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1918年4月5日(ri)(ri)—1977年2月26日(ri)(ri)),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liang)真,祖籍(ji)浙江省海寧市(shi)袁花(hua)鎮,出生于天津。現代主義詩(shi)人(ren)、翻譯家。
1940年(nian)在西(xi)南(nan)聯大畢業后(hou)留(liu)校任(ren)教(jiao)。1949年(nian)赴美國(guo)(guo)留(liu)學(xue),入芝加哥大學(xue)英(ying)國(guo)(guo)文(wen)(wen)學(xue)系學(xue)習。1952年(nian)獲文(wen)(wen)學(xue)碩士學(xue)位。1953年(nian)回國(guo)(guo)后(hou),任(ren)南(nan)開大學(xue)外文(wen)(wen)系副教(jiao)授。1958年(nian)受到政治迫害(hai),調圖書(shu)館工作。1977年(nian)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穆旦于40年(nian)代(dai)出版(ban)了《探險(xian)隊(dui)》《穆旦詩(shi)(shi)集(ji)(1939~1945)》《旗》三部詩(shi)(shi)集(ji),將西歐現(xian)代(dai)主義(yi)和(he)中(zhong)國(guo)詩(shi)(shi)歌傳統結合起(qi)來,詩(shi)(shi)風富于象征寓意(yi)和(he)心靈(ling)思辨,是“九葉詩(shi)(shi)派”的代(dai)表性(xing)詩(shi)(shi)人。20世紀80年(nian)代(dai)之后,許多現(xian)代(dai)文(wen)學(xue)專家推其為現(xian)代(dai)詩(shi)(shi)歌第一人。主要(yao)譯(yi)作有俄國(guo)普(pu)希金(jin)的作品《青銅騎(qi)士》《普(pu)希金(jin)抒(shu)情詩(shi)(shi)集(ji)》,英國(guo)雪萊(lai)的《云雀》《雪萊(lai)抒(shu)情詩(shi)(shi)選(xuan)》,英國(guo)拜(bai)(bai)倫(lun)的《唐璜(huang)》《拜(bai)(bai)倫(lun)抒(shu)情詩(shi)(shi)選(xuan)》《拜(bai)(bai)倫(lun)詩(shi)(shi)選(xuan)》,英國(guo)《布萊(lai)克詩(shi)(shi)選(xuan)》《濟慈詩(shi)(shi)選(xuan)》。
1918年4月5日(農歷二月二十(shi)四日)生(sheng)于(yu)天津。與作家金庸(查(cha)良鏞(yong))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屬“良”字輩(bei),有親(qin)屬關(guan)系。
1929年(nian)入南(nan)開中(zhong)學讀(du)書,從此對文學產生濃厚興(xing)趣,開始寫詩。當時日(ri)寇侵凌,京津(jin)首當其沖,穆旦寫下(xia)了(le)《哀國難》,“灑著一腔熱血(xue)”大聲疾(ji)呼:眼(yan)看祖先(xian)們的(de)(de)血(xue)汗化成了(le)輕煙(yan),/鐵鳥擊碎了(le)故去英雄們的(de)(de)笑臉!/眼(yan)看四千年(nian)的(de)(de)光輝一旦塌沉,/鐵蹄更(geng)翻起了(le)敵(di)人的(de)(de)兇焰!”
1934年查(cha)良錚將(jiang)“查(cha)”姓(xing)上(shang)下拆分(fen),“木(mu)”與(yu)“穆”諧(xie)音,得“穆旦(dan)”(最(zui)初(chu)寫作“慕旦(dan)”)之名。
1935年考入清華大(da)學地質系(xi),半年后改讀(du)外文系(xi),抗日戰爭爆發(fa)(fa)后,隨學校輾轉于長沙、昆明(ming)等地,并在香港(gang)《大(da)公報》副刊和昆明(ming)《文聚》上(shang)發(fa)(fa)表大(da)量詩作(zuo),成為有名的青(qing)年詩人。
穆旦在這(zhe)里繼續(xu)探索和寫作現代(dai)詩(shi)歌,并在《清華學刊》上(shang)發表。他寫雪(xue)萊式的浪漫派的詩(shi),有著強烈(lie)的抒情氣質,又有很強的現實感。
1937年七七事變后,10月隨大(da)(da)學南遷長(chang)沙(sha)國立長(chang)沙(sha)臨時大(da)(da)學,后又徒步遠(yuan)行至昆明西(xi)南聯合大(da)(da)學。同(tong)年在香港《大(da)(da)公報(bao)》副刊和昆明《文聚》上(shang)連續發表《合唱》《防空洞里的(de)抒情詩(shi)》《從空虛到充實(shi)》《贊美》《詩(shi)八首》等具(ju)有(you)代(dai)表性的(de)作品(pin)。
1939年開始系統接觸(chu)西(xi)方現代(dai)派詩歌(ge)、文論,創(chuang)作發(fa)生轉變,并(bing)走向(xiang)成(cheng)熟。
1940年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留校擔任助教,負責敘永分校新(xin)生的(de)接(jie)收及教學(xue)工作。
1942年2月(yue)投筆從戎,24歲(sui)的(de)(de)穆旦響(xiang)應國民政府(fu)“青年知識分子入伍”的(de)(de)號(hao)召,以助教的(de)(de)身份(fen)報名參加中國入緬遠(yuan)征軍,在副總司令杜聿明兼(jian)任軍長的(de)(de)第5軍司令部,以中校翻譯官的(de)(de)身份(fen)隨軍進入緬甸抗日(ri)戰(zhan)場。同(tong)年5月(yue)至9月(yue),親歷滇(dian)緬大撤退,經歷了震(zhen)驚中外的(de)(de)野人(ren)山(shan)戰(zhan)役,于遮天蔽日(ri)的(de)(de)熱(re)帶(dai)雨林穿山(shan)越嶺,扶病前(qian)行,踏著堆堆白骨僥(jiao)幸(xing)逃出(chu)野人(ren)山(shan)。
1943年回(hui)國后經歷了幾年不安(an)定的生(sheng)活。1945年創(chuang)辦沈陽《新報》,任主編(bian)。
1945年9月(yue),根據(ju)入緬(mian)作(zuo)戰的(de)經歷,創作(zuo)了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史上(shang)著名詩篇——《森林之(zhi)魅——祭(ji)胡康河上(shang)的(de)白骨》,另有相關創作(zuo)《阻滯的(de)路》、《活下去》。
1947年參(can)加后來被稱為(wei)“九葉詩(shi)派”的創(chuang)作活(huo)動。
1948年在(zai)FAO(聯合國(guo)世(shi)界糧農組織救濟署)和美國(guo)新聞處工作。
1949年8月自費(fei)赴美(mei)留(liu)學(xue),入芝加哥大(da)學(xue)攻讀英美(mei)文(wen)學(xue)、俄羅(luo)斯文(wen)學(xue)。
1949年12月在(zai)佛羅里達州與(yu)正(zheng)在(zai)生物系留學的周(zhou)與(yu)良結婚(hun)。
1952年6月(yue)30日畢業,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wei)。
1953年初自美國回到天津,任南(nan)開大學外文系副教(jiao)授,致(zhi)力于俄(e)、英詩歌(ge)翻譯。
1958年被指為歷(li)史反革命(ming),調圖書館和洗澡堂(tang),先后十(shi)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勞改(gai),停(ting)止詩歌創作(zuo),堅持翻譯。
1975年(nian)恢復詩(shi)歌(ge)創作,一舉創作了《智慧之(zhi)歌(ge)》、《停電之(zhi)后(hou)》、《冬》等近30首(shou)作品。
1976年(nian)3月(yue)31日右腿股骨頸(jing)折斷。翌年(nian)2月(yue)26日春節期(qi)間(jian),穆旦(dan)于凌晨(chen)心臟病突(tu)發逝世,享年(nian)59歲。死前,穆旦(dan)在《冥想》的詩(shi)中道(dao)出了自己的內心獨白:“而(er)如今(jin)突(tu)然面對墳墓,我冷(leng)眼(yan)向(xiang)過(guo)去稍(shao)稍(shao)回顧,只(zhi)見它曲折灌(guan)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huang)漠。這(zhe)才知道(dao)我全部的努力(li)不過(guo)完(wan)成了普通生活。”
1979年平反。
穆旦葬(zang)于北京萬安公(gong)墓
創作:《探險隊》(1945)、《穆(mu)(mu)旦詩集(ji)(1939-1945)》(1947)、《旗》(1948)、《穆(mu)(mu)旦詩選(xuan)》(1986)、《穆(mu)(mu)旦詩文集(ji)》(1996);《冬》。
譯作(zuo):《普希金(jin)抒(shu)情(qing)詩集(ji)》(1954)、《歐根·奧涅金(jin)》(1957)、《唐璜》(1980)、《英國現(xian)代詩選》(1985)、《穆旦譯文集(ji)》(2005)。
穆(mu)旦(dan)早在(zai)四(si)十年(nian)代(dai)就(jiu)成為當(dang)時受歡迎的青(qing)年(nian)詩(shi)人(ren),他的詩(shi)在(zai)上海詩(shi)人(ren)中(zhong)產生了強烈(lie)的反(fan)響。四(si)十年(nian)代(dai)初期,聞一(yi)多(duo)遍選(xuan)(xuan)《現代(dai)詩(shi)鈔》時,選(xuan)(xuan)入了他詩(shi)作十一(yi)首,數量之(zhi)多(duo)僅次于徐志摩一(yi)首。1948年(nian)初,方宇晨(chen)的英譯《中(zhong)國現代(dai)詩(shi)選(xuan)(xuan)》在(zai)倫敦出(chu)版,其(qi)中(zhong)就(jiu)選(xuan)(xuan)譯了穆(mu)旦(dan)詩(shi)九首。1952年(nian),穆(mu)旦(dan)的兩首英文(wen)詩(shi)被美國詩(shi)人(ren)赫伯(bo)特·克(ke)里(li)克(ke)莫爾編選(xuan)(xuan)入《世界名詩(shi)庫(ku)》同時入選(xuan)(xuan)的其(qi)他中(zhong)國詩(shi)人(ren)只有(you)何其(qi)芳。穆(mu)旦(dan)詩(shi)作的藝術風(feng)格、詩(shi)學(xue)傳統(tong)、思(si)想傾向和(he)文(wen)學(xue)史意義,在(zai)四(si)十年(nian)代(dai)就(jiu)被一(yi)些(xie)詩(shi)人(ren)和(he)評論(lun)家較為深入地討(tao)論(lun)著,并被介紹到(dao)英語文(wen)學(xue)界。
五(wu)十年代初以來,穆(mu)旦頻受政治運(yun)動的(de)(de)打擊,身心(xin)遭(zao)到極(ji)大的(de)(de)摧(cui)殘,被(bei)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er)潛心(xin)于(yu)外國(guo)詩歌(ge)的(de)(de)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mu)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漸被(bei)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de)(de)詩集(ji)和紀(ji)念文(wen)集(ji),舉(ju)行“穆(mu)旦學術(shu)討(tao)論會”,給予他很高的(de)(de)評價。“二十世紀(ji)中國(guo)詩歌(ge)大師(shi)”的(de)(de)排行榜(bang)上,他甚至(zhi)被(bei)名列榜(bang)首。這種種的(de)(de)不尋常(chang),被(bei)稱為(wei)“穆(mu)旦現象”。
袁可嘉在(zai)《詩(shi)(shi)的新(xin)方向》中認為(wei),穆旦“是(shi)這一代的詩(shi)(shi)人中有(you)能(neng)量的、可能(neng)走(zou)得遠的人才之一”,現在(zai)看(kan)來這一判斷(duan)是(shi)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dai)(dai)文學史上現代(dai)(dai)化新詩(shi)潮的(de)由來(lai)和發展,認為“穆旦是(shi)(shi)是(shi)(shi)站(zhan)在40年代(dai)(dai)新詩(shi)潮的(de)前列,他是(shi)(shi)名副(fu)其(qi)實的(de)旗手之一。在抒(shu)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dai)(dai)化’的(de)問(wen)題上,他比誰都做得(de)徹底(di)”。不(bu)過袁又指出,這樣的(de)“徹底(di)性(xing)”難免在某(mou)些尚不(bu)成(cheng)熟的(de)詩(shi)作(zuo)中帶來(lai)一定程(cheng)度的(de)生硬和晦澀,使他的(de)作(zuo)品到今天還不(bu)能為更多的(de)人所理解(jie)和欣賞,是(shi)(shi)我們應當吸取(qu)的(de)教訓。
王(wang)佐(zuo)良認(ren)為(wei)“無(wu)論如何,穆(mu)(mu)旦是到達中國詩(shi)(shi)(shi)壇(tan)的(de)(de)前區(qu)了(le)(le),帶(dai)著新(xin)(xin)的(de)(de)詩(shi)(shi)(shi)歌(ge)主(zhu)題和新(xin)(xin)的(de)(de)詩(shi)(shi)(shi)歌(ge)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chi)遲(chi)地(di)不來接近他(ta)罷了(le)(le)”。王(wang)佐(zuo)良還談到了(le)(le)穆(mu)(mu)旦晚年的(de)(de)詩(shi)(shi)(shi)作(zuo),認(ren)為(wei)詩(shi)(shi)(shi)人(ren)經過將(jiang)近三(san)十年的(de)(de)坎坷,仍有那無(wu)可企及的(de)(de)詩(shi)(shi)(shi)才。他(ta)認(ren)為(wei)《冬》可以放(fang)在穆(mu)(mu)旦好的(de)(de)作(zuo)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