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ang)鎬(?~764年),字從周,博州聊城(今山東(dong)省聊城市(shi))人。唐朝時期(qi)宰相,代州司功張(zhang)知古之子。
出身汲郡(jun)張氏,拜名(ming)士(shi)吳兢為師。得到楊國忠推薦,起家左拾遺。安(an)史之亂爆發,扈從唐玄宗逃往蜀郡(jun)。奉(feng)命(ming)投(tou)奔唐肅宗,授諫議大(da)夫。至德二年(nian)(nian),授中書侍郎(lang)、同(tong)平章事(shi),成為宰相,挽救杜甫和李白。出任銀青(qing)光祿大(da)夫、河南節度使(shi)(shi)。參與(yu)平定安(an)史之亂,頗有(you)功績(ji),冊封南陽郡(jun)公。奉(feng)勸皇帝提防史思明詐降,出任荊州長史、檢校太子賓客、左散(san)騎常侍。上元二年(nian)(nian)(761年(nian)(nian)),卷入嗣岐王李珍謀(mou)逆,貶為辰(chen)州司戶。唐代宗即位,授撫州刺史,遷(qian)洪州觀察使(shi)(shi),改封平原郡(jun)公,討伐江(jiang)(jiang)淮叛軍(jun)之功,遷(qian)江(jiang)(jiang)南西道觀察使(shi)(shi)
唐(tang)代宗廣德二年(nian)(764年(nian)),卒于任上。
張鎬年輕時拜名士吳(wu)兢為師,深受吳(wu)兢器重,后游歷長安,以(yi)飲酒、鼓琴自娛,不善與(yu)外人交往。若有公卿邀請,他便徑直前往,也僅是求醉而已。
天寶(bao)末年(nian),楊(yang)(yang)國忠擔任宰相,為提高聲名,特意搜羅天下奇杰。張(zhang)鎬(hao)得到(dao)楊(yang)(yang)國忠的推薦(jian),以布衣身份被拜為左拾遺。
天寶(bao)十四年(nian)(755年(nian)),安(an)祿(lu)山、史思(si)明在范陽(yang)起兵反唐(tang),楊(yang)國(guo)忠多次向張鎬咨詢軍國(guo)重事(shi)。張鎬舉(ju)薦贊善大夫來瑱(tian),稱他可獨當一面。來瑱(tian)后來果然屢破叛軍。
至德元年(756年),安史叛軍進(jin)逼(bi)長安,唐玄(xuan)宗出逃。張鎬步行扈從(cong)唐玄(xuan)宗,直到(dao)蜀地。
同年(nian)七月,太子李亨在靈(ling)武被擁(yong)立(li)為(wei)帝,是為(wei)唐肅宗,并尊唐玄宗為(wei)太上皇,唐玄宗便命張鎬(hao)去輔(fu)佐肅宗。張鎬(hao)到鳳翔(xiang)后(hou),因奏議多有補益,被拜為(wei)諫(jian)議大夫。
至德二年(nian)(757年(nian)),張鎬拜相(xiang),擔任中(zhong)書(shu)侍(shi)郎、同(tong)平(ping)章事。
八月,唐肅宗鑒于(yu)張(zhang)(zhang)鎬文(wen)武(wu)全才,又(you)讓他兼任(ren)河南節度使、都統(tong)淮南等(deng)道諸軍(jun)事(shi)。當時(shi),叛(pan)軍(jun)圍困睢陽,張(zhang)(zhang)巡告急。張(zhang)(zhang)鎬急速(su)赴援,并傳(chuan)令(ling)濠州刺史(shi)閭(lv)丘曉,讓他出兵營救。閭(lv)丘曉卻擔心戰事(shi)失敗禍及自己(ji),逗留不肯進軍(jun),坐(zuo)視(shi)叛(pan)軍(jun)攻城。
同年十(shi)月(yue),叛軍攻陷(xian)睢陽,張(zhang)巡遇害。張(zhang)鎬大怒,命杖殺閭丘曉(xiao)。
不久,兩(liang)京光復,唐(tang)肅宗返回(hui)長(chang)安。張(zhang)鎬被加(jia)封為銀青光祿大夫(fu)、南陽郡公,并鎮守汴(bian)州(zhou),對(dui)叛軍余(yu)孽(nie)加(jia)以招撫(fu)、征伐。
十一月,張鎬統(tong)帥魯炅(gui)、來瑱、吳王李(li)祗、李(li)嗣(si)業(ye)、李(li)奐五位節(jie)度使,收復河南(nan)、河東(dong)各郡縣。
乾元(yuan)元(yuan)年(758年),史思(si)明被(bei)形勢所迫,上表請降(jiang)。張(zhang)鎬擔心(xin)朝廷應允(yun),密奏道:“史思(si)明兇殘陰險,包藏(zang)禍心(xin),與禽(qin)獸相同(tong)。我(wo)們(men)能(neng)以計(ji)謀擊(ji)敗(bai)他,卻難以用仁德感化(hua)。”同(tong)時又(you)勸肅(su)(su)宗提防滑州防御使(shi)許叔(shu)冀的(de)(de)叛亂(luan)。但(dan)因他從(cong)不交結宦官,宦官都(dou)在唐肅(su)(su)宗面(mian)前極力稱贊史思(si)明、許叔(shu)冀的(de)(de)忠誠(cheng)。唐肅(su)(su)宗遂(sui)以“不切事機”為(wei)由,罷(ba)免張(zhang)鎬的(de)(de)相位,改任(ren)他為(wei)荊州大都(dou)督府長史。
乾(qian)元二年(759年),史(shi)思(si)明再次反(fan)唐,許叔(shu)冀歸降叛(pan)軍。唐肅宗想起此前(qian)張鎬的進言,征拜他(ta)為太子賓(bin)客,后改左散(san)騎常侍。
上元二年(761年),岐(qi)王李珍(zhen)因謀逆(ni)被賜死(si)。張鎬因曾購買李珍(zhen)的宅(zhai)邸,也受到牽(qian)連(lian),被貶為辰州司戶。
寶應元年(nian)(762年(nian)),唐代宗繼(ji)位(wei)。張鎬被起復為(wei)撫州刺史,后改任洪(hong)州觀(guan)察使,改封(feng)平(ping)原郡公。
后來(lai),袁(yuan)晁起義,江淮震動。張鎬擊破叛軍,斬殺舒(shu)城賊(zei)首(shou)楊昭、新安大豪(hao)沈千載,被授為(wei)江南西道觀察(cha)使。
廣德(de)二年(764年)九月(yue),張鎬在江南西道觀察使的(de)任上病逝。
《全唐文》收錄其奏(zou)疏三篇:《諫招撫史(shi)思明奏(zou)》、《諫內(nei)置道(dao)場奏(zou)》、《請追謚常(chang)王傅吳兢奏(zou)》。
蕭昕:如鎬者,用(yong)之(zhi)則為王(wang)者師,不用(yong)則幽谷(gu)一叟爾。
劉昫:風儀(yi)魁岸,廓落有大志,涉獵經史,好(hao)談(tan)王(wang)霸大略(lve)。自入仕凡(fan)三年(nian),致位(wei)宰相。居身清廉,不(bu)營資產,謙恭下士(shi),善談(tan)論,多(duo)識大體,故天下具瞻(zhan),雖考(kao)秩至(zhi)淺,推為(wei)舊德云。直躬居位(wei),重德鎮時,其為(wei)人也鮮矣(yi)。
杜甫在《洗兵馬(ma)》:張公一生(sheng)江海客,身長九尺須眉蒼。征起適值風云會(hui),扶(fu)顛(dian)始知籌策良。
曾祖:張善見,越州司(si)馬。
祖父:張武定,荊(jing)州(zhou)戶(hu)曹參軍。
父親:張知古(gu),代州(zhou)司功(gong)參軍。
軼事典故編輯
唐(tang)肅(su)宗曾命數百(bai)僧(seng)人在內道(dao)場念誦(song)佛經,聲傳(chuan)宮外。張鎬時(shi)為宰相,進諫(jian)道(dao):“臣(chen)聽說(shuo)天子修福,應安養百(bai)姓,施行(xing)教(jiao)化,沒聽說(shuo)依靠佛教(jiao)就能使國家太平的。”唐(tang)肅(su)宗贊同。
史籍記載編輯
《舊唐書·卷一(yi)(yi)百一(yi)(yi)十一(yi)(yi)·列傳第六十一(yi)(yi)》
《新唐書·卷(juan)一百三十九(jiu)·列傳第六(liu)十四(si)》
《資治通(tong)鑒·卷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資(zi)治通鑒·卷(juan)二(er)百一十九·唐(tang)紀三(san)十五》
《資治(zhi)通鑒(jian)·卷二(er)百二(er)十(shi)(shi)·唐紀三十(shi)(shi)六》
《資治通鑒·卷二百(bai)二十二·唐(tang)紀三十八》
李華《平(ping)原公遺德頌并序》
《全唐文新編第(di)七卷 第(di)390章 44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