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hóng)良(1912.09.25—1996.10.05),滿(man)族,原名(ming)曹漢文(wen)(wen)(wen),又名(ming)曹京平,曾用(yong)筆名(ming)黃葉(xie)﹑羅旋﹑葉(xie)之(zhi)林﹑曹坪(ping)等(deng)。現(xian)代(dai)著名(ming)作(zuo)家(jia)、小(xiao)說(shuo)家(jia)。抗日戰爭和解(jie)放戰爭時期,先后在山西﹑重(zhong)慶(qing)等(deng)處任教,在重(zhong)慶(qing)﹑香港﹑上海等(deng)地編輯《文(wen)(wen)(wen)摘》副(fu)(fu)刊(kan)﹑《時代(dai)文(wen)(wen)(wen)學》雜志﹑《大剛報》副(fu)(fu)刊(kan)《大江》﹑《求(qiu)是》,長期從事進步(bu)的文(wen)(wen)(wen)化(hua)工作(zuo)。
1912年9月25日(ri)生于遼寧昌圖。
1928年入天津南開中(zhong)學讀書,并從(cong)事進步學生運動。
1932年考入清(qing)華大(da)學(xue)歷史系,同(tong)年加入“左聯(lian)”,同(tong)時開(kai)始(shi)文學(xue)創作活動,發(fa)表端木(mu)蕻良第一部小說《母親》。
1933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科爾沁旗(qi)草(cao)原》,1934年完(wan)成,成為三十年代東北作家群(qun)產生重要影(ying)響的力作之一。
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曾在臨汾民族革(ge)命大學任教。
從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漢等地從事(shi)抗戰文學活(huo)動,創作亦走向(xiang)成熟與(yu)多產,計有長(chang)篇小(xiao)說(shuo)《大(da)地的海》,以及《鴜鷺(lu)湖(hu)的憂郁》、《遙遠的風(feng)沙(sha)》等一系列風(feng)格獨異的短篇小(xiao)說(shuo),奠定了他在中國(guo)現代文壇的地位。
1938年5月,端木蕻良(liang)與蕭紅在武漢(han)結婚。
1938至1940上在重(zhong)慶(qing)復旦大學(xue)任教(jiao),編輯《文摘(zhai)副刊》。
1940年,與蕭(xiao)紅(hong)到香港。
1940至1942年在香港主編《時(shi)代文(wen)學(xue)》和《大(da)時(shi)代文(wen)藝叢書(shu)》,曾(ceng)先(xian)后(hou)參加《力(li)報》、《大(da)剛報》、《求是》的(de)編輯(ji)工作(zuo)。建國后(hou),歷任北(bei)京市文(wen)聯創作(zuo)部(bu)部(bu)長、副秘(mi)書(shu)長、中國作(zuo)協理事、北(bei)京分會副主席。三(san)十年代學(xue)習世界(jie)(jie)語,熱心世界(jie)(jie)語的(de)宣傳(chuan)、推廣,1936年曾(ceng)在《世界(jie)(jie)》雜志(zhi)發表文(wen)章(zhang)盛贊世界(jie)(jie)語,八十年代加入中國世界(jie)(jie)語之友會,在報刊(kan)上繼續(xu)寫文(wen)章(zhang)宣傳(chuan)世界(jie)(jie)語。
1942年蕭紅(hong)在香港病逝后(hou),端木(mu)蕻(hong)良旅居(ju)桂林,后(hou)又輾轉(zhuan)于重慶(qing)、上(shang)海和香港等地,積極投身于文學創(chuang)作,新品(pin)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shang)海潮》、《科(ke)爾沁旗草原》第(di)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
1949年新中國(guo)成立前夕,端木(mu)從香(xiang)港回到北京。
從(cong)50年代(dai)到(dao)60年代(dai)初,他(ta)多次到(dao)農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sheng)活,并創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cong)草原(yuan)來(lai)》、《花一樣(yang)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xin)生(sheng)活的散文(wen)作品。
1960年(nian)5月,與鐘耀群結婚。十年(nian)浩劫后,端木以更(geng)大的熱情和更(geng)勤奮的創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的發展歷程,先后寫(xie)出了《懷念(nian)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shuo),而尤以長篇小說(shuo)《曹雪芹》影響卓著。
1979年《曹(cao)雪芹》上卷行世,海內(nei)外(wai)頗(po)多贊譽。
1980年,端木當(dang)選為北京市作家協(xie)會副主(zhu)席。
1984年當選(xuan)為(wei)中國(guo)作家協會理(li)事。
1985年,《曹雪芹(qin)》中(zhong)卷(juan)(與夫人鐘耀(yao)群合(he)著)出版,在中(zhong)國國當代文學史(shi)上又添重筆。
1996年(nian)10月(yue)5日,這位跨越(yue)現(xian)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yin)病于北京(jing)逝世,享年(nian)84歲。
《憎恨》(短篇小(xiao)說集) 1937年6月,上海,文化生活(huo)出版社
《大地的海(hai)》(長篇小說) 1938年5月,上海(hai),生活書(shu)店
《科爾沁旗草原》(長篇小說(shuo)) 1939年5月,上(shang)海,開明書店
《風陵渡(du)》(短篇(pian)小說集) 1939年12月(yue),重慶,上海雜志公司
《江南風景》(中篇小說集) 1940年5月,重(zhong)慶,大時代(dai)公司
《新都(dou)花絮》(長篇小(xiao)說) 1940年(nian)9月,上海,知識(shi)出版社
《大江》(長(chang)篇小說(shuo)) 1944年4月,桂林,良友復興圖書(shu)印刷公司(si)
《羅漢堂(tang)》(河北梆子劇(ju)本(ben)) 1952年2月,北京,寶文堂(tang)書店(dian)
《梁祝(zhu)》、《除三害》、《戚繼光斬子》(京(jing)劇劇本) 1952年10月,北(bei)京(jing),大(da)眾出版社(she)
《此鷺灑湖(hu)的憂郁》(短篇小說集) 1956年6月(yue),香(xiang)港(gang),藝美圖(tu)書(shu)公(gong)司(si)
《鋼鐵的凱歌》(長(chang)篇(pian)小(xiao)說,未(wei)完成) 1958年,北(bei)京(jing),北(bei)京(jing)出版社
《端木蕻良選(xuan)集 》1978年6月,香港,文學研(yan)究所
《曹雪芹》(上卷) 1980年4月,北京,北京出版(ban)社
《火(huo)鳥之羽》(散文集)1981年(nian)7月,香港,文學(xue)研究會(hui)
《端木蕻(hong)良小說(shuo)選取 》1982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ban)社
《端木蕻良(liang)近作 》1983年1月,重慶,花城出版(ban)社
《曹雪芹》(中(zhong)卷,與鐘(zhong)耀群合(he)著) 1985年(nian)5月,北京(jing),北京(jing)出(chu)版社
《中國現代作(zuo)家選集--端(duan)木蕻良》 1988年11月,香(xiang)港,三聯(lian)書店有限公司(si)
《友情的絲(si)》(散文(wen)集(ji)) 1993年1月,重慶(qing),花(hua)城出版(ban)社
端木蕻良(liang)的(de)(de)作(zuo)品,從第一部長篇小說《科(ke)爾沁旗(qi)草原》(1934)開始(shi),包(bao)括《大地(di)的(de)(de)海》,中﹑短篇小說《鴜鷺(lu)湖的(de)(de)憂郁》﹑《遙遠(yuan)的(de)(de)風砂》﹑《憎恨》﹑《爺爺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大都(dou)以東(dong)北故鄉為背(bei)景,展現出在(zai)民(min)族與階級的(de)(de)雙重壓迫下人民(min)的(de)(de)災難和(he)戰斗。
作(zuo)家(jia)懷著憂(you)郁的(de)(de)心(xin)情(qing)眷戀故鄉的(de)(de)土地,為人(ren)民(min)所(suo)遭受的(de)(de)苦難而(er)憤怒。愛與憎交織(zhi)的(de)(de)思想基調﹐貫穿于他的(de)(de)主要(yao)作(zuo)品和人(ren)物身上。作(zuo)品場面宏偉,筆調細(xi)致,有些細(xi)節描寫十(shi)分突出﹔以濃郁的(de)(de)風土人(ren)情(qing)和方言(yan),渲染出強烈的(de)(de)地方色彩(cai)。早(zao)期有些短篇小說,表現手法簡練而(er)含蓄,富有抒情(qing)色彩(cai)。后(hou)期某些長篇小說,過多地追求場景宏大,開掘(jue)不深,顯得龐雜(za),但仍然保持著鮮明(ming)的(de)(de)地方色彩(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