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niu)斯塔特(te)國(guo)際文(wen)學(xue)(xue)獎(the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美國(guo)最享有(you)聲望的國(guo)際文(wen)學(xue)(xue)獎,創(chuang)設(she)于(yu)1969年(nian),由美國(guo)俄克拉荷馬大學(xue)(xue)及其國(guo)際文(wen)學(xue)(xue)刊物《今日世界(jie)文(wen)學(xue)(xue)》雜志共同主辦,每兩年(nian)頒(ban)發一(yi)(yi)次(ci),得主只限一(yi)(yi)人,以表彰其終(zhong)身成就。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xue)(xue)獎(jiang)作為瑞典皇家科學(xue)(xue)院每年(nian)諾(nuo)貝(bei)爾文學(xue)(xue)獎(jiang)評選的前奏,常有"美(mei)國的諾(nuo)貝(bei)爾獎(jiang)"的美(mei)譽。
美國(guo)俄克拉何馬(ma)大學(xue)國(guo)際(ji)文(wen)學(xue)和文(wen)化刊物(wu)《今日(ri)世(shi)界文(wen)學(xue)》(World Literature Today),于2019年10月16日(ri)宣(xuan)布,第26屆紐斯(si)塔(ta)特國(guo)際(ji)文(wen)學(xue)獎得主為阿爾巴尼亞小說家(jia)、詩(shi)人(ren)、散文(wen)家(jia)和劇(ju)作家(jia)伊(yi)斯(si)梅爾·卡達萊(lai)(Ismail Kadare)。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xue)獎(jiang)(jiang),是(shi)由愛(ai)沙尼(ni)亞詩人、文學(xue)家伊(yi)瓦(wa)爾(er)·伊(yi)瓦(wa)斯克(Ivar Ivask)在1969年(nian)設立,他時任美國文藝雜志(zhi)《Book Abroad》(現《今(jin)日世界文學(xue)》,1977年(nian)使用現名)的(de)主編,起(qi)初(chu)文學(xue)獎(jiang)(jiang)的(de)名稱是(shi)Book Abroad國際文學(xue)獎(jiang)(jiang),后更名為Book Abroad/紐斯塔特獎(jiang)(jiang),1976年(nian)正式稱做(zuo)紐斯塔特國際文學(xue)獎(jiang)(jiang)。
獲勝者將(jiang)獲得50000美元獎金、一個鑲鑄成老鷹(ying)羽毛形態(tai)的(de)(de)銀質獎章以及(ji)獲獎證(zheng)書(shu),同(tong)時還將(jiang)獲得第(di)二年公開(kai)授獎儀式(shi)的(de)(de)冠名權(quan)。獎項(xiang)的(de)(de)永久捐贈者是俄(e)克拉荷馬州(zhou)阿(a)德莫(mo)的(de)(de)瓦(wa)爾特(te)(te)·紐斯(si)塔特(te)(te)和(he)夫人陶瑞斯(si)·紐斯(si)塔特(te)(te)。
1970年(nian),首次頒獎給意大利詩(shi)人(ren)朱(zhu)塞培·翁加(jia)雷蒂。
隨著時(shi)代(dai)的(de)發展,紐(niu)斯(si)(si)塔特(te)國際文學(xue)獎也(ye)做了新的(de)調整(zheng)。進入21世紀后(hou),為(wei)(wei)了獎勵卓越杰出的(de)兒(er)童(tong)文學(xue)作家們,紐(niu)斯(si)(si)塔特(te)國際文學(xue)獎設立了一個分支獎項--紐(niu)斯(si)(si)塔特(te)兒(er)童(tong)文學(xue)獎。2003年(nian),米爾德里德·泰勒(le)獲得了首屆紐(niu)斯(si)(si)塔特(te)兒(er)童(tong)文學(xue)獎,被提名(ming)的(de)作品為(wei)(wei)她的(de)第一部長篇小說《滾滾雷(lei)聲,聽(ting)我吶喊》。
愛(ai)德華·P.瓊斯是第(di)一個進入提名名單的美(mei)國黑人(ren)男性。
2011年(nian)中國詩人多多獲(huo)得紐(niu)斯塔特國際(ji)文學獎(jiang),成(cheng)為了該(gai)獎(jiang)的(de)首位華人得主。
紐斯塔特國(guo)(guo)際文學(xue)獎是美(mei)國(guo)(guo)最享有聲望的國(guo)(guo)際文學(xue)獎,它作為瑞典皇(huang)家科學(xue)院每年(nian)諾(nuo)貝爾文學(xue)獎評選的前(qian)奏,常有"美(mei)國(guo)(guo)的諾(nuo)貝爾獎"的美(mei)譽。
至今已有(you)27位(wei)得(de)主、候選人和評委(wei)獲(huo)得(de)了諾貝爾文學(xue)獎(jiang)(jiang)。著(zhu)名(ming)的獲(huo)獎(jiang)(jiang)者包括(kuo)諾貝爾文學(xue)獎(jiang)(jiang)獲(huo)得(de)者加(jia)(jia)夫(fu)列爾·加(jia)(jia)西亞·馬爾克斯(si)、切斯(si)瓦(wa)夫(fu)·米沃什(shen)、奧克塔維奧·帕(pa)斯(si)、托馬斯(si)·特朗斯(si)特羅(luo)姆,以(yi)及許(xu)多(duo)其(qi)他(ta)著(zhu)名(ming)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紐(niu)斯塔特國際(ji)文(wen)學(xue)(xue)(xue)獎(jiang)(jiang)章程規(gui)定獎(jiang)(jiang)項將用于嘉獎(jiang)(jiang)在(zai)(zai)詩(shi)歌、小說或(huo)戲劇(ju)等(deng)方面取(qu)得突出成(cheng)就(jiu)者,并僅僅基(ji)于文(wen)學(xue)(xue)(xue)價值頒(ban)(ban)發(fa)。提名(ming)入圍者的唯(wei)一標準是(shi)杰出與持續的文(wen)學(xue)(xue)(xue)成(cheng)就(jiu),并且世(shi)界上寫任(ren)何體裁作(zuo)(zuo)品的在(zai)(zai)世(shi)作(zuo)(zuo)家都有資格(ge)被提名(ming)。獎(jiang)(jiang)項既可(ke)頒(ban)(ban)發(fa)給那(nei)些已取(qu)得終身成(cheng)就(jiu)者,也可(ke)頒(ban)(ban)發(fa)給那(nei)些仍在(zai)(zai)不斷勤勞創作(zuo)(zuo)者。獎(jiang)(jiang)項無需申請(qing)。
候選人由至少(shao)七人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定。
年份 姓名 國家 語言
1970 朱(zhu)塞培·翁(weng)加雷蒂 意大利 意大利語
1972 加(jia)夫列爾·加(jia)西亞·馬爾克斯 哥倫比亞 西班(ban)牙(ya)語
1974 弗朗西斯·蓬熱 法國 法語
1976 伊麗莎白(bai)·畢肖(xiao)普 美國 英語(yu)
1978 切斯瓦夫·米沃什 波蘭(lan) 波蘭(lan)語
1980 喬瑟(se)夫·史考弗瑞奇 捷克(ke)(ke)斯洛伐(fa)克(ke)(ke)/加拿大(da) 捷克(ke)(ke)語
1982 奧(ao)克塔(ta)維奧(ao)·帕(pa)斯 墨西哥 西班牙(ya)語
1984 帕(pa)沃(wo)·哈維科 芬(fen)蘭(lan) 芬(fen)蘭(lan)語
1986 馬克斯·弗里(li)施(shi) 瑞士(shi) 德語(yu)
1988 雷(lei)杰·饒 印(yin)度/美國 英語
1990 托(tuo)馬斯·特蘭斯特勒默 瑞(rui)典 瑞(rui)典語
1992 若昂·卡布拉爾·德·梅洛·內托(tuo) 巴西 葡萄牙語(yu)
1994 愛德華·卡姆·博列維特 巴巴多斯(si) 英語
1996 阿(a)西婭·杰(jie)巴(ba)爾 阿(a)爾及(ji)利亞 法語(yu)
1998 努魯丁·法拉赫(he) 索馬里 英語
2000 戴維·馬洛夫(fu) 澳大利亞 英語
2002 阿(a)爾瓦(wa)羅·穆蒂斯 哥倫(lun)比亞 西(xi)班(ban)牙(ya)語(yu)
2004 亞當·扎(zha)加耶夫斯(si)基(ji) 波蘭 波蘭語
2006 克(ke)拉(la)貝(bei)爾·阿里格利亞(ya) 尼(ni)加拉(la)瓜/薩爾瓦多 西班牙語
2008 派翠西亞·葛雷絲(si) 新西蘭(lan) 英語
2010 多(duo)多(duo) 中國 漢(han)語
2012 羅辛頓·米斯垂 印度/加拿大 英語
2014 米亞·科托 莫桑比克 葡萄牙語
2016 Dubravka Ugresic 克(ke)羅地亞 克(ke)羅地亞語(yu)
2018 Edwidge Danticat 美(mei)國 英(ying)語
2020 伊斯梅爾(er)·卡(ka)達萊 阿爾(er)巴(ba)(ba)尼亞 阿爾(er)巴(ba)(ba)尼亞語
1982年(nian):巴金
1990年:戴厚(hou)英
1996年:北(bei)島
1998年(nian):莫言
2016年:殘雪