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fen)類
登錄 |    
石聲漢
0 票數:0 #文教人物#
石聲漢(1907年11月19日-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云南昆明,農史學家、農業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學專家。石聲漢晚年致力于整理、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工作,先后完成《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等14部巨著,是中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先后撰寫了《齊民要術今釋》、《四民月令校注》、《農政全書校注》等15種專著。
  • 中文名: 石聲漢
  •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19日
  • 性別:
  • 國籍: 中國
  • 民族: 漢(han)族
  • 出生地: 昆明
  • 星座: 天蝎座
  • 生肖:
  • 畢業院校: 武昌高師
  • 去世日期: 1971年06月28日
  • 代表作品: 《齊民要術(shu)今(jin)釋》,《農(nong)政(zheng)全書校注》
  • 主要成就: 完成《齊民要術(shu)今釋》14部(bu)巨(ju)著(zhu)
詳細(xi)介紹(shao) PROFILE +

人物簡介

石聲漢,1924年(nian)(nian)(nian)入武(wu)昌高等師范(fan)生(sheng)物系,1928年(nian)(nian)(nian)于中山大(da)學(xue)(xue)(xue)結業(ye)。1933年(nian)(nian)(nian)赴英國(guo)倫敦(dun)大(da)學(xue)(xue)(xue)求學(xue)(xue)(xue),獲(huo)植物生(sheng)理學(xue)(xue)(xue)哲學(xue)(xue)(xue)博(bo)士(shi)學(xue)(xue)(xue)位。回國(guo)后(hou)歷任(ren)(ren)原(yuan)西(xi)北農學(xue)(xue)(xue)院(yuan)(今(jin)西(xi)北農林科技大(da)學(xue)(xue)(xue))、同(tong)濟大(da)學(xue)(xue)(xue)理學(xue)(xue)(xue)院(yuan)、武(wu)漢大(da)學(xue)(xue)(xue)教(jiao)授。1951年(nian)(nian)(nian)后(hou)任(ren)(ren)原(yuan)西(xi)北農學(xue)(xue)(xue)院(yuan)教(jiao)授、古農學(xue)(xue)(xue)研(yan)究室主任(ren)(ren)。曾(ceng)長期(qi)從事生(sheng)物學(xue)(xue)(xue)和植物生(sheng)理學(xue)(xue)(xue)的(de)(de)(de)教(jiao)學(xue)(xue)(xue)與研(yan)究,是最早用科學(xue)(xue)(xue)方法研(yan)究中國(guo)哺乳類動物的(de)(de)(de)學(xue)(xue)(xue)者之一。1955年(nian)(nian)(nian)后(hou)致力于中國(guo)古代(dai)農業(ye)科學(xue)(xue)(xue)技術的(de)(de)(de)研(yan)究。先后(hou)撰(zhuan)寫了《齊民要術今(jin)釋(shi)》、《四民月令(ling)校注》、《農政全書校注》等15種專著,是中國(guo)農史學(xue)(xue)(xue)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石聲(sheng)漢(han),湖南湘(xiang)潭人,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一(yi)個(ge)小職員(yuan)家庭。7歲入(ru)長沙楚(chu)怡(yi)小學讀書(shu),1920年(nian)插班考入(ru)長沙明德中(zhong)學。1925年(nian),當“五卅(sa)”愛國反(fan)帝運動的浪潮波(bo)及(ji)武漢(han)時,他(ta)出于愛國熱情,在漢(han)口英租界散發傳(chuan)單時被(bei)捕。1927年(nian)“四·一(yi)二(er)”反(fan)革命(ming)政變后,武漢(han)籠罩(zhao)在一(yi)片白色(se)恐怖之中(zhong)。石聲(sheng)漢(han)被(bei)武昌(chang)高師開除學籍。

1927年11月(yue),他(ta)(ta)經廣(guang)州中(zhong)山(shan)(shan)(shan)大學(xue)(xue)生(sheng)物(wu)系(xi)主(zhu)任辛樹(shu)幟的(de)(de)介紹,前往中(zhong)山(shan)(shan)(shan)大學(xue)(xue)任助(zhu)理員(yuan),同時(shi)補修在(zai)武昌(chang)高師生(sheng)物(wu)系(xi)未完的(de)(de)課程。1928年,他(ta)(ta)參加了由辛樹(shu)幟主(zhu)持的(de)(de)廣(guang)西(xi)(xi)大瑤(yao)(yao)(yao)(yao)山(shan)(shan)(shan)物(wu)采集隊工(gong)作。在(zai)采集隊,他(ta)(ta)除參加采集和制(zhi)作動植物(wu)標(biao)本(ben)外,還進行(xing)廣(guang)西(xi)(xi)大瑤(yao)(yao)(yao)(yao)山(shan)(shan)(shan)哺乳類和爬(pa)蟲類動物(wu)的(de)(de)研(yan)(yan)究。他(ta)(ta)還親自到瑤(yao)(yao)(yao)(yao)民(min)家(jia)庭,學(xue)(xue)習瑤(yao)(yao)(yao)(yao)語,記(ji)錄(lu)瑤(yao)(yao)(yao)(yao)歌及民(min)俗,并以(yi)日記(ji)形式(shi)出版了《瑤(yao)(yao)(yao)(yao)山(shan)(shan)(shan)采集記(ji)》一書。這本(ben)書翔(xiang)實地(di)記(ji)載(zai)了采集隊的(de)(de)研(yan)(yan)究工(gong)作和生(sheng)活,生(sheng)動地(di)反(fan)映了瑤(yao)(yao)(yao)(yao)山(shan)(shan)(shan)地(di)區的(de)(de)自然風貌,瑤(yao)(yao)(yao)(yao)族的(de)(de)民(min)情民(min)俗。《采集記(ji)》文(wen)辭精美(mei)、樸實,受到當時(shi)中(zhong)山(shan)(shan)(shan)大學(xue)(xue)校長(chang)朱家(jia)驊的(de)(de)推崇。以(yi)后又發表了中(zhong)國(guo)哺乳類學(xue)(xue)及大瑤(yao)(yao)(yao)(yao)山(shan)(shan)(shan)爬(pa)蟲類(主(zhu)要記(ji)載(zai)蛇類)論文(wen)多篇(pian)。他(ta)(ta)是中(zhong)國(guo)用(yong)現代科學(xue)(xue)方法研(yan)(yan)究中(zhong)國(guo)哺乳類動物(wu)最早的(de)(de)科學(xue)(xue)工(gong)作者之一。

1933年(nian)11月,石聲漢考(kao)取了(le)第一屆(jie)中央(yang)庚款留英(ying)(ying)公費(fei)生(sheng)(sheng),入倫敦大學(xue)(xue)理學(xue)(xue)院(yuan)植(zhi)物(wu)(wu)(wu)(wu)(wu)生(sheng)(sheng)理研(yan)究(jiu)班學(xue)(xue)習(xi)。在英(ying)(ying)國(guo)的(de)(de)(de)3年(nian)里,他在著名植(zhi)物(wu)(wu)(wu)(wu)(wu)生(sheng)(sheng)理學(xue)(xue)家(jia)布萊克曼(F.F.Blackman)的(de)(de)(de)指(zhi)導下,主要學(xue)(xue)習(xi)與(yu)研(yan)究(jiu)植(zhi)物(wu)(wu)(wu)(wu)(wu)生(sheng)(sheng)理學(xue)(xue),其間曾到英(ying)(ying)羅森士(shi)達農事(shi)試(shi)驗場作實(shi)驗工(gong)作。他在英(ying)(ying)植(zhi)物(wu)(wu)(wu)(wu)(wu)年(nian)報發(fa)表有《缺鉀(jia)與(yu)其它金(jin)屬(shu)離子對于大麥生(sheng)(sheng)長(chang)及含(han)水量(liang)影響(xiang)之(zhi)間的(de)(de)(de)關系》、《植(zhi)物(wu)(wu)(wu)(wu)(wu)營養的(de)(de)(de)生(sheng)(sheng)理研(yan)究(jiu)——鉀(jia)及其它營養元素與(yu)大麥葉片含(han)水量(liang)的(de)(de)(de)關系》(與(yu)Richards.F.G合作)等(deng)論(lun)文(wen)(wen)。1936年(nian)4月,獲倫敦大學(xue)(xue)植(zhi)物(wu)(wu)(wu)(wu)(wu)生(sheng)(sheng)理哲學(xue)(xue)博士(shi)及理工(gong)學(xue)(xue)院(yuan)的(de)(de)(de)學(xue)(xue)侶榮(rong)譽證(zheng)書。他還在倫敦天產博物(wu)(wu)(wu)(wu)(wu)館圖(tu)書館,翻譯了(le)英(ying)(ying)文(wen)(wen)版(ban)的(de)(de)(de)《中國(guo)植(zhi)物(wu)(wu)(wu)(wu)(wu)學(xue)(xue)文(wen)(wen)獻評論(lun)》一書。當這本譯著重(zhong)版(ban)時,石聲漢針(zhen)對原(yuan)著中所謂“中醫術全屬(shu)妄言(yan)”及“在中國(guo)青囊術中,含(han)絕對有毒(du)物(wu)(wu)(wu)(wu)(wu)外,蓋無不(bu)入藥者。中國(guo)歧(qi)黃(huang)家(jia)處方之(zhi)際,輒用及極不(bu)可耐(nai)之(zhi)藥物(wu)(wu)(wu)(wu)(wu)”等(deng)不(bu)尊重(zhong)事(shi)實(shi)的(de)(de)(de)片面之(zhi)詞,在序言(yan)中憤然(ran)予以駁斥,并指(zhi)出(chu):“這是對中國(guo)中醫藥的(de)(de)(de)無知和曲解。”

主要經歷

1907年11月(yue)19日在云(yun)南省昆明(ming)市(shi)出生。1912年春末遷回長沙,寄住于鄉(xiang)下家族“公莊”。1913年2月(yue)—1919年12月(yue)(6—12歲)

在長沙楚怡小學讀書,1915年和1917年因家貧(pin)曾兩次中(zhong)途(tu)停學回“公(gong)莊”住(zhu),并(bing)從事簡單(dan)的農業(ye)生產勞動。

1920年(nian)9月—1924年(nian)1月(13—17歲(sui))

在長沙明德中學(xue)讀書。因家貧幾乎輟學(xue),幸得(de)胡(hu)元(yuan)倓、辛樹幟等老師(shi)的幫助,成為學(xue)校(xiao)僅有的一(yi)名半(ban)(ban)工(gong)半(ban)(ban)讀學(xue)生,管理學(xue)校(xiao)圖書館(guan),得(de)以完成學(xue)業。

1924年(nian)(nian)2月—1924年(nian)(nian)8月

留(liu)在(zai)明(ming)德(de)中學繼續管理圖書(shu)館,并在(zai)晚間擔(dan)任(ren)幾(ji)家(jia)(jia)的家(jia)(jia)庭(ting)教師,以收入(ru)彌補(bu)家(jia)(jia)用。

1924年9月—1927年6月(17—20歲)

以初試及復試兩榜(bang)均第一(yi)的(de)成(cheng)績考入(ru)武(wu)漢大學(xue)(xue)前(qian)身武(wu)昌高師生物系(xi)就(jiu)讀。其間(jian)1925年(nian)(nian)—1926年(nian)(nian)在(zai)武(wu)昌湖南旅鄂小學(xue)(xue)代(dai)課(ke)。1926年(nian)(nian)秋(qiu),因北伐戰爭武(wu)大停課(ke),回長沙在(zai)周南女子(zi)中學(xue)(xue)和(he)楚怡(yi)小學(xue)(xue)教課(ke)半(ban)年(nian)(nian)。1927年(nian)(nian)回武(wu)大復學(xue)(xue)。“四·一(yi)二”政變后,于5月被校(xiao)方(fang)以“思想空幻,態度灰色”為由,開(kai)除(chu)學(xue)(xue)籍(ji)。

1927年9月(yue)—1928年7月(yue)(20—21歲(sui))

在廣州中山大學(xue)生物(wu)系任助理員并(bing)補修在武(wu)大生物(wu)系未完(wan)成(cheng)的課程,同時選修化(hua)學(xue)系的課程。

1928年(nian)8月(yue)(yue)—1931年(nian)7月(yue)(yue)(21—24歲)

中山大學畢業后留校任生物系(xi)助(zhu)教(jiao),進行脊椎動物分類研究工作(zuo),參加(jia)辛(xin)樹幟先生組織、率領的廣西(xi)大瑤(yao)山采集隊。其間,1929年因咯血休養(yang)一年,在桂(gui)林(lin)廣西(xi)第二(er)師范及(ji)梧州(zhou)廣西(xi)省立第二(er)中學教(jiao)課。在梧州(zhou)二(er)中時(shi)與許慕貞相識。

1931年(nian)8月—1932年(nian)7月(24—25歲(sui))

赴杭州(zhou)任浙江大(da)學(xue)(xue)生物系助教。1932年(nian)在杭州(zhou)定安中學(xue)(xue)代課月(yue)(yue)余。1932年(nian)7月(yue)(yue)與許(xu)慕(mu)貞(zhen)在廣州(zhou)結婚(hun)。

1932年(nian)8月(yue)—1933年(nian)9月(yue)(25—26歲)

在南京國(guo)立編(bian)譯館任編(bian)譯員,譯訂自然科學(xue)及(ji)一部分(fen)技術科學(xue)名詞。

1933年11月—1936年4月(26—29歲(sui))

考(kao)取(qu)第一屆中(zhong)英(ying)庚款(kuan)公費留學生(sheng)(sheng),在倫敦(dun)大學帝(di)國(guo)理(li)工學院植物生(sheng)(sheng)理(li)研究班讀研究生(sheng)(sheng)。1936年5月(yue)12日獲博(bo)士學位。

1936年4月—1936年7月

在德國休養并進(jin)修德語。

1936年8月—1937年12月(29—30歲)

在陜西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xue)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xue)前(qian)身(shen))任教授。

1938年(nian)1月—1938年(nian)8月(31歲)

在長沙東(dong)郊仙人市鄉長沖村休養。

1938年(nian)9月—1941年(nian)8月(31—34歲)

在同(tong)濟大(da)學(xue)(抗(kang)戰時同(tong)濟大(da)學(xue)曾先后遷往廣西八(ba)步、云南昆明、四川宜(yi)賓(bin)李莊)任生(sheng)物系(xi)教授兼系(xi)主(zhu)任。其間,1939年(nian)—1940年(nian)應(ying)邀為云南大(da)學(xue)生(sheng)物系(xi)講授植(zhi)物生(sheng)理學(xue)一年(nian)。

1941年8月—1951年2月(34—44歲)

在武漢大(da)學(xue)(xue)(xue)(抗戰(zhan)時(shi)遷至四川樂山(shan),1946年(nian)(nian)遷回湖北武昌(chang))任生物系(xi)教授。1941年(nian)(nian)—1946年(nian)(nian)在樂山(shan)五通橋黃(huang)海化學(xue)(xue)(xue)工業研究(jiu)社兼(jian)(jian)任研究(jiu)員。其間,1942年(nian)(nian)10月在峨眉四川大(da)學(xue)(xue)(xue)講(jiang)學(xue)(xue)(xue)1月;1943年(nian)(nian)春至1946年(nian)(nian)兩(liang)次在樂山(shan)技術專科學(xue)(xue)(xue)校兼(jian)(jian)課(ke);1947年(nian)(nian)5月—9月應邀在蘭州(zhou)大(da)學(xue)(xue)(xue)及西北師范(fan)學(xue)(xue)(xue)院(yuan)講(jiang)學(xue)(xue)(xue);1948年(nian)(nian),在桂林廣(guang)西大(da)學(xue)(xue)(xue)講(jiang)學(xue)(xue)(xue)7周;1950年(nian)(nian)在湖北省立醫學(xue)(xue)(xue)院(yuan)兼(jian)(jian)生物化學(xue)(xue)(xue)課(ke)半年(nian)(nian)。

1951年(nian)(nian)2月—1971年(nian)(nian)6月(44—63歲(sui))

任(ren)西北農(nong)(nong)學(xue)院(yuan)農(nong)(nong)化(hua)系教授(shou)及植物生理生化(hua)教研(yan)室主(zhu)(zhu)任(ren);1955年(nian)初開始校勘整理中(zhong)國古(gu)代農(nong)(nong)學(xue)典籍;1956年(nian)12月起任(ren)西北農(nong)(nong)學(xue)院(yuan)古(gu)農(nong)(nong)學(xue)研(yan)究室主(zhu)(zhu)任(ren)。

1955年中國(guo)(guo)科學(xue)院西(xi)北農業(ye)生物(wu)(wu)研(yan)究所(現(xian)更名為西(xi)北水土保持研(yan)究所)成立,任該所兼(jian)職研(yan)究員;1955年11月被中國(guo)(guo)科學(xue)院聘為西(xi)北農業(ye)生物(wu)(wu)研(yan)究所學(xue)術委(wei)員會委(wei)員;1956年聘為中國(guo)(guo)科學(xue)院植物(wu)(wu)生理研(yan)究所學(xue)術委(wei)員會委(wei)員。

1958年李約瑟博士(shi)曾邀請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合(he)作《中國科學技術(shu)史(shi)》的農業卷和生物卷,受時局限制,未能成行。

1963年,當選為陜西省第(di)三屆(jie)人民代表(biao)大會代表(biao)。

1971年6月28日,因(yin)患(huan)胰腺癌醫治無效,在天津(jin)韶山醫院病逝,終(zhong)年63歲。

主要作品

主要論著

1 石聲漢.國立中山(shan)大(da)(da)學(xue)廣西(xi)瑤山(shan)采集隊日程.廣州(zhou):中山(shan)大(da)(da)學(xue)初版,1929.

2 石聲漢(han).生命新觀.樂山(shan)文化印(yin)書(shu)館(guan)初(chu)版,1944;臺北:世界書(shu)局重印(yin),1962.

3 石聲漢(han).氾勝之(zhi)書今釋(shi).第1版.北京(jing):科學出版社,1956.

4 石聲(sheng)漢.從《齊(qi)民要術》看中國古(gu)代的(de)農(nong)業科(ke)學(xue)知(zhi)識.第1版.北(bei)京:科(ke)學(xue)出版社,1957.

5 石聲(sheng)漢.齊民要術(shu)今釋(全四冊).第1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1958.

6 Shi Shenghan: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Book Chi Min Yao Shu(齊民要術(shu)概論).第(di)1版.北京:科(ke)學出版社,1958.

7 Shi Shenghan: On Fan Sheng-Chih Shu(氾勝之書研究).第1版(ban).北京:科學(xue)出版(ban)社(she),1959.

8 石聲漢,康成懿.便民圖纂校(xiao)注.第1版(ban)(ban).北京:農業(ye)出(chu)版(ban)(ban)社,1959.

9 石聲漢.齊(qi)民(min)要術選讀(du).第(di)1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10 石聲漢.四民(min)月令校注.第1版.北京(jing):中華書局,1961.

11 石聲漢.兩漢農(nong)書(shu)選讀(du).第1版(ban).北京:農(nong)業出版(ban)社(she),1979.

12 石聲(sheng)漢.農政全書校注(zhu)(分三冊(ce)).第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she),1979.臺北(bei):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gong)司重印,1981.

13 石聲漢.中國古代(dai)農(nong)書(shu)評(ping)介.第1版(ban).北京:農(nong)業出版(ban)社(she),1980;(日本東海大學渡部武(wu)譯成日文.日本思索社(she)出版(ban),1984).

14 石聲漢.中國(guo)農學遺產要略.第1版.北京(jing):農業出版社,1981.

15 石(shi)聲漢.農(nong)桑輯(ji)要校注.第1版.北京:農(nong)業(ye)出版社(she),1982.

16 石聲漢.輯徐(xu)衷南方草物狀(zhuang).第1版.北京(jing):農業(ye)出(chu)版社,1990.

17 Emil Bretschneider著,石(shi)聲漢譯.中國植(zhi)物學文獻評論.第(di)1版.上(shang)海:商務印(yin)書(shu)館,1935年(1957年重印(yin)).

18 Ernest Baldwin著.石(shi)聲漢(han)譯(yi).動態(tai)生物化學(xue).第2版(ban).北京(jing):人民衛生出版(ban)社,1956.

19 C.達爾文(wen)著,石聲漢譯.食(shi)蟲植物.第1版(ban).北京:科學出版(ban)社,1987.

論著目錄

已出版專著

1.《國立中山大學(xue)廣西瑤山采集(ji)隊(dui)采集(ji)日程》,8萬余字(zi),1929年廣州中山大學(xue)出版。

2.《中國獸學(xue)(xue)叢書(shu)》(第一集(ji)),約16萬字,1928年廣州(zhou)中山(shan)大(da)學(xue)(xue)出(chu)版;《中國哺(bu)乳類學(xue)(xue)叢書(shu)》(第二集(ji)),1928年廣州(zhou)中山(shan)大(da)學(xue)(xue)出(chu)版;《中國哺(bu)乳類學(xue)(xue)叢書(shu)》(第三集(ji)),1930年廣州(zhou)中山(shan)大(da)學(xue)(xue)出(chu)版。

3.《生命新觀》,16.8萬字,1944年3—11月《海(hai)王》雜志(zhi)連載;1944年四川樂山武漢大學文化印書館初版(ban)(ban),1962年臺北世界書局重(zhong)版(ban)(ban)。

4.講(jiang)義(yi)《植(zhi)物生理學》,1952年西北(bei)農學院出(chu)版(ban)。

5.《氾勝(sheng)之(zhi)書今釋》,5.8萬字(zi),1956年(nian)科(ke)學出版(ban)社出版(ban)。

6.《從〈齊民要術〉看中國古代農(nong)業科學(xue)知識》,7.3萬(wan)字,中國農(nong)業科學(xue)研究(jiu)叢刊之一,1955年(nian)(nian)12月;1956年(nian)(nian)《西北(bei)農(nong)學(xue)院學(xue)報》第2、3、4期連載;1957年(nian)(nian)科學(xue)出版社出版。

7.《齊民要術今釋》(1—4分冊(ce)),共97.6萬(wan)(wan)字(zi);第一分冊(ce)26.9萬(wan)(wan)字(zi),1957年(nian)(nian)(nian)12月科學出(chu)版(ban)(ban)社(she)(she)出(chu)版(ban)(ban);第二(er)分冊(ce)23萬(wan)(wan)字(zi),1958年(nian)(nian)(nian)3月科學出(chu)版(ban)(ban)社(she)(she)出(chu)版(ban)(ban);第三分冊(ce)30.1萬(wan)(wan)字(zi),1958年(nian)(nian)(nian)5月科學出(chu)版(ban)(ban)社(she)(she)出(chu)版(ban)(ban);第四分冊(ce)17.6萬(wan)(wan)字(zi),1958年(nian)(nian)(nian)6月科學出(chu)版(ban)(ban)社(she)(she)出(chu)版(ban)(ban)。

8.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Book CH’I MIN YAO SHU英文(wen)32開(kai)本(ben)107頁(中文(wen)書名《齊民要術概論(lun)》);1958年(nian)7月(yue)(yue)科學(xue)出版社(she)第(di)一(yi)版;1962年(nian)12月(yue)(yue)科學(xue)出版社(she)第(di)二版;1982年(nian)4月(yue)(yue)科學(xue)出版社(she)第(di)四次印(yin)刷。

9.ON“FAN SHENG-CHIH SHU”,英文(wen)32開(kai)本68頁(ye)(中文(wen)書名(ming)《氾(fan)勝之(zhi)書今釋》);1959年(nian)12月(yue)科(ke)學出版社第一版;1982年(nian)4月(yue)科(ke)學出版社第四次印刷;日(ri)(ri)本學者岡島秀(xiu)夫教授及其女志田容子曾將此書從英文(wen)譯(yi)為日(ri)(ri)文(wen),日(ri)(ri)本農山漁(yu)村文(wen)化(hua)協會1986年(nian)9月(yue)出版。

10.《齊民要術選讀本(ben)》,36.9萬字,1961年農業(ye)出版社出版。

11.《四民月令校注(zhu)》,7.7萬字,1965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ban)。

12.《兩(liang)漢農書(shu)選讀》,2.8萬字,1979年(nian)8月(yue)農業出(chu)版(ban)(ban)社(she)第一版(ban)(ban),1981年(nian)11月(yue)農業出(chu)版(ban)(ban)社(she)第二(er)次印刷(shua)。

13.《農(nong)(nong)政全書校注》(父親的(de)原稿(gao)為(wei)130余萬(wan)字,1965年(nian)(nian)脫稿(gao),現出版(ban)(ban)的(de)是(shi)經西農(nong)(nong)古(gu)(gu)農(nong)(nong)研究室整理過的(de),為(wei)107.3萬(wan)字);1979年(nian)(nian)9月(yue)上海古(gu)(gu)籍出版(ban)(ban)社第一版(ban)(ban),1985年(nian)(nian)上海古(gu)(gu)籍出版(ban)(ban)社第二次(ci)印刷,1980年(nian)(nian)9月(yue)臺北文(wen)明書局初版(ban)(ban)。

14.《中國古代農(nong)書評介》,7萬字,1980年(nian)5月農(nong)業出(chu)版(ban)社出(chu)版(ban);本書經日本東(dong)海大學渡部武副教(jiao)授譯成(cheng)日文(wen),日本思索社1984年(nian)9月第一(yi)版(ban)。

15.《中國農學遺產(chan)要(yao)略(lve)》(1964年(nian)脫稿),6萬字,1981年(nian)3月農業出版(ban)社出版(ban)。

16.《農桑輯(ji)要校注(zhu)》(1963年(nian)脫稿),17.2萬字,1982年(nian)3月農業出(chu)版社(she)出(chu)版。

17.《輯徐衷南方草物狀(zhuang)》(1966年(nian)8月20日脫稿),1.7萬字(zi),1990年(nian)5月農業(ye)出(chu)(chu)版(ban)社影印出(chu)(chu)版(ban)。

譯著

1.《中國(guo)(guo)植物學文(wen)獻評論》(Emil Bretschneider著),4.1萬(wan)字,1935年國(guo)(guo)立編(bian)譯館(guan)(guan)(guan)出版,商務(wu)印書館(guan)(guan)(guan)印行;1957年商務(wu)印書館(guan)(guan)(guan)再版。

2.《比(bi)較生(sheng)物化學引論》(Ernest Baldwin著),9萬(wan)余(yu)字,1951年(nian)人民出版(ban)社出版(ban)。

3.《動態生物化學(xue)》(Ernest Baldwin著),37.5萬字,1956年11月(yue)人民(min)衛生出(chu)版社出(chu)版。

4.《物(wu)理化(hua)學與(yu)膠體化(hua)學》,38.3萬(wan)字(M.A.Κа6yлyков等著,與(yu)虞(yu)宏正、李萃麟等合譯);1953年(nian)(nian)商務印書館出(chu)版(ban);1959年(nian)(nian)高等教(jiao)育出(chu)版(ban)社(she)新一版(ban)。

5.《食蟲植(zhi)物》(C.達爾文著)(1965年脫(tuo)稿),24.4萬字,1987年9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已發表論文

1.《廣東北江瑤山初步調查報告》,1930年廣州(zhou)中山大(da)學出版。

2.《采集廣西瑤山(shan)報告及請(qing)開辟瑤山(shan)為學(xue)術研(yan)究(jiu)(jiu)所(suo)意見書(shu)——第三(san)屆科學(xue)教員暑期(qi)研(yan)究(jiu)(jiu)會生物系(xi)工作報告》,1929年《科學(xue)月刊》第1卷8、9期(qi),廣州中山(shan)大學(xue)出版。

3.《湘(xiang)南之哺(bu)乳類(lei)》,1930年廣(guang)州中山大(da)學出(chu)版。

4.《續記廣(guang)東北江瑤山哺乳類(lei)》,1931年廣(guang)州中(zhong)山大學(xue)出版(ban)。

5.《二千年前的中國旱農——〈氾勝之書〉初步(bu)整理分析》,1.4萬字,1956年4月9日在(zai)北(bei)京自(zi)然科(ke)學(xue)史討論(lun)會宣(xuan)讀。

6.《介紹〈氾勝之書(shu)〉》,0.6萬字(zi),《生物學通報》1956年第11期。

7.《啥時(shi)割(ge)麥好》,0.5萬字,《陜(shan)西日(ri)報》1957年5月11日(ri)。

8.《探索〈齊(qi)民要術〉中的生物學(xue)知識》,0.96萬字,《生物學(xue)通(tong)報》1957年第1期。

9.《以“盜(dao)天地之(zhi)時(shi)利”為目標的(de)農(nong)書(shu)(shu)——陳旉〈農(nong)書(shu)(shu)〉的(de)總結(jie)分析》,0.63萬字(zi),《生(sheng)物學通(tong)報》1957年第5期。

10.《元代的三部農(nong)書(shu)》,0.96萬(wan)字(zi),《生物學(xue)通(tong)報(bao)》1957年第10期。

11.《從(cong)〈氾(fan)勝之(zhi)書〉的整理(li)工(gong)作談起(qi)》,0.65萬字,《西北(bei)農學院學報》1957年第4期(qi)。

12.《介紹〈便(bian)民圖纂(zuan)〉》,0.29萬(wan)字,《西北農學院學報(bao)》1958年(nian)第1期。

13.《試論中國(guo)人民最早對甘(gan)蔗(zhe)與棉花的(de)利用》,0.97萬字,《西北(bei)農(nong)學院學報(bao)》1958年第1期。

14.《關(guan)中的祖國農(nong)業遺產》,0.48萬字,《科學(xue)與技術》1958年(nian)第4期。

15.《小麥分期收割(ge)試驗》,《西北農(nong)學院學報(bao)》1960年第2期。

16.《中國古農學》,約0.7萬(wan)字,1961年2月(yue)在北京(jing)參加民主黨派雙周座談會的發(fa)言(yan)稿(gao)。

17.《徐(xu)光(guang)(guang)啟和〈農政全書(shu)〉》,2.1萬(wan)字,1962年(nian)6月24—26日《光(guang)(guang)明日報》連(lian)載,后收(shou)入1963年(nian)中華(hua)書(shu)局出版的《徐(xu)光(guang)(guang)啟紀(ji)念文集(ji)》。

18.《試論中國從西(xi)域引入的植物(wu)與張(zhang)騫的關系(xi)》,2萬字,《科學史集刊》1963年第4期。

19.《試論中國(guo)古(gu)代農書的(de)運(yun)用》,0.84萬字,《中國(guo)農業科學》1963年第10期(qi)。

20.《對嫁(jia)接的一些(xie)揣測性解釋》,1萬(wan)字,《植(zhi)物生(sheng)理(li)通訊》1963年第5期。

21.《復種(zhong)與套(tao)種(zhong)》,0.3萬(wan)字,《中(zhong)國農報》1963年。

22.《苗—秀—實》,0.9萬字(zi),《植物生理通訊》1964年第5期(qi)。

23.《明末以前棉(mian)及棉(mian)織品輸入的史跡》,約1萬字(zi),《陜西農業科學》1985年第2期(qi)。

其他

1.瑤歌(二百余(yu)首),3萬余(yu)字,中(zhong)山大學語言(yan)歷史研(yan)究所周刊1928年9月(yue)第4卷(juan)第46、47期。

2.《參觀京(jing)、滬各(ge)地生(sheng)物(wu)標本瑣記》,《自然科學》1930年9月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第18卷第4期。

3.《楊妹(mei)》,0.35萬字,《海(hai)王》1948年6月12日。

4.《憂讒(chan)畏譏——一(yi)個詩詞故事》,0.34萬字,《海王》1948年(nian)。

5.《微生物和(he)食物》,1.5萬字,《我們的書》叢(cong)書之一,1950年開(kai)明書店出版(ban)。

6.《生命和水》,1.5萬字(zi),《我們的(de)書(shu)》叢書(shu)之一(yi),1950年開明(ming)書(shu)店出版(ban)。

7.《兩個十三(san)年——為西農校(xiao)慶三(san)十周年而作》,《西北(bei)農學院三(san)十周年校(xiao)慶專刊》,1964年。

8.《農書系統圖(tu)》,1957年繪(hui)制(zhi)。

9.《中國古(gu)代農書主要(yao)內容的演(yan)進》,1957年繪制。

10.《植物教學掛圖》(與辛樹(shu)幟合編(bian),戈(ge)湘嵐繪圖),1953年出版。

未印行著作

1.《有機化學(xue)入門(men)》,1951年中華書(shu)局接受出(chu)版,但未出(chu)書(shu)。

2.《食物制造原(yuan)理》,約35萬字(zi),系四十年代為四川(chuan)樂山技(ji)術專科學(xue)校及高(gao)級職(zhi)業(ye)學(xue)校開設“食品加工”課的教(jiao)材(cai)。

3.《對整理校印(yin)古農書工作的(de)芻(chu)議(yi)》,0.21萬(wan)字。

4.《棉(mian)花》(翻(fan)譯伯(bo)希和(he)著作(zuo),譯至14章)。

5.《顏色是什(shen)么(me)》(一)、(二(er))、(三(san)),約2萬(wan)字。

6.《什么東西有顏色?》,約1萬字,這是父(fu)親20世(shi)紀(ji)60年代為廣播(bo)電(dian)臺講(jiang)座寫(xie)的講(jiang)稿(有手(shou)稿)。

7.讀《焦氏易林》筆(bi)記,約20萬字(zi)。

8.讀《廣韻》札記,約10萬字。

9.古農書校勘筆記,約10萬字。

本百(bai)科詞條由網站(zhan)注冊(ce)用戶【 歲月靜好 】編輯(ji)(ji)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qian)頁(ye)面(mian)所展示的(de)詞條介(jie)紹涉(she)及宣(xuan)傳內(nei)容(rong)屬于注冊(ce)用戶個人編輯(ji)(ji)行為(wei),與【石聲漢(han)】的(de)所屬企業(ye)/所有人/主體無關,網(wang)站不(bu)(bu)完全(quan)保證內(nei)容(rong)信息的(de)準(zhun)確(que)性、真實性,也不(bu)(bu)代表(biao)本站立場,各(ge)項數據(ju)信息存在(zai)更(geng)新不(bu)(bu)及時的(de)情(qing)況(kuang),僅供參(can)考,請以官方發布為(wei)準(zhun)。如果頁(ye)面(mian)內(nei)容(rong)與實際情(qing)況(kuang)不(bu)(bu)符,可點擊“反饋”在(zai)線向網(wang)站提出修改(gai),網(wang)站將核實后進(jin)行更(geng)正。 反(fan)饋(kui)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xin)評論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為注冊(ce)用戶提(ti)供信(xin)息(xi)存儲空間服務,非“MAIGOO編(bian)輯上(shang)傳提(ti)供”的(de)文章/文字均是注冊(ce)用戶自(zi)主發布(bu)上(shang)傳,不代表本站觀點(dian),版權(quan)(quan)歸原作(zuo)者所有,如有侵權(quan)(quan)、虛假信(xin)息(xi)、錯誤信(xin)息(xi)或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chu)或更(geng)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網(wang)頁上(shang)相關信息的知(zhi)識(shi)產(chan)權(quan)歸網(wang)站方所有(包括但不(bu)(bu)限(xian)于文字、圖片、圖表、著作(zuo)權(quan)、商標權(quan)、為用(yong)戶提供(gong)的商業信息等),非經許可(ke)不(bu)(bu)得抄襲(xi)或使用(yong)。
提(ti)交說(shuo)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83135個品牌入駐 更新521333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609398個代理需求 已有139317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