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王燮(xie)。幼(you)年家貧,13歲到(dao)濟南做(zuo)童工謀生,同時刻苦自(zi)學。
1928—1937年(nian)(nian),先后在天(tian)津《益(yi)世(shi)報》、山東(dong)《通(tong)俗日報》、濟南《真報》任編(bian)輯。抗日戰(zhan)爭(zheng)爆發后,流亡四川,到重慶(qing)、成都(dou)等地,主要(yao)在成都(dou)國民(min)通(tong)訊社、《新民(min)晚報》、《新新新聞》從事報刊編(bian)輯工作。其(qi)間曾編(bian)寫出版了幾十種抗日通(tong)俗讀物,如(ru)《血戰(zhan)垣曲》《大(da)戰(zhan)午城鎮》《開荒獻糧》《將計就(jiu)計除間諜》等,以(yi)群眾喜聞樂見的(de)說唱評書形式,歌頌了抗日軍民(min)英勇殺敵(di)的(de)故事。1944—1949年(nian)(nian),在《新民(min)報》《成都(dou)晚報》任副(fu)刊編(bian)輯。
有小說《惠堂老伯(bo)》(1942年(nian),東方(fang)書(shu)社)、《妻》(1938年(nian),《抗戰文(wen)藝》)、《連翹樹》(1938年(nian),《大公報》副刊)以及《手(shou)槍和黃牛》《八只手(shou)》《我(wo)要砍那(nei)棵小棗樹》《儒林末史》等(deng)。文(wen)藝評論有《一(yi)個(ge)詩人的靈魂的行程》《論文(wen)藝作家向勞動(dong)人民移行》等(deng)。新中國(guo)成(cheng)立后,曾先后在成(cheng)都西南(nan)學(xue)院(yuan)、南(nan)京(jing)金(jin)陵(ling)女(nv)子文(wen)理(li)學(xue)院(yuan)、南(nan)京(jing)師(shi)(shi)范(fan)學(xue)院(yuan)、山東師(shi)(shi)范(fan)學(xue)院(yuan)、曲阜師(shi)(shi)范(fan)學(xue)院(yuan)任教(j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