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gong)古爾(er)文學獎(jiang)(Le Prix Goncourt)是法國文學獎(jiang),設(she)立(li)于1903年(nian),每年(nian)頒發一(yi)次,面向當年(nian)在法國出版的(de)法語小(xiao)說,是法國久負盛名的(de)文學大獎(jiang)。1987年(nian)為了(le)鼓勵年(nian)輕人讀書,又特別設(she)立(li)了(le)“龔(gong)古爾(er)中學生(sheng)獎(jiang)”(Prix Goncourt des Lycéens),由法國的(de)中學生(sheng)投票選(xuan)出獲獎(jiang)小(xiao)說。
龔(gong)古(gu)爾(er)(er)兄弟(di)(di)是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jia),弟(di)(di)弟(di)(di)茹爾(er)(er)·德(de)·龔(gong)古(gu)爾(er)(er)(Jules de Goncourt)于1870年(nian)去(qu)世后,哥哥埃德(de)蒙·德(de)·龔(gong)古(gu)爾(er)(er)(Edmond de Goncourt)十分悲痛,在1874年(nian)7月14日立下遺(yi)囑,為(wei)了紀念他的(de)弟(di)(di)弟(di)(di),要用(yong)遺(yi)產作為(wei)基金,成(cheng)立龔(gong)古(gu)爾(er)(er)學院(l'Académie Goncourt),即(ji)龔(gong)古(gu)爾(er)(er)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并指(zhi)定福(fu)樓(lou)拜(Gustave Flaubert)、左拉(la)(Emile Zola)、都德(de)(Alphonse Daudet)等10名友好作家(jia)為(wei)第(di)一屆院士(shi)。
當地時間2022年(nian)11月3日,2022年(nian)度龔古爾文學獎揭曉(xiao),法(fa)國作家布里吉(ji)特·吉(ji)羅(Brigitte Giraud)憑(ping)借小說《活得太快》(Vivre Vite)摘得了這一(yi)獎項。
由于埃(ai)德蒙(meng)到1896年(nian)才(cai)去(qu)世,這份名單(dan)后(hou)來(lai)有(you)所(suo)變動。龔(gong)古爾學院(yuan)于1902年(nian)成立(li),1903年(nian)1月11日獲(huo)得批(pi)準,當年(nian)2月26日舉行第一次(ci)會議,決定設立(li)5000法郎(lang)的(de)獎金(jin),獎勵當年(nian)出(chu)版的(de)最佳長(chang)篇(pian)小(xiao)(xiao)說(shuo)(shuo)、最佳短(duan)篇(pian)小(xiao)(xiao)說(shuo)(shuo)集、最佳想象性散文作品(pin),這一年(nian)12月21日頒(ban)獎。為了保證院(yuan)士(shi)(shi)(shi)們能(neng)不偏不倚地進行評選(xuan),遺囑(zhu)規定每位院(yuan)士(shi)(shi)(shi)可享有(you)一棟住宅和一份保障生活的(de)年(nian)金(jin)。后(hou)來(lai)獎金(jin)改為50法郎(lang)。歐(ou)元采用后(hou),獎金(jin)額為10歐(ou)元。它僅(jin)僅(jin)是一種(zhong)榮(rong)譽,但其重(zhong)要性已超過法蘭西(xi)學士(shi)(shi)(shi)院(yuan)的(de)小(xiao)(xiao)說(shuo)(shuo)大獎(Le grand prix du roman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自1903年(nian)開始,獲(huo)獎小(xiao)(xiao)說(shuo)(shuo)中有(you)普魯(lu)斯特(Marcel Proust)的(de)《在花(hua)枝招展的(de)少女(nv)身旁(pang)》(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馬爾羅(André Malraux)的(de)《人(ren)的(de)狀(zhuang)況》(La condition humaine)、西(xi)蒙(meng)娜(na)·德·波伏瓦(wa)(Simone de Beauvoir)的(de)《名士(shi)(shi)(shi)風流》(Les Mandarins)和杜拉(la)斯(Marguerite Duras)的(de)《情人(ren)》(L'Amant)等。
除了龔(gong)古爾獎以外(wai),龔(gong)古爾學(xue)院每(mei)年(nian)還(huan)會評選出(chu)其(qi)它的獎項。他們(men)是:
-- 龔古爾詩歌獎(Le Goncourt de la Poésie)
-- 龔古(gu)爾(er)首部小(xiao)說(shuo)獎(新(xin)人獎)(Le Goncourt du Premier Roman)
-- 龔古爾中篇小(xiao)說獎(Le Goncourt de la Nouvelle)每(mei)年(nian)9月在(zai)斯特拉斯堡頒發。
-- 龔古爾傳記獎(jiang)(Le Goncourt de la Biographie)每(mei)年9月在南(nan)希(xi)頒發。
1903年(nian) 約(yue)翰·安托萬·諾 《敵對勢力》
1904年 里歐·弗(fu)拉(la)皮埃(Léon Frapié)《幼(you)稚園》
1905年 克洛德·法雷爾 《文明人(ren)》
1906年 讓·薩洛德(de) 《丁(ding)利,杰出的(de)作(zuo)家》
1907年 艾米莉(li)·莫斯(si)利 《特雷斯(si)·洛林》
1908年 弗蘭西(xi)斯·德·米奧曼德雷 《寫在水上》
1909年 萊布隆德 《法蘭西(xi)》
1910年(nian) 路易(yi)斯·佩爾(er)戈 《德古皮爾(er)·瑪戈特》
1911年 阿爾方斯·德·夏(xia)多布里昂 《德·盧(lu)迪(di)納先生》
1912年 安德(de)烈·薩維尼(ni)翁 《女(nv)孩之雨》
1913年 馬(ma)克·埃爾德(de) 《人民的海(hai)》
1914年(nian) 阿(a)德(de)里安·伯特(te)蘭 《呼(hu)叫地(di)面》
1915年 雷尼·本(ben)杰(jie)明 《加(jia)斯帕(pa)》
1916年 亨利·巴比塞 《火線》
1917年(nian) 亨(heng)利·馬勒布(bu) 《火(huo)焰金(jin)點(dian)》
1918年 喬治·杜阿梅爾 《文明》
1919年(nian) 馬塞爾·普(pu)魯斯特 《在少(shao)女們身旁》(《追(zhui)憶(yi)似水年(nian)華》第二卷)
1920年 艾爾內斯特·佩羅(luo)雄 《奈(nai)納》
1921年(nian) 雷尼(ni)·馬蘭 《巴圖阿拉》
1922年(nian) 亨利·貝(bei)勞德(de) 《肥胖者(zhe)的苦(ku)難(nan)》
1923年 盧西恩(en)·法布爾(er)(er) 《拉伯韋(wei)爾(er)(er)或瘟(wen)疫》
1924年 蒂埃里·貝扎斯 《金(jin)銀花,煉獄,第十三章》
1925年(nian) 莫里(li)斯·熱納瓦(wa) 《拉博利奧》
1926年(nian) 亨利(li)·徳貝爾(er)利(li) 《斐德爾(er)的苦惱》
1927年 莫里斯·貝德(de)爾 《熱羅姆,北緯六十度》
1928年 莫里(li)斯·康斯坦丁·威爾 《一個留戀(lian)過去的人》
1929年 馬塞爾(er)·阿蘭德 《命令》
1930年 亨利·福(fu)柯尼(ni)耶(ye) 《馬來亞》
1931年 讓·法亞爾 《相思病》
1932年 居伊(yi)·瑪茲(zi)里納(na) 《狼(lang)》
1933年 馬(ma)爾羅 《人的命運》
1934年 羅歇(xie)·韋塞爾 《科南船長(chang)》
1935年 約瑟夫(fu)·佩雷 《血和(he)啟示》
1936年 馬克桑(sang)斯(si)·范·德·梅(mei)爾契(qi) 《上帝的(de)指紋》
1937年 夏爾(er)·普利斯尼埃(ai) 《假(jia)護照》
1938年 亨利·特(te)洛亞 《蜘蛛》
1939年(nian) 菲利普(pu)·埃里亞 《寵(chong)兒們》
1940年(nian) 弗朗西斯·昂(ang)布(bu)里埃爾 《暑假(jia)》
1941年 亨利·普拉 《三(san)月的風》
1942年 馬克·貝爾納 《赤子之心》
1943年(nian) 馬里于(yu)斯·格魯 《人(ren)的道路》
1944年 愛爾莎(sha)·特奧萊 《第一個窟窿賠償二百法郎》
1945年 讓-路(lu)易·博里 《德(de)寇(kou)鐵蹄下的故(gu)鄉》
1946年 讓-雅克·戈(ge)蒂埃 《一則社會新聞的由來》
1947年(nian) 讓(rang)·路(lu)易·居(ju)爾蒂斯 《夜深(shen)沉》
1948年 莫里斯(si)·德呂翁 《大(da)家(jia)族(zu)》
1949年 羅貝(bei)爾·梅爾勒 《瑞德庫特的(de)周末》
1950年 保爾·科蘭 《野蠻的游(you)戲》
1951年(nian) 朱利(li)安·格拉(la)克 《流(liu)沙海(hai)岸》
1952年 貝阿麗特(te)·白克 《萊昂·莫蘭教士》
1953年 皮埃爾·加斯(si)卡爾 《死亡的時代》
1954年 西蒙·波娃 《名士風流》
1955年 羅歇(xie)·伊科爾 《混(hun)合水》
1956年 羅(luo)曼(man)·加里 《天根》
1957年 羅歇·瓦揚 《律令》
1958年 弗(fu)朗西斯·瓦爾岱 《圣-日(ri)耳曼(man)或(huo)談判(pan)》
1959年 安(an)卓·施瓦茨·巴爾(André Schwarz Bart)《最后一(yi)個正直的人》
1960年 凡(fan)蒂拉(la)·奧里亞 《上帝在流放中(zhong)誕生(sheng)》
1961年(nian) 讓(rang)·科 《上帝的憐憫》
1962年 安娜·朗菲(fei) 《裝砂的(de)行(xing)李》
1963年 阿(a)爾(er)芒·拉努 《當(dang)大(da)海退潮的時候》
1964年 喬治·孔雄 《野蠻狀態》
1965年 雅克·博雷爾 《鐘愛(ai)》
1966年 艾德蒙德·夏爾(er)-盧 《忘卻巴(ba)勒莫》
1967年 皮(pi)耶(ye)?德?芒(mang)迪亞格 《閑暇》
1968年 貝爾納·克(ke)拉韋爾 《冬天的果(guo)實》
1969年 費(fei)利西安·馬爾(er)索 《克(ke)利吉(ji)》
1970年 米歇爾(er)·圖尼(ni)埃 《榿木王(wang)》
1971年 雅克(ke)洛朗(lang) 《蠢事》
1972年 卡里埃爾 《馬鄂的雀鷹(ying)》
1973年 雅克(ke)·謝(xie)賽克(ke)斯 《吃人妖(yao)魔》
1974年 帕斯卡·萊內 《花邊女工》
1975年 埃米爾·阿(a)雅爾(死后才(cai)承認使用筆(bi)名(ming)) 《如(ru)此人生》
1976年 帕特里克·格蘭維爾(er) 《金鳳花》
1977年 德庫安 《約翰·地獄》
1978年 帕特里(li)克·莫迪亞諾(nuo) 《暗店街》
1979年 安多瓦納·馬耶 《大車貝(bei)拉吉》
1980年 伊夫(fu)·納(na)瓦(wa)爾 《動物園》
1981年 呂西安(an)·博達爾 《安(an)娜(na)·瑪(ma)麗》
1982年 多米尼(ni)克·費爾南德茲 《在(zai)天使(shi)手(shou)中》
1983年 弗雷德里克(ke)·特里斯當(dang) 《迷惘者》
1984年 瑪(ma)格(ge)麗特·杜拉斯(si) 《情(qing)人》
1985年(nian) 雅安·克菲萊克(Yann Queffélec) 《野蠻的(de)婚(hun)禮》
1986年(nian) 米(mi)歇爾·奧斯特 《黑(hei)夜(ye)的奴仆》
1987年 塔哈爾·本·杰倫 《神圣的(de)夜(ye)晚——一個男裝少(shao)女的(de)奇(qi)遇(yu)》
1988年 艾(ai)瑞克·歐森納(erik+orsenna) 《殖(zhi)民地展覽L'Exposition coloniale》
1989年 讓·沃特(te)林(lin) 《邁(mai)向上帝的一(yi)大步(bu)》
1990年 盧(lu)歐 《沙(sha)場(chang)》
1991年 孔貝(bei)斯科(Combescot) 《骷髏地的(de)女孩們》
1992年 夏(xia)莫瓦(wa)佐(Chamoiseau) 《德(de)士(shi)古》
1993年(nian) 阿敏·馬盧夫 《塔尼歐斯巨巖(yan)》(Le Rocher de Tanios)
1994年(nian) 迪(di)迪(di)爾(er)·范(fan)·考(kao)委(wei)拉爾(er)特(te) 《單(dan)程票Un Aller simple》
1995年 安德(de)烈·馬(ma)奇諾(nuo) 《法蘭西(xi)遺囑》
1996年(nian) 羅澤 《零號獵戶》
1997年 朗博 《戰役》
1998年 波勒·康斯坦 《心心相(xiang)訴》
1999年 艾什諾茲 《我走了》
2000年 雅克·舒爾 《英(ying)格麗·卡文》
2001年 讓-克里斯托(tuo)弗(fu)·魯(lu)芬 《紅(hong)色巴西(xi)》
2002年(nian) 帕斯卡·基尼(ni)亞爾 《漂泊的陰影(ying)》
2003年(nian) 賈克·皮耶·阿梅特 《布萊希特的情人》
2004年(nian) 羅蘭·高蝶(die) 《史柯塔(ta)的太陽》
2005年 弗朗索瓦·韋(wei)耶爾岡斯(Fran?ois Weyergans) 《母親家的三日》(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
2006年 喬納森·利(li)特爾 《善(shan)心女神》
2007年 吉萊斯·勒華(hua) 《阿拉(la)巴馬之歌》
2008年 阿提克·拉希米 《有耐(nai)心的石(shi)頭》(Syngué Sabour. Pierre de patience)
2009年 瑪麗·恩迪亞(ya)耶 《三個女強人》
2010年(nian) 米歇爾·維勒貝克 《地圖與領土》
2011年(nian) 亞歷(li)克西·熱尼 《法(fa)國兵(bing)法(fa)》
2012年 熱羅姆·費(fei)拉(la)里(li) 《羅馬衰落的教訓》
2013年 皮耶(ye)·勒梅特 《天上(shang)再見》
2014年 莉迪·薩(sa)爾(er)瓦伊(yi)爾(er) 《不要哭(ku)泣》
2015年 馬(ma)蒂亞斯·艾(ai)那爾德 《指北針》
2016年(nian) 蕾拉·斯利馬尼 《溫柔(rou)之歌》
2017年 艾瑞(rui)克(ke)·維(wei)亞爾德 《日(ri)程》
2018年 尼古拉(la)·馬修 《他們(men)之后的孩子》
2019年(nian) 讓-保羅·杜布瓦(wa) 《不是所有(you)人都以相同的方式(shi)居住在這(zhe)個世界》
2020年 埃(ai)爾韋·勒特(te)列(lie) 《反(fan)常》
2021年 穆(mu)罕默(mo)德-姆布加爾(er)-薩爾(er) 《人最秘密的(de)記憶》
2022年(nian) 布(bu)里吉特·吉羅 《活(huo)得(de)太快(kuai)》(Vivre V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