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何叔衡出(chu)生(sheng)于湖南省(sheng)寧鄉縣一個農(nong)(nong)民家庭。他從小一面(mian)務農(nong)(nong),一面(mian)斷斷續續讀了(le)8年私塾。
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縣(xian)政府讓他去(qu)管錢(qian)糧,他卻憤(fen)于衙門黑暗(an)腐(fu)朽,甘愿回家種田、教私(si)塾。雖被有人譏笑為“窮秀才”,卻也(ye)因(yin)其正直和疾惡如仇而頗受鄉里稱(cheng)道。
1913年,何叔衡(heng)考(kao)入湖南省立第(di)一師(shi)范講習班(ban),與(yu)毛澤(ze)東(dong)、蔡和(he)森等(deng)同(tong)(tong)學(xue)志同(tong)(tong)道合,成為最好的朋友。在(zai)(zai)第(di)一師(shi)范結業后,先后在(zai)(zai)長沙楚怡學(xue)校和(he)第(di)一師(shi)范附小任教,同(tong)(tong)時積(ji)極(ji)參(can)加毛澤(ze)東(dong)、蔡和(he)森等(deng)組織的革命活動(dong)。
五四運動(dong)中,何叔衡與長沙的進步教師支持學生反帝愛國行(xing)動(dong)。
1920年3月,參加(jia)驅除(chu)皖系軍閥張敬(jing)堯的(de)斗爭。
1920年夏,他與毛澤東等發起組(zu)織湖南(nan)俄羅斯研究會(hui),先后介紹劉少奇、任(ren)弼時、蕭勁(jing)光等進步青年到(dao)上海外國語(yu)學(xue)校(xiao)學(xue)習俄語(yu)及(ji)赴俄留學(xue)。
1920年冬,何(he)叔衡(heng)與(yu)毛澤(ze)東(dong)共(gong)同發起(qi)成立湖(hu)南的共(gong)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出席中(zhong)國(guo)共產黨第(di)一次全(quan)國(guo)代表大會,成為黨的創(chuang)始人之一。10月,參(can)與(yu)組建中(zhong)共湖南支(zhi)部,任支(zhi)部委員。
1922年任中共(gong)湘區執行委員會(hui)委員。在湖南大力(li)發展黨員和基層組織(zhi),開展革命活動。
第一次國(guo)共合作時期,按(an)照黨(dang)(dang)的要(yao)求,他在湖(hu)南發展(zhan)國(guo)民黨(dang)(dang)組(zu)織,推(tui)動國(guo)民革命的發展(zhan),曾任國(guo)民黨(dang)(dang)湖(hu)南省(sheng)黨(dang)(dang)部執(zhi)行委(wei)員、監(jian)察委(wei)員等職。
1927年馬日事(shi)變(bian)后,何(he)叔衡(heng)前往上海(hai),為(wei)黨(dang)創辦(ban)地(di)下印刷廠,堅持秘(mi)密(mi)斗爭(zheng)。
1928年6月(yue),赴莫(mo)斯科出席中共(gong)六大。9月(yue)進(jin)入莫(mo)斯科中山大學,與徐(xu)特立(li)、吳(wu)玉章(zhang)、董(dong)必武(wu)、林伯(bo)渠(qu)等編在特別班學習。
1930年7月,從蘇聯學習回國后,在上海負責全國互濟(ji)會工作(zuo),組織營救被捕(bu)同(tong)(tong)志,將暴露身份的同(tong)(tong)志轉往蘇區。
1931年11月,何叔衡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當(dang)選為中華(hua)蘇維埃共和(he)國中央執(zhi)行委(wei)員(yuan)會(hui)委(wei)員(yuan),任臨(lin)時中央政(zheng)府工農檢察(cha)人(ren)民(min)委(wei)員(yuan)、內務人(ren)民(min)委(wei)員(yuan)部代(dai)部長、臨(lin)時最(zui)高法(fa)庭主席等職。
1934年(nian)10月(yue),中(zhong)央紅(hong)軍主力長征(zheng)后,何叔衡奉命(ming)留在中(zhong)央革命(ming)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經受了嚴峻的(de)生死考驗。
1935年2月24日(ri),從江西轉移福(fu)建途(tu)中,在長汀突圍戰斗時壯(zhuang)烈(lie)犧牲,實(shi)踐了“我要為蘇維埃流盡(jin)最后(hou)一(yi)滴血”的(de)誓(shi)言,時年59歲。
毛澤(ze)東高度評(ping)價他的革命精神(shen)和工(gong)作(zuo)能力,說“叔(shu)翁(weng)辦事,可(ke)當大局”。
“做事不(bu)辭牛負重,感情一堆烈(lie)火燃(ran)。”“鐵骨錚錚壯烈(lie)死(si),高風亮節萬年型。”(何叔衡知己、詩(shi)人蕭三評)
“我要(yao)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yi)滴血(xue)”,一(yi)位共產黨員的(de)錚錚誓(shi)言(yan),永遠(yuan)被人們銘記。“臨危一(yi)劍不(bu)返顧,衣(yi)冠何(he)日葬梅花。”謝覺哉曾賦詩(shi)表達(da)殮(lian)葬何(he)叔(shu)衡的(de)愿(yuan)望,然而(er)只找到了何(he)叔(shu)衡的(de)眼鏡架(jia)、硯臺(tai)等遺物。他的(de)忠骨(gu),早(zao)已融入他摯愛的(de)土(tu)地。而(er)這片土(tu)地,正(zheng)以(yi)一(yi)片繁(fan)榮與生機(ji),告慰著他不(bu)朽(xiu)的(de)英靈(ling)。
作為(wei)中(zhong)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何叔衡(heng)當過(guo)秀才,辦過(guo)學校,編過(guo)報紙,參與中(zhong)央工農政(zheng)府的領導工作。
一個(ge)舊式秀(xiu)才能夠實現(xian)不(bu)斷的思想轉變(bian)(bian),關(guan)鍵又在于何叔衡愿意與激進青(qing)年(nian)(nian)為伍,投身于變(bian)(bian)革的實踐。人們在歷(li)史上可以(yi)看到(dao)他在幾個(ge)方面(mian)創下了年(nian)(nian)紀最(zui)大(da)的紀錄———師(shi)范(fan)學生(sheng)、新民學會(hui)會(hui)員、“一大(da)”代表……其實這恰恰說明他總身處于年(nian)(nian)輕人的行列中,有一顆不(bu)老(lao)心。因(yin)此,人們稱贊他是(shi)老(lao)年(nian)(nian)人的模(mo)范(fan)、中年(nian)(nian)人的模(mo)范(fan),同(tong)時也是(shi)青(qing)年(nian)(nian)人的模(mo)范(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