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雜志是(shi)一本創辦于1979年(nian)4月的大型純(chun)文學(xue)期刊(kan),與《收獲》《當(dang)代》《十月》并稱為純(chun)文學(xue)期刊(kan)的“四(si)大名旦”。
《花城》的(de)宗旨是支持(chi)具有(you)真正人文精神、獨(du)立建樹的(de)寫(xie)作,支持(chi)創新;重實驗(yan)性(xing)但(dan)反(fan)對刻(ke)意(yi)的(de)另類(lei),重可(ke)讀性(xing)但(dan)反(fan)對流俗和平庸。
《花城》不(bu)斷推出文壇中堅作家的(de)重(zhong)要新(xin)作,并時刻關注新(xin)人(ren)的(de)創(chuang)作動向,為中國文學推出和培養了一(yi)批(pi)具有影響力的(de)著名作家,其中包(bao)括高(gao)行健、畢飛宇、王小波、林白、陳染、北村、潘軍(jun)、呂(lv)新(xin)、東西、韓東、荊(jing)歌、李洱,薛憶(yi)溈等人(ren)。此外,也(ye)刊發(fa)了王蒙、莫言、蘇(su)童(tong)、余華、殘雪(xue)、格(ge)非、馬原、孫甘露等名家的(de)重(zhong)要代(dai)表作品(pin)。
《花城》雜志(zhi)為文(wen)學雙(shuang)月刊(kan),逢(feng)單月五日出刊(kan),1980年底,全(quan)國27家文(wen)學期刊(kan)的主編在江蘇鎮江金山寺(si)舉行會議,期間,有人提出了“四(si)大名旦”的說法,除了老旦《收(shou)獲》,正旦《當代》,刀馬(ma)旦《十(shi)月》之外(wai),廣東出版的雜志(zhi)《花城》,以其“婀娜多姿”而被稱為“花旦”。
廣州的(de)別(bie)名“花(hua)城”,而(er)(er)《花(hua)城》雜(za)志又誕生于廣州,它的(de)得名不(bu)言(yan)而(er)(er)喻。《花(hua)城》創(chuang)刊號在1979年(nian)4月出版,創(chuang)刊之(zhi)初,曾(ceng)創(chuang)下76萬多份的(de)發行記錄。
遇羅錦(jin)中篇(pian)小說《春天的(de)童話》的(de)刊登,曾引(yin)起(qi)搶購熱潮,一時洛陽紙(zhi)貴。在七十年代末、八(ba)十年代初一片百廢待興的(de)文化背景(jing)之(zhi)下,《花城(cheng)》著力于(yu)老作(zuo)家的(de)重出、新作(zuo)家的(de)發現之(zhi)外,還致力于(yu)推介港臺(tai)及境(jing)外的(de)文學作(zuo)品及最新的(de)文藝思潮,率先為(wei)中國文學界打開了一扇(shan)南風窗,引(yin)領風氣之(zhi)先。
《花城》刊登的(de)(de)作品歷年來多次獲獎(jiang),2000年前,如:路遙(yao)的(de)(de)長篇(pian)(pian)小(xiao)說(shuo)《平(ping)凡的(de)(de)世界》、張潔的(de)(de)中(zhong)篇(pian)(pian)小(xiao)說(shuo)《祖母(mu)綠》、霍(huo)達(da)的(de)(de)中(zhong)篇(pian)(pian)小(xiao)說(shuo)《紅塵》、李士非的(de)(de)報告文(wen)(wen)學《熱血男兒》等(deng)(deng)作品,曾分別獲得茅盾文(wen)(wen)學獎(jiang)、全(quan)國優秀(xiu)中(zhong)篇(pian)(pian)小(xiao)說(shuo)獎(jiang)、全(quan)國優秀(xiu)報告文(wen)(wen)學獎(jiang)等(deng)(deng)。
80年代后期,周梅(mei)森等新作(zuo)者(zhe)不斷活躍于《花(hua)城》的(de)版面上,同時,《花(hua)城》又相繼(ji)推(tui)出一(yi)批新人,成為(wei)中(zhong)國先(xian)鋒小說的(de)搖籃(lan)和重(zhong)要陣地(di)。蘇童、格(ge)非、余華、林(lin)白、陳染、孫甘露、馬原(yuan)等先(xian)鋒作(zuo)家,都曾在《花(hua)城》發(fa)表重(zhong)要作(zuo)品。
《花(hua)城》還刊登(deng)了一批在社(she)會上造成廣(guang)泛深入影響的大型報告文學,趙瑜、尹衛星(xing)、賈魯(lu)生等(deng)著名(ming)報告文學作家,站在歷史的高度介(jie)入生活、評點(dian)社(she)會、思考改革的進(jin)程,為社(she)會貢(gong)獻了極具(ju)歷史意義的力作。
90年代中后期,《花城》再以其(qi)對(dui)“實驗(yan)文本”的(de)特別關(guan)注,令行內開始了對(dui)實驗(yan)性(xing)寫作的(de)普遍(bian)認可。開設了“實驗(yan)文本”欄目,鼓勵文本創新,使其(qi)在全國大型純文學(xue)期刊(kan)中更(geng)具鮮明(ming)的(de)特色(se)。連(lian)續推出了一批在文壇有重(zhong)要影響的(de)作家(jia)的(de)重(zhong)要作品,如:王(wang)小波(bo)、呂新、韓東、李洱、東西等(deng)。
多年以來,《花城》始終堅持(chi)(chi)以銳利的(de)目光(guang)和(he)博大的(de)胸襟,采擷名篇佳(jia)作(zuo),兼收并蓄(xu)多種風格(ge)、流派,準確及(ji)時地(di)展現中(zhong)(zhong)國當代文學創作(zuo)的(de)最(zui)高成就和(he)最(zui)新風貌。不但繼續保持(chi)(chi)了她在當代中(zhong)(zhong)國文壇(tan)的(de)重要地(di)位,同時也是(shi)引領文壇(tan)流變當之(zhi)無愧的(de)旗(qi)幟之(zhi)一。
《花城》創刊以(yi)來,刊發過不少著名的(de)文學作品(pin),如:
遇羅錦,《春天(tian)的童(tong)話》
張潔(jie),《祖母綠》
周(zhou)梅(mei)森,《沉淪的土地》
呂新,《撫摸》
格非,《錦瑟》
顧城,《英兒》
王小波,《革命時期的愛情》和《白(bai)銀(yin)時代(dai)》
史鐵(tie)生,《別人(ren)》
林白(bai),《一個人的戰爭》
陳染,《私(si)人生活(huo)》
蔣(jiang)韻,《櫟樹的囚徒》
東西,《耳光響亮》
徐(xu)小(xiao)斌(bin),《羽蛇(she)》
閻連科,《日光(guang)流連》
莫言,《我們(men)的七叔》
張梅,《破碎》
葛紅兵,《我的N種生(sheng)活》
李洱,《花腔》
畢飛宇,《青衣(yi)》
王祥(xiang)夫,《上邊》
韓東,《扎根》
王安憶,《世(shi)家》
蘇童,《手》
魏微,《化妝》
李傻傻,《紅X》
夏榆,《天黑(hei)黑(hei)》
等等眾多佳作。
常規(gui)欄(lan)目:長篇(pian)小(xiao)說、中(zhong)篇(pian)小(xiao)說、短篇(pian)小(xiao)說、散文隨筆、詩(shi)歌。
特色欄目:家族記憶、花(hua)城出(chu)發、中國敘事、現代流向、作家講堂、花(hua)城論壇。
花(hua)(hua)城(cheng)(cheng)》雜(za)志為(wei)文(wen)學(xue)雙月(yue)刊,逢單月(yue)五日出刊,1980年底,全國(guo)27家文(wen)學(xue)期刊的主編在江蘇鎮(zhen)江金山(shan)寺(si)舉行會議,期間,有人提出了“四大名旦(dan)(dan)”的說法(fa),除了老旦(dan)(dan)《收獲》,正旦(dan)(dan)《當代(dai)》,刀馬旦(dan)(dan)《十(shi)月(yue)》之外(wai),廣東出版的雜(za)志《花(hua)(hua)城(cheng)(cheng)》,以(yi)其“婀(e)娜多姿”而被稱(cheng)為(wei)“花(hua)(hua)旦(dan)(dan)”。
廣(guang)州的(de)(de)別名(ming)“花城”,而(er)《花城》雜志又誕(dan)生于廣(guang)州,它的(de)(de)得名(ming)不言而(er)喻。《花城》創刊號(hao)在1979年4月(yue)出版,創刊之初,曾創下76萬多份(fen)的(de)(de)發行(xing)記錄。
《花城》刊登的作品歷年來(lai)多次(ci)獲獎(jiang),如(ru):
作者 作品 體裁 獎項
路遙《平凡的世界》長篇小(xiao)說 茅盾(dun)文學獎
張潔《祖母綠》中(zhong)篇小說(shuo) 第(di)三屆全國優秀中(zhong)篇小說(shuo)獎(jiang)
霍達《紅塵》中篇小(xiao)說(shuo) 第四(si)屆(jie)全國(guo)優秀(xiu)中篇小(xiao)說(shuo)獎
李士非《熱血男兒》報(bao)(bao)告文學(xue) 全國優(you)秀報(bao)(bao)告文學(xue)獎(jiang)
王祥夫《上邊》短篇小(xiao)說(shuo) 第三屆(jie)魯(lu)迅文學(xue)獎(jiang)短篇小(xiao)說(shuo)獎(jiang)
周瑾(jin)《被(bei)世(shi)俗綁架》長(chang)篇小說 第(di)三屆春天文學(xue)獎(jiang)
韓東《扎根》長篇小說 2004年華語(yu)傳(chuan)媒大獎年度小說獎
韓東《知青變(bian)形記》 長篇小說 南方閱讀盛典最受(shou)讀者關(guan)注年(nian)度文學類(lei)圖(tu)書獎(jiang)
謝湘(xiang)南《過敏史》詩歌(ge)《詩選刊》2010“中國年度最佳(jia)詩歌(ge)獎(jiang)”
歐陽江河《泰姬陵之淚》詩歌 第九(jiu)屆華語文學傳(chuan)媒大(da)獎(jiang)2010年(nian)度詩人獎(jiang)。
在鳳凰讀書網(wang)“2008-2009年(nian)度中(zhong)國(guo)文學刊物10強”評選中(zhong),專家提名組《花(hua)城》位列(lie)三(san)甲。2010年(nian)中(zhong)國(guo)小(xiao)說學會(hui)“中(zhong)國(guo)小(xiao)說排(pai)行(xing)榜”在該年(nian)度三(san)千多部(bu)長(chang)篇(pian)小(xiao)說中(zhong)選出了(le)五部(bu)作品,《花(hua)城》就占了(le)兩部(bu):《知(zhi)青變(bian)形記》與《身(shen)體(ti)課》。除此之外,雜志每(mei)年(nian)都有無(wu)數作品被國(guo)內(nei)外各大文學選刊轉載,不(bu)勝(sheng)枚舉。
早期,《花城》曾舉辦過(guo)四(si)屆文學(xue)獎,也成(cheng)功(gong)舉辦過(guo)的(de)(de)幾(ji)次筆(bi)會,在全國文學(xue)界引起(qi)極大反響。1984年(nian)評出來(lai)的(de)(de)是(shi)從創(chuang)刊(kan)以來(lai)至1983年(nian)的(de)(de)作品,1985年(nian)和1986年(nian)評的(de)(de)是(shi)上年(nian)刊(kan)登的(de)(de)作品,1988年(nian)還評了一次,后來(lai)就因各(ge)種外(wai)在因素(su)制約而停辦。
以下(xia)是1984年 第4期刊登首屆(jie)(1979-1983)獲獎作品名單(dan)。
1979年(nian)至1982年(nian)獲獎作品是:
從維熙,《泥(ni)濘》
周原,《覆滅》
葉蔚林,《菇母山風情》
趙(zhao)大年,《公主的女兒》
喬雪竹,《北(bei)國(guo)紅豆(dou)也相思》
鄭萬隆,《紅葉,在山那(nei)邊》
王(wang)杏元,《天板藍藍》
高曉生(sheng),《大(da)好(hao)人江(jiang)坤大(da)》
秦牧,《長街燈語》
鄭定榮,《呦(you)(you)呦(you)(you)鹿鳴》
1983年(nian)獲獎作(zuo)品(pin)是(shi):
黃虹堅,《桔紅色的校徽(hui)》
周梅(mei)森,《沉淪的土地》
張潔,《七巧板(ban)》
顧(gu)笑言,《洪峰(feng)通(tong)過峽谷》
黃(huang)蓓佳,《這一瞬(shun)間如此輝煌》
章(zhang)以武、黃錦鴻,《“雅馬哈”魚(yu)檔》
何(he)卓瓊,《總工程師的日常生活》
王(wang)蒙(meng),《木箱深處的(de)紫綢花衣》
楊沫,《風(feng)雨十年家國(guo)事》
李士非(fei),《安珂弟弟,你……》
1985年舉辦第(di)二屆(jie)花(hua)城文學獎(jiang)評獎(jiang)活動,第(di)4期公布獲獎(jiang)作品(pin):
張潔,《祖母綠》
張笑天,《錯過太陽和(he)群星的人》
木倫(lun)·烏拉(la)(喬雪竹),《在查干陶拉(la)蓋草原上(shang)》
劉西鴻,《月亮,搖(yao)晃著前進》
周梅(mei)森,《崛起的群山》
張默君[香港],《模特兒之(zhi)戀》
李士(shi)非,《熱(re)血男(nan)兒》
柳明,《別有一男在人間》
劉(liu)思謙、孔凡青,《文學追(zhui)趕青年的(de)軌跡(ji)》
1986年舉(ju)辦(ban)第(di)三屆(jie)花城文學獎評獎活動,獲獎作品是:
柯(ke)云(yun)路,《一個系統(tong)工程(cheng)學家的遭遇》
趙大年,《“二七(qi)八”團》
楊(yang)干華,《冬(dong)夜(ye)備忘錄》
路(lu)遙(yao)《平(ping)凡的世(shi)界》
路遙《平凡的世界》
楊東明(ming),《孤獨(du)的馬克辛》
張(zhang)笑天,《前(qian)市委書記(ji)的白晝與(yu)黑夜(ye)》
1988年第四屆花(hua)城(cheng)文學獎開篇,獲獎作(zuo)品是:
路遙,《平(ping)凡的(de)世界》
蔣(jiang)子龍(long),《收審記》
周昌義,《國風(feng)》
劉西鴻,《自己的天空》
喬雪竹,《蕁麻崖》
祖慰(wei),《轉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