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3月29日出生于上海(hai),10歲(sui)開始學藝,13歲(sui)正式(shi)登臺演出《玉堂(tang)春》、《四郎探母》等劇(ju),18歲(sui)開始與其父同臺演出。
1962年8月,在北京參加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
1981年8月,在北京(jing)參加紀念梅蘭芳逝世(shi)二十周(zhou)年演(yan)出;
1984年10月,參加梅蘭(lan)芳誕(dan)辰90周年紀(ji)念演出;
1985年1月9日,參加喜(富)連成科班(ban)創(chuang)立八十周年紀念演出;
1987年4月,參加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shu)展(zhan)覽演出(chu);
1988年5月,參加(jia)首屆(jie)海(hai)內外梅(mei)蘭(lan)芳藝術大(da)匯演;
1990年(nian)10月,參加香(xiang)港舉行(xing)紀(ji)念徽(hui)班進京200周年(nian)演出;
2001年11月1日,京劇《大唐貴(gui)妃》在上(shang)海(hai)首演(yan);12月12日,收韓冬柏為徒;
2003年(nian)(nian)4月12日(ri),參加慶祝中(zhong)國戲(xi)劇梅(mei)花(hua)獎創辦20周年(nian)(nian)文藝晚會(hui)《梅(mei)花(hua)賦》;4月15日(ri),京(jing)劇《大唐貴妃》在北京(jing)首演;
2006年(nian)3月28日(ri),參加(jia)紀(ji)念梅蘭芳返鄉五(wu)十(shi)周(zhou)年(nian)京劇票(piao)友演唱會;參加(jia)紀(ji)念梅蘭芳返鄉五(wu)十(shi)周(zhou)年(nian)座談會;9月27日(ri),參加(jia)長(chang)安(an)大戲院重張十(shi)周(zhou)年(nian)演出;11月5日(ri),收李紅艷(yan)為(wei)徒;12月27日(ri),參加(jia)紀(ji)念馬連良先生(sheng)逝世(shi)四十(shi)周(zhou)年(nian)座談會;
2007年3月23日(ri)(ri),北京(jing)京(jing)劇院梅蘭芳(fang)京(jing)劇團2007年赴加拿大演(yan)出(chu);5月14日(ri)(ri),收嚴(yan)慶頻為徒;
2008年(nian)2月(yue)4日(ri)(ri),收肖迪為徒(tu);2月(yue)28日(ri)(ri),收姜亦珊(shan)為徒(tu);7月(yue)25日(ri)(ri),收田慧為徒(tu);
2011年5月6日,梅葆玖(jiu)首(shou)登娛樂節目《天(tian)天(tian)向(xiang)上》;
2012年3月(yue)3日,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guo)第(di)十一屆全(quan)國(guo)人民代表大(da)會第(di)五次會議;3月(yue)11日,出席在北京梅(mei)蘭芳大(da)劇院由(you)其弟(di)子“李紅艷”主演的京劇新《楊七娘》;3月(yue)31日,梅(mei)葆玖先生參加深(shen)圳衛視《年代秀(xiu)》娛(yu)樂節目的錄制(zhi);4月(yue)20-22日,梅(mei)葆玖先生參加由(you)聯合(he)國(guo)友好理事會等(deng)國(guo)際組織共同主辦的“推(tui)動(dong)聯合(he)國(guo)千年發展目標--世界和平祈禱(dao)大(da)會暨香港(gang)特別行政區成(cheng)立(li)十五年”明星慈善演唱會。
2013年9月19日,收(shou)胡桐為徒;
2014年2月(yue)10日,收王璨(can)為(wei)徒;
2015年(nian)6月27日(ri),收王(wang)(wang)藝臻為徒(tu);10月11日(ri),收王(wang)(wang)馨儀、王(wang)(wang)梓依為徒(tu)。
2016年(nian)3月(yue)(yue)29日,因突(tu)發支氣管痙攣,導致腦缺(que)氧(yang)送醫(yi)院搶救;4月(yue)(yue)25日上午(wu)11時44分,于(yu)北京病逝,享年(nian)82歲。
文革前常(chang)演劇(ju)(ju)目(mu)有《蘇三(san)起(qi)解》、《玉堂春》、《二(er)進宮》、《木蘭從(cong)軍(jun)》、《天女散花》、《彩樓配(pei)》、《武家(jia)坡》、《祭塔》、《三(san)娘教子》、《廉錦楓》、《紅線(xian)盜盒》、《春秋配(pei)》、《祭江》昆(kun)曲《斷橋》、《游園驚(jing)夢》、《思凡》等梅(mei)派京(jing)昆(kun)劇(ju)(ju)目(mu)。
文革(ge)后常演《霸王別姬》、《貴(gui)妃醉酒》、《穆桂(gui)英掛帥》、《太真(zhen)外(wai)傳》、《洛神(shen)》、《西(xi)施》、《鳳還(huan)巢》、《四郎探母》、《御碑亭》、《生死恨》、《宇宙鋒(feng)》、《奇雙會》、《龍(long)鳳呈祥》、《紅鬃烈馬》、《打(da)漁殺(sha)家》、《抗金兵》、《麻姑獻壽》、《游龍(long)戲鳳》、《二堂舍子》、《汾河灣》等梅(mei)派經典(dian)劇目。
1989年,獲美(mei)國紐約林肯美(mei)華藝術(shu)中(zhong)心(xin)授予的亞(ya)洲杰出藝人獎。
2009年,被世界(jie)藝(yi)術家協會授予“藝(yi)術大師獎(jiang)”和“終身(shen)成就獎(jiang)”。
2011年1月11日,獲中國京(jing)劇(ju)終(zhong)身成(cheng)就(jiu)獎。
2012年(nian)4月20日,獲“世界和(he)平大(da)使”獎(jiang)章。
2015年1月,獲第15屆華鼎獎終身(shen)成就大獎。
他(ta)致(zhi)力于梅(mei)派(pai)藝術(shu)的(de)(de)傳承和發展(zhan),就梅(mei)派(pai)藝術(shu)的(de)(de)弘(hong)揚來(lai)講,梅(mei)葆(bao)玖的(de)(de)影響力不言(yan)而喻,甚至對當今(jin)的(de)(de)京劇界(jie)來(lai)說也(ye)是舉足輕重(zhong)。他(ta)多年來(lai)培養(yang)了一大批(pi)藝術(shu)傳人,其中(zhong)有幾十位弟子現都已成(cheng)為了著(zhu)名的(de)(de)表演藝術(shu)家。(中(zhong)國新(xin)聞網)
從戲(xi)曲(qu)傳承的(de)角度來(lai)講,很(hen)少有(you)梨(li)園子弟(di)的(de)家人能夠從事戲(xi)曲(qu)藝(yi)(yi)術(shu),梅葆玖先(xian)生(sheng)不僅傳承梅蘭芳的(de)藝(yi)(yi)術(shu),而且他(ta)在這(zhe)片特殊的(de)土壤里,每(mei)時每(mei)刻都(dou)在為戲(xi)曲(qu)藝(yi)(yi)術(shu)思考,甚至在陷入(ru)昏(hun)迷的(de)前一天,都(dou)在指(zhi)導弟(di)子。他(ta)為中國傳統(tong)文化服務了一生(sheng),可以說(shuo)他(ta)的(de)一生(sheng)是完(wan)美的(de)、幸福的(de),也是死而無(wu)憾的(de)的(de)。(梅花獎(jiang)二度梅得主陳(chen)智林(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