(xiang)曲(qu)(1887年─1894年)

3.d小調(diao)第三交響曲(1893年─1896年)

4.G大調第四(si)交響曲(1899年─1901年)

5.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1901年─1902年)

6.a小調第六(悲劇)交響曲(1903年─1905年)

7.e小(xiao)調第七(夜曲(qu))交響曲(qu)(1904年─1906年)

8.降E大調第八(千人(ren))交響曲(1906年─1907年)

9.a小調大地之歌交響(xiang)曲(qu)(1907年—1909年),副標題為“一個(ge)男高音(yin)與一個(ge)女低(di)音(yin)(或男中音(yin))聲部與管(guan)弦樂的交響(xiang)曲(qu)”。

注:該交(jiao)響曲(qu)(qu)本(ben)應(ying)編為(wei)(wei)第九交(jiao)響曲(qu)(qu),而馬勒(le)認為(wei)(wei)按順序(xu)將之(zhi)排為(wei)(wei)第九交(jiao)響曲(qu)(qu)不(bu)吉祥,因為(wei)(wei)貝(bei)多(duo)芬(fen)、舒伯(bo)特、德沃夏克、布魯克納都(dou)是(shi)在寫完自己的(de)第九交(jiao)響曲(qu)(qu)后(hou)去世的(de),所(suo)以最后(hou)不(bu)為(wei)(wei)其編號。

10.D大調第九交(jiao)響曲(qu)(1909年(nian)─1910年(nian))

11.升F大調第(di)十交響曲(qu)(1911),未完成,由他人續(xu)編(bian)成交響曲(qu)編(bian)制的版本:

庫(ku)克(ke)(1964年、1972年、1989年)卡本特(1966年)惠勒(1959年)小馬捷(jie)提(ti)(1989年)

聯篇(pian)歌曲集、歌曲集及其(qi)它聲樂(le)作品

悲嘆之歌(ge)(1878年原為(wei)歌(ge)劇體制,1896年改為(wei)合唱曲)

為男(nan)高音與鋼琴所做的三首歌(ge)(1880年)

青年時期(qi)歌(ge)曲作品(1880年─1883年)

青年流浪之歌(ge)(1883年─1885年)

歌曲(qu)集(ji):少(shao)年魔(mo)號角(1892年─1896年;另兩(liang)首則在1899年與1901年完成)

呂克特之歌(1901年─1903年)

悼(dao)亡兒之歌(1901年─1904年)

經典作品

馬勒(le):第二交響曲《復(fu)活》

尼(ni)伯萊特、霍恩演唱

阿(a)巴多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第二(er)交響(xiang)(xiang)曲(qu)作于1894年(nian),因為(wei)末樂(le)(le)章使用德國詩人(ren)克洛普(pu)施托克的(de)(de)詩作《復(fu)活》,而(er)命名為(wei):《復(fu)活》。1895年(nian)3月4日由理查·施特(te)(te)勞斯指揮柏林(lin)愛(ai)樂(le)(le)樂(le)(le)團首(shou)演(yan)了前三(san)個(ge)樂(le)(le)章,1895年(nian)12月3日由馬勒親自指揮柏林(lin)愛(ai)樂(le)(le)樂(le)(le)團首(shou)演(yan)全(quan)曲(qu)。作品包(bao)括:一、莊嚴(yan)的(de)(de)快板;二(er)、莊嚴(yan)的(de)(de)行板;三(san)、寧靜而(er)流(liu)暢的(de)(de)諧謔曲(qu);四、“原光”;五、激動的(de)(de)諧謔曲(qu)。阿巴多(duo)以他(ta)獨特(te)(te)的(de)(de)指揮才華,證(zheng)明了他(ta)不僅是(shi)(shi)杰出的(de)(de),而(er)且(qie)是(shi)(shi)偉大的(de)(de)馬勒詮釋者。樂(le)(le)曲(qu)本身的(de)(de)力量和(he)戲劇性(xing)在他(ta)的(de)(de)控制下,達(da)到了高度(du)的(de)(de)平衡和(he)顯現。這(zhe)版(ban)CD,被日本《唱(chang)片(pian)(pian)(pian)(pian)藝術》評為(wei)最(zui)佳名片(pian)(pian)(pian)(pian)。另外,拉特(te)(te)爾指揮伯明翰交響(xiang)(xiang)樂(le)(le)團的(de)(de)演(yan)錄版(ban)也被《企鵝(e)唱(chang)片(pian)(pian)(pian)(pian)指南》評為(wei)三(san)星(xing)帶花名片(pian)(pian)(pian)(pian)。

馬勒(le):第四交響曲

賽(sai)爾(er)指揮克利(li)夫蘭交響(xiang)樂團

第四交響曲作于(yu)1899-1901年,1902年11月29日首(shou)演于(yu)慕尼(ni)黑。作品(pin)(pin)的(de)(de)(de)(de)(de)音樂(le)(le)(le)基礎(chu)是(shi)他自己(ji)的(de)(de)(de)(de)(de)《少年的(de)(de)(de)(de)(de)魔角》中的(de)(de)(de)(de)(de)一(yi)首(shou)《整(zheng)個(ge)天國(guo)的(de)(de)(de)(de)(de)歡樂(le)(le)(le)屬于(yu)我們(men)》的(de)(de)(de)(de)(de)歌曲,馬勒曾對這(zhe)(zhe)部作品(pin)(pin)作過如下解釋:在(zai)(zai)前面三個(ge)樂(le)(le)(le)章中,籠罩著一(yi)個(ge)較高境界的(de)(de)(de)(de)(de)沉(chen)靜(jing)嚴肅的(de)(de)(de)(de)(de)氣氛,這(zhe)(zhe)個(ge)境界對我們(men)來(lai)說是(shi)陌生的(de)(de)(de)(de)(de),使人莫(mo)名(ming)其妙地(di)(di)不寒而(er)栗(li),甚至毛(mao)骨悚然。在(zai)(zai)最后的(de)(de)(de)(de)(de)樂(le)(le)(le)章《天國(guo)的(de)(de)(de)(de)(de)生活》中,孩(hai)子(zi)告訴我們(men)它意(yi)味著什么。這(zhe)(zhe)部作品(pin)(pin)包括(kuo)四個(ge)樂(le)(le)(le)章:一(yi)、緩慢(man)地(di)(di),從容不迫地(di)(di);二、舒緩地(di)(di)運(yun)動;三、充滿深沉(chen)的(de)(de)(de)(de)(de)寧靜(jing);四、非常愉快舒適。賽爾在(zai)(zai)此的(de)(de)(de)(de)(de)處(chu)理有點冷漠,但(dan)人們(men)從唱(chang)片(pian)(pian)中能(neng)明顯地(di)(di)聽出(chu)無與(yu)倫比的(de)(de)(de)(de)(de)演奏與(yu)高貴、華麗的(de)(de)(de)(de)(de)音色(se)。這(zhe)(zhe)版CD,被(bei)《企(qi)鵝(e)唱(chang)片(pian)(pian)指南》評為三星(xing)帶花名(ming)片(pian)(pian)。另外(wai),阿巴多(duo)指揮維也(ye)納愛樂(le)(le)(le)樂(le)(le)(le)團(tuan)的(de)(de)(de)(de)(de)演錄版也(ye)被(bei)日本《唱(chang)片(pian)(pian)藝術》評為最佳名(ming)片(pian)(pian)。

馬勒:第(di)八交響(xiang)曲《千人》

赫德(de)、科(ke)羅等人演(yan)唱

索(suo)爾蒂指揮(hui)芝(zhi)加哥交響樂團及維也納(na)合唱團等(deng)

馬(ma)勒(le)(le)《第(di)八交(jiao)響(xiang)曲(qu)》之所(suo)以被稱作《千(qian)人(ren)交(jiao)響(xiang)曲(qu)》,是(shi)因為它的(de)(de)(de)正規演出(chu)需(xu)要一(yi)個(ge)(ge)大(da)型管(guan)弦樂(le)(le)團、兩組混(hun)聲和(he)一(yi)組童聲的(de)(de)(de)三個(ge)(ge)合(he)唱團、八位(wei)歌手和(he)一(yi)部管(guan)風琴,以至(zhi)(zhi)于音(yin)(yin)樂(le)(le)廳的(de)(de)(de)樂(le)(le)池里足(zu)(zu)足(zu)(zu)有(you)上千(qian)人(ren)在參加演出(chu)。聲勢之大(da),亙古未(wei)有(you),簡直(zhi)令人(ren)懷(huai)疑馬(ma)勒(le)(le)是(shi)不是(shi)太過分(fen)了(le)?至(zhi)(zhi)少這(zhe)樣的(de)(de)(de)懷(huai)疑在馬(ma)勒(le)(le)那個(ge)(ge)時代是(shi)很(hen)普遍的(de)(de)(de)。而今天已(yi)經享受慣了(le)現代音(yin)(yin)響(xiang)條件的(de)(de)(de)音(yin)(yin)樂(le)(le)會(hui)或唱片聽眾,反倒會(hui)因此而歡呼呢(ni)!何況,這(zhe)股音(yin)(yin)響(xiang)狂潮里畢竟(jing)還(huan)是(shi)流(liu)(liu)淌著真正音(yin)(yin)樂(le)(le)的(de)(de)(de)涓涓細(xi)流(liu)(liu)。即使是(shi)在喧囂(xiao)動(dong)蕩的(de)(de)(de)第(di)一(yi)部分(fen)里,那恍若洶(xiong)涌的(de)(de)(de)海面(mian)上飄(piao)著云朵般的(de)(de)(de)抒情的(de)(de)(de)歌唱,還(huan)是(shi)相當(dang)迷(mi)人(ren)的(de)(de)(de)。更何況,后邊很(hen)長(chang)的(de)(de)(de)第(di)二(er)部分(fen),曲(qu)趣、氛圍、人(ren)聲和(he)樂(le)(le)隊的(de)(de)(de)音(yin)(yin)響(xiang)等(deng)等(deng),都比第(di)一(yi)部分(fen)更多變化,更富色彩,甚至(zhi)(zhi)有(you)些段(duan)落還(huan)非(fei)常優美(mei)。

馬勒《亡兒之歌》

費里埃爾演唱

瓦爾特指(zhi)揮維(wei)也(ye)納愛樂樂團

聲(sheng)樂套曲(qu)《亡兒之歌》(為女(nv)低音與樂隊而作),作于(yu)1902年,根據德(de)國詩(shi)人(ren)呂克特的(de)詩(shi)譜曲(qu)。1906年,馬(ma)勒的(de)幼女(nv)不幸夭折,馬(ma)勒在悲痛之中(zhong)曾哀(ai)嘆:“愛女(nv)之死,實在是此(ci)曲(qu)預兆之故”,這部(bu)套曲(qu)非常(chang)哀(ai)婉(wan)動人(ren)。費里埃爾的(de)音色和她(ta)在演(yan)唱(chang)(chang)中(zhong)流露的(de)動人(ren)的(de)真摯(zhi),應(ying)該說是演(yan)唱(chang)(chang)馬(ma)勒歌曲(qu)的(de)最(zui)佳人(ren)選,她(ta)這個曲(qu)目和《大地之歌》的(de)演(yan)唱(chang)(chang),都非常(chang)優(you)秀。這版CD,雖然錄音舊了一些,仍被日(ri)本《唱(chang)(chang)片(pian)(pian)藝(yi)術》評(ping)為最(zui)佳名片(pian)(pian)。另外,巴比羅(luo)利(li)指(zhi)揮新(xin)愛樂樂團的(de)演(yan)錄版也被《企鵝(e)唱(chang)(chang)片(pian)(pian)指(zhi)南(nan)》評(ping)為三星(xing)帶花名片(pian)(pian)。

馬勒:第五交響曲

巴比羅利指揮英國新愛樂(le)樂(le)團

《第五(wu)交響(xiang)曲》作于1902年,1904年在科隆首演時,馬勒親(qin)自(zi)指揮(hui)。它包括三大部(bu)分(fen),第一(yi)部(bu)分(fen):一(yi)、葬禮進行(xing)曲;二、激動的(de)暴風雨般(ban)的(de)快板(ban)(ban);第二部(bu)分(fen):三、諧謔曲;四、小快板(ban)(ban);第三部(bu)分(fen):五(wu)、詼諧、清新的(de)快板(ban)(ban)。巴(ba)比羅利的(de)這版錄音,是他最富感染力的(de)一(yi)次(ci)詮(quan)釋,以獨(du)特的(de)速(su)度和美感折服許多人,被《企(qi)鵝唱(chang)片(pian)指南》評(ping)(ping)為(wei)三星帶花名(ming)片(pian)。另外(wai),滕施泰特指揮(hui)倫(lun)敦愛(ai)樂樂團的(de)演錄版被日(ri)本《唱(chang)片(pian)藝(yi)術》評(ping)(ping)為(wei)最佳名(ming)片(pian)。

馬勒(le)《少(shao)年的(de)魔角》

施(shi)瓦茨(ci)科普夫、菲舍爾-迪斯考等演唱

賽(sai)爾指揮倫敦(dun)交(jiao)響樂團

《少年的(de)魔角》,歌(ge)詞(ci)選自德國作家布倫塔(ta)諾(nuo)所編輯的(de)同名德國民歌(ge)集。馬勒選其部分(fen)寫成套曲(qu)(分(fen)別由鋼(gang)琴伴(ban)奏和樂隊伴(ban)奏,每(mei)套各(ge)12首,共24首),這是樂隊伴(ban)奏的(de)演(yan)錄版,在(zai)(zai)這部聲樂套曲(qu)中,有(you)很哀婉的(de)憂郁,也有(you)對理想(xiang)“天(tian)國”的(de)向往,施瓦茨(ci)科普夫和菲舍(she)爾(er)(er)·迪斯考的(de)演(yan)唱非常真摯動(dong)人(ren)。賽爾(er)(er)指揮的(de)這個版本(ben),是在(zai)(zai)歐洲所錄制(zhi)的(de)系列唱片(pian)中最(zui)杰出的(de)一版,被日本(ben)《唱片(pian)藝術》評為最(zui)佳名片(pian)。

貢獻影響

馬勒的(de)(de)交(jiao)響(xiang)(xiang)(xiang)曲(qu)在形式(shi)上(shang)具有(you)構思(si)宏偉,規模龐大(da)的(de)(de)特點,只有(you)巨型的(de)(de)交(jiao)響(xiang)(xiang)(xiang)樂(le)(le)隊才能演奏(zou);在風(feng)(feng)格(ge)上(shang),他(ta)力求發(fa)展維也納古典交(jiao)響(xiang)(xiang)(xiang)樂(le)(le)的(de)(de)傳統,作(zuo)品現(xian)(xian)象鮮明,題材(cai)淵(yuan)源于維也納民間風(feng)(feng)格(ge)性音(yin)樂(le)(le),而且,他(ta)的(de)(de)第二(er)、第三、第四及第八(ba)交(jiao)響(xiang)(xiang)(xiang)曲(qu)都加入了(le)(le)人聲,大(da)大(da)豐富了(le)(le)交(jiao)響(xiang)(xiang)(xiang)曲(qu)的(de)(de)表現(xian)(xian)力,對二(er)十世(shi)紀音(yin)樂(le)(le)的(de)(de)發(fa)展起(qi)到了(le)(le)重要(yao)的(de)(de)作(zuo)用。他(ta)的(de)(de)許多作(zuo)品體現(xian)(xian)了(le)(le)他(ta)對弗洛伊德精神分(fen)析學的(de)(de)理(li)解。代表作(zuo)有(you)交(jiao)響(xiang)(xiang)(xiang)曲(qu)《巨人》、《復(fu)活(huo)》和(he)《大(da)地之(zhi)歌(ge)》等等。

從某(mou)些(xie)角度來說,馬(ma)(ma)勒在(zai)追隨者眼中(zhong)扮演的(de)(de)關(guan)鍵性角色,讓他(ta)(ta)(ta)儼然成(cheng)(cheng)為現代音樂(le)的(de)(de)海頓(dun)。他(ta)(ta)(ta)的(de)(de)作曲風格對勛伯格、韋伯恩(en)、與貝爾(er)格造(zao)成(cheng)(cheng)深遠影(ying)響,同(tong)時(shi)也影(ying)響了曾(ceng)經與他(ta)(ta)(ta)共事,事業上受(shou)其助力的(de)(de)指揮(hui)家:布(bu)魯諾·瓦爾(er)特與奧托·克倫(lun)佩勒。他(ta)(ta)(ta)們將馬(ma)(ma)勒的(de)(de)音樂(le)介(jie)紹至美國,更(geng)改變了好萊塢(wu)電影(ying)配樂(le)的(de)(de)做法。他(ta)(ta)(ta)不只(zhi)是個(ge)作曲家,更(geng)是提倡革新的(de)(de)指揮(hui),他(ta)(ta)(ta)的(de)(de)理(li)論、技巧至今(jin)仍使用。他(ta)(ta)(ta)時(shi)常(chang)說:“傳(chuan)統只(zhi)是傷感”,還要求(qiu)大(da)量排練(lian)曲目;即使這么做讓公演品質比(bi)過去更(geng)為精進,終究導致馬(ma)(ma)勒與樂(le)團(tuan)之(zhi)間(jian)關(guan)系緊張。

馬(ma)勒在世的(de)時(shi)候,其作(zuo)為(wei)指(zhi)(zhi)揮家(jia)要(yao)比他(ta)作(zuo)曲家(jia)的(de)身份名氣來得要(yao)大(da),還被認(ren)為(wei)19、20世紀最重要(yao)的(de)指(zhi)(zhi)揮家(jia)。可惜馬(ma)勒不曾留下錄(lu)音。但根據旁人的(de)描述,馬(ma)勒指(zhi)(zhi)揮時(shi)動(dong)作(zuo)幅度很大(da),非(fei)常投入。

作(zuo)品長期(qi)不被接受(shou)(部分原(yuan)因可能(neng)來(lai)(lai)自(zi)于他(ta)猶(you)太人(ren)身份),讓馬(ma)(ma)勒(le)說出了(le)那句名言(yan):“我的(de)(de)時(shi)(shi)代將要(yao)來(lai)(lai)臨(lin)”。二十世(shi)紀中期(qi),他(ta)的(de)(de)時(shi)(shi)代的(de)(de)確來(lai)(lai)臨(lin)。那些早已認識他(ta)的(de)(de)人(ren)與包含萊(lai)奧納(na)德·伯恩斯坦在內的(de)(de)同世(shi)代指(zhi)(zhi)揮(hui)家擁(yong)護馬(ma)(ma)勒(le),渴(ke)求(qiu)于探索音樂新(xin)浪潮的(de)(de)廣(guang)大聽眾看(kan)來(lai)(lai)似乎(hu)織成(cheng)了(le)擁(yong)護支持他(ta)的(de)(de)時(shi)(shi)代。馬(ma)(ma)勒(le)的(de)(de)作(zuo)品全(quan)集很快(kuai)地被錄制,他(ta)的(de)(de)作(zuo)品成(cheng)為許多指(zhi)(zhi)揮(hui)登(deng)上職(zhi)業顛峰(feng)的(de)(de)驗證。

20世(shi)紀后期(qi)新發展的樂理得以對馬勒的曲(qu)目做出改動(dong),數(shu)次完成第十號交響曲(qu)的嘗試,還(huan)有(you)其它曲(qu)目的修訂(ding)。萊奧納德(de)·伯恩斯(si)坦,克勞(lao)斯(si)·滕斯(si)泰特,皮埃爾(er)·布(bu)列茲、里(li)卡多·夏伊、朱塞佩·西諾波里(li),克勞(lao)迪奧·阿巴(ba)多、柏(bo)納·海汀克、小澤征爾(er)、西蒙(meng)·拉特爵(jue)士、麥可·提爾(er)森·湯(tang)瑪斯(si)與本(ben)杰明(ming)·山德(de)爾(er)等數(shu)字指揮是樂界公認(ren)詮釋(shi)馬勒的好手,他的音樂將繼續吸引聽眾。

人物評價

古斯(si)(si)塔夫(fu)·馬(ma)勒(le)((GustavMahler),作(zuo)(zuo)(zuo)為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德奧音樂(le)文化最杰出的(de)(de)代(dai)(dai)表(biao)人物之(zhi)(zhi)一,在(zai)他(ta)的(de)(de)九部交響(xiang)曲(qu)和未完成的(de)(de)第十交響(xiang)曲(qu)、《大地之(zhi)(zhi)歌》以及(ji)聲(sheng)樂(le)套曲(qu)《漫(man)游者之(zhi)(zhi)歌》、《少年魔號》、《悲(bei)嘆之(zhi)(zhi)歌》、《亡兒之(zhi)(zhi)歌》、《呂克(ke)特歌曲(qu)》等作(zuo)(zuo)(zuo)品中(zhong)繼(ji)承了自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勃(bo)拉姆斯(si)(si)和舒曼等前輩大師的(de)(de)傳統,同時又從時代(dai)(dai)精神很中(zhong)汲取豐富營養,確立了一種充滿(man)表(biao)現力的(de)(de)新的(de)(de)音樂(le)語言。馬(ma)勒(le)的(de)(de)創作(zuo)(zuo)(zuo)構(gou)思宏偉,篇幅(fu)龐大。他(ta)是十九世紀末、二(er)十世紀初奧地利交響(xiang)曲(qu)音樂(le)的(de)(de)重要作(zuo)(zuo)(zuo)曲(qu)家。

馬(ma)勒曾說:“我的(de)(de)時代會到來(lai)的(de)(de)。”這(zhe)一(yi)(yi)具有悲愴色(se)彩的(de)(de)預言(yan)在他逝世半個世紀后奇跡般(ban)地(di)應驗了(le),馬(ma)勒音(yin)(yin)樂(le)的(de)(de)崛起成為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de)(de)音(yin)(yin)樂(le)現象之一(yi)(yi)。雖然直到六十年代還有人(ren)認為馬(ma)勒的(de)(de)音(yin)(yin)樂(le)中(zhong)(zhong)充滿“無謂的(de)(de)喧嘩與騷(sao)動”,而今天的(de)(de)聽眾中(zhong)(zhong)也(ye)有人(ren)更多地(di)從(cong)馬(ma)勒高度個性(xing)化的(de)(de)音(yin)(yin)樂(le)語言(yan)中(zhong)(zhong)感受(shou)到新奇或怪異(yi),但馬(ma)勒音(yin)(yin)樂(le)的(de)(de)偉大(da)和藝術價值已得(de)到舉世公(gong)認。

正(zheng)如(ru)指揮(hui)家布魯諾·瓦(wa)爾特所言:“馬(ma)勒作品的(de)(de)(de)最高價值不在于(yu)它通(tong)過(guo)引人注目、大膽、冒險或怪誕等(deng)顯示出(chu)來的(de)(de)(de)新奇,而在于(yu)這(zhe)種新奇被融入(ru)到優(you)美(mei)(mei)的(de)(de)(de)、充滿靈感的(de)(de)(de)、深刻(ke)的(de)(de)(de)音(yin)樂(le)之(zhi)(zhi)中,在于(yu)這(zhe)種音(yin)樂(le)高度的(de)(de)(de)藝術創造性(xing)和深厚的(de)(de)(de)人性(xing)內涵所具有(you)的(de)(de)(de)永久價值。這(zhe)一切使之(zhi)(zhi)在今日仍充滿生命力,并擁(yong)有(you)美(mei)(mei)好(hao)的(de)(de)(de)未來。”

本百科詞條由(you)網站注冊用戶(hu)【 歲月靜好 】編輯上傳提供(gong),詞條(tiao)屬于開放詞條(tiao),當前(qian)頁面所(suo)展示(shi)的(de)(de)詞條(tiao)介(jie)紹涉及(ji)宣傳內(nei)(nei)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xing)為,與(yu)【古斯塔(ta)夫(fu)·馬勒】的(de)(de)所(suo)屬企業(ye)/所(suo)有人/主體無關,網(wang)(wang)站(zhan)不完全(quan)保證(zheng)內(nei)(nei)容信(xin)息的(de)(de)準確性、真實性,也不代表本站(zhan)立場,各項數據(ju)信(xin)息存(cun)在更(geng)新(xin)不及(ji)時的(de)(de)情(qing)況,僅供(gong)參考,請以官方發布為準。如果頁面內(nei)(nei)容與(yu)實際情(qing)況不符,可點擊“反饋”在線向網(wang)(wang)站(zhan)提出修改,網(wang)(wang)站(zhan)將核實后進行(xing)更(geng)正。 反饋(kui)
相關內容推薦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用(yong)戶(hu)提供(gong)信息(xi)存儲(chu)空間(jian)服務,非“MAIGOO編輯上(shang)傳(chuan)提供(gong)”的(de)文章/文字均是(shi)注冊用(yong)戶(hu)自主發布上(shang)傳(chuan),不代(dai)表本站觀點,版權(quan)歸原作者(zhe)所有,如(ru)有侵權(quan)、虛假信息(xi)、錯誤信息(xi)或任何問題,請及時(shi)聯(lian)系我們(men),我們(men)將(jiang)在第(di)一(yi)時(shi)間(jian)刪除或更(geng)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頁上相(xiang)關(guan)信(xin)息的(de)知(zhi)識產權歸網站(zhan)方所有(包(bao)括(kuo)但不(bu)限于(yu)文字、圖(tu)片、圖(tu)表(biao)、著(zhu)作權、商標權、為用(yong)戶提供的(de)商業信(xin)息等),非經許可不(bu)得(de)抄(chao)襲或(huo)使用(yong)。
提(ti)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99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514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4344個代理需求 已有1365210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