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清宣統元年)9月15日(ri),談家(jia)楨出生于(yu)浙江省寧波市的慈(ci)溪。他的祖父是個(ge)世傳的銀匠(jiang)。父親(qin)談振鏞在家(jia)鄉的一個(ge)雜貨鋪里(li)當(dang)(dang)學徒,以后在郵政(zheng)局里(li)當(dang)(dang)一名小職員。母親(qin)楊梅英(ying)心地善良、勤勞(lao)刻苦。6歲那年,談家(jia)楨在當(dang)(dang)地上(shang)私塾,12歲畢業(ye)于(yu)教會辦的道本小學。
1921年(nian)(nian)(民國(guo)十年(nian)(nian)),談(tan)家楨進入教會辦(ban)的寧(ning)波斐迪中(zhong)學(xue)。
1925年(nian)(民國(guo)十四年(nian)),轉學(xue)(xue)到浙江湖州東吳第(di)三中學(xue)(xue)高中部。
1926年(民國十五(wu)年),談家楨(zhen)以優(you)異的成績畢業于東吳第三中學(xue),并被學(xue)校(xiao)免試保送蘇州東吳大學(xue),主修生物學(xue)。
1927年(nian)(民國十七年(nian)),北伐(fa)取得勝利,他積極參加學校的罷課(ke)和驅(qu)逐反(fan)動(dong)外籍教員運動(dong)。
1930年(nian)(民國十九(jiu)年(nian)),畢業于(yu)蘇州東吳大學(xue)。經(jing)胡經(jing)甫(fu)推薦,談家楨成(cheng)了燕京大學(xue)唯一從事遺傳學(xue)教學(xue)和研究(jiu)的李汝祺教授的研究(jiu)生(sheng)。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畢業于(yu)北京燕京大學(xue)研究(jiu)院,獲理(li)學(xue)碩士(shi)學(xue)位。
1934年(民國(guo)二十三年),談家(jia)楨(zhen)告別了(le)母親和新婚夫人(ren),赴(fu)美國(guo)加州理工(gong)學院(yuan)攻(gong)讀博士(shi)學位,師從(cong)現代遺傳學奠基人(ren)摩爾根及其助(zhu)手杜布贊斯基。
1936年(nian)(民國(guo)二十五年(nian)),他的博士論(lun)文《果蠅常染(ran)色體的遺傳圖》通過答辯,獲(huo)加州理工(gong)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1937年(nian)(民(min)國(guo)二十(shi)六年(nian)),浙江大(da)學校長竺(zhu)可楨聘(pin)他為生物(wu)系(xi)教授。不久抗日(ri)戰(zhan)爭爆發,浙江大(da)學輾轉內遷。最后(hou)生物(wu)系(xi)遷到湄潭的(de)一個破舊不堪的(de)唐家祠堂里(li)。在這(zhe)以后(hou)6年(nian)的(de)時間(jian)里(li),談家楨在研(yan)究上取得了(le)重要的(de)成(cheng)就。他的(de)一些(xie)代表性論(lun)文就是在這(zhe)段時間(jian)里(li)完成(cheng)的(de),同時也培養了(le)以后(hou)在科研(yan)、教學上成(cheng)績(ji)卓(zhuo)著的(de)第一代研(yan)究生。
1944年(民國三(san)十(shi)三(san)年),談家楨發現(xian)了瓢(piao)蟲鞘翅(chi)色斑變異的鑲嵌顯性遺(yi)傳(chuan)現(xian)象,這一(yi)創新(xin)性研究(jiu)成(cheng)果(guo),至今仍(reng)被列為教科書(shu)的經典內容。
1945—1946年間,他應哥倫比亞(ya)大(da)學(xue)的(de)邀請(qing),赴美作(zuo)客座教(jiao)授。他對(dui)嵌(qian)鑲顯(xian)(xian)性(xing)現(xian)象(xiang)的(de)規律作(zuo)進一步的(de)研究,并在1946年發(fa)表了“異(yi)色瓢蟲(chong)色斑遺傳中的(de)嵌(qian)鑲顯(xian)(xian)性(xing)”的(de)論文。這些成(cheng)果引起(qi)國際遺傳學(xue)界的(de)巨大(da)反響,認為是(shi)豐富和發(fa)展了摩爾根遺傳學(xue)說(shuo)。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談家楨在美講學期間(jian),他讀了李森科撰寫的(de)《遺傳與變異(yi)》英譯本小冊子(zi),并第一次接觸(chu)到“米丘林生物(wu)學”和(he)“辯證唯(wei)物(wu)主義(yi)”等(deng)名(ming)詞(ci),
1948年(民(min)國(guo)三十七年),談(tan)家楨代表中國(guo)遺(yi)傳學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de)第八屆(jie)國(guo)際遺(yi)傳學會(hui)(hui)議(yi)。會(hui)(hui)上(shang),他被選為常務理(li)事。會(hui)(hui)后受聯合國(guo)教科文組織(zhi)的(de)資助。
1952年,院系(xi)調整后任復旦大學生物系(xi)教授(shou)兼系(xi)主任。
1961年(nian)起,曾先后擔任復(fu)旦大學(xue)遺傳所所長,復(fu)旦大學(xue)副(fu)校(xiao)(xiao)長,生命科學(xue)院院長和校(xiao)(xiao)長顧(gu)問等職務。
1966年(nian)7月,他的夫人(ren)終因不堪折(zhe)磨,含冤(yuan)離開了人(ren)間。
1968年11月,談家(jia)楨在農(nong)田里勞動(dong),有(you)人輕輕地對他(ta)說,從明天(tian)起你(ni)可以不用到田里勞動(dong)了。
1979年,談家楨先生(sheng)邀請自己(ji)在美(mei)(mei)國(guo)加州理工學(xue)院的老同學(xue)、美(mei)(mei)國(guo)科學(xue)院院士JamesBonner帶領學(xue)術團隊來復旦大學(xue)開設分子遺傳(chuan)學(xue)培訓(xun)班,系統(tong)介紹建立基因(yin)組文庫、分子克隆等前沿(yan)學(xue)術進展(zhan),為中國(guo)開展(zhan)分子遺傳(chuan)學(xue)研(yan)究培養了大批(pi)骨干。
1989年9月,為(wei)了鼓勵家鄉浙江的(de)學(xue)子報考生(sheng)命領(ling)域專業,談老以自己的(de)稿酬和(he)積蓄設立(li)了“談家楨生(sheng)命科(ke)學(xue)獎學(xue)金”,此后他多次用(yong)稿費向獎學(xue)金捐資(zi)擴充基金。
1992年6月,談家(jia)楨(zhen)一行12人(ren)(7位科學(xue)家(jia),5位家(jia)屬)應臺(tai)灣(wan)中央研究院院長、著名物理(li)學(xue)家(jia)吳(wu)大猷的(de)邀請,作為大陸第一批科學(xue)家(jia)訪問臺(tai)灣(wan)。
1995年(nian)10月(yue),就教育體(ti)制改(gai)革問題上書中(zhong)央,受到(dao)江(jiang)澤民總(zong)書記、李嵐(lan)清副總(zong)理等(deng)中(zhong)央領(ling)導同志(zhi)的(de)關注和(he)支持。
1997年4月,談家楨先生不(bu)顧年事已高,奔走(zou)于上海(hai)、浙江(jiang)等地(di),考察(cha)了多家基因(yin)(yin)研究與產(chan)品開發單位。他寫信給江(jiang)澤民總書記,大(da)聲疾呼(hu):中國人類基因(yin)(yin)資源(yuan)流失(shi)情況(kuang)已十(shi)分嚴重(zhong),如再不(bu)采(cai)取有力措施(shi),基因(yin)(yin)資源(yuan)將被掠奪殆(dai)盡。
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yuan)(yuan)名譽終身院(yuan)(yuan)士。
2008年(nian)11月1日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nian)100歲。
科研綜述
研(yan)究(jiu)工(gong)作主要涉及(ji)瓢(piao)蟲、果蠅、獼猴、人體(ti)、植物(wu)等的細胞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群體(ti)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輻射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毒理(li)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分子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以(yi)及(ji)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工(gong)程(cheng)等。堅持(chi)科學真理(li),把畢生精(jing)力(li)貢獻給了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學事業;為(wei)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學研(yan)究(jiu)培養了大(da)批優秀(xiu)人才(cai);建(jian)立了中國第一個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學專業,創建(jian)了第一個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學研(yan)究(jiu)所,組建(jian)了第一個生命(ming)科學院。特別在(zai)果蠅種(zhong)群間(jian)的演變和異色瓢(piao)蟲色斑遺(yi)(yi)(yi)(yi)傳(chuan)(chuan)(chuan)(chuan)變異研(yan)究(jiu)領(ling)域(yu)有開創性(xing)的成(cheng)就,為(wei)奠(dian)定(ding)現代(dai)綜合(he)進(jin)化(hua)理(li)論(lun)提供重要論(lun)據。
在浙江大(da)學任教期間他發現了瓢蟲色斑(ban)遺傳(chuan)的鑲嵌顯性現象。引起(qi)國際遺傳(chuan)學界(jie)的巨大(da)反響,認為是對經典遺傳(chuan)學發展的一大(da)貢獻(xian)。
20世(shi)(shi)紀30年(nian)(nian)代(dai)初起(qi)進行亞洲異色瓢蟲(chong)(chong)色斑(ban)的(de)遺(yi)(yi)傳(chuan)(chuan)變異研(yan)究(jiu)和(he)果(guo)蠅(ying)的(de)細胞(bao)遺(yi)(yi)傳(chuan)(chuan)基(ji)(ji)因(yin)(yin)圖(tu)及種(zhong)內種(zhong)間遺(yi)(yi)傳(chuan)(chuan)結(jie)構的(de)演變研(yan)究(jiu),為現(xian)代(dai)綜合(he)進化理(li)論(lun)的(de)創立作(zuo)(zuo)出(chu)了重大(da)(da)貢獻(xian)。尤其是異色瓢蟲(chong)(chong)等(deng)位基(ji)(ji)因(yin)(yin)嵌鑲顯性遺(yi)(yi)傳(chuan)(chuan)和(he)果(guo)蠅(ying)性隔離形成(cheng)的(de)多基(ji)(ji)因(yin)(yin)遺(yi)(yi)傳(chuan)(chuan)基(ji)(ji)礎(chu)的(de)發現(xian),引起(qi)國(guo)際遺(yi)(yi)傳(chuan)(chuan)學界(jie)的(de)巨大(da)(da)反響,對中國(guo)遺(yi)(yi)傳(chuan)(chuan)學工作(zuo)(zuo)起(qi)了推動作(zuo)(zuo)用(yong)。20世(shi)(shi)紀60年(nian)(nian)代(dai)初在(zai)領導(dao)中蘇合(he)作(zuo)(zuo)的(de)彌(mi)猴輻射遺(yi)(yi)傳(chuan)(chuan)的(de)研(yan)究(jiu)以及20世(shi)(shi)紀70年(nian)(nian)代(dai)起(qi)致力(li)于(yu)組織分子(zi)遺(yi)(yi)傳(chuan)(chuan)學和(he)植物遺(yi)(yi)傳(chuan)(chuan)工程等(deng)研(yan)究(jiu),均(jun)取(qu)得了一些重要成(cheng)果(guo)。
他先(xian)后發表(biao)了百余(yu)篇研究(jiu)論(lun)(lun)文和學(xue)術(shu)論(lun)(lun)述方面(mian)文章,主要匯集在《談家楨論(lun)(lun)文選(xuan)》(1987年(nian),科學(xue)出版(ban)社(she))和《談家楨文選(xuan)》(1992年(nian),浙江科技(ji)出版(ban)社(she))中。
《生物學引論(lun)》、《遺傳與物種起源》、《基(ji)因(yin)(yin)與遺傳》、《談(tan)(tan)談(tan)(tan)摩爾根學派的遺傳學說》、《基(ji)因(yin)(yin)工程(cheng)》、《談(tan)(tan)家楨論(lun)文集》、《談(tan)(tan)家楨論(lun)文選》、《基(ji)因(yin)(yin)的縈夢》
《奇妙的(de)克隆》收(shou)入初中(zhong)語文(wen)人(ren)教(jiao)版八年(nian)級上冊第(di)十(shi)七課。
科研成果獎勵
1995年(nian),獲“求是”科(ke)學(xue)基金會杰出(chu)科(ke)學(xue)家獎
教學成果
談家楨(zhen)先(xian)生(sheng)從事(shi)遺(yi)傳(chuan)學(xue)(xue)教(jiao)學(xue)(xue)和研究七十年,先(xian)后教(jiao)過普通(tong)生(sheng)物學(xue)(xue)、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xue)(xue)、胚(pei)胎學(xue)(xue)、遺(yi)傳(chuan)學(xue)(xue)、細胞學(xue)(xue)、實驗進化學(xue)(xue)、細胞遺(yi)傳(chuan)學(xue)(xue)、達爾(er)文主義、輻(fu)射遺(yi)傳(chuan)學(xue)(xue)、原生(sheng)動物學(xue)(xue)等課程。學(xue)(xue)生(sheng)有霍華(hua)德休斯醫(yi)學(xue)(xue)研究院研究員許田教(jiao)授(shou)上(shang)海(hai)交通(tong)大學(xue)(xue)醫(yi)學(xue)(xue)院的周(zhou)光炎教(jiao)授(shou)、復旦大學(xue)(xue)副校長的金力教(jiao)授(shou)。
1999年,當選為紐(niu)約科學院名(ming)譽(yu)終身院士)。
1987年,當選為意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5年(nian),美國(guo)馬(ma)里蘭(lan)大學(xue)(xue)授予(yu)榮(rong)譽科學(xue)(xue)博(bo)士。
1985年(nian),當選為美國(guo)國(guo)家(jia)科(ke)學院(yuan)外(wai)籍院(yuan)士和(he)第(di)三世界科(ke)學院(yuan)院(yuan)士。
1984年,加拿大(da)約(yue)克大(da)學授予榮譽科學博(bo)士。
1980年,當選(xuan)為中國科學院(yuan)學部(bu)委(wei)員(院(yuan)士)。
談(tan)(tan)先(xian)生為中國遺傳學(xue)(xue)的(de)(de)發展做(zuo)出了(le)巨(ju)大的(de)(de)貢獻,是我(wo)校(xiao)生命科學(xue)(xue)學(xue)(xue)院(yuan)的(de)(de)奠基人(ren),他在復(fu)雜的(de)(de)政治形勢下(xia),堅持真(zhen)理,建立了(le)中國第(di)一個(ge)遺傳學(xue)(xue)專(zhuan)業,第(di)一個(ge)遺傳學(xue)(xue)研究(jiu)所,第(di)一個(ge)生命科學(xue)(xue)學(xue)(xue)院(yuan);晚年的(de)(de)談(tan)(tan)先(xian)生上書中央,對中國遺傳資源的(de)(de)保護(hu)及人(ren)類基因組(zu)研究(jiu)起到(dao)了(le)關鍵的(de)(de)推動作用。(中國科學(xue)(xue)院(yuan)院(yuan)士(shi)、復(fu)旦大學(xue)(xue)副校(xiao)長(chang)金力(li)院(yuan)士(shi)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