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sheng)長(chang)于海拔300米(mi)以(yi)下(xia)的潮(chao)濕(shi)針葉(xie)林或混(hun)交林下(xia),常于沼澤地段(duan)成大片生(sheng)長(chang)。
產東北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蘇聯西伯利亞鄂霍次克、日(ri)本中部(bu)至北部(bu)、北美也(ye)有(you)。
根莖粗(cu)(cu)壯,有時粗(cu)(cu)達7厘米。
葉基生,葉柄長10-20厘(li)(li)米,有時更長;葉片大,長20-40厘(li)(li)米,寬15-35厘(li)(li)米,先(xian)端漸狹或鈍圓(yuan)。花(hua)序柄外圍鱗葉長10-40厘(li)(li)米。
花(hua)序柄3-20厘(li)米,粗1-1.2厘(li)米。佛焰苞暗青(qing)紫色,外面飾以青(qing)紫色線(xian)紋,長(chang)10-16厘(li)米,徑(jing)4-5.5厘(li)米。肉穗(sui)花(hua)序青(qing)紫色,徑(jing)2.5-3厘(li)米,有長(chang)0.5-1厘(li)米的梗。花(hua)期5-6月。
臭菘種子
【采收儲藏】夏季(ji)采收,曬干(gan)。
【性味】味辛;微(wei)苦;性平。
【功能主(zhu)治】鎮咳(ke);祛痰;平喘。主(zhu)氣(qi)管炎(yan)咳(ke)喘。
【用(yong)法用(yong)量】內服:煎湯,9-15g。
臭菘的葉
【采(cai)收儲藏】春(chun)、夏季采(cai)收,鮮用(yong)或曬干(gan)。
【藥理作用(yong)】強心(xin)作用(yong):臭菘的(de)地上部分提取物(wu),使蛙(wa)心(xin)收縮幅度增加(jia)11%-23%,但(dan)不影響(xiang)心(xin)跳頻率,提示有強心(xin)作用(yong)。
【性味(wei)】味(wei)辛;苦;性平(ping)。
【功能(neng)主治】祛風(feng)除濕。主風(feng)濕痹(bi)痛(tong)。
【用(yong)法用(yong)量(liang)】內(nei)服:適(shi)量(liang),搗敷(fu)。
臭菘根莖
【采收儲藏】夏、秋季采挖,洗(xi)凈,切段曬干或(huo)鮮用。
【化(hua)學成份】全(quan)草(cao)含(han)沒食子酸丁酯(butyl ga11ate),草(cao)酸鈣(Calcium oxalate)β-胡(hu)蘿卜素(su)(β-carotene),維生(sheng)素(su)(vitamin)A,β-谷(gu)甾醇(chun)(chun)(β-sitosterol),α-香樹(shu)脂醇(chun)(chun)(α-amyrin)和β-香樹(shu)脂醇(chun)(chun)(β-amyrin)。
【藥理作用】根煎劑具(ju)有(you)鎮靜、解痙和祛痰(tan)作用。
【性味(wei)】味(wei)辛;苦;性涼(liang)。
【功能主(zhu)治(zhi)】解(jie)表止咳;化痰平喘。主(zhu)發熱頭痛;氣(qi)管(guan)炎咳喘。
【用(yong)法用(yong)量】內服(fu):煎湯,9-15g。
全草有毒(du),牛馬(ma)不食。大(da)量服根和種子引起惡(e)心、嘔吐(tu)、頭痛、眩(xuan)暈和視力模糊。
毒理: 根莖(jing)和(he)根尚有(you)刺激(ji)、流涎(xian)、催(cui)吐、抗痙和(he)麻醉作用;葉(xie)外敷可捎腫。該植物煮后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