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nian),李可(ke)染(ran)出(chu)生于江蘇徐(xu)州一(yi)個(ge)平民之家,排行(xing)第(di)二(er),取名永順(shun)。雙親均不(bu)識(shi)字,父親是(shi)貧農,逃荒到(dao)徐(xu)州改做了廚師,母親是(shi)城(cheng)市貧民。李可(ke)染(ran)童年(nian)酷愛戲(xi)曲繪畫,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畫戲(xi)曲人物(wu),博得鄰人圍觀。
1914年(nian),李可染入私(si)塾。窮巷(xiang)無(wu)良師(shi),兩年(nian)無(wu)所得,惟常在堂(tang)上寫字畫(hua)畫(hua),塾師(shi)寵愛,不加(jia)阻止。
1916年,李(li)可(ke)(ke)染入徐州“吳(wu)氏兄弟小(xiao)學(xue)”讀書。1917年,小(xiao)學(xue)圖畫老師王琴舫見他聰(cong)慧好學(xue),贊曰:”孺(ru)子可(ke)(ke)教,素質(zhi)可(ke)(ke)染。”遂給他取(qu)學(xue)名(ming)可(ke)(ke)染。
1920年,暑假(jia),李可染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zai)亭,見集(ji)益(yi)書畫(hua)社室內數(shu)位(wei)老畫(hua)師(shi)正(zheng)在作畫(hua),窗外伏觀數(shu)日后登堂入室,拜徐州畫(hua)家錢食芝為(wei)師(shi),正(zheng)式啟蒙書畫(hua),習王石谷一(yi)派的山水畫(hua)。
1923年,李(li)可(ke)(ke)染入上海(hai)美(mei)術(shu)專門學(xue)校普通師范科,學(xue)習圖(tu)畫、手工兩年。此(ci)間,得(de)見吳昌碩真(zhen)跡。在學(xue)校一(yi)次紀念會(hui)上,聽康有為演講,得(de)知中國唐宋繪畫是世(shi)界藝術(shu)的高(gao)峰(feng),因此(ci)被激發(fa)斗志的他(ta)離職獻身繪畫藝術(shu)。1925年,李(li)可(ke)(ke)染畢業創作以其(qi)王石谷派(pai)細筆山水中堂名列第一(yi)。劉(liu)海(hai)粟校長為之題跋(ba)。是年回徐(xu)(xu)州(zhou),在第七(qi)師范附小(xiao)和(he)私立徐(xu)(xu)州(zhou)藝專任教至1928年冬(dong)。
1929年,李可染(ran)(ran)越級考(kao)上西湖國立藝術院研(yan)究(jiu)(jiu)部(bu)研(yan)究(jiu)(jiu)生。師從(cong)林風眠、法籍油畫家(jia)克(ke)羅多(AndreClaouodot)二(er)位教授,專攻(gong)素描和油畫,同時自修(xiu)國畫,研(yan)習美術史論。同年,杭(hang)州(zhou)”一八(ba)藝社”成立,李可染(ran)(ran)加(jia)入”一八(ba)藝社”,為最早成員(yuan)。
1931年5月,杭州“一(yi)八藝社”在(zai)上海舉行習(xi)作(zuo)展,魯迅(xun)為展覽寫《一(yi)八藝社習(xi)作(zuo)展覽會(hui)小(xiao)引》,可染(ran)作(zuo)品(pin)始受注意。
1930年(nian)至1932年(nian)期間(jian),“一(yi)八(ba)藝社”成員先(xian)后被(bei)迫(po)離校,李可染得林風眠先(xian)生(sheng)暗中保護,給(gei)予路費(fei)資助,離開西湖,回(hui)到徐州。1932年(nian),李可染在(zai)(zai)徐州舉(ju)辦(ban)第(di)一(yi)次(ci)個(ge)(ge)人畫展(zhan)(主要(yao)是油畫),創辦(ban)“黑(hei)白畫會”。大幅《鐘馗》入選(xuan)南京(jing)第(di)二屆全國(guo)美(mei)展(zhan);同(tong)年(nian),在(zai)(zai)徐州美(mei)術專科學(xue)校任教(jiao)。1933年(nian)冬,26歲的(de)李可染在(zai)(zai)徐州舉(ju)辦(ban)了(le)他的(de)首次(ci)個(ge)(ge)人畫展(zhan)。
1935年,李可染游泰山,至北平故宮博物院盡(jin)賞歷代(dai)名畫。
1937年,李可染入(ru)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di)三廳(ting),在武漢等地畫抗日宣傳(chuan)畫。
1938年,李(li)可染赴武漢(han),先后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dao)下的部(bu)門進行愛(ai)國宣傳(chuan)活動。
1939年(nian),李可染為表達國(guo)仇家(jia)恨,完成宣(xuan)傳(chuan)畫《是誰破(po)壞(huai)了你的(de)快樂的(de)家(jia)園?》
1940年,李可(ke)染(ran)住金(jin)剛坡下的(de)賴家橋,與理論(lun)(lun)家蔡儀(yi)同室,相互切磋藝事,共同探討新藝術理論(lun)(lun)。由(you)抗戰(zhan)宣傳活動轉回中國畫的(de)創作和研究。
1941年,郭(guo)沫若先(xian)生為李(li)可(ke)染(ran)作題(ti)畫詩(shi)二首,一(yi)為五(wu)律《題(ti)水牛圖(tu)》,一(yi)為七(qi)律《題(ti)峽里行舟(zhou)圖(tu)》。
1942年(nian),李可染(ran)開始水墨寫生,作牛(niu)圖,在(zai)四川(chuan)重慶參加當代畫(hua)家聯展。同時(shi)期,古典寫意人物(wu)《屈原》、《王(wang)羲之》、《杜甫》以(yi)及山水畫(hua)《風(feng)雨歸(gui)牧》等作品問世。也是李可染(ran)山水畫(hua)形態古典期(1942-1953)的開始。
1943年(nian),李可染(ran)應重慶國(guo)立(li)藝專校長陳之(zhi)佛邀請,任(ren)中(zhong)國(guo)畫講師至1946年(nian)9月。在此期間(jian),致力(li)于(yu)中(zhong)國(guo)畫教(jiao)學和研究,主攻山(shan)水、古典人物、牧牛圖(tu)(tu)。作(zuo)《公(gong)蔭觀瀑(pu)圖(tu)(tu)》、《執扇仕女圖(tu)(tu)》、《擬八(ba)大山(shan)人》、《仿(fang)石濤(tao)》等(deng)畫。1944年(nian),《李可染(ran)水墨寫(xie)意(yi)畫展》在重慶舉(ju)辦,徐悲鴻作(zuo)序,老(lao)舍(she)撰寫(xie)《看畫》一文,并在文中(zhong)對李可染(ran)的山(shan)水畫和水牛圖(tu)(tu)表示稱贊。
1945,李可染與(yu)林(lin)風(feng)眠(mian)、丁衍庸、關(guan)良、倪貽德、趙無極等以山水和寫意人物(wu)為主,舉辦《現(xian)代(dai)繪畫聯(lian)展》。同年,他(ta)在昆(kun)明舉辦了《李可染水墨寫意畫展》,也作了《放鶴亭》、《棕下(xia)老人圖(tu)》等畫。
1946年(nian)(nian)(nian)(nian),李可染到北平藝術(shu)專科學校任教,翌年(nian)(nian)(nian)(nian)春拜(bai)齊白石為師,相隨10年(nian)(nian)(nian)(nian)。同年(nian)(nian)(nian)(nian)又深得黃賓虹積(ji)墨法之(zhi)妙。
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舉(ju)行(xing)第二次(ci)個人畫(hua)展(zhan)。徐悲(bei)(bei)鴻收藏其(qi)《撥阮圖》、《懷(huai)素(su)書蕉》等寫意人物畫(hua)近10幅,藏于徐悲(bei)(bei)鴻紀念館。
1949年后,李可染(ran)當(dang)選(xuan)為(wei)中國美術(shu)家協(xie)會理事。
1950年(nian),李可染任中央美術(shu)學院中國畫(hua)副教(jiao)授。同(tong)(tong)年(nian),為(wei)《人民(min)美術(shu)》創刊號撰文《談中國畫(hua)的(de)改造》,指出(chu)發展中國畫(hua)的(de)前景(jing)。當年(nian)《人民(min)美術(shu)》第五(wu)期(qi)又發表了他到大同(tong)(tong)云(yun)岡石窟考(kao)察后(hou)撰寫的(de)《云(yun)岡石刻印象(xiang)》一文。
1951年(nian),李可染隨(sui)同(tong)中央(yang)美術(shu)學(xue)院全體師生參加(jia)土改,創作新年(nian)畫《工農勞動模(mo)范北(bei)海游園大(da)會》等作品。
1952年,李(li)可染再次到云(yun)岡石(shi)窟考察(cha)(cha)。又參加中央文(wen)化(hua)部組織的炳靈寺(si)石(shi)窟考察(cha)(cha)團赴炳靈寺(si)考察(cha)(cha),沿途(tu)參觀龍門(men)石(shi)窟、西(xi)安碑林等大型(xing)石(shi)刻,為漢代(dai)藝術所震撼(han)。
1953年,李(li)(li)可染在北(bei)京舉行了李(li)(li)可染、張仃、羅銘寫生聯展。
1954年(nian),李(li)可染為變(bian)革(ge)中國畫(hua)(hua)鐫“可貴者(zhe)膽(dan)”、“所要者(zhe)魂”兩方印章。上(shang)半年(nian)首次長途寫(xie)(xie)生(sheng)(sheng),歷時三(san)月(yue)余。同行(xing)者(zhe)有畫(hua)(hua)家張(zhang)仃、羅(luo)銘。9月(yue)19日,在(zai)北京北海悅心(xin)殿舉(ju)行(xing)三(san)畫(hua)(hua)家水(shui)墨寫(xie)(xie)生(sheng)(sheng)畫(hua)(hua)聯(lian)展(zhan)。這一年(nian),也(ye)是李(li)可染山水(shui)畫(hua)(hua)形態的(de)轉型期(1954-1965)的(de)開始。1956年(nian),李(li)可染再次長途寫(xie)(xie)生(sheng)(sheng),歷時八個月(yue),行(xing)程數萬里,作(zuo)(zuo)畫(hua)(hua)近二百幅(fu)。從“對景寫(xie)(xie)生(sheng)(sheng)發展(zhan)到對景創作(zuo)(zuo)”。他的(de)代表作(zuo)(zuo)有《魯迅故(gu)鄉紹興(xing)城》、《萬縣》、《江城朝霧(wu)》、《嘉定大佛》、《峨眉(mei)山秋色》、《巫峽百步梯》等。返(fan)回后,在(zai)中央美(mei)術學院(yuan)大禮堂舉(ju)行(xing)“李(li)可染水(shui)墨山水(shui)寫(xie)(xie)生(sheng)(sheng)作(zuo)(zuo)品(pin)觀摩展(zhan)”三(san)天。
1957年,李可(ke)染與畫家關良同訪德意(yi)志民主共和國(guo),歷時四(si)個月。柏林藝術科院為兩畫家舉辦聯合畫展。
1958年,李可染觀摩齊白(bai)石(shi)遺(yi)作(zuo)展并發(fa)表了《談齊白(bai)石(shi)老師(shi)和他(ta)的畫》一文。
1959年,李(li)可(ke)(ke)染赴(fu)桂林(lin)寫(xie)(xie)生。在(zai)北京舉辦《江山如(ru)此多(duo)嬌(jiao)》水(shui)墨山水(shui)寫(xie)(xie)生畫(hua)展(zhan),并先后(hou)在(zai)中國(guo)八(ba)大城(cheng)市(shi)巡回展(zhan)出。同年,捷克布拉格博物館舉辦《李(li)可(ke)(ke)染畫(hua)展(zhan)》,《李(li)可(ke)(ke)染水(shui)墨山水(shui)寫(xie)(xie)生畫(hua)集(ji)》出版(ban)。
1960年,李可染提出(chu)“采(cai)一煉(lian)十”的(de)(de)主張。意即,采(cai)礦是艱(jian)辛的(de)(de),冶(ye)煉(lian)更加需要付出(chu)倍百倍的(de)(de)勞動,真(zhen)正的(de)(de)藝術創造(zao)必(bi)須(xu)兼有采(cai)礦工人和冶(ye)煉(lian)家雙重(zhong)艱(jian)辛和勤(qin)奮(fen)。
1961年,李(li)可染山水(shui)畫室(shi)成立,逐步形成山水(shui)畫教(jiao)學體(ti)系。此后(hou)三(san)年,冬季到(dao)廣(guang)東(dong)從(cong)化、夏(xia)季到(dao)北(bei)戴河從(cong)事創作,這(zhe)一(yi)期間完成了《魯(lu)迅故鄉紹興城(cheng)》、《黃海煙霞》、《鼎(ding)湖飛(fei)瀑》、《暮韻圖(tu)》、《鐘馗嫁妹圖(tu)》。
1962年,李可染(ran)完成了《黃(huang)山煙霞》、《漓江》、《萬山紅遍(一)》、《五(wu)牛圖》的畫作(zuo)。
1964年,李可染完成(cheng)了《清(qing)漓(li)天下(xia)景(jing)》、《萬山紅遍(二(er))》、丈二(er)巨幅《漓(li)江》、《巫山云圖》、《山下(xia)水田(tian)》等畫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李(li)(li)可染(ran)(ran)被迫(po)停筆(bi)。通過書法磨練基本功(gong)。這(zhe)段時間為(wei)李(li)(li)可染(ran)(ran)山水畫的豐碑期(1979-1989)積蓄了(le)雄厚精進的創(chuang)造力。
1969年,李可染下(xia)放湖北(bei)丹江口(kou)干校,為(wei)時二年。
1972年,李可染按周(zhou)恩(en)來調令返京,重新致力(li)于中國(guo)畫創(chuang)作,為(wei)民族飯店作大(da)幅《漓江》。
1973年,李(li)可染作《漓(li)江(jiang)勝境圖》,歷時三個月(yue)完成。又作《樹梢百重泉》,作為(wei)國(guo)禮贈送友好(hao)國(guo)家元首。
1974-1975年(nian),“四人幫(bang)”發動“批黑畫、反擊資(zi)產階(jie)級黑線(xian)回潮(chao)”運(yun)動。李可染(ran)(ran)名(ming)作《陽朔(shuo)勝(sheng)境圖》被指為黑畫,橫遭批判。原陳列(lie)于(yu)公共場所(suo)的李可染(ran)(ran)力作一律禁展。李可染(ran)(ran)身受(shou)迫(po)害,但仍堅持習字,自創“醬當體”,筆勢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李可染為日本華僑總會作大幅(fu)《漓江(jiang)》、《井崗山》圖軸。
1977年(nian),李可染作(zuo)《井崗山》、《襟江閣》、《清漓風光圖(tu)》等。
1978年,李可染當選為第五屆(jie)全(quan)國政治(zhi)協商會議委(wei)(wei)員。此(ci)后連續當選為第六(liu)、第七屆(jie)全(quan)國政協委(wei)(wei)員。
1979年,李可(ke)染(ran)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fu)主席、全國文聯(lian)委(wei)員,并(bing)(bing)(bing)被任命為中國畫(hua)研究(jiu)院院長(chang)。1981年,在任中國畫(hua)研究(jiu)院院長(chang)期間,為紀念魯(lu)迅誕辰100周(zhou)年書寫了(le)魯(lu)迅聯(lian)語(yu),并(bing)(bing)(bing)題“魯(lu)迅先(xian)生聯(lian)語(yu)云‘俯(fu)首甘為孺子牛(niu)(niu)’,此語(yu)給我(wo)啟發教育,吾因此開始畫(hua)牛(niu)(niu),并(bing)(bing)(bing)名我(wo)畫(hua)室(shi)為‘師牛(niu)(niu)堂’,今逢魯(lu)迅先(xian)生誕辰一百(bai)年紀念,寫此以志敬仰。一九八一,可(ke)染(ran)并(bing)(bing)(bing)記”。
1983年,李可(ke)染赴(fu)日本(ben)東京、大阪舉辦《李可(ke)染中國(guo)畫展(zhan)》。藝(yi)術教(jiao)學片(pian)《峰(feng)高無坦途(tu)--李可(ke)染的山(shan)水藝(yi)術》,欣(xin)賞片(pian)《為祖國(guo)河山(shan)立傳》、《李可(ke)染畫牛》拍(pai)攝完成(cheng)。
1984年,《江山無(wu)盡圖》獲第六屆全國(guo)美術(shu)展(zhan)覽(lan)榮譽獎。
1985年10月(yue),江蘇徐州(zhou)市修復李可(ke)染(ran)舊居,李可(ke)染(ran)捐贈其(qi)本人歷年書畫(hua)墨跡珍品40件,連同(tong)李可(ke)染(ran)學(xue)生、傳派畫(hua)家贈畫(hua)。同(tong)年,作《水牛贊圖》。
1986年5月,”李可染(ran)中(zhong)國畫(hua)展”在(zai)北京中(zhong)國美(mei)術(shu)館舉行。這是(shi)李可染(ran)在(zai)世近70年筆耕(geng)生涯(ya)的(de)最后一次展覽,展出作品202件(jian)。
1987年,李(li)可(ke)染為(wei)黃潤華、張憑、李(li)行簡在日本舉辦聯合畫展(zhan)寫《“苦學派(pai)”畫展(zhan)前(qian)言》,提出學派(pai)的(de)形(xing)成與發展(zhan)問題。7月,德意(yi)志(zhi)民主共(gong)和(he)國藝術科(ke)學院授予李(li)可(ke)染通訊院士榮譽稱號。
1988年,李(li)可(ke)染捐贈作品《雨過瀑聲急》,以義(yi)賣所得4萬美元贈予國際修復長城、拯救(jiu)威尼(ni)斯委員會。
1989年(nian)(nian)5月12日,文化部(bu)舉(ju)行“著名國畫(hua)藝術(shu)大(da)師李可(ke)染先生為中(zhong)國藝術(shu)節基金會捐(juan)款(kuan)儀(yi)式(shi)”,表彰其(qi)捐(juan)款(kuan)10萬美元以促(cu)進中(zhong)國藝術(shu)事業發展。12月5日上午10時(shi)50分(fen),心臟病猝發,享年(nian)(nian)82歲(sui)。
萬山紅遍
一葉知秋
清漓勝境圖
洗桐圖
棕下老人
午困圖
魯迅故鄉紹興城
昆侖山色
陽朔
山頂梯田
井岡山
清漓帆影圖
雨中漓江
潑墨山水
牧童歸去夕陽紅
煙江夕照
百重泉
密林煙樹
雨勢驟然晴
執扇仕女
布袋和尚
荷凈納涼
放鶴亭
蕉林鳴琴
宋人詩意
潯陽琵琶
暮歸
溫柔鄉里不驚寒
鐘馗
柳溪漁艇圖
醉翁圖
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
黃山云海
春雨江南圖
廣(guang)州美術學院李公明教(jiao)授說:“在新(xin)中(zhong)國畫(hua)改造(zao)過程中(zhong),李可(ke)染(ran)的寫生山水和(he)紅色(se)山水在這(zhe)一新(xin)傳統中(zhong)所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原創性意義的。”
沈鵬先《李(li)(li)可染(ran)書畫全(quan)集·書法卷·序》中說(shuo):“書法既是(shi)(shi)(shi)李(li)(li)可染(ran)的(de)余事(shi),也是(shi)(shi)(shi)他的(de)全(quan)部藝(yi)術活動的(de)重要部分。說(shuo)余事(shi),因為書法只占(zhan)用(yong)他從事(shi)繪畫以(yi)外的(de)較少(shao)時間,并(bing)且與繪畫的(de)數(shu)量比較占(zhan)據(ju)次位。但是(shi)(shi)(shi),從書畫理法相同(tong)的(de)意義來說(shuo),從筆法與結構的(de)最抽象的(de)原(yuan)則來說(shuo),書法就不僅不是(shi)(shi)(shi)余事(shi),而是(shi)(shi)(shi)可染(ran)藝(yi)術十分重要的(de)基礎工程了。”
李(li)可(ke)染的(de)兒子李(li)小可(ke)接(jie)受采(cai)訪時(shi)說“我(wo)(wo)父親讓(rang)我(wo)(wo)們最為受益的(de)是他對(dui)待藝(yi)術和人(ren)生的(de)態度,他的(de)故事(shi)背后反映出來的(de)是他對(dui)藝(yi)術的(de)態度。”
老(lao)舍在《李可(ke)染水墨寫意畫展》的撰文(wen)中(zhong)說“在窮苦中(zhong),偶爾能看到幾幅好(hao)畫,精(jing)神為之一振。”
吳作人(ren)在《李可染中(zhong)(zhong)國(guo)畫展(zhan)》的序言中(zhong)(zhong)說:“藝術天地至廣,而于山水匠心獨(du)運。峰(feng)戀(lian)隱(yin)顯(xian),云煙吞吐,乃(nai)古人(ren)所(suo)未(wei)逮;嵐(lan)影樹光(guang),以墨勝彩,創境(jing)界以推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