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波菲里耶(ye)維(wei)奇·鮑(bao)羅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俄國(guo)作曲家(jia),從小就對科(ke)學和音樂同時發生濃厚的興趣。
他的(de)專業是(shi)化(hua)學(xue),1856年從彼得堡醫(yi)(yi)學(xue)院(yuan)(yuan)畢業后(hou)一直從事(shi)教學(xue)和科研工作(zuo),并在科學(xue)上有重要(yao)發明,二十五歲(sui)獲醫(yi)(yi)學(xue)博士學(xue)位,后(hou)任醫(yi)(yi)學(xue)院(yuan)(yuan)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歲(sui))《第一交(jiao)響曲》公(gong)演前,一直是(shi)業余(yu)音樂(le)愛好者。之所以(yi)能(neng)在化(hua)學(xue)、音樂(le)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一方(fang)面由于(yu)他的(de)努力,另一方(fang)面要(yao)歸功于(yu)他的(de)音樂(le)老師和朋(peng)友巴(ba)拉基(ji)列夫、里姆斯基(ji)-柯薩科夫等人。
他是“強力五人集團”成員之一,主要作(zuo)品有:被稱(cheng)為“勇(yong)士”的《第二交響曲》、交響音畫《在(zai)中亞(ya)細亞(ya)草(cao)原上(shang)》 和兩部(bu)弦樂四重奏,為俄(e)國民族交響樂和室內(nei)樂的創作(zuo)作(zuo)出(chu)了(le)卓越的貢(gong)獻。此外(wai)還有歌(ge)劇(ju)《伊(yi)戈爾王》(自編(bian)腳本)。在(zai)他去世以后,這部(bu)歌(ge)劇(ju)由里姆(mu)斯基-柯薩科夫和格拉祖(zu)諾夫續(xu)成。
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作(zuo)品主題和他研究的化(hua)學公式。一位評論家(jia)說:“沒有一個音樂(le)家(jia)只寫了那么一點(dian)作(zuo)品而能永垂不朽(x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