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nian)8月12日惲(yun)代英(ying)出生于湖北武昌(chang)一(yi)個(ge)官(guan)僚(liao)家庭。父親(qin)惲(yun)爵三為清朝知府下(xia)屬八品官(guan),母親(qin)陳(chen)葆云出身于士宦(huan)之(zhi)家,是代英(ying)的(de)啟蒙老(lao)師(shi)。代英(ying)兄妹5人,他排行第(di)二。代英(ying)從小(xiao)酷愛(ai)學習,每(mei)看到一(yi)本好(hao)書,便廢寢忘食地閱讀,非讀完方罷休。
1913年(nian),惲代英(ying)考入武(wu)漢中華(hua)大學(xue)預(yu)科(ke),1915年(nian)進中華(hua)大學(xue)文科(ke)攻讀中國哲學(xue)。惲代英(ying)在學(xue)生(sheng)時代積極參加革命活動(dong)(dong),是武(wu)漢地(di)區五(wu)四運(yun)動(dong)(dong)主(zhu)要領(ling)導人之一。
1915年(nian)(nian),惲代英參加(jia)新文化(hua)運動(dong),在《東方雜志》、《新青(qing)年(nian)(nian)》上撰文,提倡(chang)科學(xue)與民主,批判(pan)封建文化(hua)。
1917年10月,惲代英和梁紹文(wen)、洗(xi)震(zhen)、黃負生(sheng)(sheng)等(deng)創(chuang)辦了互(hu)助(zhu)社。互(hu)助(zhu)社的(de)宗旨是(shi)“群策群力,自助(zhu)助(zhu)人”。互(hu)助(zhu)社是(shi)武漢地(di)區(qu)誕生(sheng)(sheng)的(de)第一(yi)個進步團體,也是(shi)中國(guo)最早的(de)進步社團之一(yi)。
1918年(nian)夏,惲代英大學畢業,擔(dan)任中華大學附中教(jiao)務主(zhu)任。
1919--1921年,惲代英在(zai)湖(hu)北創辦利群書社和“共存(cun)社”,團結進步青年,傳播(bo)新(xin)思(si)想(xiang)、新(xin)文(wen)化和馬克思(si)主義(yi)。
1920年(nian)春,他受少(shao)年(nian)中國(guo)學(xue)(xue)會的委托來到北(bei)京(jing),負責編輯《少(shao)年(nian)中國(guo)學(xue)(xue)會叢書》。6月,惲代英(ying)回到武昌。同(tong)年(nian)秋到安徽宣城,任(ren)省(sheng)立第(di)四師范(fan)教(jiao)務(wu)主任(ren),隨讀的有李(li)求實、吳華(hua)梓(zi)、劉茂祥等。
1921年5月(yue),惲(yun)代英被迫離開了宣城,只身經蕪湖、安慶(qing),來到南京。同年加入中(zhong)國共產(chan)黨。
1923年被選(xuan)為中(zhong)國(guo)共產主義青年團中(zhong)央執行(xing)委員,任宣傳部長兼《中(zhong)國(guo)青年》主編,以(yi)其雄辯(bian)的(de)才能、生動的(de)文章、熱忱的(de)激情,教育了廣大革命(ming)青年。
1924年,惲代英從事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工(gong)作。他和(he)毛澤東、鄧中夏(xia)、向警予等參加了國民黨(dang)上海(hai)執行(xing)部的領導工(gong)作,編輯(ji)《新建設(she)》月刊,宣傳我(wo)黨(dang)原則立場(chang),批駁國民黨(dang)右派的種種謬論。
1925年,惲代英參與(yu)領導五卅(sa)運(yun)動。
1926年(nian)5月,惲代英被黨派到黃埔軍校,任(ren)政治主(zhu)任(ren)教官。后任(ren)上海大學教授,同年(nian)8月被選為中(zhong)國社會主(zhu)義青(qing)年(nian)團中(zhong)央(yang)執委(wei)會候補(bu)委(wei)員、宣傳(chuan)部主(zhu)任(ren),創(chuang)辦(ban)和(he)主(zhu)編《中(zhong)國青(qing)年(nian)》。
1927年(nian)1月,惲代英到武(wu)漢主(zhu)持中央(yang)軍事政(zheng)治學校(xiao)工作,任(ren)(ren)政(zheng)治總教官(guan),同蔣(jiang)介(jie)石、汪(wang)精衛背叛革命的行徑進行堅(jian)決斗爭。7月,惲代英奉中央(yang)之命赴九江(jiang),任(ren)(ren)中共(gong)中央(yang)前敵委員會委員,參(can)與組織和(he)發動南昌起義。12月,他參(can)與領導廣州起義,任(ren)(ren)廣州蘇維埃政(zheng)府秘(mi)書長。
1928年(nian)6月,惲代(dai)英從香港(gang)赴廣西貴(gui)縣,作為黨中央(yang)的代(dai)表出席了(le)中共廣西省第一次代(dai)表大會(hui)。同年(nian)秋,惲代(dai)英奉命從香港(gang)調(diao)到上海黨中央(yang)組織部任秘書(shu),協助部長周恩來(lai)工(gong)作。
1929年初,惲(yun)代(dai)英任(ren)黨(dang)中(zhong)(zhong)央(yang)宣傳(chuan)部秘書(shu)長,負責編輯黨(dang)刊《紅旗》。同年6月,惲(yun)代(dai)英在中(zhong)(zhong)共六屆二中(zhong)(zhong)全會上被補選為中(zhong)(zhong)央(yang)委員。
1930年,中(zhong)共(gong)福(fu)建省(sheng)委在廈門(men)召開(kai)第二次代(dai)(dai)表會(hui)議,惲代(dai)(dai)英代(dai)(dai)表黨中(zhong)央(yang)出席了(le)會(hui)議。5月6日(ri),惲代(dai)(dai)英在上海被國民(min)黨當局逮捕(bu),被關押在南京江東門(men)外“中(zhong)央(yang)軍(jun)人監(jian)獄(yu)”,化名為王作(zuo)林。在獄(yu)中(zhong),惲代(dai)(dai)英面對敵人的(de)(de)威(wei)逼利誘,堅貞不屈。后來被叛變的(de)(de)原中(zhong)共(gong)中(zhong)央(yang)政(zheng)治局候補(bu)委員(yuan)、特(te)科負責(ze)人顧順章指(zhi)認(ren),暴漏了(le)身份。
1931年4月29日,惲代英被殺害于南京,年僅36歲(sui)。
“浪跡江湖(hu)憶(yi)舊游,故(gu)人生死各千(qian)秋。已擯憂患尋常事(shi),留得豪情作楚囚。”這(zhe)是廣州起義(yi)領導人之一、中國青年的領袖(xiu)和導師惲代英就義(yi)前留下的感人肺腑的詩篇。
獄中詩
浪跡江(jiang)湖憶舊(jiu)游,
故(gu)人生死各(ge)千秋②,
已擯憂患尋常事,
留得豪(hao)情作楚(chu)囚③。
注釋:
①惲(yun)代英(ying):杰出的無產階(jie)級(ji)革(ge)命家(jia),五四運(yun)動(dong)時是(shi)武漢學生運(yun)動(dong)的領(ling)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dang)成(cheng)立后即加入共產黨(dang)。一九(jiu)二七(qi)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xuan)為(wei)中央(yang)委員。先后參加南昌起(qi)義和廣州起(qi)義。一九(jiu)三(san)○年在上海被捕,一九(jiu)三(san)一年四月被國民黨(dang)反動(dong)派(pai)殺害。
②浪跡(ji):行蹤飄泊不(bu)定。舊游、故(gu)人:原意都(dou)指老朋友,此(ci)指革命(ming)同志。千秋(qiu):不(bu)朽。
③已(yi)擯憂患:已(yi)摒除個(ge)人得失。尋常事:把個(ge)人得失看得很平常。楚(chu)囚:春秋時,有(you)楚(chu)國人被(bei)晉國俘(fu)虜,仍(reng)帶著(zhu)南方楚(chu)國式樣的(de)帽子,表現對故國的(de)懷念。這里借(jie)用(yong)說(shuo)雖(sui)然被(bei)囚仍(reng)保持革(ge)命者(zhe)的(de)豪(hao)情壯志。
1950年(nian),周(zhou)恩來(lai)為紀念惲(yun)(yun)代(dai)英殉(xun)難19周(zhou)年(nian)題(ti)詞,對他(ta)的(de)(de)一(yi)生作(zuo)(zuo)了高度的(de)(de)概括:中國青年(nian)熱愛的(de)(de)領袖——惲(yun)(yun)代(dai)英同志犧牲(sheng)已(yi)經19年(nian)了,他(ta)的(de)(de)無產階級意識(shi)、工(gong)作(zuo)(zuo)熱情、堅強意志、樸素作(zuo)(zuo)風、犧牲(sheng)精神、群眾(zhong)化的(de)(de)品質、感人(ren)的(de)(de)說(shuo)服力,應永遠(yuan)成為中國青年(nian)的(de)(de)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