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7月,冀(ji)朝鑄生(sheng)于山西省汾陽縣。
1938年為躲避日本侵華的(de)戰(zhan)火,剛九歲的(de)他(ta)就跟隨父母去(qu)了紐約。在(zai)美國,冀(ji)朝鑄被送進私(si)立學校,先(xian)后在(zai)紐約城鄉學校、霍(huo)萊斯(si)·曼一林肯中學讀書,并在(zai)那里(li)樹(shu)立了早期(qi)的(de)革命思(si)想,高中畢業之后,他(ta)向三(san)所美國大學提出了申請:哈(ha)佛、耶魯和普林斯(si)頓。
1948年,冀朝鑄順(shun)利(li)進入哈佛(fo)大(da)學(xue)就(jiu)讀(du),但(dan)是(shi)在他(ta)大(da)學(xue)二年級的時(shi)候,朝鮮戰爭爆發,冀朝鑄毅然放棄了自己(ji)在哈佛(fo)的學(xue)業。
1948年(nian),在霍萊斯·曼-林(lin)肯中學(xue)的年(nian)刊里(li),有(you)這樣(yang)一(yi)幅(fu)自畫像:一(yi)個(ge)坐著(zhu)的年(nian)輕人,半(ban)(ban)身穿著(zhu)西裝,背(bei)后是(shi)帝國大廈,半(ban)(ban)身穿著(zhu)袈(jia)裟(sha),背(bei)后是(shi)佛教的塔(ta),而整(zheng)個(ge)臉和(he)里(li)面(mian)看不見的那(nei)顆心卻完全屬于中國——這幅(fu)畫的作者(zhe)就是(shi)冀朝鑄。
新(xin)中國成立后,冀朝鑄追隨父(fu)兄足跡,毅然放棄在美國哈佛(fo)大學的學業,克服重(zhong)重(zhong)困難,回到祖國。
1950年10月,冀朝鑄就讀于清華大(da)學化學系。
1951年(nian)5月,在清華大學加(jia)入中國新民主主義(yi)青年(nian)團。后參加(jia)人民志愿軍(jun),在開城談判中表現(xian)出色,獲得中朝兩國的表彰(zhang)。
1952年至1954年,中國人民(min)志(zhi)愿(yuan)軍代表團(tuan)翻(fan)譯、出席日(ri)內瓦會議中國代表團(tuan)翻(fan)譯。
1954年04月,冀(ji)朝鑄回國(guo)在外交(jiao)部(bu)工作,先后參(can)加過“日內瓦會議(yi)”、“萬隆會議(yi)”中國(guo)代表團(tuan)的(de)工作,親歷了中美建交(jiao)和談、尼(ni)克松1972年訪(fang)華、中美發(fa)表“上海公報”談判等一系(xi)列(lie)重大事件;曾為(wei)毛澤東、周恩(en)來、鄧小平(ping)等黨和國(guo)家領導(dao)人(ren)當過翻譯。
1973年至1975年,任(ren)駐(zhu)美利堅合(he)眾國聯絡(luo)處(chu)參(can)贊。
1975年(nian)至1982年(nian),任外交部(bu)國際司(si)副司(si)長(chang)、美大司(si)副司(si)長(chang)。
1982年至1985年,任駐美(mei)利堅(jian)合(he)眾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zan)。
1984年(nian),鄧小平(ping)會(hui)見(jian)英國首(shou)相撒切爾夫人(ren),冀朝(chao)鑄是當時(shi)的(de)翻譯。
1985年(nian)至1987年(nian),任(ren)駐(zhu)斐濟群島共(gong)和國(guo)特命全權大使兼(jian)駐(zhu)基巴斯共(gong)和國(guo)和瓦努阿圖共(gong)和國(guo)特命全權大使。
1987年(nian)至1991年(nian),任駐大(da)不列顛(dian)及北愛蘭聯合王國特(te)命全(quan)權大(da)使。
1991年至1996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
1996年至2005年,任中華全國歸(gui)國華僑聯(lian)合會(hui)副主(zhu)席。
2020年(nian)4月29日(ri)下午,冀朝鑄(zhu)在北京(jing)逝世,享年(nian)91歲。
1972年(nian)2月21日,時(shi)任美國總統尼(ni)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等(deng)新(xin)中(zhong)(zhong)(zhong)國第一(yi)代領導人一(yi)起,共同打破了(le)中(zhong)(zhong)(zhong)美兩(liang)國關(guan)系的(de)“堅(jian)冰”,成為(wei)20世(shi)紀影(ying)響(xiang)國際關(guan)系格局的(de)最(zui)深(shen)遠的(de)事件之一(yi)。冀朝鑄為(wei)周恩來中(zhong)(zhong)(zhong)文翻譯(yi)。
1971年7月9日,在巴(ba)基(ji)斯坦總(zong)統葉海亞(ya)·汗的安排(pai)下,一(yi)架巴(ba)基(ji)斯坦航空公(gong)司的專(zhuan)機,將一(yi)位美國(guo)客人秘(mi)密送到了北京,他(ta)就(jiu)是尼克松(song)政府的國(guo)家安全助理基(ji)辛格。
基辛(xin)格北京之行的目的很(hen)明確——為尼克松(song)訪問紅色中國鋪平道路(lu)。
當天下午,中(zhong)(zhong)國(guo)總理(li)(li)周恩(en)來就接見了(le)基辛(xin)格(ge)博(bo)士。冀朝鑄(zhu)回(hui)憶(yi)說(shuo),會(hui)談剛(gang)開(kai)始,基辛(xin)格(ge)顯得有些(xie)緊(jin)張,他(ta)告訴周總理(li)(li),非常高興來到神秘(mi)(mi)的(de)(de)中(zhong)(zhong)國(guo)。周總理(li)(li)回(hui)答(da)說(shuo),只(zhi)要美國(guo)加深對中(zhong)(zhong)國(guo)的(de)(de)了(le)解,就會(hui)發現(xian)中(zhong)(zhong)國(guo)并不(bu)是一個神秘(mi)(mi)的(de)(de)國(guo)家(jia)。
與周恩來(lai)(lai)的(de)初次(ci)會面,給基(ji)辛格留下(xia)了深刻印象。基(ji)辛格后來(lai)(lai)在(zai)回憶錄中描述說:“周恩來(lai)(lai)外弛內張的(de)神情、鋼鐵般的(de)自制(zhi)力使舉座注目。”
7月11日上午,就(jiu)在基(ji)辛格(ge)(ge)離開中國前幾個小時,中美雙方(fang)就(jiu)尼(ni)克松訪華問(wen)題達成一(yi)致意(yi)見。兩天前,對北京之行能否有結果還(huan)感到(dao)忐(tan)忑不(bu)安的基(ji)辛格(ge)(ge),最(zui)終松了口氣(qi)。
7月15日,中國(guo)和美(mei)國(guo)同時宣布了(le)一個震(zhen)驚世界的聲明(ming)——美(mei)國(guo)總統尼克(ke)松將于1972年(nian)5月前應邀訪(fang)問(wen)中國(guo)。
1972年(nian)2月21日,尼克松總統乘坐的“空軍一(yi)號(hao)”專(zhuan)機飛(fei)抵北(bei)京(jing),新中國成(cheng)立后,美國國旗(qi)首次(ci)在北(bei)京(jing)上空飄起。
周恩來(lai)總理為尼(ni)克(ke)(ke)松在首(shou)都機場南(nan)機坪舉(ju)行(xing)了歡迎儀(yi)式(shi)。在場的冀朝鑄還記得當時(shi)的每一(yi)個(ge)細節。他(ta)告訴記者(zhe),飛機艙門打開后,尼(ni)克(ke)(ke)松和夫(fu)人先(xian)行(xing)走下(xia)舷梯,在離地面還有三四級臺階時(shi),尼(ni)克(ke)(ke)松就(jiu)身體前傾(qing),向(xiang)周總理伸出手(shou)說:“我非常高興來(lai)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shou)都——北京(jing)。”周總理意味深長地回答說:“你的手(shou)伸過(guo)了世(shi)界上(shang)最遼闊的海洋——我們25年沒有交(jiao)往了!”
尼克松對中(zhong)國的訪問為(wei)期(qi)7天。期(qi)間,毛澤東主席(xi)和周(zhou)恩來(lai)總理(li)都會見了他。
冀朝鑄(zhu)評價說(shuo),尼(ni)克松(song)訪(fang)華是中(zhong)(zhong)美(mei)關(guan)系史(shi)上極為(wei)(wei)重要的(de)(de)(de)一頁,它標志著中(zhong)(zhong)美(mei)在對抗(kang)20多年之后,開始了兩(liang)國關(guan)系正常化的(de)(de)(de)進程,為(wei)(wei)以(yi)后中(zhong)(zhong)美(mei)關(guan)系的(de)(de)(de)進一步改善(shan)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后,冀朝(chao)鑄(zhu)(zhu)全(quan)家開始了險象(xiang)環(huan)生的輾轉遷徙。日寇在我(wo)國(guo)(guo)的暴(bao)行在冀朝(chao)鑄(zhu)(zhu)幼小的心靈里(li)留下了深(shen)(shen)深(shen)(shen)的烙(luo)印,他立志要依靠讀書改變自己的人生,報效祖(zu)國(guo)(guo)和人民。
9歲那(nei)年隨家(jia)前往美國。由于(yu)學習(xi)刻苦,從(cong)小學到(dao)大學,冀朝鑄的成績都名列(lie)前茅(mao)。學習(xi)之(zhi)余,讀書成了(le)他(ta)的主(zhu)要生活。他(ta)讀的書也很廣泛,不管文學還(huan)是(shi)歷史,他(ta)都很感興趣。
冀朝鑄回憶說(shuo):“在美國讀書(shu)時,一位中學(xue)老師遞給一本《戰爭(zheng)與(yu)和(he)平》對我說(shuo),把(ba)這本書(shu)讀了,要(yao)特(te)別寫好讀書(shu)筆(bi)記。一本厚厚的《戰爭(zheng)與(yu)和(he)平》讓我整(zheng)整(zheng)地(di)讀了一個月,光讀書(shu)筆(bi)記就寫了10萬字。”
朝(chao)鮮戰爭爆發后,1950年10月(yue)他終于(yu)回到了祖國的(de)(de)懷(huai)抱,就(jiu)讀于(yu)清華大學(xue)化學(xue)系。1952年的(de)(de)一天,外交部一位領導來(lai)到北京(jing)現代物理(li)研究所,找到正在這里從事科研工(gong)作的(de)(de)冀(ji)朝(chao)鑄,對他說(shuo):“你是學(xue)化學(xue)的(de)(de),現在有另一種化學(xue)工(gong)作需(xu)要(yao)你的(de)(de)參與。”冀(ji)朝(chao)鑄后來(lai)知道這種“化學(xue)工(gong)作”就(jiu)是從事翻譯(yi)。他的(de)(de)翻譯(yi)生涯就(jiu)此開始了。
談到他(ta)的(de)成功,冀(ji)朝鑄說:“臺(tai)(tai)上一分鐘,臺(tai)(tai)下(xia)十年功。做(zuo)翻譯(yi)的(de)難(nan)度極大(da),在(zai)會(hui)議現場,發言者與翻譯(yi)者之間只有0.1秒左右的(de)時間差,容不(bu)得(de)(de)半點(dian)遲疑,因此翻譯(yi)不(bu)但(dan)反應(ying)要非常快(kuai),同時涉及(ji)面極廣(guang),天底下(xia)古今中外(wai)各行各業都有自(zi)己的(de)專(zhuan)業用語(yu)(yu)、專(zhuan)業名詞,這些都得(de)(de)熟悉(xi),并知道對(dui)應(ying)的(de)譯(yi)詞。在(zai)翻譯(yi)時碰(peng)到不(bu)懂的(de)單詞怎么辦?在(zai)會(hui)場上你(ni)是(shi)查不(bu)了詞典的(de),你(ni)必須(xu)隨時在(zai)瞬間進(jin)行閃電般的(de)思(si)維,這是(shi)人類語(yu)(yu)言學習與應(ying)用的(de)最(zui)高境界。”盡管思(si)維敏捷、博聞強記,但(dan)冀(ji)朝鑄無(wu)時無(wu)刻不(bu)在(zai)學習。他(ta)每天都要看英文報紙和雜志,碰(peng)到新的(de)詞語(yu)(yu)馬(ma)上拿出(chu)筆記本記下(xia)來(lai)。“我哪(na)有什(shen)么神奇的(de)腦(nao)袋,我是(shi)每天都要花大(da)量(liang)的(de)時間來(lai)學習才得(de)(de)來(lai)神奇的(de)。”
2008年,藍燈書(shu)屋出(chu)版社(she)出(chu)版了中(zhong)國外交家冀朝鑄(zhu)的(de)英文回憶錄《毛的(de)得力(li)助(zhu)手(shou)》,副題“從哈(ha)佛校(xiao)園到天安門(men)廣場:我在中(zhong)國外交部的(de)生涯”。
冀(ji)朝鑄是(shi)新(xin)中(zhong)國外交舞臺上(shang)的知名外交家,被譽為(wei)“中(zhong)國紅墻第一(yi)翻譯”。
冀先生(sheng)非常寶(bao)貴(gui),因(yin)為(wei)美(mei)國(guo)政府沒有完全合(he)格的從英(ying)文(wen)到(dao)(dao)中文(wen)的同聲(sheng)翻譯。連(lian)美(mei)國(guo)人都驚嘆找不到(dao)(dao)一個象冀朝鑄(zhu)這(zhe)樣(yang)優秀的翻譯。(美(mei)國(guo)著名(ming)評(ping)論(lun)家福克斯·巴(ba)特(te)菲爾(er)德 評(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