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六律: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樂。成語用作主語、賓語、定語,是(shi)褒義詞。
五音六律有兩個出處:
第一個出(chu)自《尚書(shu)·益稷(ji)》:“予欲聞六律(lv),五聲,八音,在治忽(hu);以出(chu)納(na)五言,汝聽。”
第二(er)個出自《孟子(zi)·離婁上》:“不以六(liu)律,不能正(zheng)五音(yin)。”
五音又稱五聲。最古的音階,僅用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聲”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見于《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聲(sheng)韻學五聲(sheng)音(yin)階(jie)上的(de)五個級分別與喉、齒(chi)、牙(ya)、舌、唇的(de)不同發(fa)音(yin)部位相配。
通常相當于今首調唱名中的do音。“宮”音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統帥眾音。“宮(gong)屬土(tu),君之象(xiang)”。
通常(chang)相當于今首調唱名中的(de)re音。“商”音為五(wu)音第(di)二(er)級,居“宮”之次。古人(ren)認為,“商屬金,臣之象”。
通(tong)常相(xiang)當于(yu)今首調唱名中的mi音。“角(jiao)”為五音之第(di)三級,居“商”之次。古人(ren)以為,“角(jiao)屬木,民之象”。
通(tong)常(chang)相(xiang)當(dang)于(yu)今首調唱名中的sol音。“徵(zhi)”為(wei)五音之第四級,居“角(jiao)”之次。古人以(yi)為(wei),“徵(zhi)屬火(huo),事之象”。
通(tong)常(chang)相當于今首(shou)調唱名(ming)中的la音。“羽(yu)”為五音之第五級,居“徵”之次。古人以(yi)為,“羽(yu)屬水,物之象”。
六(liu)律(lv)分為(wei)六(liu)陽(yang)律(lv)和六(liu)陰律(lv),這(zhe)里的六(liu)律(lv)指十(shi)二律(lv)中的六(liu)個陽(yang)律(lv)。
六陽律:黃鐘、太簇、姑洗、(ruí)蕤賓、夷則、無射。
六陰律:大(da)呂、夾鐘(zhong)、仲(zhong)呂、林鐘(zhong)、南(nan)呂、應鐘(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