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fu)(fu),原名(ming)(ming)莫運瑞、莫洛夫(fu)(fu),筆名(ming)(ming)野(ye)叟(sou)。國際著名(ming)(ming)詩(shi)(shi)(shi)(shi)人(ren)、世界華(hua)語詩(shi)(shi)(shi)(shi)壇(tan)泰斗(dou)、諾(nuo)貝(bei)爾文(wen)學(xue)獎提(ti)名(ming)(ming)者(zhe)、中國最著名(ming)(ming)的(de)(de)現代(dai)詩(shi)(shi)(shi)(shi)人(ren)。1928年生于(yu)衡(heng)(heng)陽(yang)東鄉相公堡(bao)(今衡(heng)(heng)陽(yang)市(shi)衡(heng)(heng)南縣相市(shi)鄉),1943年以野(ye)叟(sou)筆名(ming)(ming)發表第一篇散文(wen)《秋日的(de)(de)庭院》于(yu)衡(heng)(heng)陽(yang)市(shi)《力報》(今《衡(heng)(heng)陽(yang)日報》)副刊。1949年赴臺灣,現旅居加拿大(da)溫哥華(hua),被譽為中國最杰(jie)出(chu)和最具震撼力的(de)(de)詩(shi)(shi)(shi)(shi)人(ren),《中國當(dang)代(dai)十(shi)大(da)詩(shi)(shi)(shi)(shi)人(ren)選(xuan)集(ji)》將洛夫(fu)(fu)評為中國十(shi)大(da)詩(shi)(shi)(shi)(shi)人(ren)首(shou)位。潛心現代(dai)詩(shi)(shi)(shi)(shi)歌的(de)(de)創作,對臺灣現代(dai)詩(shi)(shi)(shi)(shi)的(de)(de)發展產生了重(zhong)要的(de)(de)影響。1999年,洛夫(fu)(fu)的(de)(de)詩(shi)(shi)(shi)(shi)集(ji)《魔歌》被評選(xuan)為臺灣文(wen)學(xue)經典之一,2001年又憑借長詩(shi)(shi)(shi)(shi)《漂木》獲得(de)諾(nuo)貝(bei)爾文(wen)學(xue)獎提(ti)名(ming)(ming)。洛夫(fu)(fu)為超現實(shi)主(zhu)義詩(shi)(shi)(shi)(shi)人(ren),表現手法近乎魔幻(huan),被詩(shi)(shi)(shi)(shi)壇(tan)譽為“詩(shi)(shi)(shi)(shi)魔”。
1928年5月11日,出生于(yu)衡(heng)陽市衡(heng)南縣相(xiang)市鄉相(xiang)公(gong)堡,現聘任(ren)北京師范大(da)(da)學(xue)、南華(hua)大(da)(da)學(xue)、中華(hua)僑大(da)(da)學(xue)、廣西民族大(da)(da)學(xue)、中北大(da)(da)學(xue)等校(xiao)客座教授,加拿大(da)(da)漂木藝(yi)術(shu)家協會會長,香港當代作家協會永(yong)遠名譽會長、衡(heng)陽廻雁詩社(she)名譽社(she)長。
1938年,舉(ju)家(jia)從鄉下遷(qian)居衡(heng)陽(yang)(yang)市(shi)石鼓區大西門痘姆街,先后在相市(shi)小學、衡(heng)陽(yang)(yang)市(shi)國(guo)民中心小學、衡(heng)陽(yang)(yang)市(shi)二中、衡(heng)陽(yang)(yang)市(shi)八中和衡(heng)陽(yang)(yang)市(shi)岳云中學就讀小學、初中、高中,1943年在《衡(heng)陽(yang)(yang)力(li)報(bao)》(今《衡(heng)陽(yang)(yang)日報(bao)》)上(shang)發表散文《秋日的庭院》。1949年7月離衡(heng)隨軍赴臺灣。
1951年,考入臺灣(wan)政(zheng)工干校本科班,畢業后(hou)入臺灣(wan)海軍陸(lu)戰隊(dui)。
1954年,與(yu)(yu)張(zhang)默、痖(ya)弦共同(tong)創辦《創世(shi)(shi)紀》詩(shi)(shi)刊(kan)、與(yu)(yu)紀弦早一年創辦的《現(xian)代(dai)(dai)(dai)詩(shi)(shi)》,并(bing)任總編輯二十余年,使(shi)之成為(wei)中(zhong)國現(xian)代(dai)(dai)(dai)詩(shi)(shi)歌(ge)的標志(zhi)性(xing)(xing)刊(kan)物(wu)之一,對(dui)臺灣(wan)和大陸(lu)現(xian)代(dai)(dai)(dai)詩(shi)(shi)的發展影響(xiang)深遠(yuan),開創了中(zhong)國臺灣(wan)現(xian)代(dai)(dai)(dai)主(zhu)義詩(shi)(shi)歌(ge)的新時代(dai)(dai)(dai)。《創世(shi)(shi)紀》強調純粹性(xing)(xing)、獨創性(xing)(xing)、世(shi)(shi)界性(xing)(xing),主(zhu)張(zhang)融(rong)合(he)西(xi)方與(yu)(yu)中(zhong)國,現(xian)代(dai)(dai)(dai)與(yu)(yu)傳統,以建立一個嶄(zhan)新的中(zhong)國現(xian)代(dai)(dai)(dai)漢詩(shi)(shi)的詩(shi)(shi)學體系。作品被(bei)譯成英(ying)、法、日、韓、荷蘭、瑞典、南斯拉夫(fu)等文(wen),并(bing)收入各種大型詩(shi)(shi)選,包括臺灣(wan)出版的《中(zhong)國當代(dai)(dai)(dai)十大詩(shi)(shi)人(ren)選集》,將洛夫(fu)評為(wei)中(zhong)國十大詩(shi)(shi)人(ren)首位。
1959年7月(yue),臺灣軍(jun)官(guan)外語學校畢業,分配(pei)到(dao)金門擔任聯絡官(guan),負責接(jie)待來自各國的新聞記(ji)者,寫下第一(yi)首(shou)長詩且具有個人里(li)程(cheng)碑性質著作《石(shi)室之(zhi)死亡》。
1965年11月,去越(yue)南任“顧問團”顧問兼英文(wen)秘書,負(fu)責翻譯與(yu)聯絡的(de)工作(zuo),寫(xie)下《外外集》“西貢(gong)詩抄”。
1967年11月,返回臺灣,又(you)入淡江大學文理學院(yuan)英(ying)文系讀書。
1973年(nian)8月,以海軍中校軍銜退(tui)役,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
1982年,長詩《血(xue)的(de)再版》獲中國時報文(wen)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臺(tai)灣的(de)中山文(wen)藝創作獎。
1986年,復獲(huo)吳三連(lian)文藝獎。
1991年,復獲臺灣“國(guo)家文藝獎”。
1996年,旅居(ju)加拿大溫哥華。
1999年,洛(luo)夫詩集《魔(mo)歌》被評選為(wei)臺灣文學(xue)經典之一。
2001年,三(san)千行長詩(shi)、新(xin)文學史上最長的詩(shi)——《漂(piao)木(mu)》出(chu)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jiang)提名,震驚世界華語詩(shi)壇(tan)。
2003年,獲(huo)中(zhong)國文藝協會頒增終身成(cheng)就(jiu)榮(rong)譽獎。
2004年,獲北京新詩(shi)界(jie)首屆國際詩(shi)歌獎——北斗星(xing)獎。
2008年(nian)10月12日(ri),洛夫(fu)具(ju)(ju)有后現代意義(yi)的詩《汽車后視(shi)鏡所見(jian)》入選深圳(zhen)改革開放30年(nian)30首最具(ju)(ju)代表(biao)性的佳作。
2008年(nian)10月18日(ri),洛夫詩書畫展在中國(guo)現代(dai)文學館舉行(xing)為期5天的(de)展覽(lan)。
2009年(nian)秋,由(you)鶴山21世(shi)紀國際論(lun)壇(tan)出版《洛夫(fu)詩歌全(quan)集》。
2009年11月12日,洛夫憑(ping)借自選(xuan)詩集《雨想(xiang)說的》獲得獲得華僑文(wen)學(xue)獎詩歌組最佳作(zuo)品獎。
2011年年初,江蘇文藝出(chu)版社出(chu)版了洛夫(fu)的(de)兩卷(juan)本精(jing)選(xuan)(詩集《煙(yan)之外》、散文集《大(da)河(he)的(de)潛流》)。
2011年9月12日,洛(luo)夫(fu)作品入選《詩(shi)會中國(guo)——2011中秋詩(shi)會》
2011年10月16日(ri),獲得中國當代詩歌獎(2000—2010)創作(zuo)獎。
2011年11月,獲得(de)首屆孔子國際文(wen)學獎。
2018年3月19日凌晨3:21在臺北榮民總醫(yi)院逝世,享(xiang)年九十一歲。
1957年《靈河》,臺北:創世紀詩社。
1965年(nian)《石(shi)室之死亡》,臺北:創世紀詩(shi)社。
1967年《外外集》,臺北:創世紀詩社。
1970年《無岸之(zhi)河》,臺北:大林(lin)。
1971年《1970詩(shi)選(xuan)》,臺北:仙人掌。
1974年《魔歌》,臺北(bei):中外(wai)文學。
1975年《洛夫自(zi)選集》,臺北(bei):黎明。
1976年《眾荷喧(xuan)嘩》,新竹(zhu):楓(feng)城。
1981年《時(shi)間(jian)之傷》,臺北:時(shi)報(bao)出版社。
1983年《釀酒的石頭》,臺(tai)北:九歌。
1985年7月獲臺(tai)灣(wan)“中國新詩聯誼會”贈予最佳創作獎。
1988年《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一(yi)九(jiu)五五~一(yi)九(jiu)八(ba)七)》,臺北:九(jiu)歌。
1988年《洛夫精(jing)品》,北京:人民文學。
1988年《石(shi)室之死亡(wang)——及相關重要評論》,臺北:漢光(guang)文化(hua)公司出版(ban)。
1988年《愛(ai)的辯證--洛夫詩選》,香港:文藝風出版社。
1990年《天使的涅(nie)盤》,臺北:尚書。
1990年《月光房子》,臺北:九歌。
1990年《詩魔之(zhi)歌--洛(luo)夫詩作分類(lei)選(xuan)》,廣州(zhou):花城。
1992年《葬我於雪》,北京:中(zhong)國(guo)友誼出版(ban)。
1993年(nian)《我的獸》,北(bei)京(jing):中國文聯(lian)出(chu)版。
1993年(nian)《洛夫(fu)詩選》,北(bei)京:中國友誼(yi)出(chu)版(ban)公(gong)司。
1993年《雪崩--洛夫(fu)詩選》,臺北:書林。
1993年(nian)《夢(meng)的解圖(tu)》,臺北:書林。
1993年《隱題詩》,臺北:爾(er)雅(ya)。
1994年《石室(shi)之(zhi)死亡》(英(ying)譯本),美(mei)國漢學家(jia)陶忘機(JohnBalcom)教授譯,舊金(jin)山:道朗(lang)出版社出版(TaoranPress)。
1998年《洛夫小(xiao)詩選》,臺北:小(xiao)報文化公司。
1999年《形而上的游戲》,臺北(bei):駱駝。
1999年《雪(xue)落無(wu)聲(sheng)》,臺(tai)北:爾雅。
1999年《魔歌(書(shu)法詩集(ji)典藏版)》,臺(tai)北(bei):探索(suo)文化。
2000年(nian)《洛夫?世紀詩(shi)選》,臺北(bei):爾(er)雅。
2001年《洛夫短詩(shi)選--中英對照》,香港:銀(yin)河。
2001年《漂木》,臺北:聯合文(wen)(wen)學(xue)。獲(huo)諾貝爾(er)文(wen)(wen)學(xue)獎提名(ming)。
2003年《洛夫(fu)詩鈔》,臺北:未來書城。
2003年(nian)《洛夫禪詩(shi)》,臺北:天使學圓文化公司出版。
1979年《一朵(duo)午荷》,臺北:九歌。
1985年《洛夫隨筆》,臺北:九歌。
1985年《一朵午荷--洛夫散文(wen)選》,臺北:九歌(ge)。
1990年(nian)《一朵午荷(he)--洛夫散文(wen)(wen)選(xuan)》,上海:上海文(wen)(wen)藝(yi)。
1998年《洛夫小品(pin)選》,臺(tai)北:小報文化。
1998年《落葉在(zai)火(huo)中沉思》,臺(tai)北:爾雅。
2000年(nian)《雪樓隨(sui)筆(bi)》,臺北:探索文(wen)化。
1969年《詩人之鏡》,臺北(bei):大業。
1978年《洛夫詩論選集》,臺(tai)北:開源。
1979年(nian)《詩的探險(xian)》,臺北(bei):黎明。
1981年《孤寂中的回響》,臺北:東大(da)。
1986年《詩的邊緣》,臺北:漢光。
1973年《季辛吉評傳》,臺北:中華日報。
1975年《雨果傳》,臺北(bei):志光。
1975年《第五號屠(tu)宰場》,臺北:星光。
1976年《心靈雋語》,臺北:星(xing)光。
1977年《約翰(han)生傳》,臺北:志文。
1979年《亞(ya)歷山大傳(chuan)》,臺(tai)北(bei):中華(hua)日報。
1979年《邱吉爾傳》,臺北:中(zhong)華(hua)日報。
1970年洛夫等:〈以新批評觀點看中國古詩(詩宗社第二次座談會)〉,《花之聲》,臺北:仙人掌出版(ban)社,頁172-205。
1972年洛夫:〈與顏元叔談詩的結構與批評并自釋〈手術臺上的男子〉〉,《中外文學(xue)》1卷(juan)4期頁(ye)40—52。
1974年(nian)洛夫:〈魔歌——我的(de)詩(shi)觀與詩(shi)法〉,《中華(hua)日(ri)報》12月6—8日(ri)9版。
1977年洛(luo)夫:〈《洛(luo)夫詩論選集》自序〉,《中外文學》5卷10期,頁(ye)34—45。
1978年洛夫〈自序〉,《洛夫詩論選(xuan)集(ji)》,臺(tai)北:金川,1-15頁。
1979年洛夫〈我的詩觀與詩法——「魔歌」詩集自序〉,《詩的探險》,臺北。黎明出版社,頁(ye)153—164。
1979年洛(luo)夫:〈洛(luo)夫作(zuo)品評論(lun)題目備考〉,《詩的(de)探險》,臺北:黎明(ming),頁(ye)1—3。
1979年洛夫(fu):〈關(guan)於「我的第一首(shou)詩」〉,《文(wen)藝月刊》122期,頁57—65。
1979年(nian)(nian)洛(luo)夫〈《眾荷喧嘩》詩集自(zi)序〉,《詩的探險》,臺(tai)北:黎明,頁(ye)165-168。1981年(nian)(nian)洛(luo)夫:〈自(zi)序〉,《時間之傷》,臺(tai)北:時報,頁(ye)1—4。
1981年洛夫:〈咸咸的旅程——第二屆覽分地帶文藝管談詩記〉,《孤寂中的回響》,臺北:東大(da),頁105—114。
1984年洛夫:〈一首辯證的詩—談「愛的辯證」之創作過程〉,《詩人季刊》18期,頁19—24。
1988年〈洛夫與謝冕的通信〉,《作家》8期(qi),頁28。
1988年〈關於「石室之死亡」—跋〉,《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臺北:漢光頁192—203。
1988年洛(luo)夫:〈回歸傳統,擁抱現代——詩(shi)人對話〉,《文(wen)藝報》8月20日7版。
1989年洛夫:〈廿(nian)八(ba)寒暑,鰜鰈情(qing)深〉,《文訊》42期,頁80—81。
1990年洛夫(fu):〈自序〉,《天使的(de)涅盤》,臺北:尚書(shu),頁4—7。
1991年洛夫:〈蚱蜢(meng)歲月(yue)〉,《中(zhong)央日報》11月(yue)18日16版。
1993年洛夫:〈超現(xian)實主義的詩(shi)與禪〉,《江西社會科學(xue)》10期,頁70—72。
1998年洛夫:〈《落葉在(zai)火中(zhong)沉思》〉,《爾雅(ya)人(ren)》第107期,2、3版。
1998年洛(luo)夫:〈臥雪圖〉,《中華日報(bao)》10月1日16版。
1998年洛夫:〈讀閑書(shu)〉,《中華日報(bao)》9月(yue)1日16版(ban)。
1999年洛(luo)夫:〈《魔歌》新版自序〉,《創世紀詩(shi)刊》121期,頁118—120。
1999年洛夫:〈如是晚景〉,《聯合報》6月23日37版(ban)。
2000年(nian)洛夫:〈我(wo)那顆千禧年(nian)的頭顱〉,《聯合報》1月10日37版。
2002年洛夫:〈我(wo)的大陸出書經驗〉,《文(wen)訊》197期(qi),頁(ye)37—38。
余光中先(xian)生剛走(zou)不久,洛(luo)夫先(xian)生又走(zou),一個(ge)時代結束了!他們是(shi)這個(ge)時代詩的(de)高(gao)峰,我們高(gao)山(shan)仰(yang)止,景行行止!默哀(ai)!致敬!詩人洛(luo)夫千古。——劉正成(cheng)(書法家(jia)、作家(jia),《中國書法全集》主(zhu)編)
驚聞洛(luo)(luo)(luo)夫(fu)先(xian)生(sheng)逝世,甚(shen)哀甚(shen)嘆!1988年中(zhong)(zhong)(zhong)秋,洛(luo)(luo)(luo)夫(fu)一行首(shou)(shou)次回大(da)陸(lu),我(wo)攜妻楊泥,從四川(chuan)趕到(dao)桂林,與湖南李元洛(luo)(luo)(luo)教授同陪洛(luo)(luo)(luo)夫(fu)一行漓江上中(zhong)(zhong)(zhong)秋賞月,這(zhe)是臺灣開禁后,兩岸詩(shi)人首(shou)(shou)次相聚在李白的(de)月光下。我(wo)寫了(le)一短(duan)文(wen)記念(nian)這(zhe)次聚會。當年中(zhong)(zhong)(zhong)共中(zhong)(zhong)(zhong)央最重要(yao)的(de)機關刊物《求是》刊出了(le)此文(wen),足見洛(luo)(luo)(luo)夫(fu)先(xian)生(sheng)為(wei)兩岸文(wen)化(hua)交流所做(zuo)的(de)貢獻!將三十年前(qian)這(zhe)篇短(duan)文(wen)奉于洛(luo)(luo)(luo)夫(fu)先(xian)生(sheng)靈前(qian),先(xian)生(sheng)不朽,詩(shi)歌萬歲!——葉延濱(詩(shi)人、作家,原(yuan)《詩(shi)刊》主編(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