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姍,1952年7月16日出(chu)生于臺(tai)灣省臺(tai)北市,祖籍(ji)湖南湘(xiang)潭,華語影視女演員、琉(liu)璃藝術(shu)家。
1976年,因參(can)演(yan)電(dian)(dian)視劇《朵朵浪花(hua)》而出道。1978年,主(zhu)演(yan)電(dian)(dian)影《錯誤的第一步》。
1984年主演電(dian)(dian)影(ying)《小逃犯》獲得第(di)21屆臺灣(wan)電(dian)(dian)影(ying)金(jin)馬獎最佳女主角(jiao)獎,同年主演電(dian)(dian)影(ying)《玉卿嫂》獲得第(di)29屆亞太影(ying)展最佳女主角(jiao)獎。
1985年主(zhu)演電(dian)影(ying)《我這樣過了一(yi)生(sheng)》,獲得第22屆臺灣(wan)電(dian)影(ying)金馬獎最佳女(nv)主(zhu)角獎。
1987年,楊惠姍在(zai)顛峰(feng)狀態宣布息(xi)影,投(tou)身中國現代琉璃(li)(li)藝(yi)術,創立琉璃(li)(li)工房(fang),研究(jiu)特殊的(de)琉璃(li)(li)脫臘鑄造法。楊惠姍也是中國現代琉璃(li)(li)藝(yi)術的(de)少數推動(dong)者之一(yi)。
2015年6月17日起,楊惠姍個人琉璃(li)展(zhan)(zhan)《唯(wei)有慈悲:楊惠姍今生(sheng)大愿20周年紀念展(zhan)(zhan)》開展(zhan)(zhan)。
1976年,因參演電視劇《朵朵浪花(hua)》而出道。1978年,主演電影(ying)《錯(cuo)誤的第一步(bu)》。
1984年(nian),因主(zhu)(zhu)演影(ying)片(pian)《小逃犯》,獲得第21屆(jie)臺灣電(dian)影(ying)金馬獎(jiang)最(zui)佳女(nv)主(zhu)(zhu)角(jiao)獎(jiang),同年(nian)因《玉卿嫂》一片(pian),獲得第二十九(jiu)屆(jie)亞太(tai)電(dian)影(ying)節最(zui)佳女(nv)主(zhu)(zhu)角(jiao)獎(jiang)。
1985年(nian)(nian)(nian)主(zhu)演《我這樣過了一生》扮演女主(zhu)角(jiao)自(zi)青年(nian)(nian)(nian)至老年(nian)(nian)(nian),不但在觀眾心目中留(liu)下深刻(ke)的印象,又讓她(ta)憑借該片獲得第22屆臺(tai)灣電(dian)影金馬獎最佳女主(zhu)角(jiao)獎。
1986年接演張毅導演的電影(ying)《我的愛》后,在(zai)事業最(zui)風光時退出影(ying)壇,她在(zai)演藝生(sheng)涯中出演作(zuo)品近一百四十(shi)部,連續兩年獲得(de)金馬獎最(zui)佳(jia)女主角(jiao),并以(yi)〈玉(yu)卿(qing)嫂(sao)〉奪下第29屆亞太影(ying)展最(zui)佳(jia)女主角(jiao)的肯定。
1987年,楊惠(hui)姍在顛峰狀態(tai)離(li)開電影,投身中國現代琉(liu)璃(li)藝(yi)術,創立(li)琉(liu)璃(li)工房(fang),苦(ku)心研(yan)究特殊的(de)琉(liu)璃(li)脫臘鑄(zhu)造法。
從摸索,實驗,到真正的作(zuo)品,琉(liu)璃(li)工(gong)房一(yi)直以(yi)世界第一(yi)個現代(dai)中國風(feng)格(ge)琉(liu)璃(li)藝術創(chuang)作(zuo)團(tuan)體深(shen)自(zi)期許,同時(shi),楊惠(hui)姍也(ye)是中國現代(dai)琉(liu)璃(li)藝術的少數推(tui)動者之一(yi)。
我的愛1987
導演(yan)張毅 主(zhu)演(yan)王俠軍
玉(yu)卿嫂1987-04-24
飾演(yan)玉卿嫂 導演(yan)張毅 主演(yan)阮勝(sheng)田
我(wo)這(zhe)樣過(guo)了一生(sheng)1986-10-09
飾(shi)演桂美 導演張毅 主演李立群
小逃犯1984
導(dao)演張佩成 主演李天柱
十張王(wang)牌1982-06-27
導演朱(zhu)延平 主演姜大衛
少女殉情記1981-07-19
導(dao)演(yan)游冠人 主(zhu)演(yan)劉尚謙
明天二十歲1976
導演(yan)張沖(chong) 主演(yan)林青霞
錯誤的第一步
1980-07-04
導演(yan)蔡揚名(ming) 主(zhu)演(yan)梁(liang)修(xiu)身
? 1985 第(di)22屆 最佳女主角(jiao)獎[3] 我(wo)這樣過了一生(sheng) (獲獎)
? 1984 第(di)21屆 最佳女主角獎[2] 小逃犯 (獲獎)
? 1985 第29屆 最佳女主角獎[1] 玉(yu)卿嫂 (獲(huo)獎)
英國國立維多(duo)利亞與艾亞伯特博物館(guan)(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收(shou)(shou)藏(zang)《大(da)放光明》《并蒂圓滿(man)》兩件(jian)作品(pin)(pin)(pin),當時館(guan)長(chang)伯格(Dr. Alan Borg)于收(shou)(shou)藏(zang)儀式(shi)時致詞表(biao)示:“本館(guan)只收(shou)(shou)藏(zang)工藝(yi)美(mei)術(shu)(shu)(shu)品(pin)(pin)(pin)中最好的(de)。”(該館(guan)專門(men)收(shou)(shou)藏(zang)工藝(yi)品(pin)(pin)(pin)及美(mei)術(shu)(shu)(shu)品(pin)(pin)(pin),為世(shi)(shi)界(jie)上收(shou)(shou)藏(zang)應用美(mei)術(shu)(shu)(shu)品(pin)(pin)(pin)最權威且具(ju)代表(biao)性(xing)的(de)博物館(guan),此次破(po)格收(shou)(shou)藏(zang)在世(shi)(shi)藝(yi)術(shu)(shu)(shu)家的(de)作品(pin)(pin)(pin)。)
楊惠姍的作品,不論是技術上或(huo)者創意(yi)上,為琉(liu)璃藝術界跨越了新(xin)的高度。——蒂娜·歐(ou)德諾女士(shi) (康(kang)寧玻璃博物(wu)館館長)
在(zai)楊惠姍的(de)“無相(xiang)無無相(xiang)”系列(lie)中(zhong),她運用琉璃(li)有形的(de)本(ben)質來闡發一(yi)種淵深的(de)精神(shen)意義,也體顯出她內心深沉的(de)宗(zong)教信仰。她認為琉璃(li)獨特的(de)性質透澈晶(jing)瑩,完美(mei)而巧(qiao)妙地賦予琉璃(li)在(zai)哲理上的(de)深度。——彼德凱利博(bo)士(shi) (美(mei)國寶爾博(bo)物館館長)
楊惠(hui)姍的(de)藝(yi)術(shu)融合(he)技術(shu)與(yu)(yu)哲理,巧妙的(de)結合(he)過往與(yu)(yu)現在。她純(chun)熟的(de)運(yun)用(yong)光線(xian)、顏(yan)色和形式,展(zhan)現出琉(liu)璃(li)透澈、不變(bian)、不易、超然(ran),是那么地恰到好(hao)處。——阿(a)爾(er)曼拉貝 (美國寶(bao)爾(er)博(bo)物館研究(jiu)與(yu)(yu)典藏部主任)
楊惠姍的(de)作品(pin),證明了(le)(le)她在數千年傳統東方文化中,樹立(li)了(le)(le)根基(ji)的(de)思想基(ji)礎(chu),她的(de)作品(pin),喚起(qi)了(le)(le)我(wo)們(men)內(nei)心深處的(de)共(gong)同(tong)的(de)意(yi)義和經(jing)驗。——安東尼·勒彼里耶 (法國現(xian)代(dai)琉(liu)璃藝術(shu)家Pate-de-verre傳人)
楊惠姍是我的(de)英雄、我的(de)心靈伙伴,我總覺(jue)得似乎(hu)認識她好久(jiu)了。她的(de)作品展現了美麗的(de)心靈與氛圍。——史蒂(di)文(wen)·溫伯格(ge) (美國(guo)現代琉璃藝術家)
楊惠(hui)姍美麗的作(zuo)品讓(rang)我(wo)展開新的視(shi)界,也看(kan)見了中國文(wen)化在(zai)她(ta)身上的深刻影響,她(ta)也建立(li)了屬于她(ta)的創(chuang)作(zuo)語言。——威廉·卡森 (美國現代琉璃(li)藝(yi)術(shu)家)
楊惠姍是(shi)她所處時(shi)代的(de)(de)(de)藝術家。她完(wan)成了(le)藝術的(de)(de)(de)綜合(he)表現(xian):最鮮活的(de)(de)(de)現(xian)代性,最豐富(fu)的(de)(de)(de)生活才干(gan),最雋永的(de)(de)(de)智慧,透過最紛繁的(de)(de)(de)事物(wu)結(jie)合(he)在一(yi)起,期望著(zhu)捕(bu)捉(zhuo)本質的(de)(de)(de)狀態(tai)。而當今(jin)對佛教(jiao)充滿好奇的(de)(de)(de)西方世界,定將在她的(de)(de)(de)作品中尋找(zhao)到自我。——羅伯·得布隆德 (法國知名琉璃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