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lin)市第一(yi)中學簡稱桂林(lin)一(yi)中。學校前身是1937年在南京創立的國立漢(han)民中學,抗戰爆發以后(hou)遷到桂林(lin),解放(fang)后(hou)更為現(xian)名。
截至(zhi)2012年10月18日,學(xue)校有高、初(chu)中教(jiao)學(xue)班(ban)50個,在校學(xue)生2332人,教(jiao)職工188人,占(zhan)地面積80畝。
截(jie)至(zhi)2012年5月31日,學校(xiao)有(you)(you)教(jiao)職工188人(ren)(ren)(ren),其中有(you)(you)高、中級教(jiao)師(shi)116人(ren)(ren)(ren);有(you)(you)全國優(you)秀(xiu)教(jiao)師(shi)2人(ren)(ren)(ren),自治(zhi)區(qu)級優(you)秀(xiu)教(jiao)師(shi)4人(ren)(ren)(ren),國家A、B、C類人(ren)(ren)(ren)才和(he)教(jiao)學能(neng)手12人(ren)(ren)(ren);有(you)(you)碩士研(yan)究生5人(ren)(ren)(ren)。
2003年(nian),學校(xiao)(xiao)成為廣西普(pu)通中學一級學校(xiao)(xiao),自(zi)(zi)治(zhi)區(qu)科技教育(yu)示范(fan)學校(xiao)(xiao),傳(chuan)統體育(yu)運動(dong)田徑項(xiang)(xiang)目傳(chuan)統學校(xiao)(xiao),體、衛(wei)、藝工作先進學校(xiao)(xiao),連續十(shi)年(nian)榮獲自(zi)(zi)治(zhi)區(qu)愛科學月先進集體,桂(gui)林(lin)(lin)市(shi)語言文字規范(fan)化(hua)示范(fan)學校(xiao)(xiao),桂(gui)林(lin)(lin)市(shi)文明(ming)單(dan)位等30多項(xiang)(xiang)光(guang)榮稱號(hao)。
2007年(nian),學(xue)校(xiao)成功舉辦(ban)了中國、日本、韓(han)國青少年(nian)乒乓球比賽。此外(wai),學(xue)校(xiao)的田(tian)徑(jing)、航模、舞蹈、美術等興趣小組多次在全(quan)國、全(quan)區比賽中獲獎。
2009年9月,學校(xiao)(xiao)首批被教育部(bu)授予”創(chuang)建(jian)以校(xiao)(xiao)為(wei)本科(ke)研制度(du)建(jian)設基地”。
校(xiao)訓:修(xiu)身、明理(li)、勵(li)志、成學
校(xiao)風:文明(ming)、和(he)諧(xie)、務實、求新
教(jiao)風:敬業(ye)、愛生、博學(xue)、善教(jiao)
學風:樂(le)學、勤(qin)學、善學、活(huo)學
主(zhu)題:托(tuo)起明天的(de)太陽(yang)
內涵(han):穿山(shan)和塔(ta)山(shan)代表桂林(lin),在穿山(shan)和塔(ta)山(shan)的圖案中蘊藏“H”,變(bian)形的“H”既是“H”又是“1”,
代表漢民中(zhong)學(xue)和(he)桂林(lin)市(shi)第一中(zhong)學(xue),表示(shi)桂林(lin)市(shi)第一中(zhong)學(xue)繼承漢民中(zhong)學(xue)文化傳統(tong),
紅色代表噴薄欲出的紅日,綠色代表生機勃勃的桂林市第一中學(xue)教育。
寓意:桂林市(shi)第一中學托起明天的太陽。
唐楚三 太平洋(yang)投(tou)資管理有限公司董(dong)事(shi)長,執行總裁
秦(qin)裔工 著名書法家
賈蕾(lei)仕 足(zu)球(qiu)名記
桂林一中(zhong)的前身是(shi)國立“漢(han)民中(zhong)學(xue)”(胡漢(han)民是(shi)中(zhong)國國民黨元(yuan)老)。為抗日救國培植青年(nian)學(xue)生,著名文史學(xue)家、詞曲學(xue)家、教育(yu)家任中(zhong)敏先生于1937年(nian)在南京創辦了漢(han)民中(zhong)學(xue),并擔任校(xiao)長。
抗戰爆發后,學校被迫于(yu)1938年2月遷至廣西(xi)桂林穿山,招收初、高中共14個(ge)班,附小8個(ge)班。
為了籌措(cuo)辦(ban)(ban)學(xue)(xue)(xue)(xue)經(jing)費,任中(zhong)敏校(xiao)長多次到東南亞華僑中(zhong)募(mu)捐,為學(xue)(xue)(xue)(xue)校(xiao)修(xiu)建了擁有(you)400米環行跑道、足球、籃球、排球、體操占地30多畝的大操場,修(xiu)建了可容1000人(ren)(ren)的大禮堂,可供600人(ren)(ren)住宿的宿舍。學(xue)(xue)(xue)(xue)校(xiao)面向(xiang)全國招生(sheng),當(dang)時在校(xiao)學(xue)(xue)(xue)(xue)生(sheng)中(zhong)僅僑生(sheng)就(jiu)(jiu)有(you)200多人(ren)(ren),流亡生(sheng)200人(ren)(ren)。據桂林文(wen)史(shi)資料記(ji)載,1941年至1943年間來學(xue)(xue)(xue)(xue)校(xiao)講演(yan)過的名人(ren)(ren)就(jiu)(jiu)有(you):詩(shi)(shi)人(ren)(ren)柳亞子(zi),地質(zhi)學(xue)(xue)(xue)(xue)家(jia)(jia)李四光,教育(yu)家(jia)(jia)梁漱溟(ming),戲劇家(jia)(jia)田漢、歐陽予倩和(he)李濟(ji)深(shen)、熊佛西、鄭顯通、卜紹周等。徐悲鴻(在學(xue)(xue)(xue)(xue)校(xiao)的辦(ban)(ban)公(gong)室(shi)上了電影)、李仁、徐眉生(sheng)還到學(xue)(xue)(xue)(xue)校(xiao)兼(jian)課。郭沫若(ruo)來校(xiao)參觀(guan),即興賦詩(shi)(shi)贊(zan)揚任校(xiao)長辦(ban)(ban)學(xue)(xue)(xue)(xue)精神:“平原(yuan)門下(xia)(xia)士(shi),任昉名流。衣(yi)缽能(neng)傳(chuan)否?風去郁未休。鵝(e)湖新講座,虎觀(guan)舊陽秋。粗(cu)糲儒酸好,能(neng)先天下(xia)(xia)憂”。
1943年2月,學校請準教育部改為國立漢民(min)中(zhong)學,初、高中(zhong)增至16個班。
1944年(nian)日本入侵桂林,任中(zhong)敏校長親率弟子遷徙數千里,輾轉永(yong)福壽(shou)城,最后(hou)到貴州(zhou)榕江,寄居(ju)貴州(zhou)師范學校內(nei),班級(ji)縮為12個(ge)班。
1945年11月,抗戰勝(sheng)利后再度遷回桂林穿山復課(ke)。
1946年夏,充實(shi)教學設備,建永久性校舍。
1949年,全國解放(fang),黨(dang)和政府接管漢民中學。
1950年3月,國立(li)漢民中學(xue)(xue)更名為桂(gui)林市第一中學(xue)(xue)。
1966年5月“文(wen)(wen)化大革(ge)命”開(kai)始后,學校秩序混亂,教(jiao)學無法安排。1968年底(di),“復課(ke)(ke)(ke)(ke)鬧革(ge)命”,學校開(kai)始上課(ke)(ke)(ke)(ke)。政(zheng)治課(ke)(ke)(ke)(ke)一般(ban)學習(xi)(xi)毛澤東著作(zuo)、語(yu)錄(lu)和黨中(zhong)央關于“文(wen)(wen)化大革(ge)命”的(de)文(wen)(wen)件。語(yu)文(wen)(wen)課(ke)(ke)(ke)(ke)以部分毛澤東著作(zuo)和詩詞以及《人民日報(bao)》《解放軍報(bao)》和《紅旗》雜志的(de)社論文(wen)(wen)章為主要教(jiao)材。早(zao)讀改為“天天讀”,學習(xi)(xi)“老(lao)三篇”(《為人民服(fu)務》、《紀念(nian)白求恩》、《愚公(gong)移山(shan)》)。體育(yu)課(ke)(ke)(ke)(ke)改為軍事(shi)體育(yu)課(ke)(ke)(ke)(ke)。音樂、圖(tu)畫改為革(ge)命文(wen)(wen)藝課(ke)(ke)(ke)(ke)。
1978年開(kai)始(shi),二年制(zhi)高中(zhong)畢業班(二年級)實行文、理(li)分(fen)科教(jiao)學(xue)(xue)(xue),文科班不設(she)(she)理(li)、化課,理(li)科班不設(she)(she)歷史、地理(li),增加數(shu)學(xue)(xue)(xue)科的教(jiao)學(xue)(xue)(xue)內容。1980年,取(qu)消農(nong)業基礎知識(shi)課,恢(hui)復(fu)圖(tu)畫、音樂課。各(ge)中(zhong)學(xue)(xue)(xue)開(kai)始(shi)使用全(quan)國統編教(jiao)材,數(shu)學(xue)(xue)(xue)科課本分(fen)為(wei)代數(shu)、幾何、三角,政治課改為(wei)初一(yi)、二年級授《青年修養》和《政治常識(shi)》,初三授《社會發展史》。
1987年7月,根據市教育局(ju)《桂林市中(zhong)學思想(xiang)政治(zhi)課(ke)(ke)改革實驗的(de)初步計(ji)劃》的(de)規定(ding),從1988年秋季起,該校(xiao)初一(yi)(yi)(yi)年級(ji)統(tong)一(yi)(yi)(yi)開(kai)設(she)《公民》課(ke)(ke),初二(er)開(kai)設(she)《社(she)會發展簡史》,初三開(kai)設(she)《社(she)會主義建設(she)》;該校(xiao)高中(zhong)一(yi)(yi)(yi)年級(ji)統(tong)一(yi)(yi)(yi)開(kai)設(she)《共(gong)產(chan)主義人(ren)生觀(guan)》課(ke)(ke),高二(er)年級(ji)仍教《辯(bian)證唯(wei)物(wu)主義常識》,高三年級(ji)開(kai)設(she)《政治(zhi)常識》課(ke)(ke)。
2006年6月1日,搬遷到原桂林旅專校址辦(ban)學,占地面積80畝。
2011年5月(yue),中(zhong)國(guo)教(jiao)育(yu)學會音樂教(jiao)育(yu)分會第九屆(jie)中(zhong)小學音樂教(jiao)育(yu)協作交流會在(zai)該校舉行。
2012年(nian)2月,該校與廣(guang)西師范大學教育(yu)科學學院結(jie)成教育(yu)聯盟(meng)。
2014年(nian)6月,桂林市第(di)三(san)期現代教育名家大講堂學術(shu)報告(gao)會在該校舉(ju)行(xing)。
2015年5月(yue),桂(gui)林市第四期(qi)教育名家(jia)大講堂(tang)學術報告會(hui)在該(gai)校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