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nian),魯(lu)彥周(zhou)高中(zhong)畢業。
1949年初(chu),在(zai)家(jia)鄉參加地(di)方工作隊的工作。1950年,調入(ru)期刊《皖北文藝》擔任編輯。1954年,在(zai)上(shang)海《文藝月(yue)報》第(di)6期上(shang)發表了個人(ren)第(di)一篇短篇小說(shuo)《云(yun)芝(zhi)娘和(he)云(yun)芝(zhi)》。
1956年,創(chuang)作(zuo)獨幕(mu)劇(ju)(ju)劇(ju)(ju)本《歸(gui)來》,該(gai)作(zuo)品獲(huo)得中國(guo)話(hua)劇(ju)(ju)會(hui)演劇(ju)(ju)本一(yi)等獎(jiang);同(tong)年,擔任劇(ju)(ju)情電影(ying)《春天來了》的(de)編劇(ju)(ju),該(gai)片(pian)由(you)孫(sun)道臨、李保羅(luo)共同(tong)主演。1957年,創(chuang)作(zuo)電影(ying)文(wen)(wen)學(xue)劇(ju)(ju)本《鳳凰之歌》,該(gai)作(zuo)品獲(huo)得中國(guo)文(wen)(wen)化部舉辦(ban)的(de)中國(guo)電影(ying)文(wen)(wen)學(xue)劇(ju)(ju)本征文(wen)(wen)三等獎(jiang);同(tong)年,創(chuang)作(zuo)獨幕(mu)劇(ju)(ju)本《夢(meng)》。
1958年(nian),創作(zuo)散文集《淮北寄語》;同年(nian),擔任劇情(qing)電影(ying)《三八河邊》的編劇,該片講述了農村(cun)婦(fu)女陳淑貞的故事(shi)。1959年(nian),加入中國作(zuo)家協會;后來,擔任安徽作(zuo)協、劇協副主席、《清明》雜(za)志副主編等職;同年(nian),創作(zuo)兒(er)童小(xiao)說《找(zhao)紅軍》,該小(xiao)說獲(huo)得兒(er)童文學獎;此外,還創作(zuo)了電影(ying)劇本《窩龍(long)湖》。
1960年(nian),加入中國(guo)共(gong)產黨;同年(nian),與(yu)陳登科(ke)合(he)著(zhu)電影文(wen)學(xue)劇本《相(xiang)會在天(tian)安門前》。1961年(nian),擔(dan)任戰爭(zheng)電影《風雪(xue)大(da)別山(shan)》的編(bian)劇。1962年(nian),創(chuang)作(zuo)(zuo)短篇小說集《桃花(hua)風前》;同年(nian),創(chuang)作(zuo)(zuo)短篇小說集《送鵝》。1966年(nian),魯(lu)彥周(zhou)下放干校勞動。1973年(nian),創(chuang)作(zuo)(zuo)文(wen)集《魯(lu)彥周(zhou)文(wen)集》。
1976年(nian)(nian),與江(jiang)深合(he)著話(hua)劇(ju)劇(ju)本《大河春秋》。1979年(nian)(nian),擔任劇(ju)情電影(ying)《柳(liu)暗花(hua)明》的編(bian)劇(ju),該片由(you)郭維執(zhi)導;同年(nian)(nian),創作中篇(pian)小說《天(tian)云(yun)山(shan)傳(chuan)奇》,該小說獲得中國優秀(xiu)中篇(pian)小說獎(jiang);1980年(nian)(nian),擔任劇(ju)情電影(ying)《天(tian)云(yun)山(shan)傳(chuan)奇》的編(bian)劇(ju),他(ta)憑(ping)借該片入(ru)圍第(di)1屆中國電影(ying)金雞(ji)獎(jiang)最佳編(bian)劇(ju)獎(jiang);此外(wai),還創作了散(san)文選(xuan)集《魯(lu)彥(yan)周小說散(san)文選(xuan)集》。
1983年,擔任愛情(qing)電(dian)影(ying)《妻子的(de)信》的(de)編(bian)劇(ju)(ju);同(tong)年,擔任劇(ju)(ju)情(qing)電(dian)影(ying)《廖仲(zhong)愷》的(de)編(bian)劇(ju)(ju),他憑(ping)借(jie)該(gai)片入(ru)圍第4屆(jie)中(zhong)國電(dian)影(ying)金雞獎(jiang)最佳編(bian)劇(ju)(ju)獎(jiang);此(ci)外,還出版了長篇小(xiao)說(shuo)《彩虹坪》。1984年,擔任劇(ju)(ju)情(qing)電(dian)影(ying)《他在特區》的(de)編(bian)劇(ju)(ju),該(gai)片以蛇口加工(gong)區建(jian)設者袁庚(geng)為(wei)原型(xing);同(tong)年,出版中(zhong)篇小(xiao)說(shuo)《春前草(cao)》。
1985年,創(chuang)作電影劇本(ben)選集《魯彥周電影劇本(ben)選集》。1988年,創(chuang)作長篇小(xiao)說(shuo)《古塔上的(de)風鈴》。1992年,出版小(xiao)說(shuo)《陰陽(yang)關(guan)的(de)陰陽(yang)夢》。1997年,出版小(xiao)說(shuo)《雙鳳樓》,該小(xiao)說(shuo)以(yi)1949年前后三十年間風云動蕩的(de)歷(li)史(shi)為背景。2004年,創(chuang)作小(xiao)說(shuo)集《找紅軍/少年紅色經典》。
2005年(nian),創(chuang)作長(chang)篇小(xiao)說《梨花似雪》。2006年(nian)11月26日晚,魯彥周因(yin)病在合肥去世,享年(nian)78歲(sui)。2007年(nian),由其擔任編(bian)劇(ju)的年(nian)代劇(ju)《雙鳳樓(lou)》播(bo)出。
2007年(nian) 《雙鳳(feng)樓》 電(dian)視(shi)劇
1984年 《他在特區》 電影
1983年 《妻子(zi)的信(xin)》 電影
1983年 《廖仲愷》 電影
1980年(nian) 《天云山傳奇》 電影
1979年(nian) 《柳暗花(hua)明》 電影
1961年 《風雪大別(bie)山》 電(dian)影
1958年 《三八(ba)河邊》 電(dian)影
1957年 《鳳凰之歌》 電影
1956年 《春天(tian)來(lai)了》 電(dian)影
2005年 《梨(li)花似雪》 長篇小說
2004年 《找(zhao)紅(hong)軍/少年紅(hong)色(se)經典》 小說集
1997年 《雙鳳樓》 小說
1992年 《陰陽(yang)關(guan)的陰陽(yang)夢》 小說
1988年(nian) 《古塔上(shang)的風鈴》 長(chang)篇小說(shuo)
1985年 《魯(lu)彥(yan)周(zhou)電影劇(ju)本選(xuan)集》 劇(ju)本選(xuan)集
1984年 《春前(qian)草》 中篇小說
1983年(nian) 《彩虹坪》 長篇小說
1980年 《魯彥周小(xiao)說散文選(xuan)集》 散文選(xuan)集
1979年 《天云山傳奇》 中篇小說
1979年 《柳(liu)岸花明(ming)》 電(dian)影(ying)劇本(ben)
1976年(nian) 《大河春秋(qiu)》(與江深合(he)著(zhu)) 話(hua)劇劇本(ben)
1973年(nian) 《魯(lu)彥周文集》 文集
1962年 《風雪大別山》 中篇小說
1962年(nian) 《桃花汛前》 短篇小說集
1962年 《送鵝》 短篇小(xiao)說集(ji)
1960年 《相會在天安門前》(與陳登科合著(zhu)) 電(dian)影文學劇本
1959年(nian) 《三八(ba)河(he)邊》 電影劇本
1959年 《窩(wo)龍湖》(與陳登(deng)科(ke)合著(zhu)) 電影劇本(ben)
1959年 《找紅軍(jun)》 兒(er)童小說(shuo)
1958年 《淮北寄語》 小說、散文合集(ji)
1957年(nian) 《夢》 獨幕劇(ju)本
1957年 《鳳凰(huang)之(zhi)歌》 電影劇本
1956年 《春(chun)到淮北(bei)》 電(dian)影文學劇本(ben)
1956年 《歸來》 話劇劇本
1956年 《春天來(lai)了》 電影劇本
1954年(nian) 《云芝娘和云芝》 短篇小說
? 1984 第4屆(jie) 中(zhong)國電影金雞獎(jiang)最佳編劇獎(jiang) 《廖仲愷》 (提名)
? 1981 第(di)1屆 中國電影金(jin)雞獎最佳編(bian)劇獎 《天(tian)云山傳奇》 (提名(ming))
? 1979 中國(guo)優秀(xiu)中篇小說獎 《天云山傳奇》 (獲獎)
? 1959 兒童文學獎 《找(zhao)紅軍》 (獲獎)
? 1957 中國(guo)文(wen)化部舉辦的中國(guo)電影文(wen)學劇本(ben)征文(wen)三等獎 《鳳(feng)凰之歌》 (獲獎)
? 1956 中國話劇會演劇本一(yi)等獎(jiang) 《歸來》 (獲獎(jiang))
魯(lu)彥(yan)周的(de)作品一方面(mian)堅持自己的(de)獨立思(si)考,淡化(hua)(hua)現實(shi),放(fang)大(da)人性;另一方面(mian)形成了(le)獨具(ju)特色的(de)審(shen)美追(zhui)求和敘(xu)事藝術品格(《時代文學》評(ping))。他長篇(pian)小說的(de)最大(da)特點就是宏大(da)敘(xu)事與(yu)個人敘(xu)事相糾纏(chan),這在他長篇(pian)小說的(de)主題、人物塑造、技巧等諸方面(mian)均有體(ti)現。在敘(xu)事技巧層面(mian),魯(lu)彥(yan)周的(de)小說具(ju)有明顯的(de)模式(shi)化(hua)(hua)傾向(xiang),首(shou)先是情(qing)節設置上的(de)模式(shi)化(hua)(hua),二是小說中心情(qing)節上的(de)“路(lu)線斗爭(zheng)模式(shi)”(《江西社會科(ke)學》評(ping))。
魯彥周(zhou)在(zai)(zai)(zai)創作小(xiao)說的(de)(de)(de)(de)(de)早期(qi),主要將(jiang)筆(bi)墨(mo)放在(zai)(zai)(zai)了(le)對農(nong)(nong)村(cun)事物的(de)(de)(de)(de)(de)描(miao)寫上(shang),他的(de)(de)(de)(de)(de)作品大多為歌頌(song)農(nong)(nong)民的(de)(de)(de)(de)(de)辛勤勞動、黨的(de)(de)(de)(de)(de)偉(wei)大領導以及描(miao)繪生活的(de)(de)(de)(de)(de)美好藍圖(tu)。而(er)“文化大革命”結(jie)束后,重(zhong)新提起筆(bi)來創作的(de)(de)(de)(de)(de)魯彥周(zhou),無論(lun)是(shi)在(zai)(zai)(zai)城市還是(shi)農(nong)(nong)村(cun)題(ti)材的(de)(de)(de)(de)(de)小(xiao)說,他的(de)(de)(de)(de)(de)敘述重(zhong)點大多是(shi)在(zai)(zai)(zai)對歷史進(jin)行(xing)反思(si)和批判,這些小(xiao)說的(de)(de)(de)(de)(de)主題(ti)多呈(cheng)現(xian)為人(ren)性(xing)或者人(ren)物命運與(yu)革命歷史的(de)(de)(de)(de)(de)沖突(tu)。他在(zai)(zai)(zai)表達小(xiao)說主題(ti)時,更加側重(zhong)對人(ren)性(xing)的(de)(de)(de)(de)(de)表達,側重(zhong)于人(ren)們如(ru)何通過努(nu)力與(yu)逆(ni)境作斗(dou)爭(廣西師范大學傅雪評(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