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錐礦刻面(mian)寶(bao)(bao)石(shi)(shi)具有(you)鮮明(ming)的外觀,但寶(bao)(bao)石(shi)(shi)一般很小,干凈無暇(xia)的刻面(mian)裸石(shi)(shi)極少有(you)重于1ct的,多用于收(shou)藏。主要產自(zi)蛇(she)紋巖中與柱晶石(shi)(shi)、鈉沸(fei)石(shi)(shi)等伴生,目前全(quan)球(qiu)寶(bao)(bao)石(shi)(shi)級藍錐礦晶體僅產于美國加(jia)州圣本尼托縣,產量十(shi)分少。
在1907年美(mei)國(guo)的地質學家喬治(zhi)·勞德(de)伯克使用benitoite這個英(ying)文名(ming)稱(cheng)來命名(ming)在美(mei)國(guo)加利福尼亞州圣貝尼托(tuo)縣(xian)內圣貝尼托(tuo)河旁發現的礦(kuang)物(wu),其(qi)英(ying)文名(ming)稱(cheng)取自當地地名(ming)。
雖然(ran)陸續(xu)在其他(ta)地方有發現到藍錐礦,但是目前為(wei)止只有在加利福尼亞(ya)州(zhou)產有質量(liang)好且可以做為(wei)半寶石的礦物晶體,因此在1985年,藍錐礦成為(wei)加利福尼亞(ya)州(zhou)的州(zhou)石。
藍(lan)錐礦(kuang)的(de)(de)(de)產地有美國的(de)(de)(de)加利福尼(ni)亞州(zhou)圣貝(bei)尼(ni)托(tuo)縣和阿肯色州(zhou)、日(ri)本(ben)的(de)(de)(de)新潟縣糸(mi)魚川(chuan)市(shi)青(qing)海和東京都奧多摩町。圣貝(bei)尼(ni)托(tuo)縣所產的(de)(de)(de)藍(lan)錐礦(kuang)常常會在藍(lan)閃石(shi)片巖(yan)里(li)的(de)(de)(de)鈉(na)(na)沸(fei)石(shi)脈(mo)之中(zhong)(zhong);日(ri)本(ben)出產的(de)(de)(de)藍(lan)錐礦(kuang)則會在貫穿蛇(she)紋巖(yan)的(de)(de)(de)鎂鈉(na)(na)閃石(shi)-石(shi)英(ying)-金云(yun)母-鈉(na)(na)長(chang)石(shi)的(de)(de)(de)巖(yan)脈(mo)中(zhong)(zhong)。
1.化學成分:鋇鈦硅酸鹽,BaTiSi3O9。
2.晶系(xi):六方晶系(xi)。
3.晶體:多(duo)呈柱(zhu)狀和(he)板狀。
4.解(jie)理:一組不(bu)完(wan)全解(jie)理。
5.斷口:貝殼狀。
6.硬度:6.5。
7.比重:3.68。
8.折射率(lv):1.75-1.80。
9.雙折(zhe)射率:0.047。
10.光性:一軸晶正(zheng)光性。
11.光(guang)澤:明亮玻(bo)璃光(guang)澤。
12.色散:高(gao),0.046;類似于(yu)金剛石的色散。火彩可部分地被體色所掩蓋。
13.透明度(du):透明到半(ban)透明。
14.顏(yan)色:藍到(dao)紫(zi)色,無色。
15.多色性:強(qiang);藍(lan)色和無色
16.發(fa)光(guang)性:短波紫外光(guang)下(xia)發(fa)明(ming)亮(liang)的(de)藍光(guang)。無色的(de)在(zai)長波紫外光(guang)下(xia)發(fa)暗淡的(de)紅光(g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