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16戰斗機,是(shi)蘇聯設計(ji)師波(bo)利卡(ka)爾波(bo)夫設計(ji)一型單(dan)座螺旋槳戰斗機,于1934年間問世,是(shi)世界上第(di)一種實用型可(ke)收放起落架(jia)單(dan)翼戰斗機。
伊(yi)-16前(qian)后有多(duo)種改(gai)型,曾參(can)加過(guo)西班牙(ya)內戰(zhan)(zhan)和蘇(su)日在(zai)中蘇(su)邊境上(shang)的諾門(men)坎、張古峰(feng)沖(chong)突(tu),被日軍繳獲(huo)過(guo)幾架。在(zai)蘇(su)聯空軍中服役(yi)時參(can)加了衛(wei)國戰(zhan)(zhan)爭(zheng)初期和中期的戰(zhan)(zhan)斗。
伊-16戰斗機機身粗(cu)短的低單(dan)翼(yi)木質硬殼結構,使(shi)用開(kai)放式(shi)(shi)座艙和(he)收放式(shi)(shi)后三點起落架,設(she)有(you)兩葉式(shi)(shi)變距螺旋槳,并(bing)首次采用了裝(zhuang)甲座艙。
伊-16采用鋼管、木材為骨(gu)架,外(wai)覆蒙布并混合少量硬(ying)鋁板(ban)作蒙皮,座椅后(hou)方有防彈(dan)(dan)鋼板(ban)。雖然本機(ji)系列各(ge)亞(ya)型(xing)外(wai)觀相似,唯最后(hou)期型(xing)使(shi)用可以緊閉的(de)防彈(dan)(dan)玻璃(li)座艙(cang)罩。但因為發(fa)動機(ji)的(de)進步,使(shi)到(dao)各(ge)亞(ya)型(xing)號的(de)性能和武裝(zhuang)分(fen)別很(hen)大的(de)。
伊-16戰斗機使用一(yi)具九汽缸星(xing)形氣(qi)冷(leng)發動機,發動機只是(shi)簡單地(di)罩著加強防護但沒有(you)減阻措(cuo)施。
伊-16戰(zhan)斗機參(can)考(kao)數據
基本參數
乘員
1人
機長
5.99米
翼展
9米
機高
2.56米
空重
1,3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715千克
性能參數
最大速度
440千米/時
升限
8270米
最大航程
810千米
動力裝置
發動機
1臺M-25發動機
功率
775馬力
武器裝備
機載機槍
2挺或4挺7.62毫米口徑施卡斯(si)機槍
(兩(liang)挺7.62毫(hao)米(mi)施(shi)卡(ka)斯機(ji)槍和2門20毫(hao)米(mi)施(shi)瓦(wa)克機(ji)關炮)
機載火箭
并可選擇(ze)攜帶RS-82火箭8枚(mei)
1937年(nian)8月,中(zhong)蘇條約簽訂(ding)以后蘇聯向中(zhong)國提供的(de)大約100架伊-16戰斗(dou)機(ji),其中(zhong)大多數是(shi)伊-16戰斗(dou)機(ji)10型。該機(ji)與蘇聯援(yuan)華(hua)航空隊一起在抗日戰爭初(chu)期的(de)空戰中(zhong)發(fa)揮了很(hen)大作用(yong)。
1937年(nian)11月底在南京上空第一次戰斗中,七架蘇聯(lian)伊(yi)-16戰斗機曾與20架日(ri)本飛機作(zuo)戰。
伊-16戰(zhan)斗(dou)機曾開創了(le)戰(zhan)斗(dou)機設計的(de)新標(biao)準,是20世紀(ji)30年(nian)代蘇(su)聯空(kong)軍的(de)主力裝備,但是在西班牙內戰(zhan)時期(qi)暴露出了(le)與德國Bf-109戰(zhan)斗(dou)機的(de)巨大差距,在空(kong)中對抗(kang)中毫無優勢可言。(《名機點評(ping)》 評(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