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nian)1月29日出(chu)生在蘇州一個世代(dai)書香(xiang)之家(jia)。曾祖父沈炳垣是清咸豐內閣(ge)大學(xue)士、咸豐皇帝的老師;祖父沈守謙精于(yu)書法,與畫家(jia)吳(wu)昌碩、詞(ci)人朱孝(xiao)臧為友。
沈祖棻中學(xue)就讀(du)于上(shang)海(hai)(hai)(hai)。1930年(nian)考(kao)入中央大學(xue)上(shang)海(hai)(hai)(hai)商學(xue)院(現上(shang)海(hai)(hai)(hai)財經大學(xue))。
1931年轉學至南京中(zhong)(zhong)央大學文(wen)(wen)學院中(zhong)(zhong)文(wen)(wen)系學習,當(dang)時(shi)系中(zhong)(zhong)名師(shi)云集,學風蔚盛。沈(shen)(shen)祖棻(fen)得益于家庭熏陶的(de)(de)古(gu)典(dian)文(wen)(wen)學研(yan)究和舊體詩(shi)詞的(de)(de)寫(xie)作(zuo)才能引起了(le)(le)人們(men)的(de)(de)注(zhu)意。當(dang)時(shi)院長(chang)汪東對她的(de)(de)《浣(huan)溪沙》詞微婉深刻(ke)地反映“九·一(yi)八”事變后(hou)的(de)(de)民族危(wei)機感到驚(jing)奇,給予(yu)她熱(re)情(qing)的(de)(de)勉勵。同(tong)時(shi),沈(shen)(shen)祖棻(fen)也開始了(le)(le)她的(de)(de)新文(wen)(wen)學創作(zuo)。青春的(de)(de)夢想、細密(mi)的(de)(de)心理、纖柔的(de)(de)詩(shi)情(qing),在她的(de)(de)各(ge)種文(wen)(wen)體形式(shi)的(de)(de)嘗試(shi)中(zhong)(zhong)盡情(qing)地舒展著,散(san)見于當(dang)時(shi)刊物的(de)(de)新詩(shi)、散(san)文(wen)(wen)、小說、獨幕劇等,初(chu)步顯(xian)示了(le)(le)她的(de)(de)文(wen)(wen)學才華和創作(zuo)風格。
1934年(nian),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學國學研(yan)究班,致力于(yu)古典文學研(yan)究。同時(shi)與(yu)中文系(xi)(xi)同窗程千(qian)帆志同道(dao)合(he)而相愛。并發表了一系(xi)(xi)列的短篇歷史小說,贏(ying)得當時(shi)評論界在廣泛關注(zhu),被文壇譽為“江南才女”。
1935年(nian),她的小說(shuo)《辯才禪師》發表(biao),被認為是“充滿詩意(yi)的感(gan)情和筆調”的佳作。
1936年春發表的《懸崖上的家》也廣受稱頌(song)。畢(bi)業后,沈祖棻(fen)一(yi)面(mian)(mian)在各地任教,一(yi)面(mian)(mian)進行新詩(shi)和詞的創作,動蕩的時(shi)代,使她的詩(shi)詞在輕靈婉(wan)麗中透著(zhu)(zhu)凝重和深沉,抒發著(zhu)(zhu)她對災難深重的祖國(guo)至誠(cheng)的愛。
1937年9月(yue),南京遭到日寇的狂轟濫炸,沈祖棻(fen)(fen)和(he)程(cheng)千(qian)帆避難至安(an)徽屯(tun)溪,在屯(tun)溪匆促(cu)完婚。自(zi)1942年至日本投降,沈祖棻(fen)(fen)先后在金陵大學、華(hua)西(xi)大學講(jiang)授詩詞(ci)。
1940年4月(yue),沈祖棻因(yin)腹中生瘤前往成都(dou)動手術,不料醫院失火,她倉皇(huang)逃出(chu),所有(you)衣物(wu)都(dou)被燒(shao)毀。程千帆(fan)聞(wen)訊(xun)驚恐(kong)萬狀,當找到妻子時,兩個(ge)相(xiang)擁而泣(qi)。
1942年夏,她身體漸漸康復,和丈夫一起到成都金(jin)陵(ling)大學(xue)教書。沈祖棻在成都金(jin)陵(ling)大學(xue)開詞選課時物色了5位有才華的學(xue)生(sheng)成立了正聲詩詞社,在當時很(hen)有影響。她還為4位將畢業的學(xue)生(sheng)每人各選了30多首結集成《風(feng)雨(yu)同(tong)聲集》出版(ban)。
1943年秋,因(yin)中(zhong)文系人(ren)事糾紛(fen)受到排(pai)擠。次年春(chun),因(yin)怒(nu)而(er)揭(jie)發學(xue)(xue)校將政(zheng)府(fu)發給(gei)教職員(yuan)的平價米高(gao)價出售,夫婦倆一起(qi)被(bei)學(xue)(xue)校開除。
1946年底(di),沈祖棻(fen)終于結束9年的離亂,回到武昌與丈夫(fu)團聚。
1949年(nian)(nian),38歲的沈祖棻剖腹產下女兒程麗則。產后,她的身體越來(lai)越差,起初(chu)怎么也找不出病因,最后才(cai)發(fa)現原(yuan)來(lai)剖腹時(shi)(shi)庸醫將(jiang)手術(shu)紗布遺(yi)留在(zai)了她腹內。為此她飽受(shou)兩年(nian)(nian)病痛,連腸子都爛掉(diao)一截,不得不做多(duo)次手術(shu)才(cai)把紗布取盡(jin)。就在(zai)她在(zai)上海做手術(shu)時(shi)(shi),上海解放。目睹陳毅大軍進城紀律(lv)嚴明,對百(bai)姓秋毫不犯,她激動萬分。同年(nian)(nian),《涉江(jiang)詞》結集出版,受(shou)到名家的一致好評(ping)。
1952年,她(ta)病體尚未完全痊愈(yu)就重登講壇,先是(shi)在江蘇師范學院任教,
1956年(nian)投奔丈(zhang)夫(fu)任中(zhong)文(wen)系主任的武漢大學,夫(fu)婦共(gong)同執教武大,在珞珈山下教書育人,講授中(zhong)國文(wen)學史、古典名著選讀、歷代(dai)韻文(wen)選、元明戲曲研究、唐人七絕詩等課程。
1957年,程千帆被(bei)錯劃為右(you)派,下放農場改(gai)造(zao)。沈祖(zu)棻留在武大(da)繼續教學(xue),她的(de)課(ke)深受學(xue)生喜愛。
1963年,她被(bei)推(tui)選為湖北(bei)省召開李清照學術研討(tao)會(hui)作(zuo)準備的武大觀(guan)摩(mo)課(ke)主講(jiang)人,當時(shi)華(hua)中師范學院和武漢師范學院也開同題觀(guan)摩(mo)課(ke),一致公(gong)認沈祖棻講(jiang)得最成功最出色。“文革”開始,多病的她,只有(you)女兒麗則(ze)在身邊,母女相依為命。
1972年,女兒結婚搬走了,夫(fu)妻倆(lia)城鄉(xiang)兩隔,惟有(you)詩詞(ci)唱和稍慰相思(si)之(zhi)苦。沈祖棻(fen)感賦:“文章知己(ji)雖堪許,患難夫(fu)妻自可(ke)悲。”程千帆唱和:“巴渝唱遍吳娘曲,應記阿婆初(chu)嫁時。”
1975年,程(cheng)千帆平反,1976年回到武漢,夫妻有了短暫的團聚。
1977年(nian)6月27日遭遇車禍而不幸逝(shi)世。
著作有(you)《妥(tuo)協》、《暮春之夜(ye)》、《洋囡囡》、《神(shen)秘的詩》、《辯才禪師》、《茂陵的雨(yu)夜(ye)》、《馬(ma)嵬驛》、《蘇丞相的悲哀》、《宋詞賞析》、《唐(tang)人七絕淺釋》等。
朱自清(qing)先生曾(ceng)稱她為(wei)“現(xian)代李(li)清(qing)照”;
美學家(jia)朱光潛(qian)也曾題詩稱(cheng)她“易安而后見斯人(ren),骨秀(xiu)神清自不群。”
國(guo)學大師錢仲聯先生評價她是(shi)“三(san)百年來林下作,秋波臨去尚銷(xiao)魂。”
著名詩(shi)人、書(shu)法家(jia)沈(shen)尹默先生則比(bi)喻他(ta)們夫妻為再(zai)版的李(li)清照和趙(zhao)明誠,贊譽(yu)稱“昔時趙(zhao)李(li)今程(cheng)沈(shen)”。
原南(nan)京文學院(yuan)院(yuan)長汪東稱(cheng)贊她:“諸詞皆風格(ge)高華,聲韻沉咽(yan),韋馮(feng)遺響,如(ru)在人間。一千年無此作矣”。
葉嘉瑩(ying)女士則稱她為“是一個集大成的作者”。
她更被世人(ren)稱作(zuo)“明(ming)清以(yi)來無人(ren)可匹的愛國詞人(ren)”、“20世紀中(zhong)華詩詞界最杰出女詞人(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