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nian)(nian)(nian),女王大廳(ting)管弦樂團(tuan)成(cheng)立,該(gai)團(tuan)為倫(lun)敦交(jiao)(jiao)響(xiang)(xiang)樂團(tuan)的(de)(de)前身,由亨利(li)·伍(wu)德擔任(ren)指(zhi)揮(hui)(hui)。1904年(nian)(nian)(nian),亨利(li)·伍(wu)德與(yu)樂手在(zai)演出(chu)協議上意(yi)見相左(zuo),進(jin)而(er)引(yin)發(fa)沖突(tu),致(zhi)使約50名樂手集(ji)體出(chu)走,成(cheng)立了倫(lun)敦交(jiao)(jiao)響(xiang)(xiang)樂團(tuan);同年(nian)(nian)(nian)6月9日,指(zhi)揮(hui)(hui)家(jia)漢(han)斯·里希特執(zhi)棒樂團(tuan),在(zai)女王大廳(ting)完成(cheng)了首(shou)場音樂會(hui),曲(qu)目(mu)包括瓦格納的(de)(de)《紐(niu)倫(lun)堡的(de)(de)名歌手》序(xu)曲(qu),貝多芬(fen)的(de)(de)《第(di)五(wu)交(jiao)(jiao)響(xiang)(xiang)曲(qu)》,同時漢(han)斯·里希特成(cheng)為樂團(tuan)的(de)(de)第(di)一(yi)任(ren)首(shou)席指(zhi)揮(hui)(hui),任(ren)期從1904年(nian)(nian)(nian)至1911年(nian)(nian)(nian)。1904年(nian)(nian)(nian)至1905年(nian)(nian)(nian)首(shou)個音樂季,匈牙(ya)利(li)指(zhi)揮(hui)(hui)家(jia)尼基什、英國作(zuo)曲(qu)家(jia)埃爾加均與(yu)樂團(tuan)有過合作(zuo)。
1906年,在巴(ba)黎(li)演出(chu)(chu),成為首個出(chu)(chu)訪外國的(de)英國本土(tu)樂團(tuan)。1907年,在科文特花園舉(ju)行(xing)了第一次(ci)(ci)德國歌劇的(de)演出(chu)(chu)季。1909年,英國指(zhi)揮家托(tuo)馬斯·比(bi)徹姆首次(ci)(ci)與樂團(tuan)合作(zuo)。
1911年(nian)至1912年(nian),埃爾加擔任首(shou)席指(zhi)揮。1912年(nian)至1914年(nian),尼(ni)基(ji)什擔任首(shou)席指(zhi)揮。1912年(nian)3月28日(ri),尼(ni)基(ji)什率團(tuan)開始了(le)為期(qi)三周的美國(guo)巡演(yan),成為首(shou)支(zhi)造訪(fang)美國(guo)的英國(guo)本土樂(le)團(tuan)。
1919年至1922年,英國(guo)指揮(hui)家(jia)阿爾伯特(te)·科茨擔(dan)任樂團的首(shou)席(xi)指揮(hui)。1920年,簽(qian)下第一(yi)個唱片(pian)錄(lu)音(yin)合同,與(yu)作曲家(jia)理查·施(shi)特(te)勞斯等(deng)合作錄(lu)制了樂團的早期唱。
1923年(nian)(nian),德(de)國(guo)指揮家富特文格勒首次(ci)與樂團合(he)作(zuo)。1929年(nian)(nian),時年(nian)(nian)12歲(sui)的(de)小提琴(qin)家梅紐因首次(ci)與樂團合(he)作(zuo),演奏勃拉姆斯的(de)小提琴(qin)協奏曲。
1930年(nian)至1931年(nian),荷蘭(lan)指(zhi)(zhi)揮(hui)(hui)家威廉·門格爾(er)(er)貝(bei)格擔任首席指(zhi)(zhi)揮(hui)(hui)。1932年(nian)至1935年(nian),愛爾(er)(er)蘭(lan)指(zhi)(zhi)揮(hui)(hui)家漢密爾(er)(er)頓(dun)·哈蒂繼(ji)任首席指(zhi)(zhi)揮(hui)(hui)。1935年(nian),參與(yu)了(le)科幻電影《將(jiang)來的(de)(de)事(shi)》的(de)(de)配樂工作,成為首支為電影量身定制配樂的(de)(de)交響樂團。
二戰期間(jian),樂團經營受到威(wei)脅,其中(zhong)70%的成員均從軍(jun)入伍。1941年(nian)5月11日(ri),樂團賴以生(sheng)存的演出地女王(wang)大廳因(yin)空襲毀于一旦,就(jiu)此停(ting)止了戰時的一切活(huo)動,直(zhi)至1945年(nian)二戰結束(shu)后恢復演出。
1946年,參與合作了英國政府拍(pai)攝的科教紀錄(lu)片《管弦(xian)樂(le)隊(dui)的樂(le)器》,在該片中,英國作曲家本(ben)杰明(ming)·布里(li)頓創作的《青少年管弦(xian)樂(le)隊(dui)指(zhi)南》首次亮相。1947年,本(ben)杰明(ming)·布里(li)頓在諾福克與諾維奇節中首次執棒樂(le)團(tuan)。
1950年至1954年,約瑟(se)夫·克里普斯擔(dan)任(ren)首(shou)(shou)席指揮,在(zai)此期(qi)間樂(le)(le)團(tuan)(tuan)的演(yan)(yan)奏得到了明顯(xian)的改(gai)觀。1956年,在(zai)約翰內斯堡音樂(le)(le)節表演(yan)(yan),成(cheng)為首(shou)(shou)支造(zao)訪南非的英(ying)國樂(le)(le)團(tuan)(tuan)。1959年,科林·戴維斯在(zai)倫(lun)敦皇家節日音樂(le)(le)廳(ting)首(shou)(shou)次(ci)與樂(le)(le)團(tuan)(tuan)合作。
1961年(nian)(nian)至1964年(nian)(nian),時年(nian)(nian)86歲的法(fa)國(guo)指(zhi)揮(hui)家(jia)皮埃爾·蒙都擔任(ren)樂團的首席指(zhi)揮(hui),他加(jia)強(qiang)了樂團的合奏訓練(lian),使之逐漸成(cheng)為(wei)一(yi)個整體,發出整齊劃一(yi)的聲(sheng)音。1963年(nian)(nian),第(di)二次(ci)出訪美(mei)國(guo)。1964年(nian)(nian),出訪日本、韓國(guo)、印度、香港、伊(yi)朗、土耳其、以(yi)色列、美(mei)國(guo)和加(jia)拿(na)大,成(cheng)為(wei)英國(guo)交響樂團歷史上(shang)第(di)一(yi)個在(zai)世界(jie)范圍內(nei)演(yan)出的團體。
1965年(nian)至(zhi)1968年(nian),匈牙(ya)利指(zhi)(zhi)揮(hui)(hui)家(jia)伊斯(si)特(te)凡·克(ke)爾特(te)斯(si)擔任首席指(zhi)(zhi)揮(hui)(hui)。1966年(nian),與美國指(zhi)(zhi)揮(hui)(hui)家(jia)伯恩斯(si)坦首次合作,在(zai)皇家(jia)節日音樂廳演奏了(le)馬勒的《第七(qi)交響曲》;同年(nian),在(zai)指(zhi)(zhi)揮(hui)(hui)家(jia)伊斯(si)特(te)凡·克(ke)爾特(te)斯(si)和(he)科林·戴維斯(si)的率領下(xia),開(kai)始(shi)了(le)第二次世界(jie)巡演。
1968年至(zhi)1979年,猶太后裔、美國(guo)鋼琴家(jia)、作(zuo)曲家(jia)和指(zhi)(zhi)揮家(jia)安德(de)(de)列·普(pu)列文(wen)入主樂(le)團(tuan),他也是樂(le)團(tuan)歷史(shi)上任期最長的一位首席指(zhi)(zhi)揮,在他的任職期間(jian),為(wei)樂(le)團(tuan)建立了(le)民眾基礎。1973年,在安德(de)(de)列·普(pu)列文(wen)、小澤(ze)征爾、卡爾·伯(bo)姆三位指(zhi)(zhi)揮家(jia)的率領(ling)下,應(ying)邀參加薩爾茨堡音樂(le)節,成為(wei)參加該節的首支英(ying)國(guo)交響樂(le)團(tuan)。
1977年,在安(an)德列·普(pu)列文的引薦下,英國作曲(qu)家約(yue)翰(han)·威(wei)廉姆(mu)斯與(yu)樂(le)(le)團合作了科(ke)幻電影(ying)《星球大戰》的配(pei)樂(le)(le),該片于次年的第20屆格萊(lai)(lai)美(mei)獎(jiang)中獲得三個獎(jiang)項,其中樂(le)(le)團與(yu)約(yue)翰(han)·威(wei)廉姆(mu)斯共同獲得“最佳流行器樂(le)(le)演奏”,由此開啟(qi)好萊(lai)(lai)塢電影(ying)配(pei)樂(le)(le)之(zhi)路。
1979年(nian)(nian)至1987年(nian)(nian),意(yi)大利指(zhi)揮(hui)家阿巴多繼任樂團首(shou)席指(zhi)揮(hui),他進一步鞏固了歷屆前任所(suo)取(qu)得的成績(ji),并(bing)有(you)了新的發展。1981年(nian)(nian),樂團遷入能容納(na)2000名觀眾(zhong)的巴比肯(ken)藝術中心音(yin)樂廳(ting)。
1986年(nian),舉辦了伯恩(en)斯(si)坦(tan)音樂節。1987年(nian),伯恩(en)斯(si)坦(tan)擔任樂團主席(xi),直至其(qi)1990年(nian)去世。
1988年至(zhi)1995年,美國(guo)指揮家邁(mai)克爾(er)·蒂(di)爾(er)森(sen)·托馬斯擔任首席指揮。在邁(mai)克爾(er)·蒂(di)爾(er)森(sen)·托馬森(sen)、伯恩斯坦的率領下,于日本札幌創立了太平洋音樂節。
1992年(nian),獲(huo)得五項《留聲機》唱(chang)片獎(jiang),其中與英(ying)國(guo)指揮(hui)(hui)家(jia)(jia)理查德(de)·希科(ke)克斯錄(lu)(lu)制(zhi)(zhi)的(de)布里(li)頓《戰(zhan)爭安魂曲(qu)》獲(huo)得合唱(chang)獎(jiang)、工(gong)程獎(jiang),由俄(e)羅(luo)斯指揮(hui)(hui)家(jia)(jia)羅(luo)日杰斯特(te)文斯基執(zhi)棒(bang)、錄(lu)(lu)制(zhi)(zhi)的(de)英(ying)國(guo)作(zuo)曲(qu)家(jia)(jia)約翰·塔文納(na)的(de)《圣母的(de)面紗》作(zuo)品專(zhuan)輯(ji)摘得當代音(yin)樂獎(jiang),由埃爾加(jia)親自指揮(hui)(hui)錄(lu)(lu)制(zhi)(zhi)的(de)其作(zuo)品專(zhuan)輯(ji)獲(huo)得歷史錄(lu)(lu)音(yin)非聲樂類唱(chang)片獎(jiang),由伯恩斯坦指揮(hui)(hui)錄(lu)(lu)制(zhi)(zhi)的(de)其作(zuo)品《坎底(di)德(de)》榮獲(huo)音(yin)樂劇(ju)獎(jiang);同年(nian),安德(de)列·普列文被(bei)聘為樂團的(de)桂冠指揮(hui)(hui)。
1993年,荷蘭指(zhi)揮(hui)家(jia)海丁克(ke)首次執棒樂(le)團。1995年至2005年,科(ke)林(lin)·戴維斯成為樂(le)團的首席指(zhi)揮(hui)。1999年,創立自主廠牌(pai)(pai)LSO Live,嘗(chang)試用“倫敦(dun)交響樂(le)團現(xian)場”的品牌(pai)(pai)概念,為交響音樂(le)會現(xian)場的錄(lu)制、傳播帶來新意(yi)。
2000年,獲(huo)得英國皇家愛樂協會(hui)獎。2001年,與科林·戴維斯(si)合作的(de)歌劇(ju)唱片《特(te)洛(luo)伊人》獲(huo)得第44屆格(ge)萊(lai)美獎“最(zui)(zui)佳(jia)歌劇(ju)唱片”、“最(zui)(zui)佳(jia)古(gu)典音樂專輯”兩個獎項,以及全(quan)英古(gu)典音樂獎的(de)“評論(lun)家獎”。
2007年(nian),俄羅(luo)斯(si)指(zhi)揮家捷(jie)杰(jie)耶夫出任(ren)樂(le)(le)團(tuan)的(de)首席指(zhi)揮;同年(nian),科(ke)林·戴維斯(si)與樂(le)(le)團(tuan)合(he)作的(de)西貝柳斯(si)《庫(ku)沃勒交(jiao)響曲》獲得BBC音(yin)樂(le)(le)雜志(zhi)大(da)(da)獎“最佳合(he)唱錄音(yin)”。2008年(nian),在《留聲機》雜志(zhi)評(ping)出的(de)“全球20大(da)(da)交(jiao)響樂(le)(le)團(tuan)”榜(bang)單中(zhong),位(wei)列第四(si)。
2012年(nian)(nian),捷杰耶夫(fu)率團參加(jia)了倫(lun)敦(dun)特(te)拉法加(jia)廣場的露天音樂(le)會;同(tong)年(nian)(nian)7月(yue),在倫(lun)敦(dun)奧(ao)運(yun)會開幕式中,與英(ying)國指(zhi)揮家西蒙·拉特(te)爾、憨豆(dou)先生合作表演了《烈火戰(zhan)車》主題曲(qu)。2014年(nian)(nian),與海丁克(ke)錄(lu)制的布魯克(ke)納《第九交響曲(qu)》獲得美(mei)國音樂(le)雜(za)志《高保真(zhen)試聽(ting)》的“年(nian)(nian)度最佳錄(lu)音專(zhuan)輯(ji)(ji)” ,被《留(liu)聲機》雜(za)志評為四月(yue)號的“編輯(ji)(ji)嚴選專(zhuan)輯(ji)(ji)”,并進(jin)入《留(liu)聲機》唱片獎的管弦樂(le)候(hou)選名單。
2015年10月,捷(jie)杰(jie)耶夫卸任首(shou)(shou)席(xi)指(zhi)(zhi)揮。2017年,西蒙·拉特(te)爾成(cheng)為(wei)樂團的(de)首(shou)(shou)席(xi)指(zhi)(zhi)揮;同(tong)年,與(yu)英國(guo)指(zhi)(zhi)揮家約翰·埃利奧特(te)·加德(de)納合作的(de)門德(de)爾松《仲夏夜之夢》,獲得法國(guo)年度金音(yin)叉獎(jiang)。
留聲(sheng)機(ji)雜志唱片獎
? 2014 留聲機雜志-編輯(ji)(ji)嚴選專輯(ji)(ji) 布魯克納《第(di)九交響曲》 (獲獎)
? 2014 留聲機雜志-管弦樂 布魯克納《第九(jiu)交響曲》 (提名)
? 2008 留聲機(ji)雜志(zhi)-全球(qiu)20大交(jiao)響(xiang)樂團第四名[14] (獲(huo)獎(jiang))
? 1992 留(liu)聲機雜(za)志-合唱(chang)獎 布里頓《戰爭安魂曲(qu)》 (獲獎)
? 1992 留聲機雜志-工程獎(jiang) 布里頓(dun)《戰爭安魂(hun)曲》 (獲獎(jiang))
? 1992 留聲(sheng)機雜(za)志-當代音樂獎 約翰·塔文納《圣母的面紗》 (獲獎)
? 1992 留聲(sheng)機雜志-歷史錄(lu)音非聲(sheng)樂類唱(chang)片獎 埃爾加作(zuo)品專輯 (獲獎)
? 1992 留聲機雜志-音樂劇獎 伯恩斯(si)坦《坎底德》 (獲(huo)獎)
格萊美獎
? 2001 第44屆(jie) 格(ge)萊美-最佳歌劇唱片 柏(bo)遼(liao)茲《特洛伊人(ren)》 (獲獎)
? 2001 第(di)44屆 格(ge)萊美-最佳古典(dian)音樂專(zhuan)輯(ji) 柏(bo)遼茲-《特洛伊人》 (獲獎)
? 1978 第20屆 格萊(lai)美-最佳(jia)流行(xing)器樂(le)演奏 電影(ying)《星(xing)球大戰》配樂(le) (獲獎(jiang))
BBC唱片獎
? 2007 BBC音樂(le)雜(za)志-最佳合唱錄(lu)音 西貝柳斯(si)《庫沃(wo)勒交(jiao)響曲》 (獲(huo)獎(jiang))
全英古典音樂獎
? 2001 全英古(gu)典音樂(le)獎(jiang)-評(ping)論家獎(jiang) 柏遼茲(zi)《特洛伊人》 (獲獎(jiang))
金音叉獎
? 2017 金音叉獎(jiang)(jiang)項-年(nian)度獎(jiang)(jiang) 門德爾松《仲(zhong)夏夜之夢》 (獲獎(jiang)(jiang))
高保真試聽
? 2014 高保真試聽-年(nian)度最佳錄音專(zhuan)輯 布(bu)魯克納《第九(jiu)交響(xiang)曲》 (獲(huo)獎)
其他獎項
? 2000 英(ying)國皇家(jia)愛(ai)樂協會(hui)獎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