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拉》描(miao)述的是北美(mei)(mei)洲(zhou)印(yin)第安人部落中發生的一樁愛情悲劇。作者旨在贊美(mei)(mei)宗教、宣揚遠離(li)文明社會的思想,并抒發了(le)沒(mei)落貴(gui)族那種悲觀厭(yan)世的情緒。
故事情節(jie)并(bing)不復(fu)雜(za),人物(wu)也只有(you)三個,而且主要是以男(nan)主人公(gong)夏(xia)克達斯自述的形式來(lai)表達,但故事緊湊(cou),一環緊扣一環,引人入勝(sheng)。作品中穿插(cha)描述了(le)許多印第安人的風俗及北美洲(zhou)的風光,富有(you)濃郁的異國情調和浪(lang)漫(man)主義色彩,并(bing)充(chong)滿著宗教的神(shen)秘(mi)氣氛。
《阿達(da)拉》是1801年夏多布里(li)昂的(de)中篇小說,問世后,震(zhen)動了法國(guo)文學(xue)(xue)界,標志(zhi)著浪漫主義文學(xue)(xue)的(de)開始。小說以異(yi)域風光作為(wei)背景,寫(xie)一(yi)對宗教(jiao)信(xin)仰不同的(de)異(yi)族(zu)青年的(de)愛情悲劇。
酋長的女兒(er)阿(a)達(da)拉(la)愛上了在(zai)戰爭(zheng)中被俘(fu)的印第安青年沙克(ke)(ke)達(da)斯,曾(ceng)(ceng)兩次冒(mao)著生命危險(xian)解救(jiu)他,并(bing)與他一起出逃。但(dan)阿(a)達(da)拉(la)因幼時體弱(ruo),母親曾(ceng)(ceng)發誓女兒(er)若(ruo)能成活,則將女兒(er)奉獻神靈。阿(a)達(da)拉(la)不愿(yuan)違背母親的誓言而服毒自殺。遵照阿(a)達(da)拉(la)的遺愿(yuan),沙克(ke)(ke)達(da)斯皈依(yi)基督教。
弗朗索瓦-勒內·夏(xia)多(duo)布里昂(1768-1848),法國19世(shi)紀(ji)上半葉消極浪(lang)漫主(zhu)義(yi)(yi)作家。主(zhu)要作品(pin)有(you),革(ge)命史(shi)論(lun)。(1979)、《基督教真諦》(1800)、《殉難者》(1809)、《納謝(xie)茲人》(1826)、《旅(lv)美游記》(1827)、《歷史(shi)研究》、《論(lun)英國文(wen)學》、《墓外回憶錄》等。他的(de)文(wen)學活動,對19世(shi)紀(ji)浪(lang)漫主(zhu)義(yi)(yi)文(wen)學產生了深(shen)刻的(de)影響。
《阿達(da)拉(la)》是夏(xia)多(duo)布里(li)昂(ang)的(de)成名作,原(yuan)先收在《納謝(xie)茲人》中(zhong),后又作為《基(ji)督教真諦》中(zhong)的(de)一章于1801年單獨發表,引起極(ji)(ji)大震動,夏(xia)多(duo)勃里(li)昂(ang)因此而蜚聲文壇,成為19世紀消極(ji)(ji)浪漫主義文學(xue)的(de)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