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從浙江到福建與朱熹會晤,兩(liang)人在寒泉精舍(she)相與讀周敦頤(yi)、張載、程顥、程頤(yi)等(deng)著作,感(gan)其(qi)“廣大閎博,若無津涯”,初學(xue)者不易(yi)把握其(qi)要義,于是精選(xuan)622條(tiao),輯(ji)成《近思錄》,共分14卷。“
近思”二字取自《論語(yu)》:“博學(xue)而篤(du)志,切問而近思,仁(ren)在(zai)其中矣。”朱熹取此書名的(de)用意(yi)在(zai)于,把(ba)《近思錄(lu)》當作學(xue)習四子著作的(de)階梯,四子著作又為(wei)學(xue)習《六經》的(de)階梯,以正“厭卑近而騖(wu)高遠”之失。
清(qing)代江永(1681年-1762年)稱(cheng):“凡義理根源,圣(sheng)學(xue)體用(yong),皆在此編”,“蓋自孔曾思孟而(er)后,僅見此書(shu)”。
國學大師(shi)錢穆說:“后人治宋(song)代理學,無(wu)不首讀《近思錄》。”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ru)家思想文化(hua)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tai),代表著古代思想文化(hua)的發展水平;周敦頤、程顥(hao)、程頤、張(zhang)載(zai)四子的讀(du)(du)經方(fang)法,對我們今(jin)天(tian)讀(du)(du)經很有(you)啟發借(jie)鑒(jian)意義(yi)(yi);科學的治學次序、方(fang)法;治學當行與不當為之事,對當今(jin)的教育者、讀(du)(du)經者均有(you)指導意義(yi)(yi)、借(jie)鑒(jian)價(jia)值;讀(du)(du)經當然不應舍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