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ong)(song)之(zhi)問(wen)(wen)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元(yuan)年(nian)(656年(nian)),并無顯赫(he)的門第(di)家世。父親(qin)宋(song)(song)令文(wen)起自鄉閭,矢志于學(xue),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duo)才(cai)多(duo)藝,不僅“富(fu)文(wen)辭,且工書,有力絕(jue)人,世稱(cheng)三絕(jue)。”唐高宗時做(zuo)到左驍衛郎將(jiang)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dong)臺詳正(zheng)學(xue)士(shi)(shi),饒著聲譽。在(zai)父親(qin)的影響(xiang)下,宋(song)(song)之(zhi)問(wen)(wen)和弟(di)弟(di)宋(song)(song)之(zhi)悌,宋(song)(song)之(zhi)遜自幼勤奮(fen)好學(xue),各得父之(zhi)一(yi)絕(jue);宋(song)(song)之(zhi)悌驍勇過人,宋(song)(song)之(zhi)遜精于草隸,宋(song)(song)之(zhi)問(wen)(wen)則(ze)工專文(wen)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shang)元(yuan)二(er)年(nian)(675年(nian)),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song)(song)之(zhi)問(wen)(wen)進士(shi)(shi)及第(di),登臨(lin)“龍門”,踏(ta)上(shang)了仕進正(zheng)途。
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春風(feng)得意之(zhi)(zhi)(zhi)日,已是武(wu)則(ze)天(tian)(tian)皇后(hou)(hou)實握(wo)朝(chao)政(zheng)之(zhi)(zhi)(zhi)時。武(wu)后(hou)(hou)承應(ying)“貞觀(guan)”,勵(li)精圖治,選(xuan)拔人才,不拘一格,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以(yi)才名與(yu)(yu)楊(yang)炯(jiong)被(bei)召分(fen)直(zhi)內(nei)文(wen)(wen)學(xue)(xue)(xue)館,不久(jiu)出(chu)授洛州(zhou)(今(jin)河南洛陽(yang)市東(dong)(dong)北)參軍。永隆二(er)年(nian)(681年(nian)),又與(yu)(yu)楊(yang)炯(jiong)同入(ru)(ru)(ru)崇文(wen)(wen)館充(chong)學(xue)(xue)(xue)士(shi)(shi)(shi)。天(tian)(tian)授元年(nian)(690年(nian))秋,武(wu)后(hou)(hou)稱(cheng)帝,改國號(hao)為周(zhou),敕(chi)召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與(yu)(yu)楊(yang)炯(jiong)分(fen)直(zhi)于(yu)洛陽(yang)西入(ru)(ru)(ru)閣。15年(nian)間,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很快由從九品殿中(zhong)內(nei)教躋身(shen)五(wu)品學(xue)(xue)(xue)士(shi)(shi)(shi),為世人欽慕。唐朝(chao)學(xue)(xue)(xue)士(shi)(shi)(shi)之(zhi)(zhi)(zhi)職(zhi),以(yi)文(wen)(wen)學(xue)(xue)(xue)言語被(bei)天(tian)(tian)子顧問(wen)(wen)(wen),出(chu)入(ru)(ru)(ru)侍從,禮遇尤寵。家(jia)世低微(wei)的(de)(de)(de)(de)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以(yi)此更(geng)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于(yu)祿的(de)(de)(de)(de)捷徑與(yu)(yu)保障。他(ta)(ta)(ta)在《奉(feng)敕(chi)從太平公主游(you)九龍(long)(long)潭(tan)尋宴安平王別序(xu)》中(zhong)說(shuo):“下(xia)官少懷(huai)微(wei)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zhi)(zhi)(zhi)桃(tao)源,留(liu)不能去;攀君王之(zhi)(zhi)(zhi)桂樹,情可何(he)之(zhi)(zhi)(zhi)。”典型地(di)表白了(le)(le)他(ta)(ta)(ta)的(de)(de)(de)(de)這種心態。武(wu)后(hou)(hou)雅好文(wen)(wen)詞樂章,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巧思(si)文(wen)(wen)華取(qu)幸。一次游(you)洛陽(yang)龍(long)(long)門(men),武(wu)后(hou)(hou)命群臣賦詩(shi),左史東(dong)(dong)方虬詩(shi)先成(cheng),武(wu)后(hou)(hou)賜錦袍(pao)。及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龍(long)(long)門(men)應(ying)制》詩(shi)成(cheng)奉(feng)上,“文(wen)(wen)理兼美,左右稱(cheng)善(shan)。”武(wu)后(hou)(hou)奪東(dong)(dong)方虬錦袍(pao)轉(zhuan)賜給他(ta)(ta)(ta)。此中(zhong)予奪,既反映了(le)(le)武(wu)后(hou)(hou)對靡麗頌(song)德(de)詩(shi)風(feng)的(de)(de)(de)(de)提倡,也表現了(le)(le)宋(song)(song)之(zhi)(zhi)(zhi)問(wen)(wen)(wen)這時的(de)(de)(de)(de)創作方向,對他(ta)(ta)(ta)的(de)(de)(de)(de)聲名和地(di)位都有(you)很大的(de)(de)(de)(de)影響(xiang)。
武周時期,宋之(zhi)(zhi)問不僅(jin)扈從(cong)武后(hou)(hou)朝會游豫,而(er)且奉承(cheng)武后(hou)(hou)近幸的媚(mei)(mei)臣(chen)外戚宴(yan)樂優游,自(zi)感“志事僅(jin)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he)生活使他逐漸(jian)沉溺和(he)墮落,并自(zi)覺不自(zi)覺地陷入(ru)了統(tong)治(zhi)集團內部爭權(quan)奪利的政治(zhi)漩渦中。宋之(zhi)(zhi)問在武后(hou)(hou)晚年(nian)先(xian)后(hou)(hou)轉任(ren)尚書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后(hou)(hou)媚(mei)(mei)臣(chen)張(zhang)易(yi)之(zhi)(zhi)、張(zhang)昌宗(zong)兄(xiong)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隱、沈(shen)佺期、王無競、尹(yin)元凱及李適、富嘉(jia)謨、劉允(yun)濟等(deng)文士預(yu)修。宋之(zhi)(zhi)問與閻士隱等(deng)多代(dai)工張(zhang)賦篇入(ru)集,傾心媚(mei)(mei)附。書成,于長安二年(nian)(703年(nian))遷司(si)禮主簿(bu)。
神(shen)龍元年(705年)正月(yue),宰相張柬之(zhi)(zhi)(zhi)與(yu)太(tai)子(zi)典膳郎王(wang)同(tong)皎等(deng)逼武(wu)后(hou)退位,誅殺(sha)二張,迎立唐(tang)中(zhong)宗,宋(song)之(zhi)(zhi)(zhi)問與(yu)杜(du)審言等(deng)友(you)皆遭貶謫。宋(song)之(zhi)(zhi)(zhi)問貶瀧(long)州(今廣東羅定(ding))參軍,諸事艱難,慕(mu)念(nian)昔榮,次年春便秘(mi)密逃還洛(luo)陽,探知友(you)人(ren)張伸之(zhi)(zhi)(zhi)與(yu)王(wang)同(tong)皎等(deng)謀誅宰相武(wu)三思(時(shi)張柬之(zhi)(zhi)(zhi)被貶),后(hou)使(shi)人(ren)告(gao)密,擢(zhuo)任鴻臚主(zhu)簿(bu),“由(you)是深為義士所譏”。
景龍元年(nian)(nian)(707年(nian)(nian))七月,太子(zi)(zi)(zi)李重俊殺(sha)武三思父子(zi)(zi)(zi)后被(bei)殺(sha),宋之問上表(biao)歌頌武氏父子(zi)(zi)(zi)功德,請造(zao)唐中(zhong)宗(zong)神武頌碑,探獲賞識,于次年(nian)(nian)遷(qian)考功員(yuan)外郎(lang),并(bing)與杜(du)審(shen)言、武平(ping)一、沈佺期(qi)、閻朝隱(yin)等首選(xuan)修(xiu)文館直學(xue)士,“及典(dian)舉,引(yin)拔后進,多知(zhi)名(ming)者。”其(qi)時朝廷朋黨爭立(li),由于他傾(qing)附安樂公主(zhu),遭太平(ping)公主(zhu)忌恨,進言中(zhong)宗(zong),于景龍三年(nian)(nian)(709年(nian)(nian))將他下(xia)遷(qian)越州(zhou)(今浙江(jiang)紹(shao)興市(shi))長史。
唐(tang)中(zhong)宗(zong)年(nian)間的(de)政(zheng)治(zhi)動蕩及(ji)(ji)個人寵辱無(wu)常的(de)經歷,使宋(song)(song)(song)(song)之(zhi)(zhi)問感觸良深,而(er)由朽爛陳(chen)腐的(de)宮廷(ting)來到清新(xin)秀麗(li)的(de)水(shui)鄉,也使他(ta)開(kai)始(shi)滌(di)凈心靈,境(jing)界升華。他(ta)在(zai)越州(zhou)(zhou)寫的(de)《祭禹(yu)廟文》,在(zai)真誠歌(ge)頌了(le)大禹(yu)治(zhi)水(shui)、救災拯民的(de)千古圣德之(zhi)(zhi)后(hou)(hou)寫道(dao):“先(xian)(xian)王為(wei)心,享是明德。后(hou)(hou)之(zhi)(zhi)從政(zheng),忌斯好佞。酌鏡水(shui)而(er)勵清,援竹箭以自(zi)直(zhi);謁上(shang)帝之(zhi)(zhi)休佑,期(qi)下人之(zhi)(zhi)蘇息。”反映了(le)這(zhe)種(zhong)思想情感上(shang)的(de)轉變。因此,他(ta)在(zai)越州(zhou)(zhou)登山(shan)涉險,訪察民生(sheng),“頗自(zi)力為(wei)政(zheng)”詩歌(ge)創作(zuo)也開(kai)始(shi)轉入了(le)健(jian)康清新(xin)的(de)軌(gui)道(dao),“流布京師,人人傳諷(feng)”。但是,就在(zai)宋(song)(song)(song)(song)之(zhi)(zhi)問開(kai)始(shi)走上(shang)“新(xin)生(sheng)”之(zhi)(zhi)路的(de)時候,又(you)一次宮廷(ting)政(zheng)變將他(ta)逼上(shang)了(le)絕境(jing)。景云(yun)元年(nian)(710年(nian))六月,臨海郡王李隆(long)基(ji)與太平公(gong)主誅(zhu)殺韋后(hou)(hou)和(he)安樂公(gong)主,擁立唐(tang)睿宗(zong),以宋(song)(song)(song)(song)之(zhi)(zhi)問嘗附二(er)張及(ji)(ji)武三(san)思詔流欽州(zhou)(zhou)(今廣西欽州(zhou)(zhou)市東北),后(hou)(hou)以赦改桂州(zhou)(zhou)。先(xian)(xian)天元年(nian)(712年(nian))八(ba)月,唐(tang)玄宗(zong)李隆(long)基(ji)即位后(hou)(hou),宋(song)(song)(song)(song)之(zhi)(zhi)問被賜死(si)于(yu)徙(xi)所(suo),結束了(le)最后(hou)(hou)的(de)人生(sheng)旅(lv)程(cheng)。
經典詩篇
《息夫人》
可憐楚破息,腸(chang)斷息夫人。
仍為泉(quan)下骨(gu),不作(zuo)楚王嬪。
楚王寵莫(mo)盛,息君情更親。
情親怨生(sheng)別,一朝俱殺身。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奉(feng)和立(li)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ying)制》
唐·宋之問
金(jin)閣妝新杏(xing),瓊筵弄(nong)綺梅(mei)。
人間(jian)都未識,天(tian)上忽先(xian)開。
蝶繞(rao)香絲住,蜂憐艷(yan)粉回。
今(jin)年春色早(zao),應(ying)為(wei)剪刀催。
《春日(ri)芙(fu)蓉(rong)園侍宴應制》
唐·宋之問
芙蓉(rong)秦(qin)地沼,盧橘(ju)漢(han)家(jia)園。
谷(gu)轉(zhuan)斜盤徑,川(chuan)回(hui)曲抱原。
風(feng)來(lai)花自舞,春入鳥能言。
侍(shi)宴瑤(yao)池夕,歸途笳(jia)吹(chui)繁。
《夏日(ri)仙(xian)萼亭應制》
唐·宋之問
高嶺逼星河(he),乘輿此(ci)日過。
野含時雨潤,山雜夏云多(duo)。
睿藻光巖穴(xue),宸襟洽薜(bi)蘿(luo)。
悠然小(xiao)天下,歸路滿笙(sheng)歌。
《奉(feng)和九(jiu)月九(jiu)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
唐·宋之問
鳳剎侵(qin)云半,虹旌倚日邊。
散花多寶塔,張樂(le)布金田。
時(shi)菊芳仙(xian)醞(yun),秋蘭動(dong)睿篇。
香街(jie)稍欲晚(wan),清蹕扈歸天。
《奉(feng)和(he)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zhi)得(de)歡字》
唐·宋之問
令節三(san)秋晚,重陽九日(ri)歡。
仙杯還(huan)泛菊,寶饌(zhuan)且調蘭。
御氣(qi)云霄近,乘高宇宙寬。
今朝萬(wan)壽引,宜向曲中彈。
《奉和圣制(zhi)閏(run)九(jiu)月九(jiu)日登莊嚴總持二寺閣(ge)》
唐·宋之問
閏月(yue)再(zai)重陽,仙(xian)輿歷寶坊。
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猶黃。
風鐸喧行(xing)(xing)漏,天花拂(fu)舞(wu)行(xing)(xing)。
豫游多(duo)景福,梵(fan)宇日生光。
《麟趾殿侍宴應制》
唐·宋之問
北闕層城(cheng)峻,西宮(gong)復道懸。
乘輿歷萬戶,置(zhi)酒望(wang)三川(chuan)。
花柳含丹日,山河入綺筵(yan)。
欲知陪(pei)賞(shang)處,空外有飛煙。
《上(shang)陽宮(gong)侍宴應(ying)制得(de)林字》
唐·宋之問
廣樂張前殿,重裘感(gan)圣心。
砌蓂霜(shuang)月盡,庭樹雪云深。
舊渥驂宸御(yu),慈(ci)恩忝翰(han)林。
微臣一(yi)何幸,再得聽瑤琴。
《幸少林寺(si)應制》
唐·宋之問
紺宇橫天室,回鑾指帝休。
曙(shu)陰(yin)迎日(ri)盡,春氣(qi)抱巖流(liu)。
空樂(le)繁(fan)行漏,香煙薄彩斿。
玉膏從此泛,仙馭接(jie)浮丘。
《幸岳寺應制》
唐·宋之問
暫幸珠(zhu)筵地,俱憐石瀨清。
泛流張翠(cui)幕,拂迥掛紅旌。
雅曲(qu)龍調管,芳樽蟻泛觥。
陪歡玉座晚,復得(de)聽金聲。
《扈從登封途中作》
唐·宋之問
帳殿郁崔嵬,仙游實(shi)壯哉(zai)。
曉云連幕卷,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qian)旗出,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ke)賦,終(zhong)乏(fa)掞天才。
《扈(hu)從登封告成頌(song)》
唐·宋之問
復道開(kai)行殿(dian),鉤陳列(lie)禁兵。
和(he)風(feng)吹鼓角,佳(jia)氣動旗旌。
后騎回天苑,前山入(ru)御(yu)營。
萬方(fang)俱下拜(bai),相與樂升平。
《松山嶺應制》
唐·宋之問
翼(yi)翼(yi)高(gao)旌轉,鏘(qiang)鏘(qiang)鳳(feng)輦飛(fei)。
塵(chen)銷清(qing)蹕路,云(yun)濕(shi)從臣衣。
白羽搖丹(dan)壑,天營逼(bi)翠微。
芳聲耀今(jin)古,四海警宸威。
《緱山廟》
唐·宋之問
王子賓仙(xian)去,飄飖(yao)笙鶴飛。
徒聞滄海變,不(bu)見(jian)白(bai)云(yun)歸。
天路何其(qi)遠,人(ren)間此會稀(xi)。
空歌日云幕,霜(shuang)月漸微微。
《奉和梁王宴龍泓(hong)應教得微字》
唐·宋之問
水(shui)府(fu)淪幽(you)壑(he),星軺(yao)下(xia)紫微。
鳥驚(jing)司仆馭,花落侍臣衣。
芳樹搖(yao)春(chun)晚,晴云(yun)繞(rao)座(zuo)飛。
淮王正留客,不(bu)醉莫言歸。
《壽陽王花燭(zhu)圖(一作(zuo)沈佺期詩)》
唐·宋之問
仙媛(yuan)乘(cheng)龍日(ri),天孫捧雁來。
可憐桃李樹,更(geng)繞鳳凰臺(tai)。
燭照(zhao)香車入,花臨(lin)寶扇(shan)開。
莫令銀箭曉,為盡合(he)歡杯。
《江南曲》
唐·宋之問
妾住越城南,離居不自堪。
采(cai)花驚曙鳥,摘葉喂春蠶。
懶結茱萸帶(dai),愁安玳(dai)瑁(mao)簪。
待君消瘦(shou)盡,日暮碧江(jiang)潭。
《牛女(一作沈佺(quan)期(qi)詩)》
唐·宋之問
粉席秋(qiu)期緩,針樓別怨多。
奔龍爭(zheng)渡月,飛鵲亂填河。
失喜先臨鏡,含(han)羞(xiu)未解羅。
誰能留(liu)夜色(se),來夕倍還梭(suo)。
《冬夜(ye)寓直麟閣(一作王維詩(shi))》
唐·宋之問
直事披三省,重關閉七門。
廣庭憐雪凈,深屋喜爐溫(wen)。
月幌花虛馥,風窗竹暗喧。
東(dong)山白(bai)云意(yi),茲夕寄(ji)琴尊。
《登(deng)禪(chan)定(ding)寺閣(一(yi)作登(deng)總持寺閣)》
唐·宋之問
梵宇出三天,登(deng)臨(lin)望八川。
開襟坐(zuo)霄漢,揮手拂云煙(yan)。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邊。
東京(jing)楊柳陌,少別(bie)已經年。
《陸渾山莊》
唐·宋之問
宋之問作品
宋之問作品
歸(gui)來物外情,負杖閱巖(yan)耕。
源水看花(hua)入,幽林采藥行(xing)。
野人相問姓,山鳥(niao)自呼名。
去(qu)去(qu)獨吾樂,無然愧此生。
《藍田山莊》
唐·宋之問
宦游(you)非吏隱(yin),心事好幽偏。
考室先依地,為農且用天。
輞川朝伐木,藍水暮澆田。
獨與秦山老,相歡春酒前。
《春日山家(jia)(一作春泉洗藥)》
唐·宋之問
今日(ri)游何處,春泉洗藥歸。
悠然紫(zi)芝曲,晝掩白云扉。
魚樂偏尋藻,人閑屢(lv)采薇。
丘(qiu)中無俗事,身世兩(liang)相違(wei)。
《春日(ri)宴宋(song)主(zhu)簿山亭得寒(han)字》
唐·宋之問
公子(zi)正邀歡,林亭春未(wei)蘭。
攀巖踐苔易,迷路(lu)出花難。
窗覆垂楊暖,階侵瀑水寒(han)。
帝城歸路直,留興接鹓鸞。
《江亭晚望》
宋之問
浩(hao)渺浸云根,煙嵐出遠村(cun)。
鳥歸沙(sha)有跡,帆過浪無(wu)痕。
望水知柔性(xing),看山(shan)欲斷(duan)魂。
縱情猶(you)未(wei)已,回馬(ma)欲黃昏。
《秋晚(wan)游普耀寺》
宋之問
薄暮曲(qu)江頭,仁祠(ci)暫(zan)可留(liu)。
山(shan)形無隱霽(ji),野色遍呈(cheng)秋。
荷覆(fu)香泉密,藤緣寶樹幽。
平生厭塵(chen)事,過此忽悠悠。
《答李司戶夔》
宋之問
遠方來下客,輶軒攝使(shi)臣。
弄琴宜在夜,傾酒貴逢春。
駟馬留孤館,雙魚(yu)贈故人。
明(ming)朝散云雨,遙仰德(de)為(wei)鄰(lin)。
《寄天臺司馬道士》
宋之問
臥來生白發,覽鏡忽(hu)成絲(si)。
遠愧餐霞子,童顏且自持。
舊游(you)惜疏曠,微尚日(ri)磷緇。
不寄西山藥,何由(you)東海期(qi)。
《使往天平軍(jun)馬約(yue)與陳(chen)子昂新鄉(xiang)為期》
宋之問(及還而不相遇)
入衛期之(zhi)子,吁嗟不(bu)少(shao)留。
情(qing)人去何處,淇(qi)水日悠悠。
恒碣青云斷,衡漳白露秋。
知君心許國,不(bu)是愛(ai)封侯。
《過函谷關》
宋之問
二百四十載(zai),海內何紛紛。
六國兵同合,七雄(xiong)勢未分。
從成拒秦帝,策決問(wen)蘇君。
雞鳴將(jiang)狗盜,論(lun)德不論(lun)勛。
《送(song)朔(shuo)方何(he)侍郎》
宋之問
聞道云中(zhong)使,乘驄往復還。
河兵守(shou)陽月,塞虜(lu)失陰山。
拜職嘗(chang)隨驃(piao),銘功不讓班。
旋聞受(shou)降日,歌舞入蕭關。
《送田道士使蜀投龍》
宋之問
風馭忽(hu)泠(ling)然(ran),云臺路(lu)幾千。
蜀(shu)門(men)峰勢斷,巴(ba)字水(shui)形連(lian)。
人隔壺中地,龍游洞里(li)天。
贈言回馭日(ri),圖畫彼山(shan)川。
《送許州宋司馬赴(fu)任》
宋之問
潁郡水東流,荀(xun)陳兄弟(di)游。
偏傷茲日遠,獨向聚星州。
河潤在明德,人康非(fei)外求。
當聞力為(wei)政,遙慰(wei)我心愁。
《送(song)趙司馬赴蜀州》
宋之問
餞子西南望,煙綿劍(jian)道微。
橋寒金雁落(luo),林曙碧雞飛。
職拜輿(yu)方遠,仙成(cheng)履會歸。
定(ding)知和氏璧,遙(yao)掩玉輪輝。
《送(song)永昌蕭(xiao)贊府》
宋之問
柳變曲江頭,送君(jun)函(han)谷游。
弄琴(qin)寬別意(yi),酌醴醉春愁。
戀本(ben)亦何(he)極,贈言(yan)微所求。
莫(mo)令(ling)金谷水,不入故園流。
《送李侍御》
宋之問
行李戀庭闈,乘軺振彩衣。
南(nan)登(deng)指(zhi)吳服,北(bei)走出秦畿。
去國夏云斷,還鄉秋雁飛。
旋聞郡(jun)計(ji)入,更有使臣歸(gui)。
《餞湖州薛司馬》
宋之問
別駕促嚴程(cheng),離(li)筵多(duo)故情。
交深(shen)季作友(you),義重伯為兄。
鎮(zhen)靜(jing)移吳俗,風流在漢京。
會看陳仲舉,從此拜公卿。
《送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jie)君(jun)萬(wan)里(li)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yuan)含情。
別路追孫楚(chu),維(wei)舟吊(diao)屈平。
可惜(xi)龍泉劍,流(liu)落(luo)在(zai)豐城。
《送武(wu)進鄭(zheng)明(ming)府》
宋之問
弦歌試宰(zai)日,城闕賞(shang)心違。
北(bei)謝蒼龍去,南隨黃(huang)鵠飛。
夏云海(hai)中出,吳山江上微。
甿謠豈云遠,從此慶緇衣(yi)。
《送姚侍御(yu)出(chu)使江東》
宋之問
帝(di)憂河朔郡,南發海陵倉。
坐嘆青春別(bie),逶迤碧水(shui)長。
飲冰朝(chao)受(shou)命,衣(yi)錦(jin)晝還鄉。
為問東山桂,無(wu)人何自(zi)芳。
《留別(bie)之望舍弟》
宋之問
同氣有三(san)人,分飛(fei)在此晨。
西馳巴(ba)嶺徼,東去洛陽(yang)濱(bin)。
強飲離前酒,終傷別后神。
誰(shui)憐散花(hua)萼,獨赴日南(nan)春。
《漢江宴別》
宋之問
漢廣(guang)不分天,舟移杳若仙。
秋虹(hong)映晚日,江鶴弄晴煙。
積水(shui)浮冠蓋,遙風(feng)逐(zhu)管弦。
嬉游不可(ke)極,留恨(hen)此山川。
《初發荊府贈(zeng)長史》
宋之問
仍隨五馬謫,載(zai)與兩禽奔。
明(ming)主(zhu)無(wu)由見,群公莫與言。
幸君逢圣(sheng)日,何惜理虞翻。
《晚泊湘江》
宋之問
五(wu)嶺恓惶客,三湘憔(qiao)悴顏。
況復秋雨霽(ji),表里見衡山(shan)。
路(lu)逐鵬南(nan)轉,心(xin)依雁北還。
唯馀望鄉淚(lei),更染竹(zhu)成斑。
《過蠻洞》
宋之問
越嶺(ling)千(qian)重合,蠻(man)溪十里斜。
竹(zhu)迷樵子徑,萍匝釣人家。
林暗交楓葉,園香覆橘花。
誰憐(lian)在荒外,孤賞足云霞。
《經梧州》
宋之問
南國無霜霰,連(lian)年見物華。
青林暗換葉,紅蕊續開(kai)花。
春去聞(wen)山(shan)鳥,秋來見(jian)海槎。
流芳雖可悅,會自泣長沙。
其它詩篇
《渡(du)吳(wu)江別王(wang)長(chang)史》
宋之問
倚棹望茲川,銷魂(hun)獨黯然。鄉連江北樹,云斷日南(nan)天。
劍(jian)別(bie)龍初沒,書成雁不傳。離舟意無限(xian),催(cui)渡復催(cui)年。
《泛鏡湖南溪》
宋之問
乘興入幽棲,舟行日向低。巖花候(hou)冬發(fa),谷鳥(niao)作春啼。
沓嶂開天小,叢篁夾路迷。猶聞(wen)可憐處,更在若邪溪。
《途中(zhong)寒(han)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shi),愁中屬暮春。可憐江浦(pu)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yuan)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游韶州廣界寺(si)》
宋之問
影殿臨丹壑,香臺隱(yin)翠霞。巢飛銜象鳥,砌(qi)蹋雨空花。
寶鐸搖初霽(ji),金池(chi)映晚沙。莫愁歸(gui)路遠,門外有(you)三車。
《宿清遠峽山(shan)寺(si)》
宋之問
香岫懸金剎,飛泉屆石門。空山唯習靜,中夜寂(ji)無(wu)喧。
說法初聞鳥,看(kan)心欲定猿。寥寥隔塵(chen)市,何異(yi)武陵源。
《題(ti)大庾嶺北(bei)驛》
宋之問
陽月南(nan)飛雁(yan),傳聞至(zhi)此回。我行(xing)殊(shu)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jiang)靜潮初(chu)落,林昏瘴不開(kai)。明朝望鄉(xiang)處,應見隴頭梅。
《度大庾嶺》
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ting)軺一望家。魂隨(sui)南翥(zhu)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yu)初含霽(ji),江云欲變霞。但令(ling)歸有(you)日,不敢恨長沙。
《端(duan)州別袁(yuan)侍(shi)郎》
宋之問
合浦(pu)途未(wei)極,端溪行暫臨。淚(lei)來(lai)空泣臉,愁至不知(zhi)心。
客(ke)醉山月靜,猿啼江樹(shu)深。明(ming)朝(chao)共分手(shou),之子愛千金。
《過史正議宅》
宋之問
舊交此零落,雨泣(qi)訪遺(yi)塵。劍幾(ji)傳(chuan)好事,池臺傷(shang)故人。
國(guo)香蘭已歇(xie),里樹橘猶新。不見吳中隱,空馀江海濱(bin)。
《梁宣王(wang)挽詞三(san)首(shou)》
宋之問
貴藩堯母族(zu),外戚漢(han)家親。業重(zhong)興王際,功高復(fu)辟辰。
愛賢(xian)唯報國,樂善不防身。今日(ri)衣(yi)冠送,空傷置醴人(ren)。
金精何日閉(bi),玉(yu)匣(xia)此(ci)時開。東望連吾子,南瞻(zhan)近帝臺。
地(di)形龜食報(bao),墳土燕(yan)銜(xian)來。可嘆虞歌夕,紛紛騎(qi)吹回(hui)。
像設千年在,平生(sheng)萬事(shi)違。彩旌翻葆吹(chui),圭翣奠靈衣。
壟(long)日(ri)寒(han)無(wu)影,郊云凍(dong)不飛(fei)。君王(wang)留此地,駟馬(ma)欲何歸。
《魯忠王挽(wan)詞三(san)首》
宋之問
同盟會(hui)五月,歸葬(zang)出三條(tiao)。日慘咸陽樹(shu),天寒渭水橋。
稍看朱鷺轉,尚識紫騮驕(jiao)。寂(ji)寂(ji)泉臺恨,從茲(zi)罷玉簫。
邦家(jia)錫寵光,存沒貴忠良。遂裂山河(he)地,追尊父子王。
人悲(bei)槐里(li)月,馬(ma)踏槿原(yuan)霜。別(bie)向天(tian)京(jing)北,悠悠此路長(chang)。
樹羽迎朝日(ri),撞鐘望(wang)早霞。故人悲宿草,中(zhong)使慘晨笳。
氣有沖天劍(jian),星無犯斗槎。唯馀(yu)孔公宅,長接魯王(wang)家(jia)。
《范陽王挽詞二首》
宋之問
賢相稱邦杰,清流舉代推(tui)。公才掩諸夏,文體變當時。
賓吊翻成鶴(he),人亡惜喻(yu)龜。洛(luo)陽(yang)今紙貴,猶寫太沖詞。
贈秩(zhi)徽章洽,求書秘草成(cheng)。客隨朝露(lu)盡,人逐夜舟驚。
蒿(hao)里衣冠送,松門印(yin)綬迎。誰知楊(yang)伯起(qi),今日重哀榮。
《故趙王屬贈黃門侍郎上官公挽(wan)詞二(er)首》
宋之問
韋門旌舊德,班氏業(ye)前書。謫去因丞相,歸來為(wei)婕妤(yu)。
周原烏相冢(zhong),越(yue)嶺雁隨車。冥漠辭昭(zhao)代,空憐賦(fu)子虛。
綠車隨帝子,青瑣翊宸機。昔枉(wang)朝歌(ge)騎,今虛夕拜闈。
柳河凄挽曲,薤露(lu)濕靈衣(yi)。一厝窮泉(quan)閉(bi),雙鸞遂不(bu)飛(fei)。
《藥》
宋之問
有卉秘神仙,君臣有禮焉。忻當苦(ku)口喻,不畏入腸偏(pian)。
扁鵲功(gong)成(cheng)日,神(shen)農定品年。丹成(cheng)如可待,雞犬自聞(wen)天。
《奉和九日登慈恩(en)寺浮(fu)圖應(ying)制(zhi)》
宋之問
瑞塔千尋起,仙輿九日來。萸房陳(chen)寶席,菊蕊散(san)花臺。
御氣鵬霄(xiao)近,升(sheng)高(gao)鳳(feng)野(ye)開。天歌將梵樂,空里共裴回。
《送沙門泓景道俊玄(xuan)奘還荊(jing)州(zhou)應(ying)制(zhi)》
宋之問
三乘(cheng)歸凈(jing)域,萬騎餞(jian)通莊。就日(ri)離亭近(jin),彌天(tian)別(bie)路(lu)長。
荊南(nan)旋杖缽,渭北限津梁。何日紆真果,還來入帝鄉(xiang)。
《春日芙蓉園侍宴(yan)應制》
宋之問
年光竹(zhu)里(li)遍,春色杏間(jian)遙。煙(yan)氣籠青閣,流文(wen)蕩畫橋。
飛花(hua)隨蝶舞,艷曲伴鶯(ying)嬌(jiao)。今日(ri)陪歡豫,還疑陟紫霄。
《詠笛》
宋之問
羌笛寫龍(long)聲,長吟(yin)入(ru)夜清。關山孤月(yue)下(xia),來向隴頭(tou)鳴。
逐吹梅(mei)花(hua)落,含春柳色驚(jing)。行(xing)觀向子(zi)賦,坐(zuo)憶舊鄰情(qing)。
卷52_65
《詠鐘》
宋之問
既接南(nan)鄰磬,還隨北里笙(sheng)。平陵通(tong)曙響,長樂警宵聲。
秋至含(han)霜動,春歸(gui)應律鳴。豈惟(wei)恒待(dai)扣,金(jin)簴有馀清。齋(zhai)
《花落(一作沈佺期詩。題云(yun)梅(mei)花落)》宋(song)之問
鐵騎幾時(shi)回,金閨怨早梅。雪(xue)寒花已落(luo),風(feng)暖葉還開。
夕(xi)逐(zhu)新春(chun)管,香(xiang)迎小歲杯。盛時(shi)何足貴(gui),書里報輪臺。
《旅宿淮陽亭口號》
宋之問
日暮(mu)風(feng)亭上,悠悠旅思多。故鄉臨桂水(shui),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華發,空亭雁影過。興來誰與語(yu),勞者自為歌。
《內題賦得巫山雨(一作沈(shen)佺期詩。題云(yun)巫山高)》宋之(zhi)問
神(shen)女(nv)向高唐,巫(wu)山(shan)下夕陽(yang)。裴回(hui)作行雨,婉(wan)戀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sheng)峽外長(chang)。霽(ji)云無處所,臺館曉蒼蒼。
《王昭君(一作(zuo)沈佺(quan)期詩)》
宋之問
非君惜鸞殿(dian),非妾妒娥眉(mei)。薄命由驕虜,無(wu)情(qing)是畫師。
嫁來(lai)胡地日,不(bu)并漢宮時。辛(xin)苦無聊賴,何堪上馬辭(ci)。
《銅雀臺(tai)(一作(zuo)沈佺期詩)》宋之(zhi)問(wen)
昔(xi)年分鼎地(di),今日望(wang)陵(ling)臺。一(yi)旦雄(xiong)圖盡(jin),千秋遺(yi)令開(kai)。
綺(qi)羅君不見(jian),歌舞妾空來。恩(en)共漳河水,東流無重回。
《望(wang)月有(you)懷(一(yi)作康庭芝詩,一(yi)作沈佺期(qi)詩)》宋之問
天(tian)使(shi)下西樓,含(han)光萬里(li)秋。臺前似(si)掛鏡,簾外如懸(xuan)鉤(gou)。
張(zhang)尹將(jiang)眉學(xue),班姬取扇儔。佳期應借(jie)問(wen),為報大刀頭。
《餞中(zhong)書侍郎來濟(ji)(一作太宗詩)》
宋之問
曖曖去塵昏(hun)灞(ba)岸(an),飛飛輕(qing)蓋(gai)指(zhi)河梁。云峰衣結(jie)千(qian)重葉,
雪岫(xiu)花開幾樹妝。深悲黃鶴孤舟遠,獨對青山別路(lu)長(chang)。
卻(que)將分(fen)手沾襟淚(lei),還(huan)用持添離席觴。
《奉和春(chun)初幸太平(ping)公主南莊應制(zhi)》
宋之問
《三陽宮侍宴(yan)應(ying)制得幽(you)字》
宋之問
《靈隱寺》
宋之問
《早(zao)發始興江(jiang)口至(zhi)虛氏(shi)村作》
唐代:宋之問
他的(de)(de)(de)主要功績和沈(shen)佺期一樣,在創(chuang)(chuang)作實(shi)踐(jian)中使(shi)六(liu)朝(chao)以來的(de)(de)(de)格律(lv)(lv)詩的(de)(de)(de)法(fa)則更趨細密,使(shi)五言律(lv)(lv)詩的(de)(de)(de)體制(zhi)更臻完善(shan),并創(chuang)(chuang)造了七(qi)言律(lv)(lv)詩的(de)(de)(de)新體。他也(ye)是律(lv)(lv)詩的(de)(de)(de)奠基人之一。
作為詩(shi)(shi)(shi)人,宋(song)之問年(nian)輕時即已知(zhi)名,“尤善五(wu)言(yan)詩(shi)(shi)(shi),其(qi)時無能出(chu)其(qi)右(you)者。”從《宋(song)之問集》和《全唐詩(shi)(shi)(shi)》所收作品(pin)來看,他對當時體(ti)裁多(duo)能把握,運用熟(shu)諳,佳作名句(ju)(ju)也(ye)有可(ke)觀(guan)。如(ru)短歌(ge)《冬霄引·贈司馬承(cheng)楨》訴友情(qing)句(ju)(ju):“明月的(de)的(de)寒潭中,青枯(ku)幽(you)幽(you)吟勁風(feng)。此情(qing)不(bu)向俗(su)人說,愛而不(bu)見恨無窮。”五(wu)言(yan)古詩(shi)(shi)(shi)《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ju)(ju):“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yan)古詩(shi)(shi)(shi)《明河(he)(he)篇》思(si)征(zheng)夫句(ju)(ju);“明河(he)(he)可(ke)望(wang)不(bu)可(ke)親,愿得乘槎(cha)一向津。更將(jiang)織女支機(ji)石,還訪城都賣卜人。”五(wu)言(yan)絕(jue)句(ju)(ju)《送杜審言(yan)》表(biao)離別:“臥病人事絕(jue),嗟君萬(wan)里行。河(he)(he)橋不(bu)相送,江樹遠含(han)情(qing)。”五(wu)言(yan)長律(lv)《靈隱寺》繪勝(sheng)景(jing)句(ju)(ju):“樓(lou)觀(guan)滄(cang)海(hai)日,門(men)對浙江潮(chao)。”皆清(qing)新坦易,抒情(qing)真摯,暢美(mei)如(ru)畫。宋(song)之問為文賦詩(shi)(shi)(shi),講(jiang)求(qiu)比興,屬對精密,點(dian)劃入微,對詩(shi)(shi)(shi)的(de)聲律(lv)化有重(zhong)大貢獻。他與沈(shen)佺(quan)期在齊、梁沈(shen)放、庾(yu)信(xin)到初唐四杰創作發展的(de)基礎上(shang),努力加(jia)以實踐和總結,使律(lv)詩(shi)(shi)(shi)各體(ti)制都達到了(le)成熟(shu)定型的(de)地步,明確(que)劃開了(le)古體(ti)詩(shi)(shi)(shi)和近體(ti)詩(shi)(shi)(shi)的(de)界限(xian),并運用這種形式,寫出(chu)了(le)優秀的(de)作品(pin),如(ru)《江亭晚望(wang)》、《晚泊湘(xiang)江》、《題大庾(yu)嶺北驛》、《度(du)大庾(yu)嶺》等。
鑒(jian)賞《度大(da)庾嶺(ling)》:
度(du)嶺方辭(ci)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niao),淚盡(jin)北枝花。
山雨(yu)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you)日(ri),不敢恨長沙。
宋(song)之問因(yin)媚附武則天的(de)寵臣張易之而獲(huo)罪,中(zhong)宗復位后,于神(shen)龍元年(705)春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這首《度(du)大庾(yu)嶺(ling)(ling)》詩是他前(qian)往貶所途經大庾(yu)嶺(ling)(ling)時所作,真實生動地(di)敘述了(le)過嶺(ling)(ling)的(de)情(qing)景(jing),凄楚悲(bei)涼,真摯感(gan)人(ren)。起句“度(du)嶺(ling)(ling)方(fang)(fang)辭國(guo)”,扣題直敘,說明詩人(ren)已經來到“華(hua)夷(yi)”分界(jie)(jie)的(de)梅嶺(ling)(ling)之巔,將要走出(chu)中(zhong)原,辭別故(gu)國(guo)了(le),一(yi)(yi)個(ge)“方(fang)(fang)”字(zi)把“度(du)嶺(ling)(ling)”“辭國(guo)”聯系在一(yi)(yi)起,頓然使人(ren)產生一(yi)(yi)種搖曳心旌的(de)感(gan)覺,使文(wen)勢陡(dou)率而高遠。對句“停(ting)軺一(yi)(yi)望家(jia)”,詩人(ren)停(ting)下長途跋(ba)涉(she)的(de)驛(yi)車,在中(zhong)原與“夷(yi)國(guo)”的(de)邊界(jie)(jie)駐足遠望家(jia)鄉的(de)方(fang)(fang)向(xiang),至此,一(yi)(yi)個(ge)失魂落魄的(de)遭貶謫的(de)宦游人(ren)的(de)形象展現于我們面前(qian)了(le)。這“一(yi)(yi)望”的(de)“一(yi)(yi)”字(zi),也(ye)甚(shen)為傳神(shen),傳達出(chu)詩人(ren)去(qu)國(guo)懷鄉的(de)深沉感(gan)情(qing)。
頷聯(lian)“魂隨(sui)南翥鳥,淚盡北(bei)枝(zhi)花(hua)(hua)”,緊承首聯(lian)中的“望”字而來,詩(shi)(shi)人(ren)(ren)遙望鄉(xiang)關(guan),只見鳥兒(er)飛翔,花(hua)(hua)兒(er)開放。詩(shi)(shi)人(ren)(ren)眼(yan)中的鳥兒(er)是“南翥”,花(hua)(hua)兒(er)是“北(bei)枝(zhi)”,因此(ci)觸(chu)動了(le)北(bei)人(ren)(ren)南遷的情思,他(ta)的魂魄和思緒都隨(sui)著那(nei)(nei)向(xiang)南飛翔的故鄉(xiang)之鳥而去了(le),那(nei)(nei)嶺北(bei)綻放的梅花(hua)(hua)卻多情地向(xiang)他(ta)頻送春光(guang)。此(ci)景(jing)此(ci)情,使他(ta)黯然神傷。這聯(lian)詩(shi)(shi)寫(xie)得情景(jing)交(jiao)融,將詩(shi)(shi)人(ren)(ren)魂斷庾嶺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頸聯(lian)“山(shan)雨初含(han)霽(ji),江(jiang)(jiang)(jiang)云(yun)欲變霞(xia)”,上(shang)句(ju)寫(xie)(xie)山(shan)雨欲停未停,天空(kong)已放出(chu)些許晴(qing)光。下(xia)句(ju)是(shi)(shi)(shi)描繪江(jiang)(jiang)(jiang)中(zhong)云(yun)影即將(jiang)變作彩霞(xia)的霎那間(jian),詩(shi)人(ren)描寫(xie)(xie)景色(se)的漸(jian)變,襯托(tuo)自(zi)己(ji)心情的變化的美麗景色(se)。“初含(han)”、“欲變”等字眼,賦予云(yun)雨以靈性(xing)。寫(xie)(xie)云(yun),不直接表(biao)現天空(kong)的云(yun),而是(shi)(shi)(shi)描繪江(jiang)(jiang)(jiang)中(zhong)的倒影。可(ke)(ke)見(jian)山(shan)雨是(shi)(shi)(shi)蒙蒙細雨。這樣寫(xie)(xie)可(ke)(ke)以一箭雙雕,將(jiang)山(shan)的空(kong)明、水的澄澈同(tong)時(shi)生動地(di)表(biao)現出(chu)來(lai)了(le)。詩(shi)人(ren)在《早發(fa)大(da)庾嶺》詩(shi)里寫(xie)(xie)道:“晨躋大(da)庾險,驛鞍馳復息。霧露晝未開,浩途不可(ke)(ke)測。..兄弟遠淪居,妻子成異(yi)域。羽翮(he)傷已毀,童(tong)幼憐未識。躊躇戀北顧,亭(ting)午(wu)晞霽(ji)色(se)。春暖陰梅花,瘴回(hui)陽(yang)鳥翼。”由此可(ke)(ke)知《度大(da)庾嶺》是(shi)(shi)(shi)《早發(fa)大(da)庾嶺》的續篇。這首詩(shi)中(zhong)寫(xie)(xie)的“山(shan)雨初含(han)霽(ji)”,大(da)約(yue)是(shi)(shi)(shi)在中(zhong)午(wu)或(huo)午(wu)后;“江(jiang)(jiang)(jiang)云(yun)欲變霞(xia)。”可(ke)(ke)能是(shi)(shi)(shi)在下(xia)午(wu)或(huo)傍晚。
在這樣美好的(de)山水景(jing)色(se)中,詩(shi)人的(de)心潮(chao)逐漸趨于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地現實考慮自己的(de)出(chu)路。在《早(zao)發大(da)庾嶺》里有這樣的(de)詩(shi)句:“適蠻悲疾首,懷恐淚(lei)沾臆。感謝(xie)鹓鷺朝,勤修魑(chi)魅職。生還倘非(fei)遠,誓(shi)以報(bao)恩德。”可見他希望(wang)勤奮修職,爭取(qu)早(zao)日赦歸。
由于天氣的(de)好轉(zhuan),詩人心(xin)情也逐漸開朗,由天氣的(de)變化聯想到自(zi)己的(de)命運,也充滿(man)了(le)希望(wang)。于是不(bu)禁發出了(le)“但令(ling)歸有(you)日,不(bu)敢恨長沙”的(de)感慨,表示他只希望(wang)有(you)回去的(de)那(nei)天,就(jiu)心(xin)滿(man)意足了(le),對自(zi)己受(shou)貶遷不(bu)敢有(you)所(suo)怨恨。這(zhe)是用了(le)西漢(han)賈誼(yi)遭權臣(chen)們排(pai)擠被貶為長沙王(wang)太傅的(de)典(dian)故,據《史記(ji)·屈原賈生列傳》記(ji)載,賈誼(yi)到長沙后不(bu)適應濕熱(re)的(de)氣候,“自(zi)以(yi)為壽(shou)不(bu)得長”而(er)心(xin)生“恨”意。尾聯以(yi)直抒(shu)胸臆而(er)作(zuo)結,但上(shang)句的(de)“歸有(you)日”又與首聯的(de)“辭國”、“望(wang)家”遙相呼(hu)應。
這首(shou)詩(shi)(shi)感情真摯(zhi),情景交融;章法嚴謹,對仗工整(zheng),音韻(yun)和諧,是一首(shou)成熟的五言律(lv)詩(shi)(shi),堪稱“示后(hou)進以準”的佳作。
宋之(zhi)問(wen)政(zheng)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you)可譏,但(dan)卻是知名當世的(de)詩人(ren)(ren)。由于宮廷詩人(ren)(ren)的(de)局(ju)限(xian),代筆捉刀的(de)束(shu)囿,志向理想的(de)低淺,他(ta)的(de)詩文不(bu)少是歌頌(song)功德、粉飾太(tai)平、浮(fu)華空泛(fan)之(zhi)作,但(dan)隨著顛(dian)簸人(ren)(ren)生,接觸社會,歷練生活,他(ta)也創作了(le)一(yi)些好的(de)作品,令人(ren)(ren)耳目(mu)一(yi)新。他(ta)在楊炯死(si)后寫(xie)的(de)《祭楊盈川文》,采(cai)用四四制式,字字有(you)聲(sheng),句句華歆(xin),內容(rong)言簡辭切,悲涼真摯,催(cui)人(ren)(ren)淚下(xia),與他(ta)代筆寫(xie)的(de)《為宗(zong)尚書祭梁宣(xuan)王(wang)文》、《為宗(zong)尚書兄(xiong)弟祭魯忠王(wang)文》等相比,文華情感,殊若天壤。
作為文人(ren)(ren)(ren),宋之問也(ye)因其(qi)低(di)劣的人(ren)(ren)(ren)品(pin)而遭人(ren)(ren)(ren)唾棄,不(bu)僅表(biao)現在其(qi)對待(dai)政治趨炎附勢的態度上,也(ye)表(biao)現在一(yi)(yi)樁廣為流傳的命案上。自古凡是(shi)文人(ren)(ren)(ren)都(dou)愛好文字(zi),一(yi)(yi)日宋之問見其(qi)外甥劉(liu)希夷(yi)的一(yi)(yi)句詩(shi)“年年歲歲花相(xiang)似,歲歲年年人(ren)(ren)(ren)不(bu)同”頗有(you)妙處,便想占為己有(you),劉(liu)希夷(yi)不(bu)從(cong),宋之問于是(shi)用裝土(tu)的袋子(zi)將(jiang)劉(liu)希夷(yi)壓(ya)死,被稱作“因詩(shi)殺人(ren)(ren)(ren)”。
宋之(zhi)問(wen)在世時與沈佺期齊(qi)名,其詩多(duo)為(wei)應(ying)制(zhi)之(zhi)作(zuo),內容比較(jiao)貧乏,但是流放途中作(zuo)的(de)(de)一些詩有較(jiao)充實的(de)(de)內容,在藝術形式上(shang),宋之(zhi)問(wen)的(de)(de)詩以屬對(dui)精密(mi)、音韻(yun)協(xie)調見長,大多(duo)詞采(cai)綺麗,對(dui)仗工(gong)整,對(dui)律詩體制(zhi)的(de)(de)定型頗有影響(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