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戈(ge)壁灘及(ji)荒山上,分(fen)布新疆。
本品(pin)呈不規則(ze)的塊(kuai)狀和(he)脂膏狀。顏色(se)(se)深淺(qian)不一,表面蠟黃色(se)(se)至棕(zong)黃色(se)(se)。塊(kuai)狀者(zhe)(zhe)體輕,質地似(si)蠟,斷面稍有孔隙;新鮮切面顏色(se)(se)較淺(qian),放置后(hou)色(se)(se)漸深。脂膏狀者(zhe)(zhe)黏(nian)稠(chou),灰白(bai)色(se)(se)。具強烈而持久的蒜樣(yang)特異(yi)臭氣,味(wei)辛辣,嚼之有灼燒感。
植物的樹脂。
收(shou)集滲出的乳狀樹脂,陰干,除去雜(za)質,剁(duo)成小(xiao)塊。
苦、辛,溫。
歸脾、胃經。
消積(ji),化(hua)瘕,散痞,殺蟲。
用(yong)于肉(rou)食積滯,瘀血(xue)癮瘕,腹中痞塊,蟲積腹痛。
1、霍亂煩滿,氣(qi)逆腹脹(zhang),手足厥冷(leng):不灰木、陽起石、阿魏各半兩,巴豆(去心(xin))、杏(xing)仁(去皮)各二(er)十五個。為(wei)(wei)末,粟飯丸櫻桃(tao)大(da),穿(chuan)一(yi)孔(kong)。每服(fu)一(yi)丸,燈(deng)上燒(shao)煙盡(jin),研(yan)末,米姜湯(tang)下,以利為(wei)(wei)度。(《圣濟錄》)
2、消(xiao)積破氣:石堿(jian)三(san)(san)錢,山楂三(san)(san)兩,阿魏(wei)五錢,半夏(皂莢水制過)一兩,為末(mo),以(yi)阿魏(wei)化醋煮(zhu)糊丸服。(《摘玄方》)
1~1.5g,多入丸散和(he)外用膏藥。
孕婦(fu)禁用,脾胃虛弱忌(ji)用。
1、《本(ben)草綱(gang)目(mu)》:同炮蒜(suan)丸服,并主(zhu)盤腸痛驚。
2、《唐本草》:殺(sha)諸小(xiao)蟲,去臭氣,破癥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